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817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三

总题数:

22题

第45题(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广东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

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

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三种情感:

①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②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③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示例:

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

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第46题(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重庆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

(1)“粉黛”运用借代,由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代指妇女。

“何处笙箫?

”运用了反问。

(2)分析题干可知要回答两方面的问题,描写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题干中的“什么样”就要求要结合具体的物象来回答。

景色就要抓住“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是初秋景色。

而“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又表达了一种冷寂落寞之情。

第47题(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山东卷))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更增思家之情。

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正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

(1)要从前两句是写舟行所见的水容天色入手,分析出景中所含的孤寂之情,进而分析写景对抒情的烘托作用。

(2)诗人情感的变化可从三、四两句所描绘的图景的变化来分析。

此处图景色彩鲜丽,起到反衬作用。

再从重要词语“正是”“谁家”这些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分析。

第48题(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江西卷))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

蔡家亲:

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

(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

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

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解析:

以悲景写哀情: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衬托作用。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字字写景,又字字传情。

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49题(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四川卷))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峨。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

题干要求分析这两字的表达效果,分析时要抓住它们所表现形象的特点。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物活动并抒情。

分析时要点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和人物的动作,并体会蕴涵其中的感情。

第50题(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安徽卷))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

本词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屈原,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谁复吊沅湘”是“空惆怅”的原因,联系到前面众人的喜庆就可以作答。

“无人解”要抓住“《离骚》读罢总堪伤”来分析,可以看出词人的孤寂和对屈原的崇敬。

(2)手法:

对比。

简析: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

要注意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以回答对比或反衬,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第51题(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

解析:

从“离家今几宿”可以看出诗人离家日久,早已厌倦了羁旅生活。

“厌听棹歌声”,实际上厌的是漂泊的生活。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

找出颔联中写景的形容词和动词,即可看出作者创设的意境。

雪“残”,雁“断”,就连月也是“新”月——残月,这一切都是凄凉之景,心潮也如潮水涌起,不能平静。

这是一种典型的情景相生、以景寄情的艺术手法。

第52题(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6题。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背景资料】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五十九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

此词为他独登卞山绝顶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

14.作者“惆怅”的原因是                 。

15.与作品中画线句所寄寓的情怀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D.廉颇老类,尚能饭否?

16.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案

14.

(1)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

(2)虽有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因年老闲居在家,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感

15.C

16.要点:

平易质朴(平实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1分;找出作品中依据1分,评析1分。

 

第53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Ⅰ))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了“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第54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全国Ⅱ))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3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答出由雨丝想到“网”的给1分,“网春”有留住春天意思的给1分,想象、比喻生动、新奇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5分)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答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情绪的,给2分,没能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的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的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感叹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第55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北京卷))

题目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

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

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

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

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③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答案:

(1)A

解析:

“是日”是“今日”之意。

(2)答案:

肝胆:

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

见证。

表现了自己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解析:

注释中交代的作者身世,以及诗中“愁”“逐客”等字眼都有助于理解这两句诗。

(3)①风格特征:

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

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第56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天津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第57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________________(篇名)。

(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

答案

14.答案:

《游褒禅山记》

15.答案:

B

解析:

A项,此写春风杨柳的目的不是描绘春天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愁绪。

C项,“只能辞官归隐”的理解不对,所谓“但欲老渔樵”只是诗人对归隐生活的一种向往。

D项,诗中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不光有客思之愁,还有对青春逝去、老之将至的哀叹,又有对为官不乐,有意归隐的追求。

16.答案:

“雪”隐喻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第58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辽宁卷))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帆船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第59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江苏卷))

题目

古诗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参考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所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诗人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此诗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第60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分)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  

                                       

答案

⑴屈原 白居易

  

⑵内容:

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

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第61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福建卷))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参考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此诗主要考查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

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屋内的活动:

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