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025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docx

《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docx

第三讲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语文

第三讲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种论据

1.了解并掌握论据的类型及选择使用论据的要求等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2.通过对“范文鉴赏”两篇典型文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的揣摩,初步掌握选择和使用论据的方法。

3.在“实战演练”中选择题目,进行选择与使用论据的训练。

  论据就是确立论点的理由和依据。

一篇议论文,它总是要表明一定的观点和主张,阐述一定的见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论点。

为了让论点被别人承认,或者说使观点令人信服,就一定要用依据来加以支撑,这个依据,就是我们常说的论据。

论据可分为两大类:

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多是引用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它们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可行的,同时它们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别是经典性和权威性的言论,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

但是,一般的议论文,用得多的还是事实论据,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它比别的材料更有说服力。

但是,如果论据使用不当,就不能证明论点,或降低说服力,那么,议论文如何选择和使用事实论据呢?

  一、论据的选择

1.准确、典型、新鲜

选用的事实材料应准确可靠,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

生活中事实众多,但论据必须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并为大家熟知的人和事,尤其要选择一些名人名事。

尽量不要选择本校本班的事作为论据,这样的事例缺乏典型意义。

“古往今来,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害人、害己、害事业。

赵括和马谡都自恃饱读兵书,却看不到自己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结果一个纸上谈兵,兵败长平,一个自高自大,师挫街亭。

这段文字选取了赵括和马谡这两个典型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人贵有自知之明,很有说服力。

为了使文章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吸引力,论据还要求新鲜,要尽可能采用新鲜的,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

如果非得用陈旧的材料,也要努力开掘出新的东西来。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社会在发展,新人新事层出不穷,选择材料要紧扣时代脉搏,做到发人深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要紧扣论点

选材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不能貌合神离。

比如在论证“勤能补拙”时,有同学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仔细想想,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与补拙毫不沾边,因为王羲之并不拙。

那么,我们不妨换个例子:

“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勤”,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是补了“拙”。

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

3.要多角度

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

常用的选例角度:

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的性质(正面、反面),不同的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

秦王嬴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

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

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

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从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的角度来选取典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论据的使用

1.论据的叙述要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一般而言,议论文叙述事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要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例如:

论点:

要认真学好语文

事例的叙述:

由于生活所迫,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十四岁便进了小书店当学徒,接触到一些科学读物,由此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开始热爱科学并决心献身于科学事业。

由于刻苦,他第一个发现了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为科学做出了贡献。

遗憾的是这个对近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伟大意义的发现,就因为法拉第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又缺少数学的证明,人们看不明白,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

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公认。

后来,法拉第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电学的实验研究》等理论性书籍,总感到诸多不便。

为此,他深深感到,科学缺少语文是不行的。

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多读一点书,特别是没有学好语文。

明确:

事例真实、典型、确切。

能够证明论点。

但叙述不够概括,不符合议论文的叙述要求。

可概括叙述为:

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因为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人们看不明白,因而这两项发现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

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公认。

为此,法拉第很后悔自己没有学好语文。

2.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应尽量避免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加。

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排比举例简洁充分,有气势,论据一个接一个呈现,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

我们在写作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3.叙述论据应选择多元化的方式

正反对照,加强力度。

这是例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4.要学会分析论据,使之与观点结合得更紧密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

中学生的议论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因此,要想尽快突破议论文的写作障碍,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就必须学会分析论据。

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

围绕论点摆出论据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论据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

分析是丰富文章内容、挖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

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①车如流水情如月

江苏一考生

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

”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信陵公子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

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但渐渐地,车便成了我们攀比的工具。

我们流连于它琳琅满目的品牌,却渐渐淡忘了真情的传递;我们享受那份因为车而带来的虚荣,却将宝贵的真情渐渐掩埋。

②社会上富二代攀比豪车,六旬老人刮坏奔驰车街边痛哭的新闻屡见不鲜。

为什么我们会把那份虚无的荣耀看得如此重要,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情呢?

③当冉阿让把珂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上时,小珂赛特决定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

而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

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而现在这烛火却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震天响,标志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你说你开日本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我们真的幸福吗?

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魂;十字街口,几许深心老者变骗子。

车本为人服务,现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

我们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

而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史铁生有许多轮椅车,其中有的早已被划得斑斑驳驳,而他却视若珍宝,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第一辆车,是母亲东奔西走找人定制的……这一辆,是他第一次当上编剧,电影厂的朋友们凑钱买给他的……④可见,岁月留下的并不是车,而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朋友对他的支持。

不能扔的不是车本身,而是在车背后那无法割舍的深切真情。

车是活动着的家,多少家庭的温馨,多少情侣的甜蜜,多少孩子的淘气,它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留住深情。

车,见证时光的流逝。

时光滚滚,将一辆又一辆,一代又一代的车淘汰,它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永不消散的,却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真情。

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真情的载体,⑤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

①标题简洁、扣题,又能表明观点。

使用比喻,生动形象,有一种诗意美。

②联系社会现象,针砭时弊,使文章具有了社会现实意义。

反问句更是发人深思。

③冉阿让的故事叙述简洁概括,为论点服务,为说理服务,很好地体现了议论文中的记叙特点。

 

④能写出车子承载的象征意义——亲情、友情,反映出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

 

⑤结尾总结全文,回扣论点,语言饱含深情。

作者抓住材料中“真情”二字体物赋形,铺采摛文,大有可观。

没有简单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谈车与人的真情。

眼界颇高,感慨遂深。

更难能可贵的是将真情与虚荣并举,有破有立,张力十足。

对现实生活的敏锐体悟,对文学作品的熟稔掌握,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句句不离车,句句都含情,娓娓道来,丝毫不乱,可见不俗的文学功底和应试能力。

可以改进的是,语言不够简洁,影响了文气的通畅和神思的俊爽。

①但行善举,莫问前程

山东一考生

②迪金森曾这样描述生命的意义:

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

这句话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行善举,暖人心”,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24小时书店”里,是爱、善、尊重、包容……的栖息地。

店员一句句“欢迎来临”的问候,亲切的目光,瞬间将爱的世界点亮。

柔和的灯光下,拾荒者得到了尊重,流浪者得到了包容。

店员用小小的善举,温暖了他人的人生,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③古人云:

“勿以善小而不为。

”小的善事可以低到尘埃里,但我们可以从中窥到行善者海纳百川般广阔的胸襟和兼爱的情怀。

你可知弘一法师圆寂时曾再三叮嘱弟子要在自己身旁放上一碗清水,只怕焚烧尸体时蝼蚁闻味而上葬身火海。

他的心会为一只蝼蚁而颤动,因为在他眼中,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该被尊重的。

在他那如一泓清泉般澄明清澈的心中,早已没有了“他”与“我”之分,他用小小的善举去温暖每一个生灵。

④当行善成为习惯,我们的世界会更加温暖;当善举不再是偶然,我们的灵魂将会更伟岸。

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就会让行驶了五千年的中国之舟更坚固。

因为,大爱无言存希望,善举无痕爱意长。

⑤“天下皆白,唯我独黑。

非攻墨门,兼爱平生。

”这就是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从儒学中我们可以学到仁、义、礼、智、信。

若将墨家的“兼爱”用实际行动来体现,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体现出价值,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永不凋谢的春色,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24小时”书店的店员们从小小的善举中传递了温暖,同时也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友善”等理念则尤为突出。

其实,很多事情的失败,就如《红尘客栈》中所唱的那样:

“无非是名和利放不下。

”很多人担心“24小时”书店的经营无法很长时间地经营下去。

但是,哪怕只有一晚,传递了爱与善,体现了尊重与包容,将生命的价值实现,那也是成功了!

⑥但行善举,莫问前程。

①标题立论准确,角度新颖。

②首段采用名言引入,既生动优美,又增强了说服力,自然引出观点“‘行善举,暖人心’,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③此文在关键位置大量引用名言说理,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④使用整句,说理深入,气势如虹。

这样的整句,文章随处可见,是其一大亮点。

⑤从儒家、墨家思想论证自己的观点,体现出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⑥尾段呼应标题,重申论点,又极简洁,符合“豹尾”的特点。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首先,作者立意准确、高远。

“但行善举”从“书店24小时营业”这一现象中,看到行动背后的深层内涵,立意准确;而作者眼光不止于此,24小时营业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失,这就触及普遍困扰人们的行善积德与追求物质利益矛盾问题,“莫问前程”正是作者立意的高远之处。

其次,层次清晰,先写行善的魅力、行善的重要性,再写行善莫问前程,递进式结构,思路明了。

再次,材料丰富、论证有力,用弘一法师展开例证,引用多则名言进行道理论证。

语言上,句式大量采用整句,多用排比和对仗,一些句子,音韵和谐,有一种诗意的美。

1.(2019·江西上饶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近期,《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意外走红。

这部片子历时3年,辗转23个省,用接近原始的镜头语言,记录下199位手艺人和144项传统手艺。

该片导演原本是个司机,为了拍这部纪录片自筹经费,卖了房子,历经千辛万苦。

或许正是因为主创们在拍摄作品时,不首先考虑拿它去换取市场、兑现名利,这部纪录片才保持了可贵的“初心”。

材料二 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利用“朗读亭”将朗读热从线上推延至线下,形成人际传播格局,在社会的非触网人群中也产生了强烈反响。

材料三 央视财经频道的《魅力中国城》将创作视野转向城市文化,采用“文化+旅游”双管齐下的模式,深入挖掘城市的厚重内涵和独特魅力。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来立意:

 

写作提示:

本题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

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得出:

材料一侧重指出保护传统文化应保持“初心”,摒弃功利之心。

材料二侧重指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形式发生变化,越来越接地气。

材料三重在指出传承传统文化要有多变的形式,更要彰显其内涵和魅力。

综合三则材料,我们可以找出其中的共性,即传承传统文化要不拘一格,有多变的方式、方法。

立意示例:

①传承传统文化要保持初心,不拘一格;②接地气的文化传承方式才是人们最喜欢的;③“变”是一种智慧,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2.(2019·河南上蔡一高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②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管子·正世》)

③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桓宛《真诚铁论·地广》)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⑤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

(陆九渊)

⑥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鲁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来立意:

 

写作提示:

本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任务性强,文化味浓,考生审题立意时首先要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提炼出相关的主题,然后选择其中的两三句确定立意,完成任务,展开写作。

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②“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出自《管子·正世》。

“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提示人们不要受现实所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与时变”倡导的是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

③“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出自桓宛《真诚铁论·地广》,意思是不因穷困丧失节操,不因低贱改变志向。

指节操和志向不受境况和地位的影响。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意思是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

⑤“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

意在提醒人们要自信自重,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不可亦步亦趋,随波逐流。

⑥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意在提醒青年人要多做少说,埋首工作,而非夸夸其谈。

立意示例:

③⑤组合可以从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的角度立意;②④组合,可以从志向高远,顺应潮流立意,也可以从高瞻远瞩、追求创新立意,还可以从创新改变要有所准备,付出努力方面立意;①④组合,可以从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有所准备立意(技艺和志向);①⑥组合,可以从敬业、工匠精神等方面立意;②⑤组合,可以从顺应时代但要有所坚守方面立意,也可以从创新改变不是推翻传统,要有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创新,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现状方面立意;①②组合,可以从创新的前提是好的基础与技艺,创新不是凭空而生的,要做好充分准备方面立意。

行文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述,论述中要体现句子和中心观点的联系,同时合理地引用句子。

3.(2019·湖北武昌区高三毕业生五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长江三鲜是指长江下游水域盛产的三种肉质鲜美的鱼类——鲥鱼、刀鱼和河豚。

渔民捕捞它们时撒的是一张网。

鲥鱼头小身子大,头过了网眼身子却过不去,但它爱惜鱼鳞,死不后退,最终被渔民捕获。

刀鱼穿网眼时,吸取了鲥鱼被捉的教训,身体迅速地后退。

结果身体两边的鱼鳍卡在了网眼上。

其实,它只要停止后退,向前一使劲就可以穿过渔网逃生。

河豚碰到渔网时,吸取了鲥鱼、刀鱼被捉的教训,既不退也不进,而是拼命地给自己打气,让空气把自己胀得饱饱的,企图浮出水面逃生,结果渔民轻而易举就把它逮住了。

你对长江里的这三种鱼的想法、做法和结果有什么看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

自选角度,明确文体,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来立意:

 

写作提示: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并且给出了写作指向:

表达对长江里的这三种鱼的想法、做法和结果的看法。

这就要求考生先要读懂材料,然后对此发表评论。

材料中的三种鱼在遭遇渔网时的想法、做法不同,结果却都失败。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存在的问题:

鲥鱼碰到渔网后,假如能不顾惜那几片鱼鳞,便可以免遭一劫,所以说有时后退也是通向成功的一条蹊径;刀鱼能清楚地看到鲥鱼的错误,却没考虑到它的身体和鲥鱼不同,一味后退;河豚综合考虑了鲥鱼和刀鱼被捉的原因,却不知道它在别人身上总结的经验并不适合自己。

由此可以联系到我们自身。

我们知道一路向前,却很少想到可以适时后退;许多时候,我们能清楚地发现别人的错误,却找不到自身的缺点,我们经常努力分析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案例,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却不曾想过这些经验和教训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

立意示例:

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短处;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也要找适合自己的;③走适合自己的路;④应有变通思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