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478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docx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docx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5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

(二)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通典》记载:

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②注重公平正义③重视宗法伦理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难度较大。

【解析】由“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可知西周法律制度对待有爵位的贵族采用特殊的政策,根源上是在维护贵族统治和特权,贵族与平民不可能平等。

排除②,故本题选C。

2.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

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

这反映出唐朝()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市在古代是商业区,坊市住宅区。

由“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可知唐代在商业区内出现了住宅区,反映市的商住复合功能。

A项正确。

B、C、D三项所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3.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

“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

”米芾也曾评论: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

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文学艺术的繁荣,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地主阶级一员,其个人思想深受理学影响,忠君爱民,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不可能具有追求民主的特征,B项不符合对材料的解读。

故本题选B。

A、C、D三项是对该绘画的正确解读。

4.某古代学者称:

“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A.朱熹B.王阳明C.李贽D.黄宗羲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李贽的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材料的理解阅读能力。

难度较大。

【解析】材料中李贽认为合理的社会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让人能自由地去追求自己欲望的社会,因此他把当时那种“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的社会看作是使人“大失所”的社会。

他说,天下的人原本是各得其所的,现在不得其所,是“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的结果;标榜“仁义道德”的统治者害怕不得其所的人们越轨,便用“德”、“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用“政”、“刑”来限制人们的行动。

他认为天下百姓不得安生的根源是贪暴的政府及所谓的“仁者”理学家用自以为是的“德刑礼政”束缚人们行为思想的结果。

故本题选C。

5.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中说: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直到民国,苏南农村说到‘长毛’,仍然鲜有好话。

”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材料中,缔造者们的言辞出现了“凶暴”,还有等级的森严,这使贫民极其失望,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特点,D不是由缔造者发动的,也没体现森严的等级;B也不符合森严的等级,B、D项排除;义和团运动不符合森严的等级,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特权思想严重,等级森严。

故选A。

6.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

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

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

这种“洋财”属于()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材料中苏南地区的生丝主要是卖给洋行,也就是外国资本主义,这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故本题选B。

7.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

“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

”上述观点在本质上()

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

C.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D.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联系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由“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可知古德诺对中国建立共和制缺乏信息,不赞同中国的共和体制,认同中国的君主政体。

故本题选D。

A、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C项说法绝对化,与材料信息无关。

8.右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

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

这表明()

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

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

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

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教师是洋人,学的是英语,反映近代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近代化特点。

学生拖着辫子则仍是清朝传统的打扮。

这表明当时的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故本题选C。

9.傅吾康曾说:

“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

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

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

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与国民大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

B.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国内的党派矛盾

D.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由“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可知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

故本题选D。

材料没有国民大革命的信息,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在“解决”二字,绝对化。

10.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

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有利于中国冲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政策,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

到1957年,因为中苏关系开始出现波折,此种情况下,毛泽东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同时期从国家利益出发,实行不同的外交政策,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A项正确。

11.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

“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的这段话()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思想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邓小平的这一主张前提是认识到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进而主张学习西方,反映邓小平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A、B、C三项错误。

12.亚里士多德说: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民自治构成了民主性的奴隶制社会B.公民意识决定了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

C.公民组织包括了本邦的奴隶和外邦人D.公民权利保证了城邦社会的长盛不衰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难度较大。

【解析】依据材料“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可知,雅典城邦是维护公民团体的利益,代表的是少数公民的民主,实质是奴隶制民主,并未真正实现所有人的平等。

A项正确。

公民意识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错误;C向不符合公民的概念;D项夸大公民权利的作用。

13.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

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

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组别

商品内容

盐、火器、五金、酒、布匹

糖、烟草、玉米

奴隶

A.欧洲、美洲、非洲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D.欧洲、亚洲、非洲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萌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甲以工业品为主,应在欧洲;乙以原材料为主,特别是玉米的原产地在美洲;奴隶大量存在于非洲。

故本题选A。

14.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教育远超过英国本土。

当英国居民的识字率还在40%—70%之间时,北美各地已经达到70%—100%。

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已有11所大学,有3万人具有学士学位。

北美殖民地发达的教育()

①为启蒙思想的普及奠定了基础②有利于美国总统的直接选举

③促进北美民众自治能力的提高④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文明程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总统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难度较小。

【解析】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②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15.19世纪,欧洲文学流行一种关注普通民众的现象,对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暴力、罢工、酗酒、贪婪、虚伪等,进行大胆地描写。

下列文学作品中符合这种风格的是()

ABCD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现实主义文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难度较小。

【解析】依据“欧洲文学流行一种关注普通民众的现象,对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暴力、罢工、酗酒、贪婪、虚伪等,进行大胆地描写”可知应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结合选项,B项符合题意。

A属于浪漫主义文学;C属于现代主义文学;D属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

16.19世纪末,中国一位官员在出使某国后感叹,“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意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迭盛迭衰,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敝,人才学问相承以起”。

该官员称赞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依据“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可知该国设有议会,保留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应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B项正确。

A、C项是共和制;D项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

【举一反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

其主要特点是:

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交出所有的权利(有些国家的纪年由君主指定),首相是国家的主要行政人,从体制上来看宪法和法律不是限制君主而是用来限制首相,首相只能在宪法和法律内治理国家。

其缺点在于国家内任成在着特权阶级,优点是不用战争就可实现宪政。

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这一政体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西班牙、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瑞典、挪威、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

17.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

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

罗斯福曾说:

“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

”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

A.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

C.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全国工业复兴法》不能保证工人的权利,美国劳资矛盾尖锐,工人罢工浪潮不断。

为了解决劳资关系,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资本家的利益,C项正确。

18.沈志华说:

“(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

‘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关键信息:

“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A、C项属于市场经济的内容;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D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体现单一的公有制,符合计划经济的特点。

故本题选D。

【易错警示】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中小企业也收归国有,取消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规定余粮可自己支配,鼓励商业贸易,承认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这不同的地方就是新的地方。

19.有学者认为:

在债务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欧盟()

A.尚未建成集体决策机制B.制度缺陷不能应对危机

C.一体化进程将难以为继D.存在利益多元化的矛盾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欧盟,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在债务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是不同的,目的在于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这表明尽管欧盟一体化程度较高,但还是存在利益的多元化,D项正确。

20.2014年中国消费者贡献了苹果公司80%的销量增长。

中国也是苹果系列产品重要的装配基地,但是中国只能分享3.6%的价值,按零售价计算还不足2%,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

这种现象()

A.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加大了世贸组织在各国的作用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劣势地位,发达国家获取高额利润,发展中国家获取极少的利润,体现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正,必然会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

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2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3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为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

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

……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

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无容置疑的。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

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

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

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

材料四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

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

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

——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

(3分)

(2)据材料一、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

(4分)

【答案】

(1)地位:

副丞相(丞相助手)。

(1分)

职能:

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

(2分)

(2)突破:

设置谏官;劝谏皇帝。

(2分)

(3)表现:

废谏院;中央监察独立(监察与行政分离);地方形成三重监察;形成完整的法规。

(4分)

(4)特点:

监察权力与皇权相连(维护专制);逐步严密。

(2分)

原因:

为君主专制服务,属于人治。

(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

(1)本题紧扣材料分析,御史大夫的地位是副丞相,职责是执掌奏章与监察百官。

(2)依据“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为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可知唐代监察制度的最大变化在于设置专门的谏官监察皇帝的言行。

(3)本题依据“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等信息归纳表现。

(4)第一问特点可综合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经历一个日益完善的过程,且与皇权密切相连。

第二问原因需回答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本质在于服务于君主专制,属于人治,而非法治。

22.(14分)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

……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

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

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

……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

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

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试举例说明。

(4分)

(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

(4分)

(3)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

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促成近代中国思想转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

【答案】

(1)影响:

开眼看世界(睁眼看世界);思想启迪(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向西方

学习第一步)。

(2分)举例:

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或《各国律例》、《华事夷言》)

等。

(或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人1分,事1分)

(2)原因:

不用忠臣,用奸臣。

(2分)后果:

反对(延误)改革,加强旧体制。

(2分)

(3)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分)

影响:

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革命热情);不利于民族统一。

(2分)

(4)因素:

西方侵略(民族危机);西方启蒙思想的引入。

(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析】

(1)第一问需回答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包括开眼看世界、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第二问可以用林则徐和魏源学习西方的史实来说明。

(2)依据材料信息,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不用忠臣,用奸臣。

这种认识是在加强旧体制,延误中国的改革。

(3)第一问依据材料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即: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第二问需辩证看待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影响,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但不利于民族统一,具有大汉族主义思想。

(4)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西方列强侵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二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促成中国近代思想的转折与发展。

23.(13分)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经过百年发展,不仅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