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275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67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docx

《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docx

对三明建设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几点思考

利用海西经济建设机遇、打造三明市为海峡西岸旅游强市

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力强、产投比高、就业系数大等显著特点,是我市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经济产业。

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站在新的起点,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潜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旅游业更快发展和更大跨越,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市上下要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来统一认识,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将旅游业作为我市发展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注重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进而通过其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关行业发展。

1、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

  我市是旅游资源富集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发展旅游经济具有以下三个明显优势。

  ①、区位优势

  我市位于闽赣两省结合部,处于两个省会城市南昌、福州之间的中心位置和本省武夷山、厦门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是外省游客进入我省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

同时,在区域旅游协作中,延伸闽东北、闽西南两翼作用凸显,有利于旅游市场互动和线路对接,互补性强。

此外,我市是全省旅游业“十一五”期间“两带三圈”格局中的绿色生态旅游带和闽西北旅游经济圈重点城市,发展旅游业所必须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随着泉三高速公路全面建设,三明机场的开工,向莆铁路和永武、永宁高速公路将相继开工,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主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陆续形成,我市将逐步成为东进西出、南联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枢纽,发展旅游经济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

  ②、资源优势

  我市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和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Ÿ是全省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全市森林覆盖率76.8%,被誉为“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中国绿都”、“中国南方生态乐园”。

不仅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而且开发潜力巨大。

据资源普查,全市已查明有可开发旅游资源单体1069个,涵盖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所有6个大类49种,占旅游资源种类的72%。

全市侧重开发的绿色资源、红色资源、古文化资源不仅存量大,有较强的可持性开发潜力,而且在全省极具优势。

旅游资源的绝对量位居全省9个设区市前茅。

  ③、品牌优势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称号,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逐步提高。

同时,世界级旅游品牌取得新的突破¢Ÿ全市旅游品牌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和地方级三个层面¢Ÿ现有世界级旅游品牌1个,国家级旅游品牌24个,省级旅游品牌51个,并确立了三明“中国绿都”旅游整体形象及“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沙溪滨河城市休闲游、客家祖地”三大旅游品牌,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凸显高品位的品牌优势。

2、闽学文化将促进三明旅游业的发展

三明是闽学的“耶路撒冷”,是闽学圣地。

如何迎接海内外人士的“朝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闽学对世界的影响不亚于闽南的妈祖文化和闽西的客家文化,这一点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

《三明市对台文化交流工作方案》确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其中第四条是:

以朱子文化为突破逐步开展对台文化学术交流。

三明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为我们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研究三明的文化名人,发挥名人效应,提高三明的知名度,促进三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闽台两地血脉同缘、文化同根,对台旅游是福建的特色。

从闽台书院的历史渊源和闽台文化关系的形成特征,可以得出以闽学为主题的对台旅游是三明的优势的结论。

在两岸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等方面,三明大有作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把这两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把文化和旅游完全结合好了,才能让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随着多条高速公路和高等级铁路的建设,三明的交通网络不断得到升级,区位优势逐渐显现。

福州和泉州到朱熹诞生地尤溪均只需两个小时左右车程,这对于开发经济相对发达的福建东南部游客假日休闲短线游市场提供了商机,同时也为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和寻求与台湾旅游产业协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溪、南平、沙县、将乐分别是朱熹、李侗、罗从彦、杨时的故里,主要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

尤溪到南平、尤溪到沙县、南平到沙县、沙县到将乐之间大约都在一个小时以内的车程,十分有利于开辟闽学文化寻根一日游和二日游线路。

近年来,闽学四贤故里的旅游硬件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仅以与闽学主题相关的文化建设和景点开发来看,就足以打造文化游系列产品。

2005年10月,尤溪县举办了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学术研究会。

2007年10月,尤溪各界举行朱熹诞辰877周年祭典暨朱子文化周活动,摄制百集朱子文化纵横专题片,出版多部有关朱熹的研究专著。

尤溪县把打造朱子文化城列入“十一五”规划,朱熹理学主题公园正在按部就班从雏形走向成熟,目前已修缮和复建的文化遗迹有开山书院、南溪书院、沈樟别院、半亩方塘、观书第、溯源处、活水亭、文公桥等,新建成了以朱熹诗词碑廊和朱子行教大型浮雕等为内容的理学主题公园,规划待建的还有朱熹纪念馆、朱子庙、中华书院园等项目。

南平有朱熹数度受教于李侗的西林院遗址和李侗墓,还有罗从彦墓、杨时祠堂等文化遗迹。

沙县政协于1997年3月出版了《闽学贤人罗从彦》一书,罗氏族人集资出版了四卷《豫章文集》。

2004年12月,沙县举行了罗从彦全国学术研讨会。

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5年)的豫章祠已修缮一新。

沙县罗从彦纪念堂和三元的四贤祠也是闽学文化寻根人士拜谒之地。

闽学鼻祖杨时墓坐落于将乐县城南郊的乌石山麓。

将乐县城北边有陨石坑遗迹,是我国有文字记载较早的陨石堕陷地之一。

由于落星穴在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故居附近,当时附会“五百年当生大贤”,杨时的诞生应了陨星之兆,至今民间还流行这种传说。

闽学四贤文化遗迹和相关景点分布紧凑,是开辟闽学文化寻根游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贤诞生地之间要相互合作,整合资源,高效利用,发挥最大的效益。

甚至可以将闽学主题线路向两端延伸,终端与大金湖、武夷山相连,前端与福、厦、漳、泉的文化旅游线对接。

因为福建的山山水水基本上都有朱子的足迹,他所到之处,题字、赋诗、办学、建书院,为当地的山水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如武夷山、泰宁的上清溪、将乐玉华洞、福州的鼓山都是由于有了朱子的足迹及题刻而更加出名的。

晋江石井镇(今安海)的首任镇长就是朱熹的父亲朱松,晋江是二朱过化之地,留下大量遗迹,安海还有规模宏大的朱子庙。

由于朱熹担任过同安主簿,在厦门同安一带留下了为数不少的文化遗迹,留下一些诗歌、游记以及零星的笔记,这些文字在明代被收集在《大同集》里,这本集子甚至成为同安县志的前身。

厦门市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认为,朱熹是一个很珍贵的文化资源,应该好好利用开发。

他们已提出建立一条“八闽大地朱熹遗迹”旅游路线,以厦门为口岸,把闽南、闽北的朱熹遗迹串在一起。

所以,三明开辟闽学主题旅游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拓展三明旅游市场。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变化,妥善应对新挑战,牢牢抓住新机遇,全面落实新要求,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具有重大意义。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进行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福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制定实施各级旅游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与总体要求

  一、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福建旅游业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加大发展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家旅游局编制《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确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发展战略;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福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旅游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4.6亿人次,其中国内游客4.45亿人次,入境游客1472万人次,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08%、109%和70%;旅游总收入累计达5298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47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16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22%、129%和118%。

  旅游景区建设取得成效。

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泰宁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宁德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我省世界遗产数居全国前列。

大力开发旅游精品,十大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

全省A级景区达87家,比2005年增加59家。

全省有1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地质公园、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个国家森林公园、8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24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旅游交通条件持续改善。

温福、福厦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多条高速公路建成并投入使用;民航航线航班不断增加,厦门建成邮轮中心,开通邮轮航线。

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极大改善了福建旅游可进入条件。

  闽台旅游交流不断深化。

积极争取两岸旅游政策先行先试,福建成为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首批省份,福州、厦门成为两岸直航点,福建口岸成为省外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海峡旅游博览会成功举办六届,闽台旅游交流合作走在全国前列。

福建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区域。

  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提升。

2009年全省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4.4%,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加强诚信旅游建设,旅游企业素质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

全省有各类旅行社746家,11家营业额超亿元,5家进入全国百强;综合性旅游集团达4家。

  二、机遇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逐渐减缓,世界经济有望恢复增长,旅游消费预期进入上升通道,有利于拓展境外客源市场。

从国内看,旅游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旅游需求更加旺盛,有利于发展国内旅游、拓展省外客源市场。

ECFA的全面实施,开启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为深化闽台旅游交流合作迎来新机遇。

从我省看,发展海峡旅游上升为国家决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为旅游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产品的供给和品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还不高,发展旅游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海峡旅游元素有待挖掘,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亟需增强。

  总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难得的历史时期,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改革创新,努力开创福建旅游业的新局面。

  三、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把福建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四、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以游客满意为标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坚持安全第一,让旅游发展惠及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扩大旅游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

  坚持先行先试。

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优势,深化闽台旅游合作,探索闽台旅游合作发展的新空间,先行先试,在两岸旅游交流合作中走在前列。

  坚持特色发展。

充分发挥山海优势,深入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坚持节能环保。

积极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目标

  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保环境的基础上,旅游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2亿人次,年均增长14%,其中过夜人数达1.37亿人次,年均增长16%,国内旅游收入23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2%;接待入境旅游者力争达到6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3%,旅游创汇50亿美元,年均增长10.9%;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比2010年翻一番。

  海峡旅游品牌影响明显扩大。

“海峡旅游”品牌内涵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品牌,境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海峡旅游产品进一步完善,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

  目的地体系更加完善。

创建一批中国优秀城市旅游目的地、世界遗产地、著名景区和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体系和功能更加完善,初步构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精品旅游景区全覆盖。

到2015年,A级景区数量达到200家,其中5A级景区5家以上,4A级景区100家以上,全省主要旅游县实现4A级景区全覆盖。

  企业实力更加壮大。

到2015年,力争新增星级饭店200家,总数达600家,其中四、五星级饭店达210家;争取20家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超亿元,10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

专栏一:

“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与“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十一五”末

完成情况

年均

增长%

“十二五”末

发展目标

年均

增长%

接待总人数(万人次)

11785

14.9

22600

14

 入境旅游人数

368

13.3

600

10.3

 国内旅游人数

11417

15

22000

14

其中过夜人数

6500

10.8

13700

16

旅游总收入(亿元)

1337

14.3

2680

15

 外汇收入(亿美元)

29.78

17.9

50

10.9

 国内旅游收入

1135

14.5

2300

15.2

总收入相当于GDP百分比

9.7

 

10.7

 

星级酒店数(家)

417

 

600

 

 四、五星级

125

 

210

 

旅行社(家)

746

 

以提升质量为目标

 年营业收入超亿元数

11

 

20

 

 百强社(家)

5

 

10

 

A级景区(家)

87

 

200

 

 4A级以上(含4A级)

46

 

105

 

直接从业人员(万人)

32

 

50

 

  第二章 优化发展布局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拓展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品牌效应,加强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一、拓展两大旅游产业带

  依托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干线,整合沿线旅游资源,突显各自特色,持续发展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

  蓝色滨海旅游带

  以厦门为龙头,包括宁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依托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以及温福、福厦、厦深高速铁路,以海滨度假、都市观光、商务会展、宗教朝圣、温泉休闲等为主导功能,加强区域合作和资源整合,形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蓝色滨海旅游带。

  绿色生态旅游带

  以武夷山为龙头,包括南平、三明、龙岩以及宁德、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部分县市。

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景区公路建设,改善可进入条件,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发挥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大武夷旅游区,着力培育戴云山脉旅游区,促进山地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围绕古田会址,以原中央苏区县为重点,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二、构建四大旅游产业集群

  依托福州、厦门、武夷山等旅游中心城市,构建海峡西岸东北翼、南翼、西北翼、西南翼四大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合作密切的旅游发展区域。

  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福州市为中心,涵盖莆田、宁德、平潭综合实验区。

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围绕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温泉之都、莆田妈祖文化、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平潭旅游区等重点,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和文化旅游。

实施西联大武夷、南通厦漳泉、北拓长三角的战略,对接雁荡山等浙南旅游景区,带动我省东北翼旅游业发展,提升其在福建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打造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厦门市为中心,涵盖漳州、泉州地区。

围绕厦门鼓浪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漳州滨海火山、东山岛等重点旅游资源,加快完善都市休闲、购物、商贸、会展等功能,积极开发滨海度假、海洋生态、主题公园、邮轮游艇、文化创意、高尔夫度假等复合型高新旅游产品。

突出对台优势,深化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对接,加快闽台旅游产业深度对接,加强两岸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共同打造旅游品牌,构建闽台旅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对接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等粤东旅游景区,打造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海峡西岸西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武夷山市为中心,涵盖南平、三明地区。

发挥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和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级品牌优势,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深化闽台“两山两水”合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

依托日臻完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对接三清山、龙虎山和江郎山等浙赣旅游景区,构建品牌统一、产品互补、营销联动的海峡西岸西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海峡西岸西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龙岩市为中心。

依托福建土楼、古田会址、冠豸山等品牌建设,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和生态休闲,打造红色旅游基地。

积极探索旅游改革,实践多产业融合发展。

对接红都瑞金等江西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海峡西岸西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三、完善旅游中心城市功能

  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武夷山3个一级旅游城市集散中心,力争培育福州、厦门成为中国最佳现代都市旅游目的地。

福州市应着力增加通往国内外的航线航班,加快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扩大旅游集散范围,增强对闽东北及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厦门市应发挥经济特区和“小三通”优势,增加国际航线,加快建设邮轮母港,强化海峡旅游博览会等海峡旅游交流合作的平台功能,建成两岸重要的旅游口岸城市和全国性旅游集散地。

武夷山市应发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优势,以武夷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新机场建设,增加航线航班,完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对闽北、闽东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推进建设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7个二级旅游集散中心。

泉州要发挥晋江机场的作用,增强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漳州要加强与潮汕地区的旅游合作,主动对接珠三角市场;莆田要增强妈祖文化的纽带作用,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闽旅游;宁德要加强与温州等地的对接,建设海峡西岸新的旅游增长极;龙岩要拓展冠豸山机场的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客家文化中心和红色旅游基地;三明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重要的生态型旅游城市;南平要依托武夷山,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推进五大重点旅游增长区域发展

  根据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加大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大武夷、福建土楼、沿海动车沿线、平潭旅游区、东山生态旅游岛等五大重点旅游增长区域,形成旅游区域增长极,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

  大武夷旅游区

  包括武夷山、泰宁、邵武、顺昌、将乐、建宁等县市。

大力推进武夷新区、泰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山地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建设,构建大武夷旅游区的核心支撑。

深入挖掘武夷山古汉城、朱子文化等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提升桃源洞、玉华洞、宝山、佛子山、和平古镇等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要素,强化旅游服务,加强与江西、浙江重点旅游景区的对接,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福建土楼旅游区

  包括漳州市南靖、华安和龙岩市永定三县。

统一品牌、统一线路、统一营销,构建整体统一的福建土楼旅游区。

完善景区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品质,打造5A级旅游景区。

结合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整合云水谣、虎伯寮、箭滩温泉等资源,差异性开发土楼旅游产品,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沿海动车沿线旅游区

  包括沿海各市紧邻高铁沿线区域。

发挥滨海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区位条件优越和立体交通发达的综合优势,以沿海动车线为纽带,突出海峡元素,打造一批都市旅游、海洋旅游精品。

整合沿线旅游产品,提升太姥山、平潭、三坊七巷、湄洲岛、清源山、鼓浪屿、东山等旅游景区品质,打造一程多站式精品线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拓展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创造效益能力。

依托便捷的沿海动车线,联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客源市场,打造我国东南沿海精品旅游线。

  平潭旅游区

  包括平潭综合实验区所辖陆地及相关海域。

以坛南湾为主体,开发度假酒店群、度假海滩、游艇俱乐部等高端海滨度假产品,形成以海滨度假为主导,以海上运动、观光休闲等为支撑的海岛旅游产品体系。

积极争取旅游免税购物等优惠政策,建设大型免税购物中心、游艇俱乐部、台湾精品购物街。

借鉴台湾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积极探索更加开放的两岸旅游合作方式,开辟两岸联线旅游,打造富有特色的海峡两岸高端休闲养生度假区。

  东山生态旅游岛

  包括东山县所辖陆地及相关海域。

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着力开发海岛休闲、海上运动产品,加快绿色体育运动公园建设,推进高端旅游休闲度假项目,挖掘关帝文化的丰富内涵,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海岛旅游精品。

发展联接厦门的海上游线,加强与南澳国际生态海岛的旅游合作。

积极探索对台旅游先行先试,打造海峡两岸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先行区,加快建设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第三章 加强品牌建设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实施项目带动和精品建设战略,全力打造海峡旅游系列品牌和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提升福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提升海峡旅游品牌

  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以重点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旅游景区为着力点,优化提升海峡旅游系列品牌,构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