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8764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docx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docx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

  这是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第1篇

  一、课题

  《赏析惊愕交响曲》

  二、教材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的必修教学内容。

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着名。

作品采用变奏曲式。

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

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

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

因此本交响曲对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极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简单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段赏析惊愕交响曲

  2.通过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意图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视唱、试奏、合奏等音乐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熟悉该曲的主题部分,从而促成“随风潜入曲”的良好效应。

  2.“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的实施。

利用导学案媒介,针对学情,灵活处理“前置性补偿--新知探究--形成性检测--后续性补偿”四环节,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生动课堂、生本课题、生成课堂、生长课堂。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通过教师的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见板书设计)

  

(二)学生分析作品,用乐器演奏作品片段

  现有乐器;竖笛、钢琴、小提琴、二胡。

  1.主题:

全体同学用竖笛演奏。

(强弱变化如何处理?

注意最后一个音。

  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

让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1)变奏一:

再次请学生欣赏片段,听一听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哪种乐器来演奏?

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海顿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

  

(2)变奏二:

转调为同主音的小调。

请同学欣赏片段。

  (3)变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片段,两个声部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我们可以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

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4)变奏四:

  ①乐队强奏,弦乐以快速的六连音衬托。

欣赏这部分内容,使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后半部分,使用了什么乐器?

我们用什么乐器演奏,作品是如何变奏的?

最后的强奏如何处理?

  (5)尾声:

  作者如何处理情绪?

为什么?

我们怎样演奏?

  3.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整地演奏作品。

注意各段的连接及不同乐器的进入。

  (三)小结变奏曲式并欣赏其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

  通过演奏作品,请学生说说什么是变奏曲式?

请学生再欣赏两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进一步体会变奏曲式。

(《小星星变奏曲》、《少女的祈祷》)

  (四)总结

  通过演奏作品,同学们不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变奏曲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

  l.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2.变奏一:

完全保持了主题结构,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

主题可以用竖笛演奏,人数可以减半,(反复时换另一半),可用弦乐奏十六分音符,可选择小题琴或二胡。

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惊愕”之后的愉悦。

  3.变奏二:

弹钢琴的同学为我们演奏a部分。

(b部分略)

  4.变奏三:

十六分音符可以用竖笛演奏。

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两个声部的旋律。

可以使用长笛和小提琴演奏。

这部分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

所有乐器一起强奏,钢琴演奏六连音衬托。

学生全体演奏。

  作品用弦乐演奏,可以用二胡和小提琴。

加入了许多变化节奏,丰富作品。

部分学生演奏,其他学生聆听。

强奏时所有竖笛加入,一起演奏。

  5.尾声:

情绪有些压抑,暗淡。

因为“惊愕”过后一切都不会改变。

竖笛演奏人数减半,弱收。

全体学生完整演奏作品。

(学生总结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

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

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

通过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选择身边熟悉的乐器亲自演奏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第2篇

  【教学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高一音乐欣赏一单元第五课内容。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中创作的代表性的作品。

它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作品中所特有的史诗性和英雄性,是一部具有典型贝多芬风格的古典交响曲,极具欣赏价值。

  【年级】:

高一

  【教学内容】1、欣赏《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2、了解交响曲、贝多芬生平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2、知识目标:

理解贝多芬《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3、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感知评价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交响乐、作曲家生平资料等,在课堂上交流、补充,培养学生自己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了解交响乐知识的基本常识,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地情感,欣赏《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并熟悉其第一、第二主题。

能够对交响音乐感兴趣,并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对比,感知评价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教法:

跟唱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

通过多种渠道(互联网、书籍、音响等)收集有关交响音乐,贝多芬与《命运交响曲》地资料,以备这节课交流、补充。

  老师:

准备相关资料,音响、课件等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请两名同学表演见面握手的情景:

  互相看得见

  两人蒙上布(背景音乐:

命运主题)

  师:

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表演中品位出什么了吗?

  请这两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是呀,身体的残缺给人回带来多大的伤害和心里障碍,就和我们今天要见到的这位音乐家一样,他的双耳失聪,但是却在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名字,我们大声说出他的名字——贝多芬。

  贝多芬简介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贝多芬

  出示贝多芬画像,通过神情揣摩他的性格

  (学生通过课前网络书籍资料的查找对他已有所了解,可互相补充)

  课件展示,看短片,了解贝多芬生平及主要代表作

  师:

我想,在贝多芬众多作品中,下面这部作品最能表现他的思想和精神!

出示课题: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

  三、呈示部音乐片段欣赏

  1、主部主题欣赏

  a.欣赏后,课件展示:

你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气氛?

  (阴森恐怖)

  师:

对于这个主导动机,贝多芬曾对他的朋友说:

“命运就师这样敲门的。

”命运交响曲名字也来源于此。

  通过这样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命运是好运还是厄运呢?

  (厄运)

  b.看谱例,用跟唱法学唱“命运主题”

  1=be2/4

  f0333|1-|0222|7?

-|

  (要求力度强)

  2、副部主题欣赏

  这是一段充满着希望,温馨的抒情旋律,它是作为美好的理想形象而出现的。

  1=be2/4

  p51︱71︱26︱65︱

  (跟唱法学唱)

  3两个主题对比

  分组讨论:

这两个主题给我们印象是否一样?

(表格比较,略)

  表演对比:

  男同学——命运主题:

用强力度演唱,配以敲门动作,模仿厄运敲门的样子;

  女同学——抒情主题:

用弱力度演唱,用手画线条,表现美好温馨的情感。

  点评:

  我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动作表现了对不同音乐情绪的理解。

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其实我们刚才的手势就是简单的指挥动作,说不定将来我们中间还能出个指挥家呢。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世界最出色指挥家之一的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杨,请大家看看他师如何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对命运的理解。

  全曲欣赏,分组讨论:

  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用笔记录欣赏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与命运斗争的历程?

可以用线条,图画,词语等等,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

  分组讨论:

欣赏完,各组同学交流感受,派代表发言。

  教师举代表性记录进行点评。

  注:

(命运与希望,抗争与胜利,压抑与悲愤,雄壮有力与热情冲动。

(通过斗争取得胜利。

对命运的反抗和斗争,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对贵族的厌恶和唾弃,感受着法国*的震撼和激荡,对未来的坚定和激昂,和对幸福的渴望等)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苦闷──绝望──不甘──抗争——取得胜利

  拓展延伸

  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强调矛盾的对比,不断的反复来加强主题这便是贝多芬音乐作品的风格。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树立坚强的意志,有勇气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

  请同学们举几个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这种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学生发言。

  我们的革命先驱们,是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地与敌人斗争。

在这里,让我们重温历史,缅怀革命烈士,请大家全体起立,我们齐唱国歌。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犹如巨轮正要拔锚起航,前途或遇险滩暗礁,或遇波涛汹涌,但只要坚定自己信念,勇敢的搏击风浪,定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

  扬州慢音乐鉴赏教案第3篇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自行阅读鉴赏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1、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

《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背景简介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

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四、整体感知

  1.提问:

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

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

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

(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

色、声

  a、景色——1青青荠麦2废池乔木3二十四桥4无声冷月5寂寞红药b、声音———清角吹寒

  五、小序的分析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

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

“余过维扬”对应:

“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

“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

“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

“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六、课文分析鉴赏

  分析1: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

  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

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

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

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

“街垂千步柳。

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分析5: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

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

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

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

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

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分析7: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

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联想到桥边年年都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

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

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

花且如此,人何以堪?

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着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

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

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七、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

  A、永遇乐B、扬州慢

  内容——

  A抒写作者抗敌救国宏图大志,表达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之心。

  B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践踏而呈现的惨状,揭露金人的残暴。

  情感——

  A表达坚决抗金和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

忠不为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B体现国亡土丧的黍离之悲,和凄凉悲怆的心情。

  风格——

  A苍凉中透露悲壮、豪迈。

B幽寂悲凉、婉约

  手法——A用典B化用、反衬

  八、小结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词的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

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

“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

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

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