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7884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docx

《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docx

生物福建省福州一中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1.有关蛋白质中肽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糖体是形成肽键的场所B.蛋白质中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C.肽键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NH—COD.双缩脲试剂可与肽键作用生成紫色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蛋白质

结构、元素组成、合成场所及鉴定等基础知识,考查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情况。

【详解】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即肽键形成场所,A正确。

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R基可能含有,B正确。

肽键表示为-NH-CO-,C错误。

双缩脲试剂可使肽键作用生成紫色物质,所以可以鉴定蛋白质和多肽,D正确。

【点睛】氨基酸的氨基都含有N元素,所以多肽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双缩脲试剂与肽键发生紫色反应,所以蛋白质、多肽和二肽等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2.下列对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有机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1分子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形成1分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性激素与生长激素都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呈现紫色

C.细胞核内的核酸只含脱氧核糖,细胞质中的核酸只含核糖

D.葡萄糖、乳酸、氨基酸依次是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基因翻译的产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1分子ATP脱去1个磷酸基团可形成1分子ADP,1分子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形成1分子AMP。

【详解】A、1分子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形成1分子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正确;

B、性激素的本质的固醇类,不能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B错误;

C、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既含有DNA,又含有RNA,只是细胞核内的核酸主要是DNA,细胞质中的核酸主要是RNA,C错误;

D、翻译的产物是蛋白质,原料是氨基酸,D错误。

故选:

A。

【点睛】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DNA与RNA的异同;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如图所示:

甲图中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

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应选用②③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操作顺序:

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

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越近,而目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反比。

据此并结合题意可知:

①与②均为目镜,且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与④均为物镜,且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A错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越少,细胞体积越大,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用高倍镜观察时,应选用②③,B正确;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移动标本,将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光圈、增加进光量→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C错误;综上分析,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D错误。

【点睛】显微镜的使用,此类问题常以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考查。

熟记并理解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的大小、使用高倍显微镜的要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赖于渗透作用

B.葡萄糖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膜上有葡萄糖转运载体

C.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

D.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对Na+的通透性比K+的通透性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

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赖于主动运输,A错误;

B、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内参与氧化分解,B错误;

C、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C正确;

D、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对K+的通透性比钠离子高,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

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参与氧化分解,不能进入线粒体中。

5.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

ASFV是外层包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主要在网状内皮细胞和吞噬细胞中复制,造成细胞凋亡。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SFV可能通过膜融合的方式进入猪网状内皮细胞和吞噬细胞

B.ASFV增殖所需的8种核苷酸和多种氨基酸均来自宿主细胞

C.在宿主细胞内合成ASFV的蛋白质所需的tRNA与宿主细胞的不同

D.可用3H标记的碱基T和U分别培养宿主细胞,来检测ASFV核酸的类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非洲猪瘟病毒是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

【详解】A、ASFV可能通过膜融合即胞吞的方式进入猪网状内皮细胞和吞噬细胞,在宿主细胞内增殖,A正确;

B、ASFV增殖所需的8种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和多种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均来自宿主细胞,B正确;

C、在宿主细胞内合成ASFV的蛋白质所需的tRNA来自宿主细胞,与宿主细胞的相同,C错误;

D、可用3H标记的碱基T和U分别培养宿主细胞,再让该病毒侵染被标记的宿主细胞,看病毒是否会带上放射性标记,来检测ASFV核酸的类型,D正确。

故选C。

6.将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种子混种在起(两者数量之比是2:

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子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A.1:

4:

4B.1:

2:

3C.6:

2:

1D.1:

2:

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豌豆是雌雄同花植物,在自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不同基因型的植株只能通过自交产生子一代,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只能通过自交方式产生下一代种子。

根据题意,Bb和bb两者数量之比是2:

1,且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自交产生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2/3×1/4):

(2/3×2/4):

(1/3+2/3×1/4)=1:

2:

3.故选B。

【点睛】关键:

本题中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在计算产生下一代的不同基因型比例时应只考虑自交方式。

7.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B.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D.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详解】

【详解】由图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甲岛上种类增加较多,即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较大,形成了不同的差异和生殖隔离,可能是由于其环境变化较大,自然选择方向的变化导致其进化方向的多样性,故A正确;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小岛后期,鸟的种类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说明二者由于地理隔离,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也有所差别,并逐渐出现了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故B正确;由图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甲岛上鸟类种类多于乙岛,但二者鸟类数量最后趋于一致,故C正确;由图可知,甲、乙两小岛上鸟的种类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所形成的种群基因库不止一个,故D项叙述错误。

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本题答案为D。

8.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经。

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

下列叙述的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间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发生扩散和转移,A正确。

靶基因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正确。

复合物进入细胞核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改变细胞的代谢,C正确。

由题目所给情景可知,该受体蛋白基因与与细胞癌变有关,不能断定与靶细胞的凋亡是否有关,D错误。

考点:

本题重点考查从题目中获取信息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

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9.假设取一个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受精卵,用15N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进行连续两次有丝分裂,形成四个细胞,这四个细胞中含15N的细胞个数不可能是(  )

A.1B.2C.3D.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每个细胞周期复制一次,分裂一次,DNA为半保留复制,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复制的子链均为14N。

【详解】DNA复制之前,该受精卵细胞核中含有2条染色体,2个双链DNA,且母链均为15N,在14N的环境中复制一次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每个DNA均为15N14N的杂合链,经过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的细胞核核中,均含有2条染色体,2个DNA,每个DNA均为15N14N的杂合链;在14N的环境中再复制一次,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其中1个DNA为15N14N的杂合链,1个DNA双链均为14N,经过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4个,至少有2个细胞含15N,最多4个细胞含15N,不可能只有1个细胞含15N。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0.将状况相同的某种绿叶分成四等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光照1h(光强相同),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表的数据,正确的是

A.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是27℃

B.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约是29℃

C.27~29℃下的净光合速率相等

D.30℃下的真正光合速率为2mg/h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暗处理后,减少的重量即表示呼吸消耗的量,光照后与暗处理后的变化量表示净光合量,即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暗处理后重量变化;总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2×暗处理后重量变化。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总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2×暗处理后重量变化,计算可知,27~29℃总光合速率依次为:

3+2×1=5mg/h;3+2×2=7mg/h;3+3×2=9mg/h,A错误;

B、由图表信息可知,该植物在29℃之前呼吸速率上升,29℃之后呼吸速率下降,故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约是29℃,B正确;

C、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暗处理后重量变化,27~29℃下的净光合速率依次为3+1=4mg/h;3+2=5mg/h;3+3=6mg/h,C错误;

D、30℃下的真正光合速率为1+2×1=3mg/h,D错误。

故选B。

11.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

B.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

D.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A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增长速率为0,即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

12.将川芎植株

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调节小室CO2浓度,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以CO2吸收速率表示),测定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左移

B.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右移

C.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点右移,b点右移

D.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加,a点左移,b点右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点时CO2的吸收速率是0,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a点对应的CO2浓度是CO2补偿点;b点为CO2饱和点,b点后随着CO2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也不再增加,据此分析。

【详解】AB、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植物光合速率下降,呼吸速率不变,则需要提供更多CO2,才能使植物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a点应右移,同时光照强度降低时,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暗反应受到限制,因此CO2饱和点降低,即b点向左移,故AB错误;

CD、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上升,呼吸速率不变,这时在较低浓度CO2下就能达到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故a点左移,而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时,会产生更多的ATP和[H],利用CO2能力上升,需要更高浓度的CO2才达到CO2饱和点,所以b点右移,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分析某生物的双链DNA,发现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64%,其中一条链上的腺嘌呤占该DNA分子全部碱基的15%,则对应链中腺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是

A.17%B.32%C.34%D.50%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双链DNA中,A=T,C=G。

【详解】设该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100,则A+T=64%×100=64个,故A=T=32个。

一条链上的腺嘌呤的数目为:

100×15%=15个,则另一条链上的A为32-15=17个,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

17÷100=17%。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4.宫颈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恶性肿瘤。

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某一类DNA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研究发现HPV衣壳蛋白L1在一定表达系统中能重新自我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LPs),VLPs不含DNA分子,可用于制作预防HPV的疫苗。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癌症的发生是某一个基因突变引起的

B.VLPs作为抗原进人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

C.疫苗中的VLPs注入机体后一般不会进一步增殖产生子代病毒

D.接种该疫苗的个体在感染HPV时,快速产生的抗体主要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个细胞中至少发生5~6个基因突变,是一种累积效应,A项错误;

B、VLPs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但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无特异性,B项错误;

C、注入机体的VLPs不含DNA分子,一般不会增殖产生子代病毒,C项正确;

D、接种该疫苗的个体体内会形成相应的记忆细胞,所以在HPV侵入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快速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主要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D项错误。

故选:

C。

15.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或绿光照射。

下列是光源与瞬间发生变化的物质,组合正确的是

A.红光,ATP下降

B.红光,未被还原的C3上升

C.绿光,[H]下降

D.绿光,C5上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红光,则光合作用速率基本不变,即ATP和未被还原的C3均基本不变,故A、B项错误;

叶绿体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若由白光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可导致光反应速率减慢,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而短时间内暗反应仍以原来的速率进行,消耗[H]和ATP,故短时间内[H]含量会下降,C项正确;

同理,绿光下由于[H]和ATP含量下降,导致C3被还原为C5的速率减慢,而暗反应中CO2的固定仍以原来的速率消耗C5,故短时间内C5的含量会下降,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

16.从新鲜的菠菜叶片提取叶绿体色素,发现提取液明显偏黄绿色,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一次加入过多无水乙醇B.加入的石英砂太多

C.没有加入碳酸钙D.用脱脂棉过滤不彻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加入丙酮的目的是溶解色素,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得研磨更充分。

【详解】提取时无水乙醇一次性加得太多,会使提取到的色素溶液浓度降低,滤纸条上色素带颜色较浅,A错误;提取色素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的石英砂太多不会导致叶片偏黄,B错误;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保护色素,因为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不稳定,容易被破坏,所以没有加入碳酸钙会导致提取液明显偏黄绿色,C正确;用脱脂棉过滤不彻底不影响叶绿素的含量,D错误。

17.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细胞中磷脂和蛋白质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多样性

B.线粒体内膜上产生的ATP可为放能反应供能

C.DNA的转录与RNA的合成可在生物膜上进行

D.破坏细胞中的内质网,分泌蛋白、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均会受到影响

【答案】D

【解析】

磷脂分子没有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多样性,A项错误;线粒体内膜上合成的ATP为吸能反应供能,B项错误;DNA的转录与R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不能发生在生物膜上,C项错误;内质网与分泌蛋白和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有关,破坏细胞中的内质网,分泌蛋白、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均会受到影响,D项正确。

【点睛】对于B选项,容易做错,不能区分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放能反应与ATP的形成有关,吸能反应与ATP水解有关。

18.下列各项描述符合图中变化规律的是

A.适宜条件下,x——氧气的浓度与y——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率的关系

B.底物浓度足够大时,x——酶的浓度与y——反应速率的关系

C.x细胞分化的过程与y细胞内染色体种类的关系

D.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x——时间与y——种群增长率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如果是协助扩散,则与氧气浓度无关,如果是主动运输,与氧气浓度的关系是先上升后稳定,A项错误;当底物浓度足够大时,酶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B项正确;细胞分化过程中,染色体种类不变,C项错误;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D项错误。

19.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时,需要用8%的盐酸进行解离,促进染色剂的进入

B.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可用卡诺氏液对细胞中染色体进行染色

C.玉米种子捣碎后的提取液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出蛋白质

D.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通过预实验减小误差

【答案】C

【解析】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时,8%的盐酸能将细胞杀死,使线粒体不能染色,A项错误;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对细胞进行固定,B项错误;玉米种子中含有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用双缩脲试剂可以检测出玉米种子提取液中的蛋白质,C项正确;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不是减小误差,D项错误。

2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

B.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C.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通过胞吞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

D.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A错误;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进入组织液,与突触后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C错误;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则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会增加,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

(1)过敏反应:

是指已产生免疫

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自身免疫病:

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3)免疫缺陷病:

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21.黄猿蚁是聚果榕上常见的蚂蚁种类,它能捕食在榕果表面产卵的寄生榕小蜂,减少寄生榕小峰在榕果表面上的产卵;但是它对进入榕果的传粉榕小蜂捕食较少,那些有黄猿蚁栖息的榕树上榕果种子产量较大。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黄猿蚁与聚果榕之间存在能量流动关系

B.两种榕小峰、黄猿蚁、榕树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C.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峰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D.传粉榕小峰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黄猄蚁与寄生榕小蜂之间是捕食关系,存在能量流动,A错误;由分析可知,两种榕小峰、黄猄蚁、榕树之间存在共同进化,B正确;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峰之间不是寄生关系,寄生榕小蜂与聚果榕是寄生关系,C错误;传粉榕小峰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但是不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共同进化

【名师点睛】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

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

如:

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

如:

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①体内寄生:

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②体表寄生:

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③胞内寄生: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2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