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997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docx

《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docx

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

天津高考--政治--选修必背

政治选修必背

高考第一轮复习——选修经济学常识《专题二》笔记、默写清单

选修经济学常识《专题二》默写清单

经济学常识考点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革的内容(三点)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意义(四点)

经济学常识考点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商品理论

1.商品的二因素含义与关系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及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3.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二、货币理论

货币含义、产生、本质、形式发展 

三、价值规律理论

地位、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作用(三点)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四点)

经济学常识考点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含义

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3.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4.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产业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含义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3)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2点)

2.产业资本的周转

(1)资本周转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3.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1.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2.资本主义农业领域: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两点)

经济学常识考点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表现

(二)经济危机再生产的周期性1.周期2.原因3.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4.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1)萨伊

(2)李嘉图

(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物物交换情形2.商品流通情形

(三)原因分析(三点)

(四)意义(四点)

选修经济学常识《专题二》笔记知识点清单

经济学常识考点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考点描述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知识点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革的内容

 1.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

2.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3.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科学地确立了研究对象 

(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对象是——国民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揭示了物与物的关系;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

2.制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具体——抽象——具体)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

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4.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研究方法,所以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

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经济学常识考点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考点描述

 商品理论

 货币理论

 价值规律理论

 意义

知识点梳理

一、商品理论

1.商品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特有属性。

   (3)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注明:

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劳动二重性及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

 

(2)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A.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B.价值的源泉确是唯一的,那就是抽象劳动。

(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5)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价值的源泉,

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商品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成正比)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1)无需经过专门训练与学习,每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称为简单劳动。

(2)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与学习,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从事的劳动,称为复杂劳动。

(3)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二、货币理论

 1.货币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3.本质:

一般等价物

4. 形式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自然形态——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三、价值规律理论

1.地位: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这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调节具有局限性,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②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客观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也容易形成技术垄断,

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实现优胜劣汰。

这一方面使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

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

(2)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3)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4)为剩余价值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常识考点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考点描述: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知识点梳理: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由雇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

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注: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1)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

(2)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

(3)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

3.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产业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含义:

投资于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以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

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3)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A.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他的某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值,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B.资本循环顺利进的条件—— 产业资本要使其资本循环顺序进行,

一方面它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三部分,是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

另一方面,它还必须使不同部分的资本依次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保持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

2.产业资本的周转

(1)资本周转——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①生产周期的长短②企业内部管理状况③市场供求状况④生产资本的构成

注:

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厂房、机器设备)与流动资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3)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

剩余价值总量。

 3.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注:

社会化生产是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的。

 

A.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B.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被破坏,这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难以顺利实现。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1.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

(1)产业资本家—生产领域—物质生产—产业利润

(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占有)

(2)商业资本家—流通领域—商品买卖—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占有)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借贷资本家—为他人提供货币资本—借贷利息

(借贷资本家占有)借贷资本家是资本家为了获得借贷资本的使用权而让渡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4)银行资本家—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家占有)银行资本家获得的银行利润实质也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总结: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实质上都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在工商业领域,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配。

 2.资本主义农业领域:

 ⑴.阶级构成:

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雇佣工人

 ⑵.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

  农业资本家——利润

土地所有者——地租

总结:

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租都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也就是说,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拓展:

 

(1)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占有)

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获得方式:

买卖商品差价

获得途径:

商业店员剩余劳动

真正来源: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家——专门在流通领域通过商品的买卖来获取利润的资本家。

 

(2)利息(借贷资本家占有)

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者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

是产业资本家因借入货币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是资本家为了获得借贷资本的使用权而让渡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银行利润(银行资本家占有)

银行是专门从事存款与贷款业务,并从中获得利润的企业。

银行利润实质也是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资本主义地租(土地所有者占有)

地租—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利润—农业资本家—雇工种地工资—农业工人—受雇种地

它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注意: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被称为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就是利润率。

     利润率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经济学常识考点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考点描述: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爆发的根源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经济危机影响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知识点梳理: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

  1.实质:

生产过剩的危机 

(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 

   2.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含义: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表现: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二)经济危机再生产的周期性

 1.周期:

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危机阶段……

 2.原因:

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

的时候,必然导致危机的再次爆发。

 3.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产的更新

  

(1)使经济走出萧条;

(2)为下次危机到来准备物质条件。

 

 4.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的破坏,使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得到调整。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1)萨伊:

不承认资本主义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危机;

(2)李嘉图: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美好、永恒的制度。

(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物物交换情形:

买卖同时,供给会创造需求,社会不会爆发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商品流通情形:

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供给与需求会出现量的失衡。

达到一定程度时,

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危机。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

) 

(三)原因分析: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只要人类存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就不会停止。

 

2.作为物质生产特定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由于其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却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错误结论。

(四)意义:

(1)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2)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3)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过渡性 

(4)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高考第一轮复习——选修经济学常识《专题三》笔记、默写清单

选修经济学常识《专题三》默写清单

考纲描述:

2.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1)凯恩斯革命

(2)新自由主义

(3)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考点5: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及政策主张

 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考点6: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背景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补充: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考点7: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成因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与评价(优缺点、共同点)

 

选修经济学常识《专题二》笔记知识点清单

经济学常识考点5:

凯恩斯革命

(一)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1.(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

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

企业减产停产乃至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注意:

三大心理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比例将会下降。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随投资总量的增加,资本家对使用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将会下降。

流动偏好:

人们出于现期交易、避免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蒙受损失及想获利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二)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1.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前,西方没有宏观经济学,该书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直到目前为止,该书仍然是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之一,

凯恩斯仍然是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者之一。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凯恩斯提出的

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不同程度地为西方国家所奉行,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遇到了怀疑,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三)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1.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2.其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

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

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凯恩斯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其作用是有限的。

经济学常识考点6:

新自由主义

(一)新自由主义的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时期。

原因一是由于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原因之二是由于各国采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

2.“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极大的挑战,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

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

 

(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1.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2.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

3.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唯一的基础。

          

4.都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提醒:

新自由主义以货币学派最为典型(参考教材P50虚框的观点)

(三)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1.在一段时期内,新自由主义和一些政策主张对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但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提醒:

P51相关链接),

加之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20世纪90年代后,

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影响有所削弱。

经济学常识考点7: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一、各国市场经济模式千差万别的因素有哪些?

  1.各国政府干预的方式、程度不同。

  2.各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受到本国国家制度、历史文化、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典型国家及成因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

2.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

3.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

4.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典型国家:

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属于这一模式。

    成因:

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

2.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

3.强调社会保障。

典型国家:

欧洲大陆与北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一模式。

如法国、瑞典等。

    成因:

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典型国家: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属于这一模式。

   成因:

 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在市场发挥作用的大小、政府干预程度和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三个方面,

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相对而言,情况如下:

 

(二)如何评价美、德、日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优缺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

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面,

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

(三)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各具特点,它们的基本点却是相同的。

首先,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

基础的。

其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

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三种市场经济模式,既体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在要求,也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

一般要求。

对各种模式,我们都应认真研究、认真分析,既要认清它们的阶级实质,决不能照搬,

又要剥离出反映一般规律的东西,从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学习。

 

高考第一轮复习——选修经济学常识《专题五》笔记、默写清单

选修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