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 3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726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 3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 3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 3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 3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 3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 37.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 3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 37.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 37.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精练+测评37

课时作业(十) 第10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

1.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英国政府急需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用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2.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葆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中英对该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3.[2018·湖北天门联考]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

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

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天津为商埠

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在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5.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其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2018·安徽蚌埠一模]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

这幅版画(  )

A.有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

B.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

C.表现清军将领的战术思想先进

D.再现了平壤战役的全景

7.[2018·广东揭阳一模]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维新变法成为时代主流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英、美两国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8.1899年,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

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

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

这反映了当时(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战争失利并未中断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9.[2018·云南保山统考]赫德说:

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矣。

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

他日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义和团未竞之志者”。

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10.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

“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道士们跟着我们同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

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

“仅在河北任丘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就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

”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11.[2018·山西太原期末]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的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2.[2018·山东泰安一模]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的盈余情况。

可以从中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晚清时期的贸易赤字愈演愈烈

B.对外赔款加剧了晚清财政负担

C.近代前期的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经济崩溃是清政府灭亡的主因

二、非选择题

1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

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1898年4月,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

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演变趋势。

(2)据材料三,指出“条约口岸”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与表现。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资料。

 1577年,丰臣秀吉声称要亲自“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

佐藤信渊还主张日本天皇“取南京应天府,定为假皇宫”

 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海陆军频繁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

1890年,在爱知县举行规模空前的陆海军联合大演习,天皇亲自担任统监,从此日军将野外军事演习制度化和全方位化,而且演习次数逐渐增加,且针对性、实战性更为加强

 1887年,小川又次制定出《清国征讨策案》,提出“以五年为准备之期,然后待可乘之机而攻击之”。

1890年11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抛出所谓“利益线”理论: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为守卫主权线,第二为保护利益线。

何谓主权线?

国家之疆域是也;何谓利益线?

即与我主权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的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国际地位得到发展,为其在20世纪30年代再次发动的侵华战争做了最初的铺垫。

经济是日本发动再次侵华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态度在解决行为方面是根本性的”

——据林伟功主编《日藏申午战争秘录》等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论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要求:

论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课时作业(十一) 第11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洪秀全说:

“上帝划分世上各国,以海洋为界,犹如父亲分家产于儿辈。

各人当尊重父亲之遗嘱而各自保管其所得之产业。

奈何满洲人以暴力侵入中国而强夺其兄弟之产耶!

”材料意在说明洪秀全(  )

A.已摆脱中国传统尊华贱夷观念

B.较清醒地认识到当时世界局势

C.斗争矛头指向了中外反动势力

D.借助宗教思想反对清王朝统治

2.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记述:

“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

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3.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

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4.[2018·山东德州期末]19世纪末,革命党人基本上以翻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嘉定屠杀当地反抗的军民)以及从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旧籍进行革命宣传。

这说明,当时革命党人(  )

A.将救亡图存与争取民主相结合

B.重视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

C.将民生主义诉求置于次要地位

D.利用排满思想进行革命宣传

5.[2018·山东青岛统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

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

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

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6.1911年12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  )

A.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C.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D.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

7.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指出:

“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这反映出(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二、非选择题

8.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渐增多。

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男女双方提出的有1390件。

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成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学堂、结社、团体以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

——摘编自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它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更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

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

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

“共和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及礼仪、服饰等等。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流畅;220字左右。

 

课时作业(十二) 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上)

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斗争

B.中共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新阶段

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D.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2018·四川资阳诊断]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

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

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3.[2018·河南濮阳二模]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

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4.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这一事件(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纲领(  )

A.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

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6.有人在考察武昌时说: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

“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

这一场景的出现(  )

A.印证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7.[2018·山东潍坊模拟]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

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作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以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运动之革命性。

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

A.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B.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C.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D.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

二、非选择题

8.五四运动的爆发预示了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

既然如此,那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

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

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课时作业(十三) 第13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下)

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唐山三模]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它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

这支新型人民军队(  )

                  

A.党的领导是其显著特征

B.建立伊始,毛泽东掌握军队领导权

C.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八路军

D.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立下不朽功勋

2.[2018·湖北武汉调研]20世纪30年代,一批中外记者深入中国西北实地考察。

1937年,埃德加·斯诺编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

B.中共根据地建设引起国际关注

C.美英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D.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红军老战士肖锋的日记中记载:

我们准备在泸州、宜宾间强渡长江,继续北上抗日。

中央指示,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轻装战斗,为创造黔滇川边根据地而斗争。

现在看来,回江西苏区已不可能,反正只要是抗日救国,再苦再累也心甘。

该记载表明当时党和红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B.纠正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

C.确立了与陕北红军会师的目标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4.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一路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C.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5.[2018·山西吕梁一模]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各省军政长官举行国防会议。

会后,除已在前线作战的地方部队外,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均奉命开赴抗日前线。

这反映了当时(  )

A.国民党确立全面抗战路线

B.国民政府民族责任意识增强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国民党坚定了全国抗战的决心

6.自1943年1月起,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收回了过去所丧失的诸多国家主权。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中国代表顾维钧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大国地位由此获得体制性的确认。

上述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在于(  )

A.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C.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民族独立和国际平等的新道路

D.中国以自己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赢得国际声誉

7.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

这样的战略态势(  )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得益于挺进大别山的行动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二、非选择题

8.[2018·河南八市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罪犯、精神病患者外,“凡居住本境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有过1937年和1941年两次较大规模的选举,人民群众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的各级民意机构即议会和政府机构。

选举在极其广泛的基础上进行,参选率高达80%,有的县达到95%,有的村、区达到100%;就是在游击区,参选率一般也在70%以上。

针对边区的群众大都居住在农村和偏远山区,文化底子薄,文盲占绝大多数的事实,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了灵活多样的选举办法,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投纸团法以及背箱法等等,尽量使边区的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投上一票。

——摘编自刘启春、杨路《“三三制”政权: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试验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陕甘宁边区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民主改革的意义。

 

课时作业(十四) 第14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为了解开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  )

A.政府开始进行对外殖民扩张

B.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2.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被写进了《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  )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

B.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

C.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D.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特征

3.《共产党宣言》指出: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使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

这段论述反映马克思分析问题的首要出发点是(  )

A.阶级斗争的开展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整体世界的演进

D.旧生产关系的变革

4.马克思认为:

“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

”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对旧势力妥协,导致革命形势恶化

B.缺乏斗争经验,错失了有利时机

C.缺乏社会条件,具有偶然性

D.未能有效动员农民而孤军奋战

5.[2018·安徽蚌埠一模]普列汉诺夫在1918年写的《在祖国的一年》一文中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时,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位给社会主义,但是对苏俄来说则是遥远的事。

作者意在强调,当时苏俄(  )

A.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B.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6.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

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列宁对代表国内少数人的无产阶级专政“怎么能反对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而建立社会主义”这一点完全保持沉默;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

苏汉诺夫旨在(  )

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

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D.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7.[2018·陕西安康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

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

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