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7474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

模块综合检测卷

(一)政治文明历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

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  )

A.河北 B.山东

C.河南 D.湖北

解析:

从西周分封制,可知西周初年的“中国”是指周王室所在的王畿地区,西周的都城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今陕西的西京镐京,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的东都洛邑,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8·枣庄模拟)近期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播,据史书记载:

“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

”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解析:

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但是并未强化个人的独裁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说明秦朝建立官僚体制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故B项正确;秦朝确立起官僚体制,否定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8·德阳诊断)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

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  )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解析:

秦代并未实行分封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大封功臣为地方诸侯,说明其是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采取了相应的统治政策,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未体现出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D项错误。

答案:

B

4.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

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逐步取代三公九卿的地位,“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故B项错误;汉承秦制,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央权力重心的转移,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

答案:

A

5.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

“(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

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

”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

“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这两段材料(  )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

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行省虽拥有大权,但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可防止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行省制度的特点,两者并不矛盾,而且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C

6.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

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

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

由此可见(  )

A.木兰秋狝是清朝一直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

B.木兰秋狝主要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

C.木兰秋狝的举行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

D.木兰秋狝的制度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

材料中表明清军入关后康熙、乾隆时期的木兰秋狝,不能表明整个清朝一直推行,故A项错误;材料中行猎的目的为“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而非娱乐需求,故B项错误;材料“目的有三:

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表明行猎有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故C项正确;材料无从体现君主强化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

C

7.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

依据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希腊城邦使公民个人缺乏独立性

B.民主政体是希腊城邦的共同选择

C.独立自主为希腊城邦营造了和平环境

D.希腊城邦是由一些公民共同体所组成

解析:

雅典公民是独立的个体,故A项错误;希腊城邦内部也有专制政体,如斯巴达,故B项错误;独立自主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城邦间的争霸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城邦不是公民个人而是公民集体,体现了希腊城邦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故D项正确。

答案:

D

8.约翰·亚当斯于1766年1月在《波士顿报》上发表文章写道:

“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

”作者的观点反映了(  )

A.美利坚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的认识

C.要求脱离英国独立的主张

D.捍卫新生国家利益的意识

解析:

根据材料中约翰·亚当斯的言论,在这一时期,美利坚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对自身很快将要建立的新兴国家充满了信心,故A项正确;“社会契约意识”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体现,故B项错误;“独立主张”在材料中同样没有相关体现,故C项错误;在这一时期,新兴的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成立,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8·黄冈检测)有学者认为:

“清末新政是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清末(  )

A.设置总理衙门,开展外交活动

B.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

C.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

D.倡导商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解析:

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时设立的,与清末新政无关,故A项错误;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是洋务运动时的做法,故B项错误;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是国家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倡导商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是经济上的近代化,不是国家体制近代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8·揭阳模拟)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B.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运的指导思想

解析:

据材料“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工人阶级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组织,为争取政治权利做出的努力,说明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8·成都诊断)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

这反映了(  )

A.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

B.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

C.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

D.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

解析:

材料没有提到苏联经济发展模式,A错误。

B表述绝对;C材料无法体现;随着苏联经济结构的僵化,苏联无法应对世界经济的变化,并最终走向解体,故本题选D。

答案:

D

12.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

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

第二波发生在1960至19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

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

这说明(  )

A.美国衰落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

B.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C.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

D.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

解析:

据材料“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可知,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汕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

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

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

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

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

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

进入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

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

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

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

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置。

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1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主要是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原因”,主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进行分析;第三小问“影响”主要是从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及促进民主革命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答案:

(1)特点:

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理学/心学亦可)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

(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改写、摘抄恰当同等给分,如:

乡村自治组织逐步发展;中央政府借助乡村组织稳固统治。

原因:

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

(2)变化:

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