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817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docx

《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docx

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

中东的范围与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

所谓近东、中东、远东的概念,是欧洲人以自己为中心测距,对亚洲部分地区的描述。

象离欧洲最近的土耳其,就是近东的主要国家;而我们中国,则是远东的核心部分。

不过这种划分方法,显然已经过时了。

唯一还在使用的,就是“中东”这个概念。

深究欧洲人,最早定出“中东”这个概念时的范围,已经没有意义了。

在现在的地缘环境下,它出现在政治生活中时,通常所包括的是下面几大板块:

小亚细亚半岛的“土耳其”、伊朗高原的“伊朗”、北非的“埃及”,阿拉伯半岛的所有国家。

而在这些都已经伊斯兰化了的地区当中,最为核心的板块,就是阿拉伯半岛了。

  说到阿拉伯半岛,相信在那么多年国际新闻的耳濡目染下,大家随便都能说出岛内的几个国家来。

当我们把视线从国境线上移开,单看阿拉伯半岛地理结构的话。

我们就会发现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地理结构,惊人的一致。

如果不是东非大裂谷的北段,将阿拉伯半岛从非洲大陆撕裂出去,并且倒灌入海水,形成“红海”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地理学家们会把阿拉伯半岛划成非洲的一部分。

不过这种人为的分类,并不妨碍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在地理环境上的一致性。

那些从阿拉伯半岛西迁的“闪”族人,在游走完北非之后应该会发现,他们所在的这片新大陆,就是阿拉伯半岛的放大版。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认为,阿拉伯半岛是北非大陆的缩小版。

  我们之前总结北非大陆的基本地理结构,所总结出的就是,大部分地区被撒哈拉沙漠所覆盖。

真正能够为强大文明所依托的,就是边缘地区的“一山一河”。

山就是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河就是尼罗河。

阿拉伯半岛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整个半岛的腹地广布沙漠。

人口主要集中在边缘地带。

与北非有所不同的是,阿拉伯半岛内部的选择,其实还要更多一些。

  首先我们来看看阿拉伯半岛的基本地形。

我们常说中国的地形是三级地形,阿拉伯半岛的情况也一样。

西部沿红海边缘部分,是由一条叫作“塞拉特山脉”的山地所覆盖,这条山地带其实也是东非大裂谷的一条边了。

如果和北非的内部结构相对应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对应为“阿特拉斯山脉”。

从塞拉特山脉穿出,我们就进入阿拉伯半岛的腹地了。

从海拔上来看,这片腹地是介于山脉和平原之间的高地,统称为阿拉伯高原。

经过阿拉伯高原之后,半岛的地形就过渡到了东部沿海平原地带。

著名的两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正是这片低地的一部分。

如果说阿拉伯半岛和哪个区域,能够和诞生了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地区相媲美,那些就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这两条姊妹河了。

  在阿拉伯世界分析地形,和我们在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情况不太一样。

在中央之国,我们更关注的是土地的平整度,山脉河流的走向。

而对气候、降水等环境问题涉及较少。

这主要是因为,身处温带季风区的东亚大陆,尽管生活在内部的人,还是能够感受到各板块之间的气候差异。

但整体都是四季分明,适合农业开发的土地(也就适合人类大规模生存)。

因此地形地貌的影响,会更为显著。

相比之下,阿拉伯世界对于高、低地就不那么敏感了。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水”才是第一要素。

如果没有水,那些平原之地也会变成沙漠;而如果有了水,山地之中也能够成为人口密集的核心区。

这当中的典型,就是占据阿拉伯半岛大半壁江山的“沙特阿拉伯”。

  由于沙特的国土纵贯阿拉伯半岛的东西两翼,因此阿拉伯半岛三级地形在沙特国内也是梯级分布的。

尽管比拼实力,阿拉伯世界还很难说谁才是带头大哥。

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沙特在阿拉伯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

伊斯兰三大圣地中的“麦加”和“麦地那”,都是在沙特境内(另一个是耶路撒冷)。

学习过中学历史的朋友,相信对这两个城市都不陌生。

简单点说,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前,以商业、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阿拉伯人,地缘中心是在“麦加”,穆罕默德本人也正是出生于此。

至于麦地那,则是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后,所选择的基地。

正是以麦地那为基地,他打败了麦加的阿拉伯贵族们,并进而用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人。

在这个过程中,新生的穆斯林们为了让旧有的体系平稳过渡,也接受了麦加的地缘中心地位。

只不过,麦加必须在伊斯兰文化之下,和麦地那共同享有“圣城”的地位罢了。

  

  在《阿拉伯半岛地缘结构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麦加也好,麦地那也罢,都是位于塞拉特山区之中。

如果相比于半岛腹地大部分沙漠化的阿拉伯高原,塞拉特山地当中的水源保有量,显然要高出许多。

而麦加和麦地那所选择的地点,也都是山脉当中水源最为集中的绿洲。

事实上现在沙特的情况也是这样,人口最为集中的大城市,大多在西部塞拉特山一线。

而中部的居民,主要集中在三面由内夫德沙漠、代赫纳沙漠、鲁卜哈利沙漠环绕的“内志高原”之上。

至于说最东部的沿波斯湾平原,反倒是最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干旱之地。

三大沙漠最东面的代赫纳沙漠,基本把沙特人在波斯湾的海岸线给封闭住了。

如果不是波斯湾的石油,现在成为了沙特的命脉所在,估计这块“沙漠平原”对于沙特人来说就是块鸡肋了。

如果我们把内志高原和塞拉特山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沙特人口集中的这两块区域,相当于一个顺时针旋转的“旦”字。

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公元610年),阿拉伯人的实际控制区也正是这两个地理单元。

在阿拉伯世界里,对这两个地缘板块也有专有名词来标注的。

内志高原被称之为“内志”,而塞拉特山地的主体则被称之为“汉志”。

这两个地缘标签的直接来源,是20世纪初割据于上的两个阿拉伯王国:

汉志王国和内志王国。

经过长期博弈,最终统一汉志、内志地区的,是控制内志高原的“沙特”家族。

所以这个嫡传的阿拉伯国家,也就叫作沙特阿拉伯了。

  内志和汉志之间的博弈的结果,影响的因素很多,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

不过说到底,这两大板块可以成为对手,还是因为大家的地缘实力处在同一数量级。

因为汉志也好,内志也罢,在旁观者看来,地理环境上并没有太大差别。

都是些水源稀少的干旱之地,大家所能依靠的,无非是些有点水(地上河或井泉)的小型绿洲。

换句话说,大家的地缘实力是半斤对八两,谁吃了谁都属正常。

只是说起来,有麦加和麦地纳两个圣城在内的汉志王国,应该更有机会的,毕竟这种宗教影响力,应该能让塞拉特山区的地缘实力,更上一个台阶的。

问题是,被沙漠所环绕的内志王国,其实也能够从圣城的宗教影响力上得到好处的。

在穆罕默德时代,塞拉特山地之所以能够成为阿拉伯人的地缘重心,一方面是因为山地之中的条件,多少比腹地沙漠之中的高原要好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麦加和麦地那这些山中绿州,能够扼守住进入沙漠腹地的商路。

如果你想从富庶的尼罗河流域或者地中海沿线(以色列现在占据的区域),打通商路进入内志高原的话,沿塞拉特山脉南行到中部,再穿越山地进入内志高原,能让你在同等距离下,尽量少的行走在沙漠地带。

只是当两大圣城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中心,而不仅仅是一条商路上的枢纽之后,在它东则的内志地区,反过来也成为了东部穆斯林(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以及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进入塞拉特山地朝觐和经商的必经之路了。

显然,内志高原上的那些绿洲,同样也可以从中获得额外的利益。

  正是由于内志王国在阿拉伯人的内部PK中,战胜了汉志王国,所以内志王国的政治中心“利雅得”也成为了统一的“沙特王国”的政治中心。

如果历史就这样走下去的话,也许为了更好的控制圣城和塞拉特山区,沙特王室有可能会将都城西迁。

不过在波斯湾的石油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之后,这种想法就没有必要了。

毕竟汉志地区作为地理中心,可以成为宗教(文化)、经济两大地带的平衡点,使国家结构更为稳定。

至于包括利雅得在内的汉志高地,在环境上的先天不足,倒不是问题。

反正有巨额的石油收入,足以将让沙特人挥金如土的在任何地点,打造他们的政治中心(想想阿联酋在迪拜的造城计划)。

至于说阿拉伯世界发展的最大瓶颈“水”,也同样可以用油解决。

和利比亚人用石油收入输送地下水有所不同的是,沙特人没找到那么大的地下水库,他们用更直接的办法,将海水淡化。

目前沙特每年的海水淡化量在世界各国中是最高的。

这些可以说是用油换来的水,甚至让沙特成为了粮食出口国。

  阿拉伯人似乎很得意他们在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上,所找到的解决办法。

随之而来的,就是超高的人口出生率。

有数据表明,沙特的育龄妇女平均能够养育7.3个孩子,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

问题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巨额石油收入的基础之上。

虽说将高成本的淡水,花在生存之上并不算错误。

但在工业社会之后,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标准,就已经不再是它的农业生产力了。

如果有一天,波斯湾的石油资源枯竭,阿拉伯世界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什么高附加值的工业,来换取地球上其他地区的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从海水或者沙漠之下,获得淡水资源的方式就很难维系了。

  因为缺乏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而丧失了战略竞争力,是阿拉伯世界目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虽然这与环境先不够好有关,但也决不光是环境的问题。

从阿拉伯人的文化和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来看,他们更倾向于从商业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既利用巨额的石油财富和决定性的石油份额,来取得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这样的话,即使有一天,地下的资源不再,酋长们也有机会依靠金融产业所产生的利润,继续维持国家的运转。

这种战略方向的布局,体现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出现了迪拜这类建筑于沙漠之上的国际城市。

  如果只是想依靠资本所产生的孳息,维持酋长们挥金如土的生活,他们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毕竟石油带给他们的原始积累,数额巨大。

问题是当你想走捷径,试图靠这最“高端”的产业,来获取利润,并作为立国之本的话,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就象在普通人看来,把钱投入到金融市场,似乎也比老老实实的做实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但如果你想自己开银行,在金融市场市场取得话语权,就不是有本钱就能做到的了。

即使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成功,这种虚拟经济所蕴含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看看同样以金融立国的冰岛,在经济危机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就明白了。

如果说石油资源,虽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改善阿拉伯人(也只是部分产油国)的生存环境,但却无法实质性提升他们的地缘潜力,并使阿拉伯板块成为举足轻重的一类地缘板块。

那么我们还是先老老实实的回到原点,去探究一下在最原始的地理条件下,阿拉伯半岛当中的哪部分,会更有地缘潜力。

而站在这个角度上看问题,一条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史发挥过关键作用,并在现在仍被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带——“新月沃地”将出现。

  作者:

朴老

    顶啊顶~楼主,有个疑惑哈:

记得奥斯曼帝国极盛时的版图包含了塞拉特山地,却并没有把内志高原囊括进去。

楼主上文说内志高原是东方朝圣者的重要中转站,照理说以帝国当时的实力,不该弃之不顾吧?

  ===============================================================

  费效比太低了。

在伊斯兰教扩张之前的罗马、拜占庭、波斯等帝国,在阿拉伯半岛能拿到新月沃地就可以了。

至于象汉志、内志这两块区域,也就当鸡肋了。

在这些区域,还是骑骆驼的阿拉伯人更适应。

这有点象中国的情况,一般中原帝国在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能拿到农业基础最好的河套和河西走廊就够了。

再深入的话,成本和收益就不成正比了。

所以在阿拉伯半岛,也就是阿拉伯人自己的帝国,会去把半岛全部包括进去。

如果奥斯曼帝国没有伊斯兰化,并希望藉成成为穆斯林领袖的话,他们也没有必要占据塞拉特山地的。

至于生活在内志高原的阿拉伯部落,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必要去挑战一个庞大的帝国,或者说阻断商路(自己的利益也在里面),更何况在大圣城都在土耳其人手中。

包括后来阿拉伯半岛,被欧洲人侵入后,内志地区也是酋长国林立。

欧洲人同样认为,将内志地区纳入势力范围,而不是谋求直接控制,费效比会更高。

这也给了沙特家族留下了,统一内志地区的战略空间。

在分析“新月沃地”之前,还有一个板块应该先进入我们视野的,那就是阿拉伯半岛的南部,也不是靠近印度洋的那条边。

在这个方向,阿拉伯人建立了也门和阿曼两个国家。

很多朋友很奇怪,阿拉伯人究竟是按照什么原则,来在阿拉伯半岛,划出这些体量相差巨大的国家的,彼此之间,又是依据什么来确立国境线的。

事实上,要是按阿拉伯半岛内部的地缘结构来看,就算出现上百个国家也是有可能的。

因为除了新月沃地是连成片的,高密度人口聚落区外,其余的半岛土地上,生存其上的阿拉伯人,基本都是依托一些呈点状分布的绿洲的。

在古典时期,生活在这些绿洲之上的部落,虽然拥有共同的种族、文化背景,但强烈的地理分割性。

还是让大家自然分割成一个个,地缘上相对独立的部落群体。

即使是在这些部落依据大的地缘规律,整合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这种内部各自为王的情况,也依旧存在。

也正因为此,才会出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类明确表明内部结构的国名。

至于说阿拉伯半岛,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政区格局,那还是要“感谢”欧洲人,是他们在那次瓜分世界的狂狂潮中,为这个星球全面进入国家时代,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然,殖民者在瓜分世界时,也一定是遵循一定的地缘规律的,并不是单纯的拿标尺在图上按几何形状分割,就能瓜分世界的。

只不过他们所遵循的地缘规律,和那片土地上依据环境,所自然形成的地缘结构,并不一定吻合,也正是因此才为那些完全脱离殖民时代,大多在上世纪中叶形成的国家,埋下了动乱的根源。

我们即将要分析到的也门,包括与之隔海相望的非洲这角——索马里地区,目前都还在消化这颗欧洲人种下的苦果。

  从也门的地理形态来看,层次感在阿拉伯国家中算是比较丰富的。

基本的地势和整个阿拉伯半岛的走势相同,即“西高东低”。

这西部的高地,也就是从沙特阿拉伯境内向南延伸过来的“塞拉特山脉”。

这条纵贯整个阿拉伯半岛西边缘的山地,在整个沙特阿拉伯境内的东西纵深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当它延伸到阿拉伯半岛的西南角,进入也门境内后,却突然变宽了,并且开始沿阿拉伯半岛的南边缘,向东延伸,并逐渐走低。

这种走势,让整个阿拉伯半岛的西部山地,整体带呈现为一个

“L”形。

而也门所控制的区域,主体就是这个L型山地的角和下边。

  塞拉特山脉的这种变化,也让其南部的山地,有机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

相比于中北部那细长形的山地,西南角这片山地,所拥有的纵深,能够让它内部拥有更多被山地所保护,少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的绿洲。

在这片高地之上的山谷盆地中,甚至会出现夏季温度不超过30度的凉爽之地。

更为重要的是,山体的高度和纵深,也能它能够获得太多的降雨,涵养更多的水源。

在地势最高的,首都“萨那”(海拔2200米),一年中甚至有两个雨季。

在那张《也门地缘结构示意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也门境内由高地向下,形成了很多河谷。

  也门这种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也让它能够保有更多的人口。

相比于和它基本呈对应关系,境内却大都是沙漠化低地的阿曼来说(人口300万不到),也门那2300万的人口,算得上是巨无霸了。

这人口数量,已经和面积远大于自己的沙特持平了。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这个世界是获取石油利益最多的国家,沙特的人口数量是建立在巨额的石油收入之上而爆发的。

而也门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无法分享波斯湾的石油),成为目前却是阿拉伯兄弟当中,最穷的一个。

  当然,也不能说也门边上就没有一点石油,只是相比于波斯湾上巨大储量,也门那点油根本不算什么。

事实上能够让也门地区,能够从内志、汉志地区切割出来的原始原因,是因为它的山地当中,当初因为有相对丰富的水资源,而较早农业化。

也就是说,相比于内志、汉志地区的商业、游牧文化,也门这部分山地之中的部落,已经偏向倚重农业了(现在依然有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处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包围之中,在也门山地之中已经生存了三千多年的阿拉伯人,所能够拥有的水资源也越来越少了。

现在也门境内已经没有可以入海的河流了。

那些只在雨季之中有水的河谷,并不能为也门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

  相比邻居沙特,已经依靠海水淡化实现粮食自给(甚至还有出口),也门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帮他们置换农业用水。

更多的,只能依靠抽取山中涵养千万年的地下用水,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越穷越生)。

即使这样,仍然不能实现粮食自给,更别说过上波斯湾酋长们,那样挥金如土的生活了。

很多时候我们在设想,如果那些财大气粗的阿拉伯产油国,当初没有了巨额石油收入会怎么样,那么也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以沙特的环境看,可能还不如也门)。

其实即使是石油资源最少的也门,也是在把石油产业当作支柱产业,用以维持国家的运转。

  拥有阿拉伯半岛纵深最大的山地资源,固然是也门可以整合成一个现代意义国家的根本原因,但地处阿拉伯半岛的西南角,也门也同样是一个海洋国家。

尽管阿拉伯半岛的那些沿海平原,多数因为更易受到热带沙漠气候的攻击,而沙漠化了(还不如山地之中,可以有屏障)。

但既然临海,并且拥有那么长的海岸线,也门也不可能不从海洋经济中,得到一点好处的。

事实上也门的海岸线,的确也一直在也门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是就“作用”这两个字来说,有好也有坏。

很不幸的是,国家化之后的也门地区,就因为他的海岸线而在上个世纪陷入分裂当中,而这种分裂所造成的后遗症,至今仍未痊愈。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南北(东西)分治的国家。

比较为我们所熟知的,有东、西德,南、北越,以及朝鲜半岛。

而也门在上个世纪摆脱西方控制之后,也曾经建立过两个“也门”。

和上述三国相似的是,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同样也成为了冷战博弈的战场。

以至于南也门在苏联的“指导”之下,成为了阿拉伯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然,随着苏联的崩溃,南北也门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内乱之后,也完成了统一(1990年,北统南)。

虽然俄国人的介入,让南北也门之争染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但就南北也门的分治而言,却是有着浓厚的地缘背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时代,或者说是海洋文化也陆地文化的博弈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也门人选择了“社会主义”,更多的只是地缘独立的需要,并不在于这部分阿拉伯人就真的信仰共产主义。

事实上,抛开意识形态不看,单从冷战博弈的双方:

美、俄两国的地缘属性来看,我们会发现,其实陆权的代表俄国,和北也门应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而反之,南也门则更多的显示出海洋属性。

为此,我们先来看看南北也门究竟是怎么分割的,又是如何造就它们之间差异化的地缘属性的。

  就也门的外轮廓来说,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长方形,一个将阿拉伯半岛西南角切割出来的长方形。

而分割南北也门的界线,则大致相当于从也门的西南角,拉出一条东北向的边境线,只不过这条边境线,并非指向相对应的东北角,而指向北部中点偏西的方位。

简单的中学几何知识,也足够以让我们在图上观察出南也门所控制的国土面积,要比北也门大将近一倍(北也门19.5万平方公里,南也门33.7万平方公里)。

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就双方的人口数量,综合实力对比而言,南也门应该占优。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北也门之所以能在冷战之后,政治上统一南也门,并非是单纯的由于南也门失去了他们的政治靠山,而是的确北也门的地理条件更好,人口数量更多。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缺乏工业体系的“原始国家”,这种差异是决定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