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至9课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038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至9课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3至9课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至9课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3至9课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3至9课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至9课导学案.docx

《第3至9课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至9课导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至9课导学案.docx

第3至9课导学案

《白杨》导学案设计

主备人:

高伦立组别:

学生姓名:

课型

自主探究学习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重点

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示标。

在祖国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把生字新词标出。

2、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3、课后思考题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

三、合作交流。

主要是由组长组织组内学生交流:

导学提纲中的第三题。

四、展示。

1、学生:

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2、老师:

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检测。

试着背诵: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六、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

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繁茂生命力强

教师自我评价

 

《白杨》导学案设计

主备人:

高伦立组别:

学生姓名:

课型

探究学习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

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示标。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白杨树。

2、今天继续学习《白杨》。

(板书课题)

二、导纲自学。

1、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2、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何目的?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请你谈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三、组内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各抒己见,探讨疑难。

四、展示。

学生畅所欲言,展示自己从文中体会到的内容,老师抓住时机进行点拨。

五、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课后小练笔)

 

六、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3、白杨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

坚强不屈无私奉献

借物喻人

边疆建设者

 

教师自我评价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导学案设计

主备人:

高伦立组别:

学生姓名:

课型

自学课文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认识本课“凿”“巍”等14个生字。

2、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重点

难点

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的满腔热情;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收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示标。

1、认识本课“凿”“巍”等14个生字。

2、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二、独立学习。

1、会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妖娆  狰狞 逞凶 巍峨 始料不及 杯水车薪

2、本文记叙了在(              ),(             ),(             ),(            )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      )和(      )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         )贯通的经过。

3、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4、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困难有三点:

一是(),二是(),

三是()从中可以看出建设者具有怎样的精神?

三、展示探究。

在展示独立学习成果之时,要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点评;老师把握时机,给学生打气,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去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自己的能力;使问题在争论中得到理解、消化。

 

四、检测。

1、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        )。

2、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木尔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西城——拉萨。

铁龙指的是(            ),它从(                )到(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高寒缺氧

环境恶劣        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

施工条件艰苦

教师自我评价

《第一单元复习课》导学案设计

主备人:

高伦立组别:

学生姓名: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对文章重点句子有深刻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重点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课前准备

熟悉本单元各课之间的有机联系。

学习过程

一、出示复习提纲。

1、《草原》一课的作者是         ,这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          的草原风光,而且让我们感受到             之间浓浓的民族情。

2、《丝绸之路》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还是(

)。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  ,不管(      ),它总是(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铁路修道拉萨去》一文中讲到:

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困难有三点:

一是()、二是()三是()从中可以看出建设者具有怎样的精神?

《学习园地一》中

1、我们学了怎样写一封信,请简单的给同桌写一封信,包括信封,注意格式要正确。

2、九曲黄河(              ),浪淘(                    )。

如今(                  ),同到(                )。

黄河远上(),一片孤城()。

何须(),春风不度()。

二、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

1、请把这一单元背诵的段落一起背背吧。

2、本单元中,哪个生字容易写错,一起写写吧。

3、你们在这一单元学到了那些知识?

快点在你们组内交流一下。

四、目标检测: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空气是(),天空是(),使我总想(),表示()。

在天底下,()。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不用()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

1、文中画“  ”的句子中,“绿毯”指                  ,“白色的大花”指                                         。

2、作者在写景物的同时,不忘写自己的感受。

请用“   ”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出来。

3、这段话主要写                            

 

五、总结。

板书设计

西部:

《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师自我评价

第5课《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主备人:

高伦立组别: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完成导学案一、二。

第二课时

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第三课时

学习《清平乐·村居》;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自由读全诗,借助拼音读诗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诗词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7.资料链接:

词:

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二、预习交流、检测

1.自己读,小组间赛读。

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

2.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3.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的词句。

4.自己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古诗词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5.抄写生字。

教师示范“蓑”写法。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新课。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怪生”一词,说明了诗人,原来是

(3)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诗人喜欢他们吗?

你喜欢他们吗?

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

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导入。

同学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

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

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

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

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醉里”是说谁醉?

是作者还是老夫妻?

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4)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

(5)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

他们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大儿子正在,他想:

二儿子正在,他想:

三儿子正在,他想:

(6)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7)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把握这首词的大概内容。

能有感情地背诵。

(三)拓展延伸。

(1)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字。

《舟过安仁》的作者是代诗人。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2.先解释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横:

弄:

句意: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

棹:

句意: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

句意: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2)联系《舟过安仁》一诗填空。

诗中有作者的所见——这所见是

诗中也有作者的所悟——这所悟是

4.我当小法官。

①《牧童》一诗描写一位牧童在黑夜里渴望看月的烦躁心情。

()

②“不脱蓑衣卧月明”是指作者在酒醉之中听到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相互逗趣、取乐。

()

5.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

6.选取《清平乐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7.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毡帽、咀嚼、沙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检测

第二课时

学习新课、展示、交流

第三课时

拓展延伸、达标检测

一、课前预习

1.至少读三遍课文,达到正确、通顺。

2.标出自然段以及生字词。

3.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4.阅读P30《资料袋》,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6.想一想,作者写了童年的哪几件趣事?

骆驼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7.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读一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预习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预习情况。

(1)小组代表读生字词。

注意“嚼”、“傻”、“卸”字的读音和写法。

对于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全班交流弄懂。

(2)各小组分段读课文。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4)解释课题:

“冬阳”是;“童年”指

;“骆驼队”是。

(5)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件趣事,分别是;;

;;。

(6)交流,展示预习问题7。

2.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课文的题目,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学习新课。

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1.学习交流“看骆驼咀嚼”。

(1)自己读一读,看看哪里最有趣?

什么叫看呆了?

她看什么看呆了?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①“那样”这个词在句子中重复使用三次,为什么呢?

自己读读这些句子,能体会出什么?

②想想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2.交流“谈驼铃用途”。

(1)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爸爸和英子的对话,注意体会英子的感情。

3.交流“修剪驼毛”。

(1)指名读这部分。

(2)从小英子的想法里,你又体会到什么?

为什么?

4.学习“问骆驼去处”。

(1)小组代表读读这部分句子。

(2)从小英子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了?

“总是问,总是问,”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她还会问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1)朗读文中最后两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①出示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回再做了。

”体会这两句话的

含义。

可以从三个方面体会:

;;。

②随着童年的消逝,年龄的增长,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再做了,还什么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呢?

在英子的童年里,还有哪些是值得她想念的呢?

(2)伴着《送别》的深情音乐,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四)达标检测。

1.《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的《》这是一部()的小说。

本文讲的是主人公在()经历的童年往事。

2.看拼音写词语。

zhānmàojǔjuépáozimián’ǎojìmòshǎshì

()()()()()()

3.我会扩写句子。

(1)我回忆童年。

(2)骆驼队走了。

4.我会填。

(1)从骆驼咀嚼时“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的样子,体会到。

(2)骆驼为什么系铃铛?

作者想到的原因是:

5.说说你对“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句话的理解。

6.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7课《祖父的园子》导学案

主备人:

高伦立组别: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

20分钟

2.预习检测、交流:

20分钟

第二课时

1.学习新课:

25分钟

2.拓展延伸:

10分钟

3.课堂小结:

一、课前预习

1.搜集和阅读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

2.给课后生字注上拼音并读3遍,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2.画出文中“ABB”式的词语并读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词语多读两遍。

4.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5.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并作记号。

6.阅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横线上。

7.想一想:

①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②“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来体会。

二、预习交流、检测

1.随机抽查一小组朗读生字,其他人认真倾听并纠正错音。

2.随机抽查一小组朗读“ABB”式的词语,其他人认真倾听并纠正错音。

3.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看哪组读得好。

4.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5.各小组指派一人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6.各小组先在组内讨论理解不懂的地方和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7.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板书到本小组的黑板上,全班交流解决。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

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的园子》,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学习新课

1.快速默读课文,全班讨论交流:

①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②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我”会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

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相关的语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五)达标检测

1.完成练习册p11-12页

2.辨字组词。

漂()倭()蚌()

飘()委()丰()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漂流()喜欢()

闪烁()瞎闹()存心()

反义词:

马马虎虎()黑暗()

4.照样子写词语。

胖乎乎、圆滚滚、、、。

5.句子加工厂。

①少先队员怎么能害怕困难呢?

改为陈述句:

②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为反问句: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8课《童年的发现》导学案

主备人:

高伦立组别: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

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