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6516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docx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docx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

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3.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产生新物质。

5.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6.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7.变化与性质的语言区分: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时有“可、易、能、会,可以,不能,不会,不易,难,不可”等字,而且性质表示结论,变化表示过程。

8.常考的物理变化:

气液固之间的转化,物质的状态改变,灯泡发光,蒸汽锅炉的爆炸,石油分馏,车胎爆炸等

化学变化:

燃烧,食物变质,生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瓦斯爆炸,硬水软化等

 

二.组成与结构

1分子

⑴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⑵分子与物质的关系: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⑶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⑷基本特征:

1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很轻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4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2.原子

⑴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⑵原子与物质的关系:

原子可直接构成物质

⑶构成: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⑷基本特征:

1原子的体积很小,质量很轻

2原子总是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4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

质子(带正电)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⑸结构:

原子核

(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原子的核外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中子数可能相同。

⑹相对原子质量(Ar):

Ar=

Ar=质子数+中子数

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其单位是“1”,可以忽略不写

⑺结构示意图:

①画法:

以镁原子(Mg)为例:

圆圈表示原子核,“+12”表示核电荷数

圆弧表示电子层,由内到外数(第一层,第二层,…)

第一个“2”表示第一层上排两个电子

“8”表示第二层上排八个电子

第二个“2”表示最外层电子数为2

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ⅰ先排内层,后排外层

ⅱ第一层上最多排2个电子

ⅲ第二层上最多排8个电子

ⅳ最外层上不能超过8个电子。

3元素

⑴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即核内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内质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⑵与原子的区别:

①原子是某个粒子元素是粒子的总称

②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③原子是从微观角度讲物质的构成元素从宏观角度讲的物质组成

⑶分类:

①金属元素:

铁、镁、铝、钾、铜、锰、锌、银、钡、汞等

②非金属元素:

氧、氢、氮、氯、碳、硫、磷、硅、碘等

③稀有气体元素:

氦、氖、氩等

⑷在自然界的分布:

①地壳中的分布:

OSiAlFeCaNaKMgH等

②细胞中的分布:

OCHN等

⑸符号:

①读法:

O—氧元素Fe—铁元素H—氢元素

②写法:

一大二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③意义:

ⅰ表示一种元素

ⅱ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Fe①表示铁元素(宏观)②表示一个铁原子(微观)

⑹元素周期表:

1周期:

(电子层数)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性。

2族:

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起始: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4.离子

⑴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⑵分类:

阳离子: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从而带正电的离子(一般金属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4)

阴离子:

易得到最外层电子,从而带负电的离子(一般非金属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4)

⑶离子符号:

⑴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用+-号表示电性,数字表示所带电荷数,一定是数字在前,+-号在后

⑵数字表示离子带的电荷数,若“1”则省略

⑶“+”或“-”表示离子带的电性

如Na+Mg2+Al3+Cl-S2-

⑷离子符号的意义:

2Mg2+大“2”表示两个镁离子

“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⑸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

 

5.物质

⑴基本概念:

①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

②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③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④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⑤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内容: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③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④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⑤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三.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

⑴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CO2H2OCOP2O5O2等)

⑵书写:

①单质的书写:

ⅰ金属和固态非金属:

一般用元素符号直接写出来

ⅱ稀有气体:

直接用元素符号写出来

ⅲ非金属气体: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

②化合物的读写:

ⅰ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写:

一般金属元素在前,非金属元素在后

氧化物--“O在后”,“氢一般在前”(NH3除外)

如NaClMgOHClH2S等

读:

从后往前读,后写先读如MgO---氧化镁

ⅱ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往往含有原子团):

写:

金属元素(或H、或NH4)写在前,原子团写在后面

读:

从后往前读,先读(后面的)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

NH4(铵根)SO4(硫酸根)CO3(碳酸根)NO3(硝酸根)

OH(氢氧根)ClO3(氯酸根)MnO4(锰酸根)

⑶意义:

(两方面宏观和微观)

宏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如H2O①表示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

①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③表示一个水分子

②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的构成④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2化合价

⑴概念:

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⑵规则: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在单质的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②化合物中,通常氢为+1价,氧为-2价,金属元素显正价

③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④在化合物里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⑤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⑥化合价书写时写在元素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1”不可省略

⑶书写规则:

(十字交叉法)

正价前、负价后,化合价标顶头,

两个数据交叉走,能约简时则约简

⑷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鉀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单质为零永不变

负一硝酸氢氧根(NO-,OH-),负二硫酸碳酸根,(SO42-,CO32-)

负三记住磷酸根(PO43-),正一价的是铵根(NH4+)

⑸几种数字的含义:

2H两个氢原子

H2每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2H2前一个“2”表示2个氢分子后一个“2”表示每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2

2O2-前一个“2”表示2个氧离子后一个“2”表示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MgO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⑴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Mr)

Mr=化学式中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起来

如H2O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O)=1×2+16=18

⑵计算物质组成的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如NH4NO3m(N):

m(H):

m(O)=14×2:

1×4:

16×3=7:

1:

12

⑶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注意事项:

①质量分数——用百分数来表示

②意义——每100克物质中含有某元素的质量

如NH4NO3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7.5%

 

 

 

四.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

⑴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⑵注意:

①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且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②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等其他方面的守恒

③各物质的质量,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的质量

④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的不包括在内如催化剂,反应过量等等

⑶实质:

①微观: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改变,质量没有改变(三个微观不变)

②宏观: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

(三个宏观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各元素的质量不变

③三个一定改变:

宏观:

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微观:

原子组合一定改变

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变为构成生成物的粒子)

④两个可能改变:

宏观:

物质的状态可能改变

微观:

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⑷应用:

①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②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以确定某物质中元素种类

③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进一步来确定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④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不变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⑥确定化学计量系数

⑦确定物质的质量

 

2.化学反应方程式

⑴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⑵含义: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②表示反应条件

③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④反应中各物质的构成粒子的数目比(化学计量数比)

点燃

化学计量数是指方程式中每种物质前面的数字

以S+O2===SO2为例

①反应物是硫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

②反应条件是点燃

③m(S):

m(O2):

m(SO2)=32:

16×2:

32+16×2=1:

1:

2

④化学计量数比为:

1:

1:

1

点燃

⑶读法

以S+O2====SO2为例

质的方面:

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量的方面: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⑷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①解释有关现象

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③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某元素的质量

⑤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求某物质的质量

⑸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①书写原则:

ⅰ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决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ⅱ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两边各原子的数目与种类必须相等

②书写步骤:

ⅰ写:

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并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画“——”

ⅱ配: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目的是使“——”两边的原子种类与数目相等,使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ⅲ注:

注明化学方程式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催化剂等),标出生成物状态

ⅳ等:

把“——”改成“=”

ⅴ查:

检查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物质状态标注是否准确、恰当

③配平化学方程式:

①最小公倍数法

②基数配偶法

③观察法

④暂定分数分配法

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⑴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①理论依据:

质量守恒定律

②基本依据:

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⑵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①设未知数————————设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方

上标相对分子质量

③标出有关物质的量————————关

下标已知质量和未知数

④列出比例式——————————比

⑤解比利式,求解————————求

⑥简明的写出答案————————答

⑶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

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未知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五.气体及碳(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1.空气

⑴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无味的一种混合物

⑵发展: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⑶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⑷各类气体性质与用途:

(氧气在后面)

氮气(N2):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

熔沸点低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不活波

用途:

做保护气、化工原料、液氮可用作冷冻剂等

氧气(O2):

用途:

①供给呼吸②支持燃烧

稀有气体(混合物):

性质:

无味、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

保护气、激光技术、低温麻醉

⑸保护空气

①空气污染:

温室效应(CO2)——————使全球变暖

酸雨(SO2NO2)——————使土壤酸化,破坏建筑物等

臭氧空洞(氟利昂)—————使紫外线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②空气污染物及来源

烟尘—————可吸入颗粒物

ⅰ污染物二氧化硫(SO2)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等(NO2)

工厂废气———多种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有毒

ⅱ污染源气体尾气

二氧化氮——酸雨

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烟尘

二氧化硫——酸雨

ⅲ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ⅳ空气质量日报内容:

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2.氧气(O2)

⑴物理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氧气不易溶于水;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点燃

⑵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验证:

①硫(S淡黄色固体)+氧气方程式:

S+O2=====SO2

现象:

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ⅱ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意: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点燃

②木炭(C黑色固体)+氧气方程式:

C+O2=====CO2

现象:

ⅰ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

ⅱ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

注意:

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③铁(Fe银白色固体)+氧气方程式:

3Fe+2O2=====Fe3O4

现象:

ⅰ在空气中,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

ⅱ在氧气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内壁溅有黑色斑点)

注意:

ⅰ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

ⅱ铁丝的一端系一根火柴

点燃

ⅲ集气瓶底部预先装有少量或铺一薄层细沙

④磷(P红色或白色)+氧气方程式:

5P+2O2=====2P2O5

点燃

现象: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⑤镁(Mg银白色)+氧气方程式:

2Mg+O2=====2MgO

现象:

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⑶现象的观察及描述:

①描述实验现象三忌:

ⅰ忌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来描述,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反应时的表面现象

ⅱ忌脱离实验实际

ⅲ忌片面描述实验现象

②物质燃烧现象的正确描述:

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为“一光或火焰、二热、三生成物”

3.二氧化碳(CO2)

⑴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⑵化学性质:

ⅰ一般情况下,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ⅱCO2能与H2O反应:

CO2+H2O=H2CO3

ⅲ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⑶用途:

用来灭火、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化工产品的原料、制冷剂、人工降雨等

4.一氧化碳(CO)

⑴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但接近空气密度;难溶于水

点燃

⑵化学性质:

ⅰ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2CO+O2=====2CO2

ⅱ具有毒性

CO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而中毒甚至死亡

ⅲ具有还原性

还原氧化铜:

CO+CuO=====Cu+CO2

5.氢气(H2)

⑴物理性质: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标况下密度为0.089g/L,是最轻的气体

⑵化学性质: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水

点燃

氢气与氧气或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

方程式:

2H2+O2=====2H2O

⑶用途:

①充灌探空气球②作高能燃料

⑷氢气的收集:

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⑸检验纯度:

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发出声音很小,表明氢气较。

因为氢气中混有空气或氧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一切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必须检验纯度。

6.碳单质

⑴同种元素可组成不同的单质如: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⑵金刚石:

①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不导电硬度很大,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②用途:

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做钻头等

⑶石墨:

①物理性质: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质软、有滑腻感、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熔点高、耐高温

②用途:

制铅笔芯、石墨电极、润滑剂、干电池等

⑷无定形碳(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

①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

②焦炭用于冶金工业,做还原剂

③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还要强

④炭黑用于制造油墨、油漆、鞋油等

⑸化学性质

点燃

①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点燃

②碳与氧气的反应ⅰ碳与充足的氧气:

C+O2=====CO2

高温

(可燃性)ⅱ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

2C+O2=====2CO

③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ⅰ有还原性CuO+C=====Cu+CO2↑

(还原性)现象:

黑色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

高温

水变浑浊

ⅱ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2Fe2O3+3C=====4Fe+3CO2↑

 

 

六.水(H2O)

1.水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透明液体,在101KPa时,熔点是0℃,沸点是100℃;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水结成冰,密度变小,浮在水面上。

⑵化学性质:

①通电时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水还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如:

H2O+CO2===H2CO3

2.水的净化

⑴自来水的净化:

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取水→加絮凝剂→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池→清水池→消毒→配水泵→用户

①加絮凝剂:

明矾可作絮凝剂,它对杂质有吸附性,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

②过滤:

可以除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杂质

③吸附:

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杂质和除去异味和色素(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④消毒:

一般用氯气(Cl2)和漂白粉【主要成份是次氯酸钙Ca(ClO)2】(化学变化)

⑵常用净水方法(按净化程度由低到高顺序)

①沉淀:

包括静置沉降和吸附沉降(物理变化)

②过滤:

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物理变化)

③吸附:

利用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吸附杂质及异味(物理变化)

④蒸馏:

将水加热成水蒸汽,在冷凝成纯净水(净化程度最高)

注意:

一般净水过程,通常几种净水方法综合运用

3.保护水资源

⑴水资源概况

①世界水资源状况:

ⅰ地球表面约为71%被水覆盖

ⅱ淡水占总水储量的2.53%

ⅲ可以利用的淡水量还不到总量的1%

②我国水资源状况:

ⅰ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

ⅱ人均水量约为世界人均量的1/4,许多

⑵节约用水:

①工业: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②农业:

采用喷灌、滴灌等形式

③生活:

及时关闭水龙头、使用节水型器具、生活水处理后二次利用等

⑶水污染及其防治

工业生产中的废水任意排放

水体污染源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城市生活垃圾的随处堆积

加强水质监测

水污染的防治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或处理后

再排放,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七.溶液

1.溶液的形成

⑴定义: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⑵组成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如食盐)

溶液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ⅱ溶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溶剂一般是液体

ⅲ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酒精和汽油也可作溶剂

ⅳ碘不溶于水中,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高锰酸钾在汽油中不溶解

⑶特征

①均一性:

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性质都相同

②稳定性:

指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开

③溶液中至少含有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也可以是几种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因而溶液都属于混合物

④溶液澄清、透明,但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色等

⑷关于溶质和溶剂的界定

①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量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②两种液体互溶,溶液中无水存在时,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③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水溶液

④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⑤凡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口诀:

固气溶解液为剂,液液互溶多为剂

水多水少总为剂,不指溶剂水为剂

⑸溶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