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247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docx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docx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因此,本章主要分析: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基础

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由于商品生产者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因而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相同。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必然会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从而使一部分富裕起来的生产者成为脱离劳动,专门使用雇工劳动的经营管理者,而另一部分生产者则因亏损破产而与其他帮工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2、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商业资本不仅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加速了小生产者的分化,而且通过直接剥削和控制家庭手工业者,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形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3、富农经济是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

(1)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2)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和方式

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是以暴力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所以是“原始”的,是因为它形成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

(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鸦片等,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3)利用国家政权,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障碍。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由商品体自身的性质,即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

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因而其使用价值也不相同,例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纯净水可以止渴,等等。

每一种商品都有多种多样的属性,因而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

但是,同一商品的多种属性,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利用的。

例如石油,过去人们只知道它可以用作燃料,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能从石油中提炼出多种化工产品,其用途越来越广泛。

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对象,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因而在任何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

但是,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它与财富的社会形式无关。

正如马克思所说:

“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

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因此,单纯作为物品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并非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商品学、技术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有联系,但也存在显著区别:

(1)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自然界天然存在的阳光、空气和水等,虽然对人有用,即具有使用价值,但因不是劳动产品,它们也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并非用来满足生产者自己消费的需要,而是用来满足他人、社会的消费需要。

(3)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通过交换才能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

例如,农民用于交纳地租的粮食,虽然也是满足他人消费需要,但未经过交换,因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商品不仅有用,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能用来交换,具有交换价值。

如1把斧子换10公斤大米,这里,10公斤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可见,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然而,交换价值并非商品的内在本质因素,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形态。

我们知道,斧子和大米是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异质物品,它们为何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呢?

这表明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

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是商品的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

他们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就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换价值就越小。

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

为此,马克思说:

“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商品交换关系的显著特点,恰恰在于抽去了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

只要比例适当,无论使用价值的差别多大,不同的商品都可以互相交换。

那么,这个共同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生产上都耗费了一定的人类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以某种具体形式支出的劳动,而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都包含价值这个共同的东西。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交换的量的比例。

可见,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从表面上来看,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其本质而言,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

(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要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就要进行不同的特定种类的劳动,例如,生产服装要有裁缝的劳动,生产桌椅要有木匠的劳动等等。

这些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的目的、工具、对象、方法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称为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决定着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因此,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

尽管具体劳动千差万别,但如果把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掉,就可以发现,无论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的大脑、筋肉、神经、骨骼等等的生产耗费的具体形式,都是人们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因而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

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比较,彼此交换,并不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形态或使用价值有什么共同性,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包含着一定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显然,只有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才是构成价值的实体。

然而,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有比较生产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数量的必要,才必须将各种不同质的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抽象劳动。

因此,抽象劳动又不同于一般人类劳动,它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历史范畴,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的劳动。

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

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理解一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提供了一把钥匙。

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表现在:

(1)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和原理如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既然商品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

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劳动时间就是测量价值量的天然尺度,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然而,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量,首先遇到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由于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不同,生产同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也不相同。

如果说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量的尺度,是否意味着生产者的生产条件越差,技术越不熟练,生产者越懒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因而越多,其商品价值量越大呢?

当然不会是这样。

因为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应该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只能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而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这里,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或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者所具有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的状况。

例如织布,有的布是用手工生产的,有的布是用机器生产的。

同样的一匹布,用机器生产和用手工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大多数的布是用机器生产的,那么,机器生产就是织布行业的正常生产条件。

在机器生产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生产同样的一匹布所需时间也不同,有的要7小时,有的要8小时,有的要9小时。

如果花费8小时的生产者所具有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那么,生产一匹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8小时。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考察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不仅要使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而且还要使复杂的抽象劳动还原为简单的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量决定的。

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一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才能从事的劳动。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多倍的简单劳动,因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同样,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多倍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一般来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低。

或者说,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劳动生产率越低。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

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及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资源的丰富,等等。

应当指出,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因此,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但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少,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因此,马克思说: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应该注意,我们在上面所讲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就生产同种商品的整个部门而言的,是生产同种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如果就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生产者而言,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其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会低于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其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会高于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创造的价值则较少。

这就是刺激商品生产者采用各种手段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秘密之所在。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

(2)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

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劳动,但是,它们同时存在于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中,而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劳动的私人性质,劳动的社会性质是被隐藏着的,由此,二者发生了矛盾。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使生产者的私人劳动产品被社会所接受,从而证明其劳动的社会性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五)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随着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化,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就产生了。

具体而言,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是其完成形态。

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依次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1、简单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是与最初的直接的物物交换关系相适应的一种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可用1只羊等于三把石斧来表示。

在这个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羊处于主动地位,它通过石斧表现自己的价值;石斧则处于被动地位,它只是充当表现羊的价值的材料。

羊的价值借助于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它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因而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石斧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是表明羊有同自己相等的价值,它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在等价形式上。

2、扩大价值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偶然地、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其他商品的自然形式上。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羊)可以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相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其他的商品上。

这样,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个性质,才真正表现出来。

因为,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不是和某一种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相等,而是和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各种不同的商品相等;各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也就自然地和它们所包含的劳动的比例更加接近,商品交换的比例由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量决定这一关系也就得到充分地表现。

应该说,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扩大的价值形式没有局限性。

扩大的价值形式最明显的局限性,就是商品的价值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表现,扩大的价值形式所反映的商品交换,依然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这一缺陷的存在,经常会使商品交换发生困难。

这表明扩大的价值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商品上。

应该说,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不仅使商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得到进一步地表现,而且还可以对商品价值量进行统一的比较和衡量。

因此,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实际上已经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了。

但是,在一般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不一样。

这种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性,仍然有碍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因而一般价值形式还要进一步向货币形式发展。

4、货币形式

当贵金属从商品世界游离出来,固定地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时,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成了货币,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为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某些金属取得了固定地担当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

然而,金、银能够排除其他商品而固定地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并非金、银本身有什么神秘之处,只是因为:

一方面,金和银也是商品,同样具有价值。

另一方面,金和银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即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会腐烂、便于保存等,这些自然属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货币材料。

为此,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形式的出现克服了一般价值形式的缺陷,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物与物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也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以等价物的形式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

一切商品要实现其价值,都必须先转化为货币。

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了。

5、货币的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并非什么神秘的东西,更不是什么“圣人”的发明。

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的商品,其特殊性在于它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六)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它的本质的具体体现。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执行的各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些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货币首先就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而存在的,其他三个职能都是在这两个职能中派生出来的。

1、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不必是现实的货币。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基础有两个:

一是商品自身的价值,商品价格与其价值成正比;二是货币的价值,商品价格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就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其具体内容是:

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待实现商品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而待实现商品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构成了商品价格总额。

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作为价值或货币的符号,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其要求是纸币的发行量必须限于其所代表的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必然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其中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它对商品生产起着决定作用;而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则是价值实现的规律,对商品交换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和价值实现的规律的统一。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

出来的。

我们知道,货币产生后,各种商品的价值量都要表现为一定数额

的货币,因而形成了商品的价格。

因此,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运动来贯

彻的,或者说,价格运动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实行等价交换,为此,就要求价格必须符合价值。

但是,在市场供求的作用下,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并非始终保持一致,而不一致的现象却经常发生。

这是因为虽然商品价格是以其价值为基础的,但价格的形成又会受到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市场价格往往会高于其价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其市场价格往往会低于其价值。

但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的否定,相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因为:

(1)无论商品的市场价格怎样变动,它都必须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的比价与它们的价值比例总是一致的。

(2)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但价格的波动也会反过来调节供求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价格与其价值的背离。

(3)就短期来看,市场价格与其价值不一致,但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下落可以互相抵消,因而长期的平均价格和其价值是一致的。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所有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都存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问题,亦即资源配置问题。

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

因为,无论哪个社会,人类进行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土地等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

由此必然引发一个如何按照社会需要,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合理地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的问题,其核心是合理地分配一定时期的社会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