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707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献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献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献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献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docx

《文献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综.docx

文献综

2.2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

2.2.1社会原因

(1)中高考命题要求差距大

中高考是初高中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标尺。

因此,中高考命题对初高中教学衔接至关重要。

中考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重视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并注重考查能力。

高考更侧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能力的考查,不仅重视试题的层次性,而且考察综合性及合理的调控综合程度,以达到对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从而为高校选拔人才。

中考主要是考察基础知识,而高考更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考查。

(2)初高中教材的变化

九年义务教育的施行导致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较以前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广度和深度大大降低,教材中删除了高中学习中经常用到的知识,而这些内容在高中学习中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初中教材知识特点是“浅、少、易”,初中教材采用比较简单的叙述方法,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对学生知识、条理、结构、基本技能要求很低。

相反,高中数学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对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剧增,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学习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

同时新教材精简整合传统高中数学内容,并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容。

与传统教材相比,教学内容更多,教材无形中变的更厚。

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课程相比,高中教材的教学容量与难度亦为提高。

初中课程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高中更充足,对重难点内容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也有时间反复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反复巩固。

而到高中,高中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变大,课时反而减少,教师的课容量增大,教学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无法利用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无法像初中教师一样讲全讲细,并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这样,由一于教材的协调工作不到位,造成学生衔接出现问题。

此外,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安排的都是具体内容,涉及的多为常量;而高中数学安排的都是抽象内容,涉及的多为变量。

高中数学注重的不仅是计算,更注重理论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近几年初高中教材内容都有调整,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知识难度降低的幅度更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这样高中数学的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种种原因反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3.1.2学生原因

(1)心理原因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环境、教材、同学、教师、班集体及学生自身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这种过渡。

另外,高一新生中考前绷紧的神经在高考之后突然放松,因此入学后没有紧迫感,无法快速地融入高一的学习生活。

高一前期学生中考水平几乎相同,所有学生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他们的数学成绩无法独占鳌头,导致信心受损。

同时,高中教师与初中教师由于面对的群体不同,他们教育学生、关心学生的方法也不同,部分学生的优越感和自信如果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呵护,就会丧失自信心,增强自卑感。

还有一部分学生受初中数学的影响,对高中数学难度的心理准备不充分,加之高中学习困难大,这部分学生一遇到困难时,心理承受力不够强,就会在数学学习中出现较大障碍。

这些问题在一些寄宿的新生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由于初次离家,无人监督的他们便不知所措,缺乏自我监控能力,甚至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有许多学生反映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即课堂上都能跟上老师思路,老师讲的内容基本上能听明白,但当自己动手解题时,则会觉得无从下手。

课堂的遗留问题使得他们在一次次的测验和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失落感和自卑感随之产生。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受到连续打击就会产生厌学的思想。

陕西师范大学的郝娟通过学生个案问卷的调查显示,多数有厌学思想的学生其数学成绩都不理想,学生也通过调查问卷反映数学成绩不理想是诱使其产生厌学思想的主要原因,其中成绩不理想导致学生厌学的比例为98。

7%。

(2)自身生理原因

根据我国现行学制,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一般是16岁。

生理条件决定了他们正处在青春期,心理条件表明他们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完整,影响了学生后来高中课程的学习。

表现出来的是,很多高一学生上课不积极举手发言、不主动参与课内讨论、害怕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不喜欢和老师交流、与老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这些问题也都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

其次,初中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放学生录”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不足甚至缺失,高中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能逐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做到对知识和题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而大部分学生高中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初中一样,由此他们数学学习出现困难,成绩始终提不上去。

此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格、情感、意志品质的优劣、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也会影响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缺少管理而导致的,教师通过有效管理可以改善这种局面。

学习管理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把握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且及时排除思维和心理障碍,直接结果是他们数学越学越差,越学越难,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差生群体越来越大,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个班的学习氛围,形成连锁反映。

为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应从基础年级做起。

考虑到高中数学学习相对于初中是一次飞跃,无论思维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心理都是需要大调整的阶段,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搞好数学衔接和学习管理。

(3)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欠缺

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模仿式学习,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公式、概念及例题类型就能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

到高中,知识的增加导致所学内容多而教授时间少,高中教师不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其中一些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只基”培养能力。

然而,刚从初中步入高中的新生,缺乏学法方面的指导,他们会不自觉地沿用初中学法,没有预习、复习、小结的习惯,对高中学习内容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进入高中后,对于那些没有固定套路、需要发散性思维的题目他们只能望题兴叹。

另外,初中数学主要是直观形象的知识,而在高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

但是学生受初中的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分析不重视,只重视结论,形成一知半解,对教学重点、要点及教师对一些问题的抽象提炼往往听过完事,不做记录的习惯,导致课堂有效性不高,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

3.1.3教师原因

(1)教师自身原因

高一学生处在一个学习过渡阶段,再加上高中数学教学任务繁重,高中教师不可能给予足够的一对一教育。

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同时,教师认为高中学生具备了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能力,不用过多地去监督管理。

因此,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督促不够。

实际上,许多预想的学生能处理好的事情学生往往做不好。

这种情况尤其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部分教师对学生估计过高,认为学生掌握了所讲知识点,实际上学生掌握的根本不扎实。

这是新老师的通病,即过高的估计学生,把握不好度,找不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课速度快,留给学生的反应时间和思考时间太少。

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教学步骤太快了学生思路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少数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落后,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要求,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他们的上课方式仍然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没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原因也直接导致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出现了问题。

(2)教法原因

新课改以后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低,教学要求不高,这使得教师的教学进度慢,讲得细,题型归纳全面,学生的练习充分。

教材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有足够的课时反复讲解,让学生多次练习,从而各个击破。

反复训练的结果是学生对难点往往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惰性,使得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主动性和能力。

为了应付中考,绝大多数初中教师都删除了中考不考,而高中经常用到的衔接知识点。

在具体教学中,初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熟能生巧达到教学目的,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轻书本”的不良导向。

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实现中考升学率,但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助长了他们思维的惰性。

进入高中以后,数学教材从语一言和抽象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教学进度快,没有时间对高中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

高中教学原则是通过设导、设问、设陷启发、引导、开拓思路,高中教学过程的实施是为了渗透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其思维品质。

很多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经常跟不上教师的步子,最终打击了学习的信心,影响了他们数学的学习。

3.2针对衔接问题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3.2.1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教师做好衔接准备工作

教学衔接的准备工作主要可以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入学教育两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结合新课改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学习基础状况、数学思维能力水平,以及高一新生的生源情况,了解初中教学的特点,吸取初中教师的长处,沿用一些好的方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过初中新课标教材教法和理念的熏陶,学生的特点与过去的初中生有较大区别:

应用能力、空间观念、几何变换能力以及统计观念都有所增强,并且学习了概率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求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确定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范围,疏理初、高中数学教材,排出高一数学教学中应补充的知识点。

也可以自行编撰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编写初高中衔接作业,在八月份学生报到时作为学习资料发给学生。

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假期对工作进行总结、思考并研究衔接相关问题。

教育是一门艺术,当教师知识量不断扩大时,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不断学习,继续扩大知识面,“活到老,学到老”也是我们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方式。

由于初高中数学教材脱节比较严重,因此高中教师的教学难度更大,课堂教学的设计也将更加复杂。

新课程教学应正确处理好深与浅、新与旧、增与减、讲与练、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与老教材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变化,新课程更加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应用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体现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把相关知识内容放在整个高中课程教材内容的通盘中考虑,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整体内容、明确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各个阶段教学应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更加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以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确定教学方法,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点为线索调整教学顺序,以学生的思维状况为根本标准调节进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课题研究等学习习惯和方式。

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学情境不强、无意义建构、教师先入为主等才常见教学问题。

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做到低时间、高效率。

(3)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一方面,高一新生在初中阶段成绩大都相对较好,在进入高中之后,身边的同学成绩与自己处于相似水平,这对学生在初中形成的优越感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

对处于高中陌生环境的新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自信心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初中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在高中的学习中并不是都适用,这将考验新生的适应和改变习惯的能力。

所以,高一初始阶段学生成绩变化较大,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更加专注、自觉,他们更乐于分析、擅于专研、勇于质疑,认识事物更全面。

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

因此,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感受成功的机会,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很多同学高中前期成绩不理想,但一直没有放弃追赶。

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同学的前期学习方式存在较大问题,但是经过不断地失败和经验总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拥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及时发现,适时鼓励,让他们找到自信,提升成绩。

(4)加强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同样也是高中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不仅是高中时期数学学习的需要,还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生活休息时间,从盲目、无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其次,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要讲究方法与质量,争取上课前看懂教材的基本内容,上课时着重听老师的讲解思路,保证听课有针对性,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量在课堂上把问题解决。

再次,引导学生听课的时边听边记、记难点、补充知识点、易错点、解题思路巧点,以备复习回顾。

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讲,更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构建,以提高听课效率。

让学生了解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及时复习。

课后的复习要做到先看课本上的内容,整理清楚课堂笔记再独立做作业,切忌不复习就做作业。

总结反思是数学创造有力的动力,是创新思维发生的必要条件。

对解题思路和步骤,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反思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从而深化问题的理解,探索一般规律,揭示问题的本质。

还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进行学法指导,利用主题班会开展学习习惯与方法指导。

陶行知先生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理念:

“教人学习要因人而异,根据人的不同,所教导的东西、教的方式、教的程度和顺序都会发生变化。

”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确立目标、制定计划。

建立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5)需要改进的知识点

数与式:

主要是分式的运算、绝对值的化简及绝对值中含字母式子的化简、根式的运算、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及(a士b)3、a3±b3公式的应用,三个数的和的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因式分解:

主要包括十字相乘(特别是二次项系数不为1和含字母系数的多项式)及配方法、分组分解法和添项、拆项法;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函数问题:

主要包括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它的3种表达形式,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韦达定理、根与系数的关系、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最值的确定及应用,对函数图像的理解;

方程与方程组:

主要为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组、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

三角形的四心:

主要为三角形的内心、外心、垂心、重心的定义及简单性质;

平面儿何有关的定理与性质:

包括合分比定理、等比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现,三角形外角平分线定现,二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梯形中位线性质,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正多边形与圆:

主要为相似三角形的证明与应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及它们外接圆、内切圆中的位置关系和常用数量关系、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圆的相关定理:

包括垂径定理、圆内接四边形及其性质定理、相交弦定理、弦切角定理、切割线定理;

圆内接(外切)正多边形的半径、边长、边心距和中心角的关系;尤其是圆内接(外切)正四边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的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关系。

(6)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也是学生工作重要的一部分。

开学伊始,高一新生对新的生活方式不适应,老师对学生具体情况也还不了解。

此时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以及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只有全面的了解学生情况之后,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但有教师的努力还不够,当学生出现心理负担时,教师可以告知家长,让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消除心理负荷。

总之,关注高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是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使每个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智,需要我们教师以及家长的协同教育,更需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消除不良的情绪。

3.2.2衔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头脑中己经存在的知识经验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某种影响和迁移作用。

如果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衔接知识理解不正确、不全面、就会先入为主,对学生后来的高中学习产生负迁移。

高中教师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在与初中知识有关的新知识引入时,教师可先回顾旧知识,利用类比方法引出新知识,带领学生共同剖析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善于将新知识转化为熟知的旧知识。

逐步发展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和巩固新知识。

使新概念逐步纳入学生的旧知识结构中,最终完成知识的同化过程。

人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即思维定势。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结合新课改,经常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教学,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遇到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运算方法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对比评价,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和解法,逐步帮助学生克服初中的思维惰性。

总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但涉及到高中教师和高中学生,而且还涉及到初中教师,不仅涉及到教材内容的平衡接轨,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涉及到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

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需要在整个过程中贯穿思考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从高开始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顺利的实现初高中知识的过渡,从而有效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并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3.2.3研究不足的问题

然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出来的问题如下:

(一)在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结合不紧密,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很多老师都是穿新鞋走旧路。

(二)对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深度不够,虽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了

很多促进衔接工作的措施,但是需要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的配合,需要学生与教师的配合需要学校对教师的配合,需要现行教育制度的配合,需要教材的配合等。

此需要更加有效的解决手段。

(三)对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视角偏窄,都是集中在某个问题某个方面的讨论,

只相应的给出了教师在新生入学时和课堂教学中及对学生采取的相应工作,并未

从宏观上给出可行的衔接方法。

(四)数学教学衔接还需要初高中教材编写者的参与,如在初中教材中可以把

高中用到的衔接知识编成必学知识,这样对于促进衔接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现行初中培养的都是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和模仿能力,

而高中需要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在初中没有得到相应的培

养,在高中时又没有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时间,所以需要初高中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改变,不能把问题留给学生解决。

(六)数学教学衔接还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

学生

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即使教师再努力,学生自己不配合,问题也无法从根源上得到解决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要抓住教育学规律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得自己的教学和学生有效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的,从而促进衔接教学。

4.总结建议

根据整理的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数据是通过个人的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结果甚至教师个人经验总结得到的,很少有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做相关方面的调查,很少有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的调查研究。

这导致了对初高中衔接教学出现的问题认识不全面,采取的对策也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并且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忽视了家长在学生进入新的环境中特别是心理辅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课改的不断摸索进行,暴露出的衔接问题必然会不断增加。

因此,对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还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应该向更加深入的方向进行,应抓住本质,找准原因,进行针对性研究。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看清问题本质,尽快找到解决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