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6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511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6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6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6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6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6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66.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6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66.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66.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精讲义+优习题66

第5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导语』

太平天国运动是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

在近五年的全国卷高考中未曾直接涉及。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尤其是对江浙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晚清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需重点关注。

1.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

(2)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

(3)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2.过程

(1)兴起: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

(3)失败:

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

3.颁布革命纲领

(1)

4.评价

(1)积极性

(2)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提不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社会。

洪秀全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

洪秀全出身儒生,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称“天王”,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大同之世。

这些又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

他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摘编自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

【构图解史】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条件

信息提取: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斗争的主要矛头是清政府,目标是建立小农经济的理想天国。

【构图解史】《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信息提取: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因具有空想性而根本无法实行。

前者具有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后者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漫画说史】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信息提取: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生活奢侈,等级森严,内部矛盾激化,导致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走向衰落。

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

1.曾国藩和湘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

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

1853年,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

兵勇及其将领多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

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器;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

2.圣库制度

圣库制度,即太平天国的公库制度。

规定:

凡参加起义之人均应折卖家产交公,即缴圣库;全体人员衣食均由圣库开支,任何人不得私藏财物。

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为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但后期,高级将领生活日奢,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渐失去实际意义。

1.(2019·东北师大附中调研)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

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到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

这本质上反映了(  )

A.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B.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C.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

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

解析 “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

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到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表明清政府在军事近代化方面走在日本的后面,军队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方面落后于日本,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018·广东珠海调研)“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

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

”这一“文件”(  )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解析 据材料“消灭清朝农村社会……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可知是《天朝田亩制度》。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与材料中“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相符,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故B项正确。

答案 B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晚清

汉族官僚势力壮大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没有真正实行。

(2)不同点

①是否符合历史潮流:

前者把土地平分给农民,希望把整个社会改造成整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违背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具有落后性;后者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性。

②空想性的内涵不同:

前者平分产品,违背农民作为小生产者要求发展私有经济、拥有私有财产的主观愿望;后者没有实行资本主义方案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即社会客观条件。

③财产所有制上:

前者主张实行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即财产公有制,反对拥有私有财产;后者主张资本主义私有制,保护私有财产。

④对农民阶级的影响:

前者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者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

2.晚清统治集团汉族官僚势力的壮大

(1)倚重汉族官员是清朝后期的既定方针。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

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

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

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

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

(2)曾国藩等汉族官僚管辖的地区,不仅是太平天国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也是外国侵略势力深入的地区。

在共同对付人民革命的基础上,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和外国侵略者迅速勾结起来。

这些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撑腰,慈禧太后自然不敢轻视。

这样,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3)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向十一国列强宣战,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会奏请求转变对列强作战方针,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并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史称“东南互保”。

该协议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

该协议使地方督抚的权力进一步扩张,清廷的威信严重下降。

1.(2018·江西九江模拟)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

这主要是看重他(  )

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解析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9·云南昆明调研)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度

总督

巡抚

满族

汉族

满族

汉族

1837年

7

3

8

12

1864年

3

7

0

15

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解析 清政府历来对汉民族和其它民族有较强的防范之心,故A项错误;1864年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故B项错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不得不更多的依靠汉族地主的力量,故C项正确;地方督抚满汉的变化不能够反映中央政府权威性的丧失,故D项错误。

答案 C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1.“天京变乱”的影响(命题专家言论)

首先,它搞垮了太平天国前期的领导核心,削弱了起义队伍。

第二,它使得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急剧逆转。

第三,它使得太平天国的思想信仰发生了危机。

许多人通过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分裂看穿了“拜上帝教”的西洋镜,从此悲观失望,人心趋于涣散。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核心论点: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它使太平天国运动失去了领导核心,造成了思想信仰上的危机,最终导致军事上的惨败。

2.太平天国的乌托邦实验

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不能不与自己的理想恰恰相反。

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

《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核心论点:

太平天国运动构建的理想社会与社会实践结果相背离;《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小农经济理想天国,具有明显的落后性和空想性。

实践证明,任何社会运动或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2019·湖南衡阳考前调研)葛剑雄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但他同时又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这说明“太平军制度”(  )

A.削弱了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权力

B.旨在利用分配制度消灭经济竞争

C.废除小农经济难以制止私产膨胀

D.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解析 太平天国推行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超越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不符合农民的私有观念,因而“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因而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法1 《天朝田亩制度》形成的历史因素

【考题1】(2016·江苏单科,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 D

★明立意 从太平天国创建新制度的原因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抓关键 明确“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的内涵,即平均、平等、专制等。

★清误区 本题属于逆向(否定)型选择题,难度适中。

考生对中国古代“大同”思想认识不清,“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

考法2 从现代化角度审视太平天国运动

【考题2】(2019·山东济南历城二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一般认为,太平天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近年来,在研究深入的同时,人们努力对太平天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我们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

从这个角度衡量,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在将其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的工具的同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

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

太平天国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

——《近代史史学新观点》

试评论材料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答案 观点一:

太平天国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客观上为洋务派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太平天国肩负时代的使命,在反封建的同时还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在思想上提出了《资政新篇》,勾勒了中国近代化蓝图,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意义。

观点二:

从太平天国的领导阶级、主力、政策等方面来看,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历史潮流;运动长期集中在长江流域,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颁布的《资政新篇》虽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文件,但并没有付诸实践。

★关键信息

信息1 据史料“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可知与现代化进程相违背。

信息2 据史料“太平天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可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思路点拨

首先,明确现代化的概念: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然后,根据认知情况围绕太平天国与近代化的关系,任选一观点进行论述。

考点二 辛亥革命

『名师导语』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六年的全国卷中仅有一次以选择题形式直接考查,如2013年全国Ⅰ卷中以选择题形式从晚清现代化角度考查了辛亥革命。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辛亥革命所体现出来的首创精神和民族意识以及《临时约法》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中国同盟会和武昌起义

1.同盟会的建立

(1)成立: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2)纲领: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

(3)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作用:

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武昌起义

(1)条件

(2)经过:

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成立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意义:

推动了全国各地的反清斗争的迅猛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知识点二 中华民国的建立

1.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成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2)内容: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被选举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

(3)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意义:

体现了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结局: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4.意义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思想: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经济: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国际影响:

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产生巨大影响,是“亚洲觉醒”的主要组成部分。

民国共和政体的失败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

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散尼尔·佩弗

【漫画说史】共和体制的确立

信息提取: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原则,也表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漫画说史】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信息提取:

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图2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

1.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

主要内容有:

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者。

新政最终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2.“预备立宪”运动

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

但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

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主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

1.(2019·天津河西区调研)下面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选举用投票之法

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

……

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

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 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可知,清末“新政”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实行内阁制,①正确;根据材料“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可知,清末“新政”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体现出了一定的分权思想,②正确;根据所学得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主权在民,而清末“新政”是主权在君,③错误;根据材料“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可知,清末“新政”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公民的部分民主权利,故④正确,选项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2018·河北衡水四月大联考)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答案 B

探究2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程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1.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2.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历程

名称

起因

孙中山的活动

结果

二次革命(1913年)

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借款”

组织发动讨袁

失败

中华革命党(1914年)

二次革命失败

继续反袁斗争

护国运动(1915~1916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

发表《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借助西南军阀,成立护法军政府

遭到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1922)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当选非常大总统,准备组织北伐

因陈炯明叛乱而失败

(2019·广东模拟)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

1912年1月

1912年2月

1912年2月

1912年3月

1912年4月

1915年12月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

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初,孙中山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及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称帝的过程,说明民国初年民主政治实践并未完全实现民主理念,故A项正确。

答案 A

探究3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妥协性”

1.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①经济基础: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②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③组织基础:

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军事基础:

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2)偶然性

①有利时机:

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②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1)从斗争的形式来看,辛亥革命在武装斗争的方式之外,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南北和谈)、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

(2)从斗争的结果看,避免了社会进一步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1.(2019·河南郑州调研)下图是20世纪初发行的川汉铁路股票背面示意图。

该图片可用于研究近代(  )

A.洋务运动的影响B.西学东渐的进程

C.民族企业的效益D.辛亥革命的背景

解析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故A项错误;“西学东渐”出现于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知民族企业效益,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发行股票说明民族企业发展较好,为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 D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

B.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

C.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

解析 根据材料“光荣革命”,突出和平的手段,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最后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革命强调破旧的一面,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仅是政体的变化,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故C项错误;从革命任务角度看,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4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彰显的时代精神

所谓“辛亥精神”,是反对专制,建立共和,争取人民民主的精神;为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从传统爱国思想转化而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情怀与推翻清朝统治的行动统一起来;对天下苍生焕发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仁爱情怀。

以史为镜,照亮未来,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在距离辛亥革命已百年的今天,中国已发展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国家,正确继承辛亥精神,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解析 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众对国家观念的重视,只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与社会风俗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变化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故C项错误;民国时期民众供奉的牌位中出现国家观念,说明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5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成果

1.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