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6277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docx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docx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参考书目及考纲

716

电影艺术基础(共同题90分,各方向题60分。

共同题参考书目见右列,各方向题参考书目见下列)      ①《中国电影百年图史》

②《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③《西方电影艺术史略》

④《当代电影理论文选》

⑤《当代电影》杂志

01电影艺术史论      ①《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

②《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

③《当代欧美名片评析》

④《当代电影》杂志

02电影创作      ①《电影电视导演术》

②《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

③《影视剧作艺术》

④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

幕剧作的原理》

 

 

初试

 

电影艺术基础(共同题90分,各方向题60分。

共同题参考书目见右列,各方向题参考书目见下列)

①《中国电影百年图史》

②《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③《西方电影艺术史略》

④《当代电影理论文选》

⑤《当代电影》杂志

刘书亮等

游飞、蔡卫

张专

胡克等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广播电视

中国广播电视

北京广播学院

 

01电影艺术史论

①《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

②《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

③《当代欧美名片评析》

④《当代电影》杂志

刘书亮

潘桦

胡克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

北京广播学院

02电影创作

①《电影电视导演术》

②《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

③《影视剧作艺术》

④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

幕剧作的原理》

刘书亮

刘书亮

周涌

罗伯特﹒麦基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电影

03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

①《演员的自我修养》

②《演员创造角色》

③《表演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贝拉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

华夏

04影视制片

①《财务管理学》

②《管理学教程》

③《营销管理》

 

④《独立制片》

荆新等主编

周建临主编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

[美]格雷戈里﹒古德尔著王雪松、董悦秋、杨晓明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

 

 

复试

 

950

电影作品分析

①《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

刘书亮

北京广播学院

②《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

潘桦

中国广播电视

③《当代欧美名片评析》

胡克

北京广播学院

④《当代电影》杂志

 

 

951

影视制片管理

①〈独立制片〉

高福安等

北京广播学院

②《电视剧制片管理》

张明智等

电视剧制片人持证上岗培训教材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电影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    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电影艺术基础》是大学本科电影学多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集成,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对于电影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考核其是否具备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电影学史论、创作、制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反映出相当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具备独立思考和拓展学习的能力。

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论述题等,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90分值共同题(电影史论基础)及60分值方向选做题

二、    考试的内容

电影史论部分:

(一)、中国电影史

起步时期(1905-1923)

1.中国电影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

2.《定军山》与中国早期叙事电影

3.商务印书馆影戏部

4.中国民族电影的基本确立

5.重点编导:

张石川、郑正秋、黎民伟

6.代表影片:

《定军山》、《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阎瑞生》、《红粉骷髅》、《海誓》、《莲花落》、《孤儿救祖记》等

探索时期(1923-1927)

1.中国早期的民族电影工业

2.明星公司及其创作

3.长城公司、神州公司、民新公司及其创作

4.“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天一”公司及其创作

5.代表影片:

《玉梨魂》、《苦儿弱女》、《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弃妇》、《伪君子》、《爱神的玩偶》、《不堪回首》、《花好月圆》、《冰清玉洁》、《天涯歌女》等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1.明星、联华、天一三足鼎立

2.两大类型:

古装片与武侠片

3.重要编导演:

孙瑜、胡蝶、阮玲玉等

4.代表影片:

《木兰从军》、《火烧红莲寺》、《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等

变革时期(1932-1937)

1.左翼电影运动

2.电影公司的变化

3.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建立和发展

4.重点编导演:

夏衍、洪深、沈西苓、袁牧之、田汉、蔡楚生、吴永刚、费穆等

5.代表影片:

《渔光曲》、《春蚕》、《狂流》、《姊妹花》、《桃李劫》、《风云儿女》、《都市风光》、《马路天使》、《大路》、《神女》等

非常时期(1937-1945)

1.国统区的电影、抗日根据地的电影、沦陷区和“孤岛”地区的电影

2.“中制”、“中电”、“满映”及其创作

3.“延安电影团”及其纪录片创作

丰收时期(1945-1949)

1.官方电影机构的创作

2.“昆仑”公司及其创作

3.“文华”公司及其创作

4.商业电影的新发展

5.重点编导演:

金山、张骏祥、桑弧、史东山等

6.代表影片:

《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假凤虚凰》、《乌鸦与麻雀》等

“十七年”电影(1949-1966)

“文革”时期样板戏电影(1966-1976)

新时期以来(1977至今)

1.第三代导演及其创作:

南北二谢、李俊、水华等

2.第四代导演及其创作:

吴贻弓、谢飞、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郑洞天等

3.第五代导演及其创作:

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等

4.第六代及新生代导演及其创作:

贾璋柯、张元、王小帅、姜文、路学长、娄烨、陆川、张杨等

5.市场化探索与主旋律创作与冯小刚的贺岁电影等

(二)、外国电影史

1.重要电影运动和流派

勃列顿学派、

苏俄蒙太奇学派、

法国先锋电影运动、

法国印象派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好莱坞技术主义电影、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法国电影新浪潮、

苏联电影新浪潮、

新好莱坞电影、

新德国电影、

美国独立电影、

伊朗当代电影、

韩国当代电影、

日本当代电影

2.重要编导演:

卢米埃尔兄弟、

梅里爱、

鲍特、

格里菲斯、

爱森斯坦、

普多夫金、

布努埃尔、

卓别林、

约翰.福特、

弗拉哈迪、

维尔托夫、

格里尔逊、

伊文思

让.鲁什、

弗朗西斯.科波拉

、乔治.卢卡斯、

斯皮尔伯格、

特吕弗、

库布里克、

戈达尔、

阿伦.雷乃、

费里尼、

安东尼奥尼、

伯格曼、

塔尔科夫斯基、

基耶斯洛夫斯基、

安哲洛普罗斯、

阿巴斯、

黑泽明

(三)、电影理论

1.蒙太奇理论

2.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和类型化创作模式

3.现代主义和先锋派电影美学

4.长镜头、场面调度和写实主义理论

5.电影“作者论”

6.结构主义和电影符号学

7.后现代主义语境和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分析等

8.数字化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9.中国电影理论

A.早期电影社会理论

B.影戏说

C.软性电影论

D.左翼电影理论

E.反侵略战争中的国家电影理论

F.新时期关于电影本体的论争

G.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问题

H.谢晋电影模式

I.第五代的电影艺术观念

J.第六代的电影艺术观念

K.中国电影产业化问题

9.重要电影理论家与理论文献:

爱森斯坦、

贝拉.巴拉兹、

巴赞、克拉考尔

、米特里、阿恩海姆、

麦茨、

劳拉.穆尔维

拉康、阿尔都塞、

《电影作为艺术》、

《电影是什么》、

《电影的本性:

物质现实的复原》、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

电影创作部分

(一)、剧作基础

1、    情节(情节与情节结构、冲突、悬念、主题、等)

2、    人物(人物与动作、人物关系设置、人物分析与塑造等)

3、    剧本构成

(二)、导演创作基础:

1.导演构思:

导演为将确定的电影文学剧本体现为完美的和有一定思想性的银幕形象所作的全面完整的艺术构想和设计.导演构思所要求于导演的首先是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导演构思没有固定模式.由于导演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位置,导演构思必然是一种总体布局.导演根据对所选定文学剧本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对题材反映生活的直接和间接的感受,自己被引发的创作想象,寻求独特的艺术表现角度,运用电影形象思维完成构思.包括对影片中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确定,对影片风格样式的选择,规定主要的戏剧情境,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心理和外貌特征,拟定影片的情节线索总谱等等.

2.影片节奏:

3.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一词来自法语,原指舞台上处理演员表演活动位置的技巧。

在电影艺术中,它包括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两个方面。

构思和运用电影场面调度,须以剧情、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为依据。

利用场面调度,可以在银幕上刻画人物、渲染气氛、交待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对造型也起着重要作用。

  演员调度分为:

①横向调度,即演员从画面的左或右方横向运动;②正向或背向调度,即演员面向或背向镜头纵向运动;③斜向调度,即演员沿与镜头水平线成夹角的线路作正向或背向运动;④上下调度,即演员从画面上方或下方垂直向相反方向运动;⑤斜上斜下调度,即演员在画面上方或下方沿与镜头垂线成夹角的线路向反方向运动;⑥环形调度,即演员在画面中作环形运动;⑦无定形调度,即演员可在画面上自由运动。

演员调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演员在画面中构图的美感,还应遵循人物特定情景下的动作逻辑。

  摄影机调度的形式即摄影机的运动形式,如推、拉、摇、跟、移、升、降等;根据镜头位置可分为正拍、反拍、侧拍等;根据镜头角度分为平拍、仰拍、俯拍、旋转拍等。

  电影场面调度是演员调度与摄影机调度的有机结合,它们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行为逻辑为依据。

这两种调度的结合,通常有以下3种方式:

①纵深调度,即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演员位置的变化,充分运用摄影机的多种运动形式,例如跟拍一个人物从一间房间走到屋子深处的另外几个房间。

这种调度利用透视关系使人和景的形态获得较强的造型表现力,加强三度空间感。

②重复调度。

在同一部影片中,相同或近似的演员调度或摄影机调度重复出现,会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其内在的联系,增强感染力。

③对比调度。

如调度上的动与静、快与慢再配以音响的强弱、光影的明暗则会使气氛更为强烈。

  场面调度与蒙太奇并不相悖,这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段如果能够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电影会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场面调度的技巧和形式愈来愈丰富多彩。

但是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过于追求画面构图效果的形式主义,另一是片面强调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

4.光线与影调:

5.色彩与色调

6.摄影造型: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是由一个个画面组成的。

而组成画面的诸多造型元素,在得到合理的搭配下才会产生最好的画面效果,并产生出最好的视觉形式。

在这个基础上,一部电影的主要创作人员必须要能够非常了解构成画面的造型元素的功能、作用、效果以及如何组合这些元素,才能够利用画面传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

                          摄影造型元素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景别、角度、光线、构图、色彩、运动。

以上诸多元素对于一部电影的叙事来说就应该是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了。

而如何运用这些电影造型元素进行电影创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论题,以下本文只能就各个元素在电影创作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一些简单的说明和例证。

关于景别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景别除了由导演控制外,也是摄影师的职责之一。

但是在实际的电影拍摄中,我认为景别的选择权应该是导演的职责,而摄影的作用在于如何控制光线并利用光线营造和传达氛围。

对于景别的控制,如果导演和摄影之间的没有明确的话,会在实际电影创作过程中造成混乱。

  从视觉原理上来说,电影中的景别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导演的创作风格,通过不同景别的排列和组合,能够形成风格强烈的造型效果和视觉效果。

因为景别的作用是如此明显,那么在电影创作中,对于景别的选择就直接关系到了电影风格的形成。

所以我认为在电影生产过程中,摄影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在光线控制方面,而不是选择机位和景别上。

一部电影的风格虽然是通过画面和叙事形成的,但是最后控制这种风格的还是导演。

  以好莱坞成功的商业片导演迈克尔•贝(MichaelBay)为例,他到目前为止的作品依次为1995年的《绝地战警》(BadBoys),1996年的《石破天惊》(TheRock),1998年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2001年的《珍珠港》(PearlHarbor)以及今年正在拍摄中的《绝地战警2》(BadBoysII)。

选择这个导演作为分析的例证,是因为第一他的作品数目比较少,可以完整地分析;第二是他的导演风格强烈而相对单一,延续性很好。

通过这几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迈克尔•贝在所有的作品中都一直延续着他在画面上的强烈风格,诸如摄影机的低角度广角镜头仰拍环摇,在他所有的电影中都出现过,已经成了他的一个导演风格的招牌架势。

而这个导演对于景别的选择比较倾向于大全和特写两种极端,这种景别喜好的形成和他对电影叙事的观点有很大关系。

他拍摄的所有电影都是商业题材的动作电影,而大全景是最有利于展现大银幕优势的景别,尤其是动作场面的全景,更是能够利用画面和音效的结合充分体现电影的魅力。

而特写对于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好莱坞明星制下的商业电影,能够展示那些明星的最好选择莫过于特写镜头了。

这种思路在他们的电影海报设计中也体现出来,但凡是布鲁斯•威利斯、哈里森•福特或汤姆•克鲁斯这样的大明星出演某部电影,在海报上无一例外地就是一张大脸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其他所有的细节都要退居其后。

所以对于迈克尔•贝这样的导演来说,景别的选择并不是他出于对艺术的考虑,而是更多的从商业电影的一般规律出发服从大众需要。

所以对于导演来说,景别是他最重要的叙事手段之一,但这种叙事手段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后才会最终体现在电影中。

 关于角度:

摄影机在拍摄时的角度选择,是导演在叙事时的重要手段。

因为一般观众已经习惯于从平视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当电影中出现日常生活中很少出现的高角度或低角度以及其他角度的镜头时,这就意味着电影已经开始脱离观众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进入到电影所虚拟的世界中了。

在可以称为“不朽”的电影《公民凯恩》中,出现了大量的超低角度的镜头,除了能够体现主角那种高高在上的压迫感外,还在当时破天荒地在画面中带上了天花板(当时从便于布光的角度考虑很少在画面内带上天花板的)。

这样导演奥逊•威尔斯就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封闭和压抑的氛围,为他的电影叙事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美学观念。

在当时拍摄这些超低角度的镜头时,摄影机已经放到了地上不可能再低了,而导演奥逊•威尔斯为了能够获得更低的摄影角度,就把布景的地板砍出洞来获得更低的机位。

关于该片的仰视镜头,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仰视通常会提升人物的“高大”形象,的确,凯恩有“高大”的一面,但他的“高大”同时掺有很多负面因素。

影片通过人为降低内景屋顶的高度,在很多场景中创造出一种凯恩“顶天立地”的构图。

但这种构思给我们的不是“昂首屹立”,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压迫感。

凯恩跟普通人相比非同寻常,但他的高大跟咱们样板戏里的苍白型毫无共通之处。

(三)、当代电影创作现象

1.当代中国及世界电影重要创作现象

2.当代中国及世界电影重要编剧、导演风格

 

我要考电影!

加油哦!

 

 

初试

 

电影艺术基础(共同题90分,各方向题60分。

共同题参考书目见右列,各方向题参考书目见下列)

①《中国电影百年图史》

②《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③《西方电影艺术史略》

④《当代电影理论文选》

⑤《当代电影》杂志

刘书亮等

游飞、蔡卫

张专

胡克等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广播电视

中国广播电视

北京广播学院

 

01电影艺术史论

①《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

②《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

③《当代欧美名片评析》

④《当代电影》杂志

刘书亮

潘桦

胡克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

北京广播学院

02电影创作

①《电影电视导演术》

②《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

③《影视剧作艺术》

④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

幕剧作的原理》

刘书亮

刘书亮

周涌

罗伯特﹒麦基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电影

03电影电视剧表演艺术

①《演员的自我修养》

②《演员创造角色》

③《表演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贝拉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

华夏

04影视制片

①《财务管理学》

②《管理学教程》

③《营销管理》

 

④《独立制片》

荆新等主编

周建临主编

[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

[美]格雷戈里﹒古德尔著王雪松、董悦秋、杨晓明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

 

 

复试

 

950

电影作品分析

①《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

刘书亮

北京广播学院

②《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

潘桦

中国广播电视

③《当代欧美名片评析》

胡克

北京广播学院

④《当代电影》杂志

 

 

951

影视制片管理

①〈独立制片〉

高福安等

北京广播学院

②《电视剧制片管理》

张明智等

电视剧制片人持证上岗培训教材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综合考试[艺术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综合考试(艺术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除舞蹈学外)所属的各个专业方向以及自主增设专业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学(二级学科)、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动画学、数字媒体艺术等。

《综合考试(艺术学)》是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所属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课,其特点是涵盖范围广,基础性较强,理论考察与能力考察相结合。

《综合考试(艺术学)》考试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一、中外艺术基本知识;二、艺术学基本理论;三、综合分析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中外艺术发展史上著名艺术家、经典艺术作品、主要艺术思潮、主要流派风格等基本知识,包括但不限于音乐、美术(绘画、雕塑、设计艺术等)、戏剧(含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种类。

2、了解艺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包括艺术本质、艺术活动、艺术种类、艺术作品等。

3、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活动的性质、各艺术种类的主要特征,掌握艺术创作、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接受等基本理论。

4、综合运用所学艺术基本理论,分析和评述中外艺术发展历史与现实实践中的重要现象、作品和问题,分析和阐述中外艺术理论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命题。

二、考试的内容

第一部分中外艺术基本知识

1、中外音乐发展史上著名作曲家、经典音乐作品、主要音乐流派与风格等。

2、中外美术(绘画、雕塑、设计艺术等)发展史上著名画家(雕塑家、书法家等)、经典美术作品、主要美术流派与风格等。

3、中外戏剧(含戏曲)发展史上著名剧作家、著名演员、经典戏剧(戏曲)作品、主要表演流派与风格等。

4、中外电影发展史上著名导演、著名演员、经典电影作品、主要电影思潮、主要导演表演风格等。

5、中外电视艺术发展上经典电视艺术(含电视剧、电视文艺)作品等。

6、中外艺术理论与批评发展上著名学者、经典著作、知名学派与思潮等。

7、当代中外艺术名家、名作与热点现象等。

第二部分  艺术学基本理论

(一)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艺术的起源

2、艺术的本质

3、艺术的功能

4、艺术的特征

(二)艺术活动

1、艺术家与艺术创作

2、艺术生产与传播

3、艺术鉴赏与批评

(三)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的构成

2、艺术作品的层次

3、艺术形象和意境

4、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

(四)艺术种类

1、音乐

2、美术(设计艺术)

3、戏剧戏曲

4、电影

5、广播电视艺术

第三部分  综合分析能力

1、对中外艺术发展历史与现实实践中重要现象、作品和问题的评析能力

2、对中外艺术理论发展史上有关重要理论命题的阐述能力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

填空题、简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综合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