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手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308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九章 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九章 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九章 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九章 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手法.docx

《第九章 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手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 手法.docx

第九章手法

第九章手法

第一节手法概论

•一、手法定义

手法是医者用指、掌、腕、臂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劲力,结合身功或辅以器械,随症运用各种手法技巧,作用于病人的患部及各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由表入里,以达到治病疗伤、整骨正位、强壮身体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手法应用原则

手法应用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

因损伤有轻重之别,又有皮肉、筋骨、关节之分,加之解剖部位及患者年龄、体质各有不同,故要求按具体伤情选用相应的手法,此即“因人而治,因病而治,因部位而治。

”因此,临床应用手法治疗时.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全面掌握病情

1.仔细询问病史、症状,认真进行临床检查,并作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做到心中有数。

2.手摸心会,掌握局部伤情,如系骨折,要了解其性质和移位方向,有无血管神经损伤;如为脱位,要了解是全脱位还是半脱位,脱出的方向,有无并发骨折等;对筋伤,要了解肌腱、韧带等有无断裂,是否粘连及其程度。

制定施术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其年龄、体质及全身健康情况等特点,制订出相应且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主要内容如下:

1.选择手法针对病情选择相适应的手法并确定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手法的力度及施行步骤。

2.施术体位包括患者接受治疗时采用的体位(坐或卧位),患肢的体位术者及助手的站立位置、面朝方向等。

3.人员分工是否需要助手,助手的分工以及如何配合术者施行手法。

4.患者配合患者能否配合治疗,应如何配合治疗。

5.选择麻醉是否需要麻醉,采用何种麻醉或止痛方法。

6.应变措施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如患者对手法的过度反应;手法施行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手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手法万一失败的后续处理等)。

7.需用器材包括:

①治疗床:

②辅助手法的工具(如起杠杆支撑作用的木棍、牵引布带、墙钩等);③固定器材(如夹板、绷带、敷料、压垫或石膏固定用具等);④处理意外情况所需的药品及器械等,施术前均需考虑完善并作好充分准备。

8.术后处理施术后是否需要行外固定或牵引,是否需要拍片复查等。

施法的基本要求

1.及时早期恰当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少,损伤痊愈快,功能恢复好。

但必须注意,在骨折或筋伤中,如患肢局部高度肿胀,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时,则应在采取相关措施促使肿胀基本消退后,再施行手法,否则,不仅手法施行困难,并且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

2.稳妥施行手法时,动作要稳妥,同时注意给患者安排舒适、稳妥又便于操作的体位。

3.准确对局部解剖、伤病的性质及病理特点要熟识准确。

运用手法时,动作要准确、实效,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不必要动作。

4.轻巧手法操作时,动作要熟练、灵活、敏捷、轻巧,达到既省力又有效,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切忌鲁莽粗暴,造成患肢新的损伤。

施行手法时,精力要集中,态度应从容沉着,减少患者的紧张心情,以取得思者的信任和配合。

同时密切注意患者对手法的反应及局部变化。

三、手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手法适应症

•骨折

•脱位

•筋伤

•损伤后遗症

•劳损性疾患

•内伤

•2、手法禁忌症

•急性传染病、血友病、感染等

•诊断不明确的或不稳定的脊柱损伤或脊柱滑脱

•肌腱、韧带断裂

•妊娠妇女

•皮肤病

四、手法分类

中医骨伤科手法历史悠久,加之我国幅员辽阔,故流派很多。

但手法治疗的目的不外理伤续筋,正骨复位,所以均可称为理伤手法。

按其作用,理伤手法可分为治骨手法和治筋手法两大类别:

(一)治骨手法又可分为正骨手法(或称整骨手法、接骨手法)和上骱手法(或称复位手法)两类。

正骨手法的作用是将断骨接正;上骱手法的作用是将脱位之骨端恢复至原位。

(二)治筋手法或称理筋手法主要是运用推拿按摩对筋伤进行矫治,包括舒筋通络和活络关节(含调整骨缝)两大类,具有纠正筋络的扭曲、错异、滑脱、翻转、痉挛、粘连,使关节舒展滑利的作用。

此外,通过手法在经络穴位的刺激,可达到调和阴阳,通经活络,理顺气血的目的,因此,此类手法亦可用于内伤和某些骨病的治疗。

•1、正骨手法

•2、理筋手法

第二节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在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骨折四大治疗方法(整复、固定、药物、功能锻炼)之一。

正骨手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太医署有“损伤折跌者正之”的记载,可见当时正骨手法已是医治骨折的主要方法。

公元846年,阑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书中所提出的“相度损处”、“拔伸”、“用力收入骨”、“奈正”等行之有效的手法,至今仍为临床沿用。

至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中指出:

骨折脱位“须用法整顿归元。

”各种骨折的整复固定方法该书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并首创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徒绳》中记载了许多整复骨折的手法,并有所创新,使正骨手法有了较大的发展。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明确提出:

“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并首次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归纳为伤科八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骨伤科事业欣欣向荣,1960年前后,我国医务工作者总结了正骨八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成就,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

目前,中医正骨手法正在不断地得到发扬光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施行正骨手法注意事项

1.掌握骨折复位的标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骨折端复位愈好,固定也愈稳定,功能锻炼才能及时进行,骨折才能如期愈合,肢体功能才能早日恢复。

因此,对每一例骨折,都应认真整复,争取达到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

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的骨折都能达到解剖复位,对于这部分患者.应根据其年龄、职业特点及骨折部位的不同,使其达到功能复位。

所谓功能对位,即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可以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要求。

如老年患者,虽骨折对位稍差,肢体有轻度畸形,但只要关节活动不受影响,生活自理无困难,疗效尚算满意。

儿童骨折治疗时要注意肢体外形,不能遗留旋转及成角畸形,轻度的重叠及侧方移位,在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2.准确把握骨折整复的时机从理论上讲.骨折整复愈早愈好,早期复位,技术操作容易,且易获得成功。

但是,骨折的整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全身情况、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条件以及是否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

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骨折整复。

因此,应全面权衡,在消除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把握骨折整复的最佳时机。

3.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止痛或麻醉方法,伤后时间不长,骨折又不复杂,可用0.5一2%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如果伤后时间较长,局部肿胀明显,骨折较为复杂,估计复位有一定困难者,上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肢采用腰麻或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尽量不采用全身麻醉。

4.手摸心会,准确了解骨折的移位情况手摸心会不仅是手法整复前的必要步骤,而且亦应将其运用于整复过程中。

对于每一个特定情况下发生的骨折,必然有其特殊性,x线检查虽能清楚显示骨折的移位情况,但它毕竞是平面的静止的信息,并不能替代施术者的亲手触摸手感。

因此,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局部的实际情况,触摸时宜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边摸边想,根据触摸所得,结合x线片所见,在施术者大脑“屏幕”上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动态立体图像,此即为“手摸心会”。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达到“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目的。

5.合理利用x线检查x线检查不仅有助于骨折的进一步诊断,而且对骨折整复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但应尽量避免在x线透视下进行整复和固定,以减少x线对患者和术者的损害,若确实需要,应注意保护,尽可能缩短透视时间。

然而,在整复后拍摄常规投照位或特殊投照位片复查,以了解整复、固定效果却是必要的。

6.其他事项施行正骨手法时,应做到明确诊断,密切注意患者全身情况变化,制订切实可行的手法整复计划,准备好一切所需的用具及物品,思想宜高度集中,切忌使用暴力,这些在本章第一节中已作讨论,不再赘述。

•一、注意事项

•1、掌握骨折复位的标准

•2、准确把握骨折整复的时机

•3、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4、了解骨折的移位情况

•5、利用X检查

•6、其他事项

二、正骨基本手法

•1、拔伸(牵引)

•2、旋转

•3、回旋(回绕)

•4、折顶(反折)

•5、分骨

•6、提按、端挤

•7、屈伸、收展

•8、摇摆

•9、叩挤(合拢)

(一)拔伸(牵引)

是正骨手法中的重要步骤.也是整复骨折、脱位的基本方法。

主要作用是矫正骨折的重叠移位及成角移位;把持骨折两侧断端或调整力线,以配合其他手法的施行(图9—1)。

根据“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由远近骨折两端,作对抗持续牵引,牵引开始时应沿骨折原始畸形的方向进行拔伸,即顺畸形位牵引,然后,依据骨折远段对准近段(以子求母)的原则,将骨折远段置于与骨折近段纵轴一致的方向进行牵引。

在施行牵引手法时须注意下列问题:

1、牵引的方法及力度必须根据损伤部位的不同及患者年龄、体质的差异而有区别。

(1)整复上肢骨折时,由两名施术者分别把持骨折的近段和远段,向相反方向拔伸牵引;而整复下肢骨折时,常须用肘窝勾托患肢国窝或采用骑跨式拔伸牵引,可使牵引力明显增大,适应下肢肌肉丰厚的特点(图9—2)。

(2)当所需牵引力较大或牵引的间较长时,术者易疲劳而产生牵引忽松忽紧,力量忽大忽小的弊病,可利用固定在墙钩上的宽布带套于躯干或患

肢近端作对抗牵引来解决(图9—3)。

(3)所施牵引力的大小废视患者的肌肉丰厚程度及骨折的部位而不同,如青壮年肌肉强壮患者,多应施以较大的牵引力,而对儿童及老年肌肉薄弱的患者,应施以较小的牵引力。

服骨干骨折周围有丰厚的肌群,应予以大力牵引;而肱骨干骨折虽其周围有较丰厚的肌肉,亦不宜强力牵引,否则该骨折后期易出现分离移位。

2.牵引是手法复位的基础,应贯彻在复位的始终,多须维持至骨折妥善固定后。

3.在矫正骨折的背向移位、旋转移位以及施行分骨手法时,牵引的目的不是矫正重叠,而是把持骨折两侧断端或调整力线。

如大力牵引,不仅影响术者复位的手感,而且会由于肌肉的分力作用钳夹骨折端,使复位难以成功。

(二)旋转

旋转手法的作用是整复骨折的旋转移位,使螺旋骨折断面扣紧。

在适度牵引的前提下,助手固定骨折近段不动,术者把持骨折远段,依据骨折远段旋转移位的方向,逆向旋转骨折远段,以矫正骨折的旋转移位或使骨折断面扣紧(团9—4)。

骨折的旋转移位多由于旋转肌肉牵拉或远段肢体体位因素所引起,骨折近段与躯干相连,其旋转角度难以改变,而骨折远段的旋转则可以控制。

因此,旋转手法均为将骨折远段旋转至与骨折近段相同的轴位来达到矫正旋转的目的,必须指出,矫正旋转移位虽在牵引手法的基础上施行,但并不意味着应先矫正重叠移位,再矫正旋转移位,恰恰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旋转移位往往需要首先矫正.否则其他形式的移位不易矫正。

(三)回旋(回绕)

回旋手法的作用是矫正螺旋骨折、斜形骨折的背向移位,或解脱两骨折断端间嵌夹的软组织。

操作时,术者一手固定骨折近段,另一手持骨折远段,根据“逆损伤机制施行手法”的原理,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转(图9—5)。

回绕时,两骨折段应紧密相贴,以免缠绕软组织,遇有阻力,说明系回绕方向判断不淮,应即时改变方向,切不可施用暴力强行复位,否则将造成骨膜广泛撕脱和血管神经损伤。

施行回绕手法时,应减少或基本不用牵引力,此时牵引仅起维持两骨折段对线的作用,如牵引力过大,会影响回绕手法的施行。

此外,有肌肉组织嵌入的横断骨折须先加重牵引,使两骨折段分离,嵌入的肌肉可自行解脱,然后慢慢放松牵引,再施行其他手法。

(四)折顶(反折)

折顶手法又称成角折顶。

主要用于矫正重叠移位明显的横形或锯齿形骨折,单靠手力牵引难以纠正者,折顶手法尚可简化复位步骤、可一次性同时矫正骨折的重叠和侧方移位。

用于肱骨干横断骨折,还可避免因大力牵引造成骨折后期出现分离移位的不良后果。

操作时,医者双手四指环抱下陷的骨折段,两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在持续牵引的基础上加大原有成角.凭借拇指的感觉,当骨折远近两端的凹侧皮质已相互触顶时,拇指按住成角处不动,将四指环抱的远骨折段反折伸直(矫正成角),使两骨折端对正(图9—6)。

若用于肌肉丰厚的股骨干骨折时.需两人操作,术者和一名助手分别握持骨折的远近段,在取得默契的情况下,两人同时将骨折远近端向同一方向加大成角,待两折端凹侧皮质相顶触时再反折伸直。

施行折项手法时,要向骨折原成角方向即凸侧加大成角,因为凸侧骨膜多已断裂,成角容易,不可向凹侧(骨膜软组织合页侧)成角,否则不仅不能加大成角,而且有损伤软组织合页之弊。

施术时需稳妥、敏捷,术者与助手的动作要协调、默契;反折骨折端时力量不宜过大,动作不宜过猛、否则亦可损伤凹侧软组织,在有血管、神经的部位,要避免折端尖锐的骨锋刺伤重要的血管、神经。

(五)分骨

用于整复两骨或两骨以上并列部位的骨折,如尺桡骨、掌骨及跖骨骨折,由于暴力作用和肌肉或骨间膜牵拉造成骨折端侧方或成角移位而相互靠拢。

分骨手法可使骨间膜紧张,骨间隙扩大,上、下骨折断端的距离相等且较稳定,使骨折整复较容易。

整复前臂骨折时,术者双手拇指和食、中、环三指形成钳形,分别置于骨折部的掌、背侧相互靠拢的两骨之间的间隙,并用力夹挤,使两骨相互分开。

为增强分骨效应,可在钳夹挤捏两骨的同时向两侧牵拉两骨(图9—7)。

(六)提按、端挤

用于矫正骨折的前后(掌、背)或内外(左、右)侧方移位。

施行提按手法时,术者两手拇指按于突起的骨折端,余指环抱(托提)下陷的骨折瑞,相对用力,以矫正骨折的掌背侧移位(图9—8)。

施行端挤手法时,术者用两手掌或两拇指分别置于骨折侧方移位的局部,同时相对挤压以矫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图9—9)。

(七)屈伸、收展

用于配合提按或横挤手法矫正骨折的成角移位或侧方移位;亦可用于配合提按手法整复关节脱位。

操作时,在牵引的基础上,远端助手将关节屈曲(或伸直),内收(或外展),以配合术者的手法,协助矫正骨折的成角或侧方移位。

施行屈、伸或收、展手法时,术者与助手之间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屈伸、收展动作要达到一定的幅度,方能取得效果。

如矫正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前后移位时,术者提按骨折远近端的同时,由助手慢慢屈曲肘关节,并超过90º(图9—10);反之,屈曲型骨折,常须将肘关节伸直。

例如,整复肱骨外科颈外展型骨折向内成角移位,常须在术者提按骨折端的同时,由助手内收患肢(图9—11);反之,内收型骨折则须外展患肢。

(八)摇摆

用于横断、短斜和锯齿形骨折经手法整复后,对位对线虽可.但因骨折面交错不平而末完全吻合,仍存在间隙者。

操作时,术者两手环抱骨折部固定断端,令助手在维持牵引下将骨折远段轻轻作内外或前后方向摇摆(图9—12)。

如骨折端的骨擦音逐渐变小且消失,说明骨折断端已紧密吻合,此时如轻轻提按骨折部,可感到骨折部较稳定。

施行摇摆手法时,要妥善固定好骨折部,摇摆骨折远段时幅度一定要小,且必须在一定力量的牵引下施行方可成功。

不稳定骨折忌用此手法。

(九)叩挤(合拢)

纵向叩挤法用于矫正横形骨折的纵向分离移位或使干筋骨折端紧密嵌合。

横向叩挤法用于矫正骨端“T”、“Y”型骨折或粉碎性骨折的横向分离移位。

施行纵向叩挤法时,术者两手环抱骨折部肢体或外固定夹板,由助手用掌根或拳叩击肢体末端或屈曲关节后,叩击关节部位(图9一13).使两骨折端分离消失,嵌合紧密。

施行横向叩挤法时.术者双手交叉.手掌或拇指分别置于骨1折部的两侧,向中心相对叩挤,使之贴合,如肱骨踝间骨折的抱髁手法(图9—14)。

纵向叩挤法只能用于骨干或干骺端横断或锯齿形骨折,不对用于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第三节上骱手法

上骱手法属正骨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系对关节脱位进行复位的手法,故又称脱位复位手法。

由于关节脱位以骨端对合关系改变为其创伤解剖特点,与骨折断裂有性质上的区别,故手法亦有其特点‘

关节脱位的诊治方法,历代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干金要方》中首次介织了“失欠颊车蹉”(即下领关节脱位)的口腔内复位手法t至今仍为临床沿用。

唐·阑道人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了肩关节脱位椅背复位法,并创用揣摸、捻捺、拔伸、撙捺、转动等关节脱位整复手法。

宋·太医院《圣济总录》云:

“凡坠堕颠仆,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磋跌者,急需以手揣搦,复还枢纽。

说明其主张早期及时整复关节脱位。

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详细记述了肘、髋、膝、踝等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上歌决》曰:

“上不与接骨同,全凭手法及身功,宜轻宜重为高手,兼吓兼骗是上工,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

强调了拨伸牵引力量与手法灵巧性的结合。

此外,钱秀昌《伤科补要》、赵竹泉的《伤科大成》、赵廷海的《伤科秘旨》以及吴谦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等伤科专著,对关节脱位的证治,都有其特色,为后世骨伤科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施行上骱手法注意事项

(一)认真检查,仔细触摸,结合x线所见,准确判断脱位的类型及程度,并注意有无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存在。

(二)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有效且安全的复位手法、麻醉止痛方法及复位最佳体位(便于操作和肌肉充分放松的体位)。

(三)脱位复位手法多利用杠杆作用原理,脱位骨干常承受较大剪切或扭转应力,因此,手法操作要刚柔相济,掌握用力大小和方向,动作要灵活轻巧。

严禁使用暴力,否则可造成患肢骨折,甚至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

(四)脱位如并发骨折,一般宜先整复脱位,后整复骨折(少数情况例外)。

(五)对陈旧性脱位,需先用药物熏洗,并结合手法按摩或牵引1—2周后,再施行手法复位。

其他注意事项,详见本章第一节,此处不再赘述。

二、上骱基本手法

(一)拔伸牵引

是整复脱位的基本手法。

在四肢关节脱位中,骨端关节头从臼中脱出,关节附近的有关肌肉和韧带受到牵拉而紧张,同时肌肉由于疼痛引起反射性痉挛,这些紧张痉挛的肌肉和韧带使脱位的骨端关节头弹性固定在异常的位置。

因此,要使脱位的关节复位,必须放松拔伸牵引,以克服肌肉的痉挛性收缩。

操作时,助手固定脱位关节的近端,术者握住伤胶远端作对抗牵引,牵引的方向和力量要根据脱位的部位、类型、程度以及患肢肌肉丰厚及紧张程度而定。

为克服单纯手力牵引力量不足及长时间牵引易疲劳的弊病,可使用宽布带及墙钩作对抗牵引(图9—15)。

下肢脱位尚可用宽布带格骨盆固定于复位床上作对抗牵引。

(二)屈伸收展与旋转回绕

1.联合运用系上述数种手法的有机结合,其操作系同时在三个轴位上被动运动脱位关节。

故适用于肩、髋等关节脱位的整复。

临床上,当脱位的骨端关节头被关节囊、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卡锁住时,手法牵引往往加剧其紧张,以致复位困难。

此时,应联合使用屈伸收展与旋转回绕手法,促使脱位的关节头循原路复位。

如肩关节前脱位时.先在牵引下外展外旋患肢,然后逐渐使之内收内旋,利用杠杆作用力促使关节复位(图9—16)。

又加整复髋关节后脱位,操作时须在屈髋屈膝位牵引患肢,然后内收、屈曲大腿,再外展、外旋、伸直患肢(图9—17)。

2.单独运用屈曲、伸直、内收、外展、旋转等手法,可单独与牵引手法结合使用整复关节脱位,如应用拔伸屈肘的手法整复肘关节后脱位。

(三)端提捺正

本法是端、提、捺正(挤、按)法的综合应用,或单用其中一法。

适用于各种脱位,常与拔伸牵引配合使用。

如肩关节前下脱位,用手端托肱骨头使其复位。

下顿关节脱位,两手四指上提下颌骨。

挠骨头半脱位,以拇指向内下按压挠骨头‘

(四)足蹬膝顶

运用足蹬、膝顶两法,可以加大牵引力量,减少操作人员。

其原理实际上是起对抗牵引的同时,利用足蹬或膝顶形成杠杆支点,从而在牵引下,利用杠杆作用力而整复关节脱位。

1.足蹬法常用于肩关节和髋关节前脱位。

以肩关节前脱位为例,思者仰卧,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伤肢腕部,将患肢伸直并外展;术者脱去鞋子,用同侧足跟部蹬于患侧腋下,然后足蹬手拉.缓慢用力拔伸牵引,并在此基础上使患肢外旋、内收,同时足跟轻轻用力向外支撑肱骨头,使之复位(图9一18)。

2.膝顶法多用于肩、肘关节脱位。

如整复肘关节后脱位时,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侧,两手分别握住患肢上臂和腕部,然后将一侧足蹬于患者的座椅上,同时将膝屈曲并置于患肢肘前,向下顶压,握腕之手沿前臂方向用力牵引并屈曲肘关节,使之复位(图9—19)。

(五)杠杆支撑

系利用本棍、立柱、椅背或软木块等作为杠杆支撑点,以增大复位的杠杆支撬作用力,多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及下颌关节脱位等。

以肩关节脱位之卧位杠杆复位法为例,患者取仰卧位,在复位床旁竖立一木棍(中间部位以棉垫裹好),使之恰在患侧腋下;第一助手用宽布带套住患者胸廓向健侧牵引,第二助手一手扶住木棍,另——手固定健侧肩部;第三助手握患肢远端徐徐牵引并外展至120左右,术者双手环抱肋骨上端,三个助手协调配合用力,在第三助手慢慢内收患肢时,术者双手向外上方拉肱骨上端,利用木棍形成的杠杆支点,迫使肱骨头复位(图9—20)。

综上所述,关节脱位复位的机理有二:

一是解除软组织的紧张痉挛,使处于异常位置的骨端关节头摆脱其阻挡;二是利用杠杆原理,以施术者的手足或器具为支点,通过屈伸回旋、端提捺正等手法使脱位关节得以复位。

第四节理筋手法

(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肢体被外力所伤,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破裂,血离经脉,组织液渗出,积聚而成血肿,进而壅塞经脉,阻碍气血流通,导致气滞血瘀,而为肿为痛。

手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使气血通畅,加速局部瘀血的吸收,从而达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二)解除痉挛,放松肌肉

肢体损伤后所产生的疼痛,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局部肌肉等软组织痉挛。

肌肉的痉挛,又可以加剧疼痛,影响患肢功能活动,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手法穴位按摩具有镇静作用.直接作用于痉挛的肌肉组织,可起舒展放松的效应。

从而打破疼痛痉挛的恶性循环,消除肌肉痉挛的病理基础,为恢复肢体的功能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理顺筋络,整复错位

肢体受外力的牵拉、扭转作用,可造成筋络(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纤维的扭曲、撕裂或肌腱的滑脱(筋出槽),亦可造成关节的细微错位(骨错缝)或关节软骨板损伤、脱出,进而引起关节功能的障碍。

理筋手法可理顺扭曲,抚平撕裂,整复错缝的关节和回纳脱出的软骨板,从而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

例如腰椎后关节错缝多合并关节突及邻近韧带受牵拉而损伤,用斜扳法纠正错缝后,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腰椎功能亦可恢复正常。

(四)松解粘连,通利关节

急性损伤后期(包括筋伤、骨折、脱位)或慢性筋伤,由于局部血肿机化或局部损伤性炎症产生,加之肢体长期制动,往往造成损伤局部组织间形成粘连、纤维化和疤痕化,致使肢体关节功能活动障碍。

运用好筋和关节活络手法,可以软化疤痕,松解粘连,通利关节,使关节功能逐步恢复正常。

(五)调和气血,散寒除痹

肢体损伤日久或慢性劳损,往往正气虚弱,抗力不足,风寒湿邪易乘虚侵袭肢体,以致经络不通,气血不和,造成损痹并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症。

通过手法刺激穴位得气或反复用强手法刺激局部等措施,可以起调和气血,温通经络,散寒除痹的作用,进而促使肢体功能的恢复。

二、理筋手法的分类及操作

理筋手法由推拿按摩手法组成。

手法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名称亦不统一,有的手法动作相似,但名称不同,有的名称相同,而手法动作却不一样。

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将传统的骨伤科理筋手法,结合临床实际,整理归纳其常用的主要部分,分舒筋通络手法和活络关节手法两大类予以介绍。

(一)舒筋通络手法

1.推法(附捋法)

【操作方法】用指、掌、肘或拳背(2—5近侧指间关节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