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6890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docx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docx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

  普通生活中读书是我们的调味品,下面是生活中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1  首先,书,在我的生活里,它的角色是一个朋友。

读书,在我的生活里,是一个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

写读书笔记,或者沉思一些书的内容和其对自己的含义,是我很喜欢的一种休息方式。

  书,进入我的生活的时间非常早。

在我还不是很识字的童年时代,看“小人书”是我非常喜欢做的事情。

一本小人书,我可以看上好多遍,并对其中的某几页会去认真思考、联想。

很多时候,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我会一个人思索很久,但从来不敢向身边的哥哥、表兄、表姐们提问,也不敢请教爸爸妈妈。

那时的我,虽然只有五、六岁,但已经开始习惯和书独处,并且开始愿意在自己和书的“二人世界”里生活了。

  就这样,慢慢地进入了可以读字的年龄了。

读书,成了一个除了吃饭,睡觉,上学以外,最喜欢干的事。

  在这里,要对我整个人的成长过程做一个交代。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母都是教师,我还有一个长我两岁的哥哥。

在我们这个四口之家,长的最不漂亮的是我,最不聪明的也是我,这是我们这个大家族的所有人共同的认识。

但是,在将近30多口人的大家族里,读书最用功的,也是我。

  我的性格比较像父亲,但也有母亲的一些特质。

我既外向也内向,在不同的事情上。

对这一点,我慢慢地读着自己,有了一些理解。

我既善于交朋友,又不善于交朋友,我也慢慢地发现了这一点。

我的性格既有急躁的一面,又不乏细腻。

我有时非常活跃,但静下来又可以沉寂很久,无声无息。

  尽管我自己的性格是磁场的两极之间奔波,过去五十年的生活中,书,一直是我的朋友;读书,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每天的日课。

在读书中,我感受着安宁,回到了自己的独处的状态。

并且,在很多时候,在读书中,我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遭,我也和作者一起体会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生活。

  当然,不用说,书,给了我很多的知识。

因为喜欢书,喜欢读书,我也认识了很多已经成为好朋友的朋友,而且因为这些好朋友又读到了更多的好书。

  所以,我会把对很多书的感受,告诉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这些书、对作者们的观点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理解。

  我想主要介绍一下到目前为止我非常喜欢的作家的名字,以及我的主要阅读范围。

  我喜欢阅读中文书籍,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我可以阅读日文书籍和英文书籍。

我的藏书量不是很大,大约有1000多本中文、英文和日文书籍,除了知识产权专著。

我喜欢读散文、传记、小说、诗歌。

因为我的阅读往往伴随着对音乐、绘画和电影的喜爱,所以,我也会阅读很多关于这几个领域的评论性的书籍和专栏文章。

  在用中文写作的作家中,我格外喜欢林语堂、张爱玲、林徽因、梁实秋,我也喜欢钱钟书、

  木心、白先勇、林文月的作品。

最近,我去了一趟台湾,在两个诚品书店和上述一些“大家”相会,高兴他们在诚品里等着我,我也扛回了很多他们的繁体字著作。

  我喜欢两位日本的随笔家,她们分别是高峰秀子和岸惠子。

其实,她们都是著名的女演员,但后来又都成为了著名的随笔家和作家。

我在日本生活了一些年,但我对日本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仍不是非常了解。

我在这两位我甚为喜爱和敬仰的偶像的书里,理解着日本人的生活,也学习着这两位大女伶的活泼、纯粹和智慧。

  欧洲的作家中,我喜欢英国的简奥斯汀、弗吉尼亚伍尔夫、毛姆,福斯特以及后来加入英国籍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我非常喜欢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和赫尔曼黑塞。

不用说,我深深地喜爱歌德。

歌德的文字,我把它比作音乐,它们是肖邦的小夜曲,是莎拉布莱曼的歌,对我来说。

歌德对人生的观点,如同林徽因的诗,常常让我可以开心地笑,伤感地哭,但学会了和自己的生活去和解。

  法国,是我最喜欢的欧洲国家,法国的很多作家我都喜欢。

法国的作家,多才多艺,风格也更加自由和浪漫。

雨果、普鲁斯特、巴尔扎克、波伏娃,他们的生活经历,还有他们的作品,如同歌德、伍尔夫、毛姆的一样,让我着迷,并且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和生活的建议和启示。

  美国作家中,我深深地喜爱伊迪丝华顿。

我爱华顿的作品,尤其是她的《纯真年代》。

我经常把这本书的中英文两个版本带在旅行箱中,陪我一起看世界。

华顿是詹姆斯的好友,也是詹姆斯的崇拜者。

华顿最后成名时她已经旅居法国多年。

所以,我有时很吃惊,我喜欢的很多作家都是旅居异国他乡的人,他们在多元文化中对比地看事物,理解问题,写作看到的人和物。

  以上作家的作品,有中文版的,我一般都尽可能地在书柜里放一本;有的作品,可能是两本或三本,以便随时找得到。

奥斯汀、伍尔夫、华顿的作品的英文版,我也尽可能地做了比较全的收集。

对高峰秀子和岸惠子的日文书籍,我做了相当全的收集,并让这些书和它们美丽的作者的一些照片构成了我的书架很重要的一端风景。

  读到这里,朋友们肯定知道了Linda非常喜欢读小说。

是的,小说,是可以使人做白日梦的文字;小说,是其作者杜撰出来的他知道或想像的一个生活和人生。

其实,是一个现实。

在小说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现实,除了自己的世界。

  小说之外,我酷爱随笔和散文,自己也写一些随笔,在最近十年。

我大量地阅读林语堂、梁实秋、余光中、高峰秀子、岸惠子、伍尔夫、赫尔曼黑塞、费雪、怀特等名家的随笔,获得了很多的教诲和乐趣。

  我读了很多人物传记,也收藏了近200本很多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的传记的中文版或英文版。

有时,我感到,传记,比作家本身的作品还有趣,还让我们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每一个人的普通生活都有其非凡的意义。

同时,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在面对一些具体的困惑或伤感时,他都会像一个孩子一样,不知所措并且也可能怨天尤人。

  今后,我们慢慢来,一起来了解一些作家的作品,来聊聊这些作家,看看他们生活的时代,生活的地域,还有,理解他们的孩子,也就是他们的一部一部的作品的诞生的背景和原因。

可能,随着我们对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的了解,我们也越来越理解我们自己生活的时代,我们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我们自己。

那之后,我相信,我们会再次深深地爱上自己,并在很多事情上会原谅自己,最终,我们也就会更加地热爱这个世界和自己身边的人和物。

  在《读书笔记》的最后部分,如果你问我,Linda,你能够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你喜欢来回翻看的十本书的书名么?

那么,我会非常开心地告诉你,它们是《伍尔夫读书笔记》、《纯真年代》、《一位女士的画像》、《布登勃洛克一家》、《歌德谈话录》、《洛克菲勒传》、《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旁观者》、《夏洛的网》和《小王子》!

  生活中的读书笔记2  每一次出远门之前,带什么衣服,不是我很头疼的事,但带哪几本书,却总会让我踌躇不已,这一次,也不例外。

因为不仅要选择这趟长长的旅途的陪伴,而且,我要完成《普通生活中的读书笔记》一文的写作。

  有时,你是不是也觉得,读书是一种阅读,但和朋友交谈也是一种阅读。

朋友的几句话,可能引发了我们对某本书中一段描述的新的理解,或者让我们对和另外一位朋友的一段对话中我们不解的部分进行了重新的领悟。

  但是,旅行本身,不也是阅读吗?

旅途中的人和事,可能让我们实地阅读了在某本书里曾记载的并且打动了我们内心的一些故事,或者,正是这些人和事,帮助调整了我们生活的方向,让我们,和他们一道,重新书写了我们的故事,并且留下了这些故事,在我们之间,用彼此的心情,也可能真的留存在了纸墨上,并且,其中思绪的点点滴滴的迁徙,一点也不输给一部好的作品。

  以上的这三种阅读中,读书和旅行是我非常喜欢的,而且总是能感到自由地徜徉在其中而不知疲倦。

与友人的交谈这份阅读,有经验的大家一定知道,这是不同于读书和旅行的"近距离的阅读",是一项不很容易尽善尽美完成的活动,尽管我是如此喜欢适度的交友。

  其实,真正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一个很会与人交往的人。

掌握不好分寸,控制不好距离,选择不对话题,是我在与友人交往中常出现的问题。

  在工作上,我稍微学习了如何成为客户或者合伙人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但在生活中,我似乎太急于把自己全面展示、合盘托出,以赤子之心走向可能刚刚结识的也正打算慢慢读取我的新的友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我可能给予对方的压力、惊异,远远超过了友人的人生经验。

  结果呢,大半个人生走下来,最后,愿意留在我身边的友人,也说不清是大家自愿的还是无奈的,一半成了类似我的家人的关系,一半成了无条件地呵护我的挚友。

“朋友之交淡如水”,对这个道理,我一直没掌握好。

  交友,不应该像我,如此近距离地、任性地把自己单方面的作为关注焦点,在见到友人之后,也不管对方有没有其他更为刻骨铭心的、重要、紧迫的需要与我们立即商议的事情,而是自顾自地一股脑地全都倾泻给对方。

  倾诉,当然是友人之间的关系亲密的体现。

但是,互相的深刻的尊重和体恤更应该是友情得以持续的基础。

友人之间的距离的掌控,是格外要用心的。

这个道理,是我渐渐地在失败的悲鸣中悟出来的,虽然我还在不断制造失败的案例。

  但是,读书、旅行,却不是很容易出现上述的差错。

  书籍,只要归属于我们的书房了,那么,它们就不会主动远离我们,反而,总是那么主动地青睐我们,尽可能地希望我们早些去读取它们。

  人和书籍的距离,人和书的作者的距离或关系,总会是比较合适的,不远不近,若即若离,既彼此自由,又似乎曾以情相许。

  人和书之间的相视一笑,如同航行中我们驻立于船尾,在轻舟已过万重山之间,与那山、与那若隐若现于山中的云的无声的相望,也像是今生的话别。

  人和书,再近的阅读,也是远远的感知,如同旅行,我们到过了的一处,见过的一物,曾经相处,但也都是在一刹那,彼此,并未来得及熟识,就分开了。

因此,互相,没来得及温热,也没来得及揣摩,因此,彼此,谈不上有伤神的辜负,以及日后久久的放不下。

  所以,读书,旅行,对于总是渴望被友情最紧凑地包围起来的我,更安全,更平静,因为会少一些过度的期待,也少一些失落。

可是,只要有时间又和亲爱的友人团聚了,我还会不遗余力地犯错误,用自己的深情包裹相守的时光,并总是相信自己的热情是最好的阳光,对友人,对我们相处的时刻。

尽管,在分离后的长长的反思中,我又会不断地思考自己的话语中是否又有不妥之处,以及是否因为自己的过度表达再次剥夺了友人的本可一吐心曲的片刻时光。

  所以,带着对接下来的旅程的无限的期待,我开始了对书的选择。

最终,我挑了中文版的伍尔夫和毛姆的读书随笔集,放进了可以手提登机的小行李箱里。

另外,华顿的《纯真年代》中文版,一如既往,伴随手边。

  因为的确感到体力大不如过去,而且也觉得不需要那么多衣物,所以,从去年开始,不管旅程多远,我尽可能不携带托运行李。

这样的好处是,所携带的只能是必备品,也就是说,什么是重要的用品,自己心里必须比较清楚。

每一趟旅程归来,我都会有新的体会,知道下一次的旅行,应该带什么、不需要带什么了。

  这次,在反复斟酌后,我放弃了张爱玲和林语堂的书,也打算旅行归来后在家里再温习歌德的《亲和力》,德鲁克的《旁观者》,以及我深深喜爱的高峰秀子的随笔。

选择刘炳善先生编译的伍尔夫散文精选《书和画像》、李锋译的毛姆的《巨匠与杰作》这两本名家的读书随笔中的精典作为陪伴,是为了让两位大家的人生观点,在旅途中,在可能的时刻,时不时地提醒我,在我的心绪需要稳定时,在我的与世接触中。

  伍尔夫和毛姆这两位都是出生于1月25日前后相差八岁的英国大作家,无论是为人还是文风,可谓完全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而且,在1938年11月,56岁的伍尔夫在伦敦的一个舞会上第一次见到了64岁的毛姆,但是双方都没有心思关注对方。

而在1939年1月,伍尔夫却主动去汉普斯特德探望了作为奥地利难民的弗洛伊德,而后者在八个月后去世。

由此可见,我们自己喜爱的作家们,可能彼此之间,从未试图互相了解,更不要谈互相欣赏了。

  但是,我还是喜欢伍尔夫,也喜欢毛姆,如同我喜欢华顿一样,认为《纯真年代》是最好的、最美的爱情小说。

  如果用四季来比喻,我个人认为,伍尔夫是春天和秋天,永远隽秀、高雅;毛姆是夏天和冬天,真诚地热烈,无畏地冰冷。

他们都是读书破万卷的人,也都是极端活在自我里的人。

他们都精晓人世间的所有故事的缘由和结论,但也嘲笑着自己的愚庸,放任着自己的随性。

他们实践着生活铺给他们的轨迹,并在自己仍然是泪痕闪烁之时,大书特书那些似乎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身边人、手边事。

  这样的两位活着就是为了书写,让自己爱过的人或事也一定要被写出来的大作家,对他们读过的书,对他们喜爱的作家们,会如何评述,一定会让喜欢他们两位的读者甚为有兴致,而我就是其中一个。

我反复地阅读伍尔夫和毛姆的读书笔记,是因为他们的很多观点,我颇为喜欢,而且,他们深爱的作家的作品,我也是喜爱备至。

我从他们的书评中,读到了我也读出的某些感受,也领悟了一些我忽略的或还不能捕捉的含义。

  上帝,非常安心地把文字交给让文字成为交响曲和印象派图画的伍尔夫,伍尔夫也不负重望,在并不算长久的59年的生涯中,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仅次于奥斯丁的女作家,不仅对意识流这一文体的创立,而且为其之后的女性作家的成长和发展,都做出了后人不可超越的贡献。

伍尔夫文笔的高贵、准确和体贴,来自她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的爱,对英国和英语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尊严,或者说对她个人的生活,她的家庭成员,以及布卢姆斯伯里的朋友们的尊严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阅读伍尔夫的平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让我们越发对女作家的似乎与生俱来的修养、教养以及耐心、毅力自然地生出一份敬意。

  而上帝,也把文字,长久地开心地交给毛姆,让他长久地写,写他听到的、看到的故事,写他自己的欢乐与哀伤,也让他活他自己的故事,制造他自己的故事。

毛姆,这个人间的精灵,读懂了上帝的旨意,并且从一开始就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捉迷藏,对他自己,对他的生活中所有的参与者。

他玩耍着文字这个文明棍,指挥着他策划的主人公的命运,而他自己,也随性地悲欢离合着自己的生活,并且,无论对自己的生活,还是自己的主人公们的境遇,毛姆都那么真实的,并且绝对有说服力的给予了创作。

  在这个意义上,伍尔夫、华顿和毛姆,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谢的文学大家,我们的生活的指导老师,人间百态的大学者。

在我们反复对比着阅读伍尔夫和毛姆的对奥斯丁的评述,分析着他们各自对勃朗特姐妹的研究以及对《呼啸山庄》的理解和情感,我们不禁要感慨,一个人,不管他是如何在努力挣脱着自我世界对自己的束缚,最终,看待世界和事情的态度,以及看到的风景,还是永远被限制在了自己的局限里了。

  对这一点,伍尔夫、华顿、毛姆,这些的大作家们,也都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事,要目光高远,心胸开阔,并且尝试多倾听不同的观点,看事情要学会站在自己不习惯的角度,并且能够在推出结论后再次否认自己的推断。

反复推敲和扩展自己的观点,慢慢地,也许,我们就能够做到即使是站在地平线上,但我们的眼界,也如同站在高山上一样,已不会被自己的内心极深处的小小的波澜或多年前我们曾受到过的一点点委屈所影响,我们的观点,已非常平和、坦荡,如同午后的波光粼粼的蔚蓝海面,白色的波光尽情在挑逗着蓝色的海洋的耐心,但双方就是这样演奏着、陪伴着、映衬着,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幸福的画面。

  从文学的角度上去学习人生或理解生活,虽然是一个奢侈的方式,但也是一个可尝试的手段。

但是,生活,还是要去真实地实地体会。

该去爱,还是要去爱,不要因为怕失去而不去爱。

对人,对事业,都应如此。

当我们在爱情上倾注了我们所有的激情和浪漫,在事业上投入了所有的才华和能力,那之后,我们收获的,一定会是对过去的无限向往的充满深情的回眸,一定是这样,没有其他的!

因为,真实的生活,一定回馈了真诚的我们。

这一回眸,已解说了一切!

  对于爱情,失去了的爱人,伍尔夫在给深爱过的维塔的信中曾说:

“我无法否认在我心中对你有一团渐渐熄灭的余烬。

”华顿在《纯真年代》里这样写道,“阿切尔清楚自己失落了什么——生命的花朵。

……

  每每想起埃伦,他的心情是平静的,超脱的,就像想到书中或照片上自己爱慕的人一样。

埃伦象征着他所失落的一切,她的影子虽然依稀缥缈,……”。

  我们的教育背景,我们的教育结果,不会在我们的职业高度和水准上给予最真实的反映。

最终,在我们的中年之后,在我们的安静的个人生活中,我们到底吸收了什么知识,到底吃进了什么营养,所有的这些,会悄悄地流出来,在我们对一日三餐的态度上,在我们和亲朋好友的对话上,在我们凝望友人的双眸里,在我们交谈中的措辞上,特别是我们的心意所停留、关注的主题上,都告诉了我们本来格外在意的友人,或者不如说我们自己,我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可能有一天,我们自己终于能够告诉自己,现在的我究竟是不是我渴望成为的人,尽管我一直在努力。

  华顿的书,很多书,都写的好,平稳,安祥。

当然,我最喜爱《纯真年代》。

我知道,我的年岁也大了,所以,我喜欢美好的希望,真诚的心意,平静的环境,而对此,《纯真年代》,经常给予我这份体贴。

华顿对生活的理解和智慧,让我知道,过去了的许多人和事,都曾那么眷顾我,我一直是如此的幸运和幸福。

所以,今后的我,应该更美好地期待每一天、对待每一天、每一个人。

  发现了一本想一读再读的书,就如同知遇了一位好朋友。

好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欣赏的关系;好的友人,是偶尔的舒适陪伴,并无其他。

因为,对于日常的“普通教科书”的阅读和普通生活的实际体验,我们自己,已经完全能够胜任,并且乐于在独自体会中尽力提炼出属于我们自身的那份精神财富,以便见到友人时,可以快乐地如同小孩子献宝一样急急地拿出来炫耀,并且渴望看到又一次,我们自己,被友人端详和欣赏。

纯粹的友情,让友人们都回到了童年,并且找回了自己的天真和无私。

  有时,我们会惊诧自己的心胸博大!

因为,对这样的真正的友人,我们发现自己的期望竟只是要对方一直就是维持现状就好,一切,只是这样就好。

因为,彼此各自要做的,只是欣赏再欣赏,读取再读取。

因为,彼此,都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感到生于此时此世是如此幸运之事,而已不复何求。

  有这样的书的存在,有这样的友人的存在,是我们人生的一份幸事吧!

  有几本一直喜爱而反复去读的书,有几位互相珍惜、远远相望的朋友,因为志趣相通而情趣相投,这,可谓美好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喜爱读伍尔夫、华顿和毛姆的书,我也有几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我总是渴望和他们的团聚,盼望他们再次读我,评价我,在我啰啰嗦嗦的话语间插空留下一些让我日后可以反刍的对我人生最有价值的内容。

  贪婪的我,就这样,在这些年,一直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也不遗余力地阅读书籍,阅读自己,阅读朋友,阅读事件。

有些场合,在事件发生之后,在阅读某些事件的主导者——或许就是我本人的时候,我竟常常发现,似乎我并不是很熟知自己,也就是说,我也惊讶自己在彼时的想法和能量,以及勇气,但我从来不后悔自己的倾情投入,以及转身离去时的义无反顾。

  在我们的仅有一次的这一生中,对于该来的,我们一定要用真心去拥抱,去珍惜,去体会;但对于该走的,我们也一定要有尊严地放手,让彼此没有包袱,没有遗憾。

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主人公,让大家有自由,并且真的在体会自己。

这是真正的尊重,也是真心的爱。

  这样想起来,我们,在很多时候,也许并不能完全读懂他人,也读不懂很多事件,就是书,也可能只读出了作者的真心意的一小部分。

但是,这就是现状,我们的真实的阅读的模样,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因为,只要阅读,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读懂读不懂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直有兴趣在阅读,不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