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 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6593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信息技术 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信息技术 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信息技术 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信息技术 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信息技术 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信息技术 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docx

《高中信息技术 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 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信息技术 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docx

高中信息技术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

2019-2020年高中信息技术动画的采集与制作教案教科版选修2

课标要求:

能选择适当的工具,采集动画素材;并能根据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制作合适的动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引导层、引导线的作用,掌握制作沿任意指定路径运动

的动画。

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合作,探索操作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画制作的乐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感受动画制作的奇妙。

重点:

引导层与引导线的作用和创建方法

难点:

运用引导层,制作曲线运动动画;运动对象与引导线的吸附操作。

关键:

学生实践,教师指导,师生交流

手段:

讨论、实践、演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作品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观察动画:

教师展示:

典型的动画作品(“抛物运动”,“地球公转”)。

让学生通过欣赏动画作品,感受动画的生动、直观及其强大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讨论:

观察以上动画作品的特点,讨论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

学生交流:

1到2个组的同学代表公布他们的讨论结果。

对学生讨论结果作出总结,通过PPT展示结论:

特点:

生动,直观,交互性。

异同:

“抛物运动”,“地球公转”,都是物体按一定的轨迹运动,其中“抛物运动”动画可以通过按钮来控制动画的播放。

师:

刚刚大家一起总结了以上这些动画的特点,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样的动画的是怎样产生的,动画又分为哪几类呢?

(引导学生看书本P79学习指引中“动画原理”的内容。

学生活动:

看书总结动画产生原理。

教师总结:

原理及分类,用PPT展示。

2、策划动画素材:

师:

在我们的多媒体作品制作当中大家想想是否需要动画素材?

需要哪一类动画?

用于作品的哪个栏目中?

要表现什么?

怎样得到这些素材呢?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把初步交流成果填写到下表。

活动记录表

动画类型

呈现内容

表现的主题

获取途径

动画文件名

体会(学习体会、活动过程中的感悟、改进措施等):

班级:

班学生姓名:

合作小组长签名:

3、制作动画:

师:

刚刚大家交流当中所提到的这些动画素材我们在学习当中都会学习到,本节课主要学习FLASH二维动画的制作,利用FLASH可以制作逐帧动画(在时间轴上连续插入关键帧)和渐变动画(设定首、尾两个关键帧的内容,然后在首帧上设置动画属性,由计算机来完成从首帧到尾帧的补间动画效果)。

教师展示:

“小鸟飞翔”,“爱心奉献”作品,对比动作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

引导学生动手试做教材中任务三的动画,制作完后进一步完善活动记录表。

学生分组讨论:

组员合作完成教材中任务三的动画,在任务三的制作过程中体会制作动画的乐趣。

(小鸟素材在教师机上)

教师巡视:

察看部分学生的动画。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

4、交流总结:

作品展示:

一部分学生完成的作品。

请1到2位组长宣讲本组制作此作品的过程及用到的方法和所选用工具。

归纳小结:

引导层与引导线的用法:

引导层就是设定运动对象运动的某一路径,在引导层中画好运动路径(引导线),在被引导层(引导层的下一层)中使运动对象与路径相吸附在一起(用鼠标点中运动物体的中心移动)。

关键:

1、引导层必须在被引导图层的上方。

2、引导线必须绘制在引导层中。

3、被引导的运动对象必须吸附在引导线上。

5、拓展与提高:

试设计“小球弹跳”的动画,要求小球从高处落下,碰地后弹起,进一步完善活动记录表。

6、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中信息技术参考教学案例选修1

(一)课程名称

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技能性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调试程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讨论、观摩、交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通过“韩信点兵”这个富有生动情节的实例和探究、讲授、观摩、交流等环节,让学生体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三)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和上机调试程序等步骤。

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设计算法也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具选择

1、可以进行屏幕广播的多媒体电脑室。

2、教师自行设计制作的课件。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阅读→探究→讲授→观摩→实践→交流→总结等教学活动开展教学。

(六)教学时数

按2个课时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情意

导入

教师: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的踪影,感受到计算机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方便。

然而,在惊叹计算机的神奇和享受的欢乐的时候,你是否了解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呢?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古典的问题:

学生观看约1分钟的电视剧《汉刘邦》片断,内容大致如下:

“韩信是我国西汉初著名的军事家,刘邦得天下,军事上全依靠他。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仅如此,还能经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在与楚军决战时韩信指挥诸侯联军,在垓下十面埋伏,击败楚军,楚霸王项羽因此自杀。

片断结束时屏幕出现“韩信点兵”问题:

“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

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你呢?

教师:

“下面我们先助刘邦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

展示题目:

“韩信点兵”问题1:

求整除3余1、整除5余2、整除7余4的最小自然数。

 

探究

 

把全班分成1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讨论问题。

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找出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和写出求解问题的解题步骤。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这过程中到各小组中,引导个别学生分析问题、写出解题步骤。

教师提问2~3个同学,从中逐渐引导出类似如下的分析问题和解题步骤。

分析问题(找出已知和未知、列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

设所求的数为X,则X应满足:

X整除3余1、X整除5余2、X整除7余4。

写出解题步骤:

1、令X为1。

2、如果X整除3余1,X整除5余2,X整除7余4,这就是题目要求的数,则记下这个X。

3、令X为X+1(为算下一个作准备)。

4、如果算出,则结束;否则跳转2。

5、写出答案。

教师解释第3步“另X为X+1”并指出它与数学中的区别,并从上面的解题步骤中总结出穷举的算法。

教师:

“刚才有些同学把题目解出来了,答案是67,韩信作为大将军,统率士兵当然不止67人,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据量稍大的问题。

展示题目:

“韩信点兵”问题2:

求整除3余1、整除5余2、整除7余4、整除13余6、整除17余8的最小自然数。

给2分钟学生分析上述问题并写出算法,不用计算结果。

学生有了第1题的经验,很快会写出和第一题类似的算法。

如下:

分析问题(找出已知和未知、列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

设所求的数为X,则X应满足:

X整除3余1、X整除5余2、X整除7余4、X整除13余6、X整除17余8。

写出解题步骤:

1、令X为1。

2、如果X整除3余1,X整除5余2,X整除7余4,X整除13余6,X整除17余8,则记下这个X。

3、令X为X+1。

4、如果算出,则结束;否则跳转2。

5、写出答案。

 

应用

 

教师:

“上面的结果超过1万,人工计算要很长时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你想到什么?

”(用计算机解题)

教师:

“计算机怎么样解决问题?

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同样要经过分析问题、设计算法两步骤。

”在讲授过程中展示人工解题中分析问题和设计算法这两个步骤。

教师:

“用计算机解题,能否输入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呢?

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计算机是不懂的,必须把它翻译成计算机的语言,这就是程序设计语言。

”教师展示与用VisualBasic语言编写的程序作对照。

计算机语言程序

Do

IfXMod3=1Then

IfXMod5=2Then

IfXMod7=4Then

IfXMod13=6Then

IfXMod17=8ThenY=X

EndIf

EndIf

EndIf

EndIf

X=X+1

LoopUntilY>0

Print"韩信统御士兵数:

";Y

简单解释变Y的作用,并提示学生程序设计语言是我们以后学习的重点。

教师:

“程序编好以后,通过键盘输入计算机,并运行程序查看结果这个过程叫调试程序。

根据前面编制的程序,启动VisualBasic程序设计环境,输入程序代码,进行调试,最后得到运行的结果。

具体操作步骤请看教材的内容。

要求同组的同学互相帮助。

教师演示操作步骤。

学生上机调试程序,教师作个别指导,时间是10分钟。

教师:

“前面我们经历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和人工解有什么关系呢?

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人工求解问题和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异同,并把讨论结果记录表1-3中。

练习

教师在布置课本的练习,指导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

 

(一)课程名称

用解析算法设计程序

(二)教学目标

认知:

(1)对“算法”的概念作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解析算法的特点。

技能:

(1)通过实例的学习,掌握解析算法的各环节。

(2)掌握应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掌握从解决问题的解析式到设计相应程序的窗体和程序代码的方法。

(4)通过实践掌握用解析算法编写程序代码的一些技巧。

情感:

(1)能关注使用解析算法解决问题的意义。

(2)在综合运用自鸣得意知识解决问题时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3)能运用学过的窗体和控件的基本知识是进行可视化编程。

善于通过交流设计出简洁好用的界面。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解析算法的各个环节。

(2)解析算法的编程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解析式的导出或方程(组)的列出并求解。

(2)算法的合理设计。

(3)VB的数据类型。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分析归纳、探究、实践操作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地点

计算机机房或网络教室。

(六)教学时数

按2个课时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解析算法的概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意

导入

简单讲述数学王子高斯故事,从中得出结论:

面对一个问题,找到一个恰当的解决方案,会使一个很难㢅或很繁的问题变得简单。

领会方法的重要性,进而理解算法的概念。

1课

新课讲解

1.从古埃及测量金字塔高度的问题出发导入本问题,然后导出解决的解析式,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与数学课联系。

2.解决问题4-1当学生写出算法的各环节之后,引导学生设计算法。

当算法确定描述之后,讨论完成如图4-2的界面。

(这时可以复习巩固前面章节关于可视化编程的知识和技能)

3.引导学生写出程序代码。

(这时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位同学,帮助他们排难解疑。

)然后通过阅读程序4-1,完成代码设计。

4.应当指出调试的重要性,让学生用人工的方法感受和估计程序运行的结果是否正确。

在调试过程中完成课本P.98的探究活动。

指出一个优秀的程序应当对用户的输入数据进行监护,对明显不合理的数据进行屏蔽。

但这一点不必深究,可以“点到即止”。

5.小结。

了解解析算法的基本概念。

6.从问题的复杂性引入问题4-2。

7.寻求解决的方法。

有许多现实中的问题不是计算一个单一的解析式就可以完成任务的。

分析各次弹跳的规律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因而自然地得到用循环结构实现这个计算的想法。

8.确定算法之后是程序代码设计与程序调试,本题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比较简单,可以直接提问学生由他们自行完成。

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一直关注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纠错和调试能力。

1.领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自己找出解法。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算法的每一个环节。

并且讨论完成界面的设计。

3.学生尝试写出程序代码。

并阅读程序4-1,了解每行程序代码的作用。

4.调试程序。

直到得到恰当的程序。

5.小结。

了解解析算法的基本概念。

6.研究问题4-2的细节,建立小球每一次下落和上一次弹跳之间的关系,得出求解的解析式:

S=(H1+L1)+(H2+L2)+(H3+L3)+…+(Hn+Ln)

7.进一步了解循环结构。

用循环结构实现解析式的计算时并非简单的完全重复,而是有些数据会在重复中改变,循环控制变量往往同时扮演这些改变的数据的角色,二者之间如何配合,则需要程序设计者花点心思的。

选择哪一种形式的循环结构也要加以考虑。

8.完成程序代码和界面的设计,并调试程序。

验证程序的正确性(为什么这是必要步骤?

练习

教师在布置课本的练习,指导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回答实践栏目和练习中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课后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回答问题,完成作业。

第2课时:

用解析算法求解问题的实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意

导入

从张军同学的实践中了解到在技术革新中经常会使用计算机模拟试验的方法以提高试验效能。

领会在人的安排下,计算机可以代替很多繁难的工作。

2课

新课讲解

1.回顾解析算法的基本思路和问题4-2的解决过程。

2.解决问题4-3。

引入本问题后,应当复习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公式,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并把方程整理为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总结出解决本问题的算法步骤。

3.指导学生完成算法设计、完成输入输出界面并编写程序代码,调试程序通过。

4.对解析算法作一简单总结然后让学生进行P.102“实践”部分的

(1),以加深对解析算法的认识。

5.对实践部分的

(2)作提示,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VB提供的一些数据类型,特别是日期型数据,让学生掌握两个日期型量之间的运算,已经达到基本要求,但可以要求学习得比较好的同学完成整修倒计时程序的设计。

6.小结。

了解解析算法的基本概念。

1.加深对解析算法的理解。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算法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列出方程和求解方程。

3.完成算法设计、完成输入输出界面并编写程序代码,调试程序通过。

4.研究P.102的“实践”,用3种方法计算这个分式的值。

对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5.考虑如何解决倒计时问题。

6.小结。

了解解析算法的基本概念。

练习

教师在布置课本的练习,指导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回答实践栏目和练习中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课后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回答问题,完成作业。

 

(一)课程名称

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

(二)教学目标

认知:

(1)认识“多媒体程序”与“多媒体播放器”的概念。

(2)认识扩展控件的主要属性和方法。

(3)认识菜单编辑器。

(4)认识利用VB设计多媒体程序的几种主要方法。

技能:

(1)掌握利用扩展控件来设计多媒体程序的方法。

(2)掌握通用对话框控件的主要属性和方法。

(3)掌握菜单编辑器的使用。

(4)了解多媒体程序设计的主要方法。

情感:

(1)能关注多媒体程序的设计与应用。

(2)能产生学习多媒体程序设计的相关技术的愿望。

(3)能根据身边的问题需求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多媒体程序设计。

(4)能认识多媒体程序设计方法可有很多,可根据问题复杂程度和个人能力做出抉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VB的多媒体控件设计VCD多媒体播放器

(2)通用对话框控件的常用属性和方法。

(3)菜单编辑器。

教学难点:

(1)通用对话框控件的属性和方法。

(2)利用VB开发多媒体程序的几种方法。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探究、任务驱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地点

计算机机房或网络教室。

(六)教学时数

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完成。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多媒体播放器程序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意

导入

经过前面几章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算法与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了从简单的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够使用VB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本章通过两个应用实例,综合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程序设计能力。

本节我们将学习多媒体应用程序的设计。

多媒体应用程序的开发是VB可视化编程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大家学会VCD多媒体播放器的设计以及了解多媒体开发的几种方法。

多媒体技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会很陌生。

我们常使用的多媒体电脑就是一部具有多媒体功能的个人计算机。

利用它,我们可以播放CD,欣赏小电影,播放动画等等。

实际上,只要你留意的话,你就会发现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深入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软件中的应用等等。

例如,语文老师要编写一个教学软件,其中需内置一个VCD播放器,就是其中一例。

那么,在这一节里,就让我们一起为语文老师自主设计一个VCD多媒体播放器吧!

学生思考什么是多媒体和多媒体播放器,如何为语文老师编写一个VCD播放器程序。

1

新课讲解

1.多媒体应用程序和多媒体播放器的概念

教师复习《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多媒体概念,并结合平时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时,所接触过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和多媒体播放器展开讨论。

1.学生复习《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内容,回答什么叫做多媒体。

2.学生结合使用软件的经历说明什么是多媒体播放器?

3.阅读本小节开篇内容,进一步领会多媒体及多媒体程序的含义。

2.多媒体播放器的任务要求

教师先向学生演示VCD播放器程序,说明其主要用途、功能与特点;边演示边设疑,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布置学生分组活动,运行并观摩软件。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观摩VCD多媒体播放器示例程序运行结果,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3.任务分析

教师分析完成任务要求的思路,引导学生阅读表6-1,从模块化程序设计的角度来考虑程序设计。

教师点明完成本任务要求的关键技术:

(1)教师讲解和动态剖析MediaPlayer的主要属性和方法,说明其用途。

(2)教师讲解和演示利用通用对话框载入媒体播放器的方法。

(3)教师演示调用菜单编辑器设计下拉菜单的操作。

学生阅读表6-1,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程序做出模块划分,并填写表6-1。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习MediaPlayer控件的主要属性和方法,学习利用通用对话框载入媒体文件的方法,学会打开菜单编辑器进行菜单编辑。

4.设计制作

教师讲解设计制作VCD播放器的主要步骤,并说明每一步骤中的技术要领。

(1)创建图形用户界面

教师指导学生创建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边演示边让学生跟练。

演示加载扩展控件MediaPlayer和monDialog的操作步骤,并结合控件的加载同步说明其主要的属性的方法。

演示菜单编辑器的使用。

(2)设置控件的属性

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对窗体中对象的属性进行设置。

(5)编写程序代码

教师指导学生输入程序代码,完成后再解释关键代码的功能和意义。

(6)运行和调试程序

教师指导学生调试程序,帮助学生解决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根据教师演示,同步进行跟练,认识扩展控件的加载方法,了解其主要属性和方法。

2.学会菜单编辑器的使用。

根据任务的要求利用它来设计下拉菜单。

3.学会菜单编辑器的使用。

根据任务的要求利用它来设计下拉菜单。

4.根据任务的要求设置窗体中各控件的属性。

5.学生编写菜单与程序链接程序代码以及初始化程序。

6.调试和修改程序,预览结果。

小结

本节主要通过,利用VB的扩展控件MediaPlayer和monDialog控件,结合菜单编辑器设计一个VCD多媒体播放器程序,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了设计程序的关键技术,体验了利用VB开发多媒体应用程序的主要技术,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

教师在布置课本的练习时,指导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回答探究和实践栏目中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课后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回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