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矮小临床诊治.docx
《身材矮小临床诊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材矮小临床诊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身材矮小临床诊治
矮身材(shortstature)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1.88SD),其中部分属正常生理变异。
身材矮小不仅影响到国民健康素质,还直接影响个人升学、招工、参军及婚姻;一些身材矮小者,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加上社会上的种种偏见和歧视,身心发育受到很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身高发育的恶性循环。
如何促进身材矮小者长高,不但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因此对于矮小患儿应当早期作出正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及合理建议,解除其忧虑,促进健康成长。
一、发病机制
生长是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生物特征。
正常情况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沿着遗传所确定的自身轨道进行,即按照一条正常的生长曲线生长。
儿童在生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受遗传、环境及营养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不良因素都可导致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滞,偏离正常轨道,最终可导致身材矮小。
二、病因
各年龄段儿童生长障碍的病因略有不同,现分述如下。
(一)新生儿期生长障碍
常由于胎儿期各种因素造成,包括:
1.足月小样儿(SGA)
最为多见。
出生体重低,与胎龄不相称,比同龄小儿的平均体重低两个标准差;或足月儿出生体重≤2500g。
出生后可无生理性体重下降,生长曲线始终落后于正常儿,青春期往往延迟。
2.染色体畸变
可因由遗传或宫内不良因素影响了生殖细胞而引起。
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多发畸形或智力低下。
宫内不良因素包括病毒感染、放射线辐射、抗肿瘤药物的使用,父、母年老等因素。
3.骨骼畸形
先天性佝偻病、软骨营养不良、成骨不全及其他家族性遗传性或原因不明者。
(二)婴儿期生长障碍
1.同新生儿期各种疾病。
2.先天性心脏病。
3.营养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佝偻病。
4.慢性消化道疾病。
5.慢性感染,如结核病、尿路感染等。
6.早老症。
7.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8.某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如胱氨酸病、酪氨酸病、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
(三)幼儿及儿童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生长障碍
1.多与新生儿期、婴儿期生长障碍的病因相同,当时未被发觉或病因未能被纠正。
2.慢性疾病影响生长。
(1)慢性肝病长期胆汁性肝硬化、寄生虫病等。
(2)慢性肾脏病如长期蛋白尿,脓尿引起营养不良。
3.先天代谢性疾病
代谢缺陷病常在此年龄期出现症状,主要为一些累及肝、肾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患,如糖原代谢病、胱氨酸病、肾小管酸中毒、肝豆状核变性,黏多糖代谢病,糖原累积症,各种类脂质沉积病、各种氨基酸尿症,范可尼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Bartter综合征等。
4.各种垂体性侏儒症。
(四)青春前期生长障碍。
1. 与幼儿及儿童期的生长障碍原因相同,当时未被纠正者或未认识者。
2.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 此期生长障碍更为明显,除前述各种疾病外,尚有下列疾病:
(1)劳-蒙-毕综合征。
(2)贝-韦综合征,又称为肥胖呼吸障碍综合征。
3.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4.后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5.糖尿病长期未能控制。
6.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
(五)青春期生长障碍
青春期应伴有第二次生长的飞跃,与性腺发育有关。
此期生长发育障碍除相同于以前各期的各种因素外,尚有因性发育障碍而引起的矮小表现。
1.某些染色体异常疾病
在此期始出现临床表现,如女性的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Turner综合征)。
2.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如单纯性侏儒(生长激素缺乏);混合性垂体性侏儒(伴垂体促性激素缺如,亦可散发),家族性矮小伴性发育延迟。
3.内分泌障碍
真性性早熟(男,女),由于骨骼过早闭合以致身材矮小。
4.原因不明者
如Noonan综合征。
三、诊断
所有小儿均应定期作体格测量,凡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两个标准差或低于第3百分位者应进行动态纵向监测。
通过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检验资料,逐步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得出确切诊断。
(一)病史
1.家族史
很多遗传性疾病伴有生长障碍。
故应了解上一代的血缘关系和直系亲属的体型特点及有无遗传病。
2.母亲妊娠
孕期前3个月内曾否患过TORCH感染(弓形虫、风疹、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以及其他感染)。
母亲有无内分泌疾患,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孕期有无妊娠中毒症,孕期营养状况。
有无服用各种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素及胰岛素等历史,或接触其他致畸因素。
3.围产期情况
胎盘情况、双胎、多胎,异常分娩史。
新生儿期窒息史,围产期重型黄疸、感染、颅内出血史。
4.个人及生长发育史
出身体重及身长、是否早产,喂养情况。
出牙、囟门闭合、开始走路的时间,身长、体重增长速度,何时开始身长增长变慢。
神经精神发育情况。
5.既往疾病史
有无慢性胃肠道、心、肝、肾脏等疾病史。
有无长期发热、结核病等历史。
(二)体格检查
1.体型
身体各部比例,如下部量与上部量的比例。
2.面容
检查前额及眼眶在面部所占比例较大,眼距宽窄、眼裂大小、鼻梁平坦否等。
3.智能情况
怀疑有智能落后需作智力测试。
4.体格测量
(1)当前身高和体重的测定值和百分位数。
(2)身高年增长速率(至少观察3个月以上)。
(3)根据其父母身高测算的靶身高。
(4)BMI值。
(5)性发育分期。
(6)牙齿萌出时间、数目、排列。
(三)实验室检查
1.常规化验
如血常规、尿、粪常规检查。
2.血清生化检查
肝功能、肾功能检测,疑诊肾小管酸中毒者宜作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
为排除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应常规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
3.骨龄
判定骨骼的发育贯穿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是评估生物体发育情况的良好指标。
骨龄即是各年龄时的骨成熟度,是对左手腕、掌、指骨正位X线片观察其各个骨化中心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测定的。
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方法是G-P法和TW3法。
正常情况下,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别应在±1岁之间,落后或超前过多即为异常。
4.特殊检查
(1)特殊检查的指征:
①身高低于正常参考值2个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②骨龄低于实际年龄2岁以上;③身高增长率在第25百分位数(按骨龄计)以下,即:
<2岁儿童<7cm/年;4、5岁至青春期儿童<5cm/年,青春期儿童<6cm/年;④临床有内分泌紊乱症状或畸形综合征表现;⑤其他原因需进行垂体功能检查者。
(2)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轴(GH-IGF-I)功能测定:
①以往曾应用的运动、睡眠等生理性筛查试验目前已很少应用,多数都直接采用药物刺激试验(表2),兴奋垂体生长激素分泌,其过程均为下丘脑介导,而非直接作用于垂体。
所用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
为兴奋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的药物,如可乐定、多巴胺、阿片类。
第二类:
精氨酸、胰岛素、溴吡斯的明、γ氨酪酸、去甲肾上腺素。
GH峰值在药物刺激试验过程中<5µg/L即为生长激素完全性缺乏(GHD);介于5~10µg/L之间为部分缺乏(pGHD);>10µg/L则属正常。
由于任何一种刺激试验都有15%的假阳性率(指GH分泌低下),因此,必须在两项刺激试验结果都不正常时,方能确诊GHD。
目前多数主张选择作用方式不同的两种药物试验:
一种抑制生长激素释放的药物(胰岛素、精氨酸、溴吡斯的明)与一种兴奋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的药物组合;可以分2天进行,也可一次同时给予(联合刺激)。
胰岛素试验不仅可靠,而且可以同时测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按0.075U/kg剂量进行胰岛素试验时甚少发生有症状的低血糖,但仍需密切观察,对少数出现低血糖症状者即刻静注25%~50%葡萄糖,仍可继续按时取血样检测GH。
由于下丘脑病变所致的GHD患儿的垂体功能是正常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可以促使垂体正常分泌GH,因此,GHRH试验一般不用于诊断,而常用于区别病变部位位于下丘脑抑或垂体。
可乐定试验中可能出现疲乏、嗜睡等症状,少数有恶心、呕吐;溴吡斯的明可能引起腹痛,一般多可耐受,严重者可予以阿托品肌注,但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测定。
两者的血清浓度随年龄增长和发育进程而增高,且与营养等因素相关,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比数据。
(3)IGF-I生成试验:
对疑为GH抵抗(Laron综合征)的患儿。
可用本试验检测GH受体功能。
①方法一:
按0.075~0.15U/(kg·d)每晚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1周,于注射前、注射后第5和8天各采血样一次,测定IGF-I;②方法二:
按0.3U/(kg·d)每晚皮下注射rhGH,共4天,于注射前和末次注射后各采血样1次,测定IGF-I。
正常者的血清IGF-I在注射后会较其基值增高3倍以上,或达到与其年龄相当的正常值。
(4)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检测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可视需要对患儿的其他激素选择进行检测。
(5)下丘脑、垂体的影像学检查:
矮身材儿童均应进行颅部的MRI检查,以排除先天发育异常或肿瘤的可能性。
(6)核型分析:
对疑有染色体畸变的患儿都应进行核型分析。
四、鉴别诊断
(一)一般鉴别
1.区别生长障碍为先天性及后天性疾病
如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慢性疾病所致者,多有喂养不当、护理不佳及有关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出生时身长多正常。
经适当治疗,身长多能赶上同龄儿。
2.区别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非遗传因素多与母亲孕期各种不良因素如孕早期感染、用药、接触致畸原、营养缺乏及不良情绪等有关。
此类患儿多于出生时或生后不久被发现,有可能找出致病因素。
如为遗传性疾病所致,可根据家系中有类似患者,常伴有某种遗传病的特殊表现,可通过特殊检查(如染色体核型及酶测定)确诊。
3.确定是否为社会精神因素所致的身材矮小
根据英国的一组资料,身材矮小儿仅15%系由于器质性疾病,以85%均系正常矮小儿;另一组资料提出仅30%身材矮小为器质性因素(以生长激素缺乏最常见),其他均为功能性障碍。
以上两组资料均提出在非器质性矮小儿中,约1/3系情感剥夺性侏儒症。
此类患儿可因父母之间,父子之间和(或)母子之间关系不正常,小儿情绪受到压抑,从而影响了生长发育。
(二)常见身材矮小的疾病
1.家族性矮小体型
此种情况与家族的体格类型有关。
患者身长虽有一定程度的不足,但其生长率、骨和牙齿的发育及性成熟均正常。
2.体质性生长发育延缓或青春期延迟
常有家族性,多见于男性。
临床特点为出生体重及身长正常,骨骼生长与性发育比正常延缓,但智力正常,且无内分泌或全身慢性疾病的证据。
至青春期骨骼即迅速生长,性成熟而达正常人标准,即可确定诊断。
早期常不易与原基性侏儒症或垂体性侏儒症相区别,鉴别的根据为原基性侏儒症最终成人身高低于正常;垂体性侏儒症除骨骼及性腺发育不全外,尚有垂体其他功能障碍。
3.“原基性”矮小体型
“原基”有原始、原发之意,表示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清楚,有以下类型:
(1)宫内发育迟缓(IUGR):
由于胎盘功能减退或由于宫内感染致使胎儿宫内营养不良,导致出生时体重在同胎龄儿的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相当于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以下。
此种小儿以足月者占多数,但亦可发生于早产儿或过期产儿,所以称为小于胎龄儿更为恰当,此种小儿身长、体重发育始终低于正常儿。
(2)原基性侏儒症:
本病患儿出生时体格较小,生后生长缓慢、但骨龄大致正常,骨骼比例适当,外貌及智力发育与年龄相等。
青春期发育正常,且有生殖能力。
甲状腺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
(3)原基性侏儒症伴其他畸形:
患者除表现有原基性侏儒症的症状外,少数患者可伴其他畸形,如小头畸形、两眼距宽,耳及颈畸形,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智力发育障碍,类早老症等。
(4)原基性矮小伴早老症:
此症甚少见,患者出生时正常,但早期停止生长发育,显著矮小,而骨骼比例及骨龄正常。
另一特者征为早老现象,青年时代即开始衰老,且迅速发展至貌如老人,故有“小老头”之称。
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有关。
4.内分泌疾患
(1)甲状腺功能减退性侏儒症:
此症可能为散发性或地方性,先天性或获得性。
在小儿常为先天性、散发性。
其发病原因有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良,先天性甲状腺素合成缺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F)不足(下丘脑病变),促甲状腺激素(TSH)不足(垂体病变)或妊娠妇女服甲状腺药物。
地方性者见于饮食缺碘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采用食盐碘化后,发病率已显著降低。
婴儿期发病者称克汀病,年长儿发病为黏液性水肿。
甲状腺素缺乏直接影响脑组织及骨骼发育。
如未及时治疗,常造成智能落后及侏儒症,出生后3个月以内治疗者小儿生长发育可完全正常。
本病诊断要点是:
1)疾病诊断:
新生儿期出现现呼噜呼吸声,黄疸持续不退,喂养困难,便秘及反应迟缓等应疑为此病。
上、下部量比例保持婴儿型,特殊面容如眼睑肿、眼裂小、鼻梁塌、鼻翼大、鼻孔朝前,舌大伸出口外、唇厚、腹大。
脐疝、张力低下等。
本病应该早期诊断以便早期治疗。
怀疑者宜早作血清蛋白结合碘,新生儿正常值315~1103nmol/L(4~14μg/dl)。
X线摄片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不见骨骺中心。
见有骨骺生长不良现象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T4测定生后头两周内低于9.8µg/dl,或在第2周低于8.2µg/dl。
2)病因诊断:
为鉴别病变是原发于甲状腺或继发于下丘脑或垂体,可测TSH。
甲状腺本身病变,出生三日后测TSH超过20U/ml。
若病变在下丘脑或垂体时则TSH降低。
3)鉴别甲状腺发育不良与甲状腺素合成障碍:
甲状腺发育不良者甲状腺不能摸及。
用131I扫描可探查到残存的或异位的甲状腺。
甲状腺素合成缺陷者常有甲状腺肿,如有家族史则更有助于诊断,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需对合成酶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可作131I摄取试验,高氯酸盐释放试验及去卤素酶作用试验等。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发病率并不低,约为1/6000~1/10000,故在新生儿生后3~5天期测TSH及T4进行筛查。
(2)垂体性侏儒症:
采用严格的诊断指标,各种不同程度的生长激素缺乏中半数为原发性(极少数为家族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继发性者较少,多因垂体或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包括肿瘤(颅咽管瘤、视交叉或下丘脑的胶质瘤垂体黄色瘤等)、感染(脑炎、脑膜炎、结核病)血管病变,外伤及X线损伤等所致患者常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不足以致发育迟缓。
其中多数病例有垂体促性激素分泌不足,部分病例也有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以致有关内分泌功能障碍。
原发性垂体性侏儒症伴多种激素缺乏多见于男孩,单纯生长激素缺乏男、女均可见。
初生体重正常,最初1岁、2岁生长发育也正常,自3岁、4岁开始,体格发育较同龄小儿缓慢,年龄越大,落后越明显,但智力发育多数正常。
由于肿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病例,发育障碍开始年龄与骨龄一致,一般发病年龄较原发病例大。
如脑肿瘤,可见颅内压增高和视神经受压迫的症状及体征,如头痛、呕吐、视野缺损或缩小,视神经萎缩或水肿。
由于神经垂体或下丘脑受损者可有多饮、多尿,X线颅骨照片显示蝶鞍扩大及破坏,MRI可显示病变部位。
患儿外观比实际年龄小,身体各部比例对称,骨骼发育明显迟缓,骨骺融合时期常延迟,骨龄落后,下颌骨较小。
出牙晚、颈短而细、胸较窄。
手足也较小。
大多数患儿性腺发育不全,第二性征也缺乏或低下,往往成年后仍保持儿童面貌,发声尖锐如童音。
至青春期测尿内促性激素含量极少,则可与其他性腺发育不全的疾病相鉴别,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促性激素排出量经常增高,在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中亦大多数增高。
某些患儿可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蛋白结合碘低下及胆固醇增高等血清生化异常,但临床上多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部分患者可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而出现低血糖发作,甚至发生晕厥,尿内17羟类固醇与17酮类固醇排出量都减低。
(3)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Turnersyndrome):
是由于女性缺乏一条X染色体导致身材矮小、卵巢不发育或发育不良引起原发性闭经、颈蹼、肘外翻等异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确诊依靠X染色质检查。
本病发病率为1/2500。
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幼稚外阴、原发性闭经、不孕、乳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身材矮小、有颈蹼、肘外翻,部分病有内脏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肾脏病、结肠闭锁、色盲等。
发育期患儿尿中促性腺激素排量增高,尿17酮类固醇轻度降低。
常见染色体核型包括:
①X染色体单体型:
45,XO,临床最为常见,具有本病典型临床表现;②嵌合型:
主要为45,XO/46,XX;也可见45,X/47,XYY等核型;③X染色体结构畸变型:
包括一条X染色体长臂和(或)短臂缺失,或存在X等位染色体,如46,XiXq或46,XiXp,或伴有Y染色体异常,如46,Xi(Yq)等。
5.骨骼系统疾患
佝偻病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多为轻、中度患者,少部分重症患者可有多数性骨骼畸形及侏儒症。
根据发病年龄,喂养史、发育史,血清磷、钙、碱性磷酸酶及25(OH)D3水平检查及X线片不难确诊。
(2)肾性佝偻病
a.各种慢性肾脏病所致肾性佝偻病:
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积水、多囊肾等均导致肾功能减退,不能合成l,25-二羟骨化醇,影响肠道钙吸收和骨骼释放(低钙血症),以及磷大量储积,引起肾性佝偻病。
患儿身材矮小。
应用1,25二羟D3(骨化三醇0.25µg/d)治疗有效。
b.家族性遗传性低血磷性抗D佝偻病:
为肾小管磷重吸收原发缺陷,多为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常有家族史而无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
佝偻病的症状多于1岁后出现,而且2~3岁以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低血磷型患者血钙正常,血磷低,尿磷增高,一般治疗剂量的维生素D无效。
治疗需终身口服中性磷合剂并给大剂量维生素D,或1,25(OH)2D3,每日0.5µg。
本病与低钙血症性抗D佝偻病的区别是后者血磷正常而血钙减低,晚期常发生手足搐搦症,且本型较低血磷型少见。
c.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又称为遗传性假性维生素D缺乏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父母亲近亲婚配较多见。
临床表现与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相似,常在2岁以前开始出现肌无力、衰弱、生长迟缓、腕和踝关节变厚、头骨前额宽而凸,肋骨有佝偻病样串珠,骨变形弯曲、易发生骨折、人工手足搐搦征和面神经征阳性,可有智力发育不全。
患者血钙常低于2mmol/L(8mg/dl),可出现手足搐搦和惊厥,血磷一般正常或稍有增减。
由于低钙血症,血浆中甲状旁腺激素增多。
肾小管重吸收氨基酸减少,患儿出现氨基酸尿,尿cAMP(腺苷酸环化酶)排出增多。
可有高氯血症和轻度酸中毒。
X线所见与维生素D缺乏相似。
口服钙剂联合维生素D治疗效果显著.近年来将本病分为二型:
Ⅰ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1,25(OH)2D3合成障碍,血中25(OH)D3浓度正常;Ⅱ型为靶器官受体缺陷,血中1,25(OH)2D3浓度增高。
Ⅰ型给予1,25(OH)2D3治疗可获痊愈。
Ⅱ型采用大剂量l.25(OH)2D3和钙剂治疗使部分佝偻病表现缓解。
d.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碳酸酐酶形成障碍,氯离子分泌不足,以及尿中丢失大量钠、钾、钙,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症状。
本病多在婴儿期出现症状,未经适当治疗的儿童常出现严重活动性佝偻病表现,维生素D疗效不明显,畸形明显,身材矮小。
还有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常有低钙血症、磷、钾,常伴低钾血症状,血氯增高。
e.多发性肾近曲小管功能不全(范可尼综合征):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由于肾小管转运功能障碍,正常由肾小管回收的物质和葡萄糖、氨基酸及碳酸氢钠和阳离子氢、钙及钾从尿中大量排出而发生酸中毒、低钾血症和低磷血症,进而引起重型佝偻病或骨质疏松,同时伴有体内胱氨酸大量存留,称为胱氨酸累积症。
(3)先天性成骨不全: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易骨折、蓝巩膜和耳聋为三大临床特征,可分为三型:
①胎儿型最为严重,多于宫内死亡或生后不久死亡。
颅骨骨化不全,产前或生后即有多发性骨折。
②婴儿型比较常见,出生后即可有骨折,4~5岁后骨折频繁,轻微外伤即可引起骨折。
常见蓝色巩膜。
③少年型程度最轻,出生时无骨折,但儿童期易于骨折,X线检查可见长骨细长,骨折愈合后骨呈弯曲畸形。
(4)软骨发育不良: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主要是长骨干骺端软骨细胞形成障碍,影响骨的长度,但骨膜下成骨不受影响,宽度仍可增加,则形成四肢短,躯干相对长的不匀称矮小畸形。
患儿出生时即可有体态异常,如四肢短粗,躯干较长,垂手不过髋关节,手指粗短、各指平齐。
头围较大、前额突出、马鞍形鼻梁、下颏前突。
腰椎明显前凸,臀部后凸。
下肢常向内弯曲。
X线可见骨短,弯曲度增加,两端膨大。
大多数患儿死于胎儿或新生儿期,少数存活至成人。
(5)慢性全身性疾病所致矮小:
慢性全身性疾病可以影响生长发育,神经系统疾病可损伤下丘-垂体功能,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或因血中生长激素介质含量减低,从而引起侏儒症。
其中常见者为结核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慢性疟疾、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部感染、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肝、肾病及脑炎、脑膜炎后遗症及应用皮质激素治疗等,皆可引起生长落后或青春发育延迟。
诊断主要依靠原发病的特征。
7.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1)糖原累积症(GSD):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根据不同酶的缺陷及主要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肝型(8种亚型:
0、Ⅰ、Ⅲ、Ⅳ、Ⅸ、Ⅻ);肌肉型(4种亚型:
Ⅴ、Ⅶ、Ⅷ、Ⅹ);心型(即Ⅱ型)。
其中以Ⅰ型糖原累积症(VonGierke病)最常见。
本病是由于肝、肾等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糖原分解障碍导致糖原累积在各种组织中,肝、肾脏显著肿大,肝脏甚至可大至左腹上部,表面光滑,无压痛、不伴黄疸。
一般婴儿期无明显症状,随年龄渐长,低血糖症状逐渐显现。
严重病例在新生儿期即发生脱水、酸中毒。
有时可有脾大,但程度较轻。
其次是全身发育迟缓,形成侏儒状,但面容丰满。
智力发育不受影响。
肌肉无力,走路困难,易于疲倦。
本病一般在1岁内起病。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1977~1981年五年间共收治本型患者12例。
有一家兄、妹发病的情况,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
心型及肌肉型较少见。
(2)黏多糖病:
此病为黏多糖先天代谢性障碍,呈常染色体遗传,属溶酶体贮积病范畴。
分为12种亚型。
Ⅰ型(承留病)及Ⅳ型(摩固病)较常见。
Ⅰ型患者出生后早期体格发育正常,6个月~2岁开始出现侏儒状态,智力与语言发育均明显落后,面部表情呆钝,皮肤略厚,似黏液水肿。
汗毛特多,头发粗而多,眼裂略小,鼻根部平坦,鼻孔高悬于厚唇之上,口常张开,舌厚大,常伸于口外。
耳位低,听力障碍,颈短。
半数病例肝大。
全身骨骼多种畸形。
诊断依据典型X线骨骼变化外,尚可在周围血、骨髓的白细胞及尿内查见黏多糖酸证实。
可通过检测缺陷酶确诊(Ⅰ型检测α-L-艾杜糖苷酸酶;Ⅱ检测硫酸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Ⅳ检测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及β-半乳糖苷酶)。
8.情绪因素引起的矮小(或精神社会矮小体型)
在美国及英国有相当一部分小儿,由于精神上的剥夺伴随运动功能及性格发育的紊乱,可以导致矮小。
某些患者确有营养不良的因素,但另一部分患者营养不足并不是本病的主要因素,此类患者尽管个头小,但食欲异常旺盛,而骨骼发育却显著落后,有时还伴有多饮、多尿,部分患儿出生体重正常。
生长变慢以前,发育正常。
在婴儿期,常有喂养困难,睡眠不安,家庭中常可找到情绪紊乱的因素。
在睡眠状态下,通过药物刺激,血浆生长激素水平降。
把患儿放于寄养家庭或改变自己家中的精神及情绪环境。
小儿体格及行为发育可见明显增进,而食欲及摄入量反可见减少。
其他如2l-三体征、先天性脑发育不全、核黄疸、脊柱结核等均可导致侏儒症。
9.综合征
(1)Laron综合征是由于生长激素受体(growthhormonereceptor,GHR)基因缺陷所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Laron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生后严重生长落后伴特殊面容,血生化特点为生长激素升高(GH)、胰岛素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