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521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docx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docx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测试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要点名师点拨】

【点拨1】如何认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意义?

提示:

(1)从背景来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2)从内容来看,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对了突破口,是符合苏联社会发展需要的。

(3)从意义来看,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把苏联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点拨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根本不同和启示。

提示:

(1)不同

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高$考`试(题﹤库ɡ:

Κ_S╝T≦Κ]

②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最终放弃了党的领导,使苏联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③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继承多于批判,因而都失败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2)启示: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动及时调整政策,但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典题训练:

(2010·泰安模拟)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曾痛切地说:

“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八一九”事件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高$考`试(题﹤库ɡ:

Κ_S╝T≦Κ]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民主化”“私有化”“绝路、死路”等信息可知材料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典型例题探究】

【例1】(2010·福州模拟)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

”苏联“垮了”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

B.美苏冷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

【解题分析】新课改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和方法论证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苏联解体为主题,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分析理解,还隐性考查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一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A项是直接原因,B项不是其原因,D项包含在C项中,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

由此启示我们,应强化对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准确记忆,强化对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答案:

C

【变式训练】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而60年代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答案:

C

【例2】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可参见下图:

由上图可知应选C项。

答案:

C

【变式训练】(2009·泉州模拟)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ɡ:

κ_s╝t≦κ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高∴考╔试⌒题∠库ɡΥΚ═S.TじΚ]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学业达标训练】

1.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

A.苏联的农业经济基础雄厚

B.苏联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困难

C.苏联工业持续高速发展,没有问题

D.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

当时由于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粮食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这是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2.下图中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分析的能力。

由欢送出发垦荒青年这件事联系这是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可得出答案。

3.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来看,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故在评价其功绩时应从此角度出发。

4.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来说,1975年是个转折性年代,表现为()

A.黯然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B.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C.由政治改革过渡到经济改革

D.由经济改革转变为政治改革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注意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阶段特征,1975年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状态,说明其改革已失去积极作用。

5.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首次改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他的改革重点是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A项应是赫鲁晓夫改革。

6.因为与美国进行争霸活动而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是()ɡ:

κ_s╝t≦κ

A.斯大林的工业化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并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使得经济负担不断增长,选C。

高$考`试(题﹤库]

7.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政治危机加剧B.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C.各共和国要求分离D.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因而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苏联解体,选D。

8.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比较大

C.注重经济改革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前两次改革都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方法等方面有了根本突破,故选D。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统计表

高[考∴试﹤题∴库ɡ$Κ.SЯT╔Κ]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

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轻重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

请回答:

(1)20世纪80~9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原因是什么?

(2)为缓解经济困难,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里进行了哪些改革?

结果如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题,从统计表中的数据即可得出。

(2)题,结合教材进行归纳。

答案:

(1)趋势:

国民生产增长率连年下降,到1990年出现负增长。

原因:

改革方针失误,经济结构失调,苏共的特权和腐败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失望,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2)内容:

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②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③调整苏联所有制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结果: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改革未达到预期成果。

【素能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苏联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是()ɡ:

κ_s╝t≦κ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制约经济发展

B.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后果严重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不堪重负

D.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分裂活动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

2.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C.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

赫鲁晓夫取消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了收购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选D。

3.(2010·南京模拟)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大规模垦荒”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由于耕作粗放,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方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解析】选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5.(2010·青岛模拟)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说:

“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B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A是斯大林模式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

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

A.都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C.都企图改革斯大林模式

D.都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二战以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三人改革都是为了摆脱这一模式的影响。

7.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1985年以后,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但导致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下降,改革最终失败,选B。

8.(2010·中山模拟)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

“我们什么都多:

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

A.经济基础薄弱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解析】选B。

本题实际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已积重难返,C项并非根本原因,D项是外因也难以起到主要决定作用。

A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9题11分,第10题15分,共26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三1950~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3分)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3分)

(4)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

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归纳能力。

(1)题,列出名称即可。

(2)题,从材料二中进行归纳。

第(3)题,注意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第(4)题,可从苏联面临严重的危机与戈氏经济改革失败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

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4)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

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10.(探究创新)阅读下列政治笑话,回答问题:

苏联历史上主要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请看各位领导人的反应:

列宁发出号召:

“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很警觉,立即指示:

“对车上乘客和铁路沿线的所有人进行调查,视情节给以处分。

情节轻者,劳动改造;情节重者,流放西伯利亚;特别严重者,就地正法。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

“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沉思道:

“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于是苏联……

(1)请你补充“……”处的内容。

(5分)ɡυκ+s|t╓κ

(2)五位领导人的话反映了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你知道是哪些政策吗?

实施这些政策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10分)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

题目设置是一则笑话,解题时要注意理解各人所说话的寓意,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加以概括。

答案:

(1)土崩瓦解了(解体了)。

(2)列宁: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斯大林:

强调阶级斗争,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赫鲁晓夫:

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勃列日涅夫:

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缓慢,苏联陷入困境。

戈尔巴乔夫:

政治多元化,苏联最终解体。

教师备课资源

1.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尝试推行的“物质利益原则”,主要是指()

A.允许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

C.通过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D.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赫鲁晓夫改革中为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选C。

2.下列措施中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是()

①开垦荒地

②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

①②③都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而④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改善人民的生活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方面,目的是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

故选C。

4.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的是()

A.新经济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戈尔巴乔夫改革从管理方式、所有制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变革,选D。

5.符合图一、二中两人改革的共同点的是()

①都在工业领域进行改革

②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③两者的改革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分析比较的能力。

通过看图可知图中的人物分别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①是二者在内容上的相同点,②是二者改革最终失败的根源,③是二者改革的成效,④应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谢·叶辛:

“俄罗斯人是非常适应非个性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也就有了社会主义。

当我们联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就非常强大;当我们为了一种思想或者围绕着一个人团结起来的时候,你明白我们非常需要英雄,为了这个英雄,我们可以战斗到最后。

——《大国崛起·苏联》

材料二二十年间,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

高$考`试(题﹤库]

——《大国崛起·苏联》

(1)苏俄(苏联)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有哪两种?

(2)苏联何时建成社会主义?

标志是什么?

(3)“为了这个英雄,我们可以战斗到最后”反映了当时苏联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倾向?

对苏联社会产生了什么不良影响?

(4)苏联如何“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

【解析】本题以一战后至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政策的恢复及政治生活状况为主题,考查了学生基本的识记能力及迁移运用能力。

题目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迁移即可。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商品货币关系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1936年。

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思想倾向:

个人崇拜。

不良影响:

肃反运动扩大化和二战初期的失利。

(4)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教学资源网

高+考ω试╚题γ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