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七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785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文化七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众文化七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众文化七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众文化七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众文化七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众文化七讲.docx

《大众文化七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文化七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众文化七讲.docx

大众文化七讲

导论何谓大众文化

内容:

流行音乐广告文化电视文化时尚文化电影文化网络文化都市亚文化

导论何谓大众文化?

第一节本节提示:

每一种文化类型都是相对,不是绝对的。

要想理解某一种文化,应将和它对应的文化类型找出来进行比较。

第二节广告与女性形象第三世界的奢侈品消费热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娱乐偶像与民主狂欢运动网络社会的罪与罚审丑时代的恶趣味

第3节本章要点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大众文化研究概况一、“大众”的起源现代社会是一个大众社会,是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结果。

工业化和都市化造成了所谓的“原子化”,意味着个人像物理或化学复合物中的原子一样相互联系,但彼此缺乏任何有意义的或道德上的紧密联系。

大众社会就是一个由原子化的个人组成的社会群体,文化工业的作用是为该群体提供替代性的道德来源。

文化工业假定消费者是统一、无差别、无个性的,消费这些产品的人们被称为大众。

二、资本主义文化分期顺序名称时间文化形式第一阶段国家资本主义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一战前后现代主义第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二战以后后现代主义三、大众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研究,核心问题是研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对人的“异化”影响。

因此,在大众文化的最初概念里,大众文化被直译为“massculture”,带有贬义色彩。

今天的大众文化概念,采用的是中性词语“popularculture”,这里的大众包涵的意思是流行的、通俗的、普遍的。

研究方法提示:

大众文化最先发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欧美,这是解读大众文化的世界背景和框架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于西方,某些术语和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现实需要具体分析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文化的分层:

大众、精英、民间

◆当代文化群类

◆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

第一节文化的分层

第二节当代文化群类

1、精英文化:

知识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其精神与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承担着社会教化使命,发挥价值导范功能。

活跃于社会公共领域,携带政治力量。

2、大众文化:

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畅销书、流行音乐、影视剧、广告等形态,凭借市场发挥巨大影响力和作用。

3、民间文化:

又被称为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口承文化,是一定群体内自发流行并习以为常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精神文化产品,受到精英与大众文化的双重征用,力量最为薄弱。

传统社会:

士大夫文化占绝对优势

五四时期:

精英文化变化剧烈,市民文化长

足发展,民间文化艰难生存

建国后: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动削弱群体

差异,开辟全民文化格局

改革初期:

三分局面重现。

精英文化、民间

文化开始恢复,大众文化侧重移植

90年代:

精英文化主体地位遭到动摇,大众

文化跃居优势,民间文化萎缩

小结:

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这三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不同文化具有的所谓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别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普遍绝对的。

事实上,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才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构成了文化的生命与活力。

与此同时,三大群体文化在本世纪经历了剧烈震荡,主要表现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位移,占据社会主体地位的不再是精英文化,而是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依然处于社会边缘。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繁荣,其特征主要有:

商业性(文化属性)

模式化(生产特点)

流行性(传播力度)

娱乐性(审美趣味)

日常性(发展形态)

(一)商业性(文化属性)

(二)模式化(生产特点)(三)流行性(传播力度)(四)娱乐性(审美趣味)(五)日常性(存在形态)

第四节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

(一)社会性格理论(大卫.里斯曼)

(二)我们为什么被媒体引导,它的魅力何在?

思考:

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电影《楚门的世界》:

我们也是楚门么?

(三)大众传媒中的“形象”问题

媒体文化中的生产要素是形象,形象是大众建构自我认同的手段和方式。

在当代社会,形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人们借助媒介与时尚不断想象并塑造着其多变的身份。

案例:

麦当娜:

形象炼金术

麦当娜通过夸张的衣着和行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诱导人们打破常规,随心所欲地穿衣和设计新的自我。

多变的形象和风格表明了认同性是一种人为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来自于媒体、明星、商业及大众等诸多因素的合力。

小结:

当代大众文化是传媒主导的文化

媒介制造的最核心的文化形态就是“形象”

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推动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Theend!

第二章流行音乐

第二章流行音乐

一、何谓流行音乐?

(一)流行音乐:

现代都市的民歌(城市是其生长的文化土壤)

(二)音乐特征:

通俗性——结构简单、重复性强(相对于古典音乐)

商业性——市场化运作的音乐(相对于民间音乐)

娱乐性——身体参与程度高(相对于严肃音乐)

(三)接受主体:

青少年

二、西方流行音乐发展小史

(1)20世纪初:

爵士乐

爵士乐来源于黑奴音乐,后来逐渐被全国劳动者喜爱,包括白人。

1924年,青年作曲家格什温创作了一部具有爵士风格的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爵士乐由此进入音乐厅,并被广泛流传。

(2)20世纪50至60年代:

摇滚乐

摇滚乐起源于黑人的蓝调音乐与白人的乡村音乐。

蓝调(blues)代表苦闷忧郁,后来在蓝调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音乐,即节奏蓝调(RhythmandBlues),成为蓝调与摇滚乐之间的重要过渡音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猫王霍普利斯(ElvisPresley)将摇滚乐推向高峰。

(3)20世纪70年代以后:

饶舌乐、朋克音乐

伴随新型文化工业技术的产生,如光电技术、录音磁带、音响合成系统、复制技巧等被迅速运用于摇滚乐创作与制作,流行音乐发展越来越多元化,表现手法也越来越丰富。

(4)20世纪80年代:

音乐电视崛起

电视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为流行音乐的视觉表现提供了巨大空间,音乐和舞蹈、声音和影像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三、什么是摇滚乐?

1951年,美国一家电台的音乐节目主持人向听众介绍节奏很强的黑人音乐时,第一次使用rock这个词,摇滚因此得名。

(1)演出形式:

歌唱为主,音乐用电吉它、萨克斯、电贝司、键盘乐及爵士鼓伴奏。

(2)音乐特点:

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舞蹈节奏。

4/4拍中的第一、三拍由爵士鼓演奏,第二、四拍由电吉它等乐器演奏。

(3)艺术风格:

分为民谣、迷幻、重金属、朋克、雷鬼、说唱等,整体上显示出强劲、刺激、粗狂的特点。

四、猫王:

摇滚乐的象征

(1)猫王简介

(1935—1977)流行音乐史上影响最大的摇滚乐明星,活跃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乐坛。

他是唱片业史上销量最大的歌手,也是获金唱片、白金唱片奖最多的歌手。

(2)猫王成功的秘密

猫王的故事:

霍普利斯19岁时为庆祝妈妈生日,去唱片公司自录唱片做成礼物,被唱片公司老板发现,变成摇滚明星,后成为猫王。

那一年,他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18个月前,他是每周挣35美元的卡车司机。

成功的启示:

猫王是美国梦的典型再现,一夜成名的传奇故事背后折射出明星工业的某些制胜秘诀,即大众文化的成功恰恰是建立在机会主义的神话之上。

(3)猫王的贡献

解放人们的心灵,打破了种族、国籍、地域的种种禁忌,使摇滚乐成为全球性的音乐运动。

第一次使青少年重视和发扬自己的音乐个性。

(4)猫王的舞台形象及其意义

A.猫王的形象:

飞机头、奇装异服、扭胯动作等

B.表演特点:

动感与性感兼备

C.猫王对摇滚乐的影响

歌喉有磁性、多变化,其唱片确立了摇滚乐日后发展的基本语言;

富有争议的性感舞台形象确立了摇滚乐的视觉标准。

D.猫王的形象意义

摇滚乐作为反叛精神的象征

身体作为其精神反抗的语言和符号

五、如何看待摇滚乐的兴起

(一)二战后白人与黑人的文化融合为新的艺术类型的创造和产生提供了文化机缘

(二)20世纪60年代弥漫的激进主义思潮奠定了摇滚乐以宣扬叛逆为主旨的精神基调

(三)战后婴儿潮出生的青年一代形成新的鉴赏和消费文化的能力,成为摇滚乐的忠实听众

(四)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以摇滚乐为代表的流行音乐提供了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

(a)消费文化的产生(b)阶级结构的变化(c)科技成就的发明(d)媒体系统的形成(e)大型垄断企业为摇滚乐提供支柱

Theend!

第三章电影文化

第三章电影文化

人们去看电影的正常理由是去寻求时间:

寻求失去的或尚未得到的时间。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雕刻时光》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假设有一群人困居在洞穴中,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就住在这里,双腿和脖子都被锁住,永远待在同一个地点,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

他们的后上方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道矮墙。

这时候,有一群人从墙边走过,它们的影子正好投射在囚徒们的面前,囚徒以为这些影子是活的。

而当路过的人们谈话时,囚徒误以为声音也是从他们面前移动的阴影发出来的,这一切都是真的。

电影的本来面目

电影是每秒钟以24格画面(从前是16格画面)的速度转动的胶片,那些活动的画面是由成千上万的相片组成的,从物理学的角度说,电影是照相技术的延伸。

发明原理

视觉滞留1829年,约瑟夫.普拉托

照相技术1839年,“达盖尔照相法”

光影相随1888年,“光学影戏机”

二、文化研究关键词

意识形态(ideology)

身份/认同(identity)

(一)意识形态(ideology)

1、“意识形态”定义举例:

1)观念、理想、信念、热情、价值观、世界观、宗教、

政治哲学、道德证明。

2)社会群体用来使世界更利于他们所理解的解释框架。

3)社会意识中构成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包括艺术

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

4)伴有某种政治倾向和政治选择的思想体系,如自由主

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等。

2、如何理解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观念的集合,

这种观念通常和国家机器联系特别紧密,

它体现了个体与真实的生存状态之间的一种想像性关系。

3、意识形态与权力的关系:

意识形态源自这样一种信念,即事物能够比现在的状况更好。

——【美】罗斯金《政治科学》

例如:

《新闻联播》之话语形式

“今年,我国亩产小麦多少多少”

“某省某地方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

“据统计,我国今年GDP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突破…”

广义而言,意识形态就是服务于权力的意义。

——【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

4、意识形态与好莱坞电影

“一部好莱坞影片和一部大众汽车公司的汽车别无二致……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容的信仰、价值体系,通常以其日常生活化的形式成为公众的生活‘常识’与行为准则……尤其是作为当代世俗神话的电影,由是而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载体。

好莱坞电影特征

好莱坞的基本元素:

金钱、暴力、性、隐私

好莱坞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

好莱坞的故事模式:

善恶对峙的角色二元论,

善必胜恶的情节因果论。

【代表案例】《夺宝奇兵》:

好莱坞的大众神话

夺宝奇兵1:

法柜奇兵1981

夺宝奇兵2:

魔宫传奇1984

夺宝奇兵3:

圣战奇兵1989

个案解读:

夺宝奇兵1——法柜奇兵

(1)情节梗概

美国破获法柜情报

琼斯担当夺宝重任

琼斯重逢旧情人玛润

琼斯与玛润赴埃及寻宝

纳粹从两人手中抢走圣物

法柜死神摧毁纳粹

美国保存法柜

琼斯与玛润重归于好

(2)时间设定

影片出品时间: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冷战格局

故事发生背景:

二战期间,意味着世界版图与国家利益即将重新分配

(3)角色分析

可以用科学的名义夺宝,表面上是为了人类的文明事业,从而成功遮蔽了印第安纳.琼斯这个经典的美国英雄作为征服者的本质,为他杀戮异族人、劫掠第三世界文物赋予一种崇高的正义力量。

双重身份的叙述意图:

(4)故事主题:

圣物归美国政府,女人归琼斯;

一次公平的分配,大团圆式的美国梦。

(5)意识形态:

一旦琼斯/美国成为恶魔/纳粹的对抗者时,他/他们也就成为正义、自由、民主的化身;

而当他/他们成为基督教圣物的保卫者与获得者,他/他们又成了圣斗士,或整个人类的拯救者。

(6)意识形态的隐蔽性

身份一:

穿梭在南美丛林的美国冒险家/英雄

身份二:

古板、拘谨、迂腐的教授/考古学家/知识分子

双重身份的叙述意图:

可以用科学的名义夺宝,表面上是为了人类的文明事业,从而成功遮蔽了印第安纳.琼斯这个经典的美国英雄作为征服者的本质,为他杀戮异族人、劫掠第三世界文物赋予一种崇高的正义力量。

(二)身份/认同(identity)

1、“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削

弱了已被认可的身份。

“随着冷战的结束,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正在转向对文明的认同和忠诚,并且这种转换正在产生一种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秩序。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全球化强化了漂泊的经历,改变了西方

和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个体的身份感。

“时空压缩”:

戴维.哈维在《后现代的状况》中指出,当代人的生活体验穿越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世界的边界,横跨了前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

人们感觉世界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短,尤其是在某一地方发生的事件立即会影响到远方的人,这种用时间战胜空间的生存方式就是“时空压缩”。

什么是身份?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身份指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其核心内容包括特定的权利、义务、责任、忠诚对象、行为原则等等。

什么是认同?

简单讲就是对自我的确证,这种确证来自于对自我身份的肯定态度和明确把握,从而为生活提供方向感。

什么是身份/认同研究?

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我是谁”

身份/认同(identity)的含义

Identity源自晚期拉丁语和法语,用于表述“同一、相似、整一”的概念,它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方面指人或物的同一性,另一方面指人或物的差异性。

因此identity处在纵横两个纬度的张力之中:

纵向,它偏重个体的差异性,即身份;

横向,它偏重群体的同一性,即认同。

3、研究身份/认同的纬度:

(1)种族

(2)性别(3)阶级(4)民族(文化)

(1)种族认同:

《根》

(2)性别认同:

《霸王别姬》

(3)阶级认同:

《杜拉拉升职记》

(4)民族认同:

《刮痧》

问题: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是通过什么问题集中体现出来的?

解读:

父与子的关系——中国的忠孝观念

西方的平等观念

影片反映了哪些不同身份之间的冲突?

解读:

国家身份与民族身份之间的矛盾

父亲身份与儿子身份之间的矛盾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上的这种差异?

观念文化不同于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没有所谓的高低优劣之分,不同民族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要客观而宽容地看待和理解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文化的希望在于对话,而不是对峙,文化比较的意义在于发现对方的优点,而不是拿对方的缺点为自己的文化辩护。

4、思考与讨论:

身份/认同

参考影片

《甜蜜蜜》《推手》《上海之吻》

第四章电视文化

第四章电视文化

一、传媒发展小史

出版与报纸阶段:

市民启蒙的乐观主义(19世纪)

广播、电影阶段:

媒介操纵的悲观主义(20世纪初)

电视阶段:

文化的消费与再生产(20世纪50年代)

计算机通信阶段:

网络社会的崛起(20世纪末)

思考:

电视兴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公共生活的萎缩

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

被动接受的大众

二、电视是什么?

(一)电视的媒介特征:

1、家庭电影院——私密性2、带有画面的广播——琐碎性

(二)电视的受众特征:

1、广泛性——传播方式便捷、覆盖面广2、草根性——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阶层为主3、地域性——电视与本地文化结合最紧密

(三)电视的品格:

形式——无逻辑的信息传播内容——低俗献媚的娱乐文化影响——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三、电视改变了什么?

(一)电视与文化

“出版物以逐行逐页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严肃而又有序的世界,一个能够以理性加以管理并且以恰当而合乎逻辑的批评不断进步的世界……电视助长了无条理性和琐碎性……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蜕变为娱乐大舞台。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台湾电视综艺节目

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会看到早上的新闻教你放几粒蒜怎样炒菜,哪个名人穿戴什么品牌,名主播将名画家达·芬奇念成“达·奇芬”,而且连续说错几次;十几个频道换来换去,内容一模一样,全是民粹和鸡毛蒜皮。

——[台湾]焦雄屏点评本土新闻

(二)电视与政治

1.广播时代的政治领袖:

罗斯福“炉边谈话”

2.电视时代的政治领袖:

尼克松对肯尼迪

卡特对里根

布什对克林顿

3、政治的娱乐化

四、娱乐化意味着什么?

尼尔.波兹曼点评电视:

为我们提供纯粹的娱乐是电视最大的好处,它最糟糕的用处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娱乐至死》

案例:

《黑镜子》之《1500万的优势》

思考:

有两种方法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文化成为监狱,另一种是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对于前一种情形,我们承担的是痛苦;后一种情形,我们面对的是快乐。

抵抗痛苦很自然,但抵抗快乐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五、电视中的神话母题

(一)什么是“母题”?

母题:

民间故事、神话、叙事诗等叙事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最小叙事单元。

主题:

由一个母题或多个母题结合而表达的基本思想。

母题是纯粹的情节和行动,主题是母题的寓意。

希腊神话中的弑父故事:

宙斯神话

俄狄浦斯神话

俄瑞斯特斯神话

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

萨特《苍蝇》

(二)神话母题常见类型

1、寻宝母题:

金羊毛故事、圣杯故事

现代演绎

好莱坞冒险故事:

鲁宾逊漂流记、环游地球

八十天、海底两万里

中国武侠小说中的寻宝故事:

天龙八部

现代奇遇故事:

机器猫、宝葫芦的秘密

2、灾变母题:

被俘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神话

现代演绎

英雄故事:

007、超人、蜘蛛侠、蝙蝠侠

3、死亡母题:

伊里昂纪、罗兰之歌

现代演绎

犯罪故事:

黑社会故事《教父》、侦探故事《福尔

摩斯》、警匪故事《无间道》

4、性爱母题:

海的女儿、《诗经.氓》

核心主题——两性关系不平衡

关系类型

(1)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和公主)

(2)始乱终弃

A.传统版本(痴心女负心汉)

如秦香莲与陈世美、杨贵妃与唐明皇

B.现代版本(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故事)

如《流星花园》、韩剧《宫》)

(三)言情剧中的神话母题

1、女性等待男性模式(才子佳人)

2、男性等待女性模式(穷小子与富家女)

Theend!

第五章广告文化

一、什么是广告?

广告历史:

口头广告——印刷广告——媒介广告

广告类型:

公益广告、商业广告

广告概念:

“印在纸上的推销术”

广告本质:

建立在“自我实现的预言”基础上的销售策略

二、广告与消费文化

(一)消费社会的发展历程

●酝酿期: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

“以夸耀的方式消费贵重物品,是有闲绅士博取名望的一种手段。

不过,随着手头财富的积累,仅凭独自消费而没有外援,是不足以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财富的。

于是,他就通过赠送贵重礼品、举办盛大的宴会及招待会,把朋友和对手的帮助引了进来。

——1899【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发展期:

20世纪初“福特主义”出现后

“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尤其是世纪之交的科学管理与‘福特主义’被广泛接受以后,建构新的市场,通过广告及其他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就成了极为必要的事情。

——【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形成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西方发达国家自上世纪60年代进入消费社会,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物质商品的极大丰富,已逐渐显露出消费社会的某些特征。

法国学者鲍德里亚认为,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那么现代电子媒介的出现则预示了当代消费社会的来临。

“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

转型为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而消费社会的基

本特征则是符号系统的形成。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二)消费文化的特征

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为前提

人们以商品之间的差别来区分自己与别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人们通过消费文化形象获得快感、梦想和欲望

三、广告中的消费神话

(一)广告的文化解读

广告是消费社会的大众神话,是古老神话故事的现代变体。

“神话”一词源于希腊文mythos,包含“语词”、“言说”、“故事”、“虚构故事或小说”等含义。

从起源来看,神话就是一种让人信以为真的叙事,其功能在于为人们虚构一个想象的世界,在想象的过程中实现某种心理诉求和欲望,从这个意思上说,广告具有和神话相同的叙事功能。

(二)广告的欲望法则

“广告必须作用于更深一层的欲望,甚至是无意识的需要,有些还和性欲有关……这样,直接的欲望和深层的无意识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这种乌托邦式的状态下改变了、变形了。

这些广告正在悄无声息地告诉你,难道你渴望的不正是这种乌托邦式的对世界的改造么?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用我们的产品呢,虽然我们不能许诺任何东西,但是这些产品起码含有改变精神状态的成分,在这种无意识的欲望中,最强烈、最古老的愿望仍然是集体性的,例如,永久的青春、自由和幸福等。

这表明这种欲望是集体性的同时,还幻想着对整个世界的改变。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三)广告中的神话:

1、宫廷生活

2、异国风情

3、明星梦

4、幸福之家

5、青春梦

(四)广告神话的传播过程:

1、编码——生产意义(文化生产)

符号系统:

能指(signifier):

表达层(声音形象)

所指(signified):

内容层(概念意义)

2、解码——解读意义(文化接受)

案例:

万宝路香烟广告

解读:

万宝路香烟原本是女性使用的产品,但由于广告的包装和宣传使其摇身一变为充满男子汉气概的香烟,其转变说明能指(广告)与所指(产品)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关系,它们不过是一场语言的游戏。

可见,广告编码的过程就是赋予产品某种价值和意义,即符号价值。

但这种符号价值与产品本身并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它从根本上说是为消费意识形态服务的。

四、广告中的身体政治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