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训诂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6222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训诂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考《训诂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考《训诂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自考《训诂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自考《训诂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训诂学》.docx

《自考《训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训诂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训诂学》.docx

自考《训诂学》

河北自考《训诂学》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

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

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

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

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

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

《史记集注》

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23、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24、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合称《四书集注》。

25、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世界名著,有过“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26、“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

实情。

27、以人民往视者。

以:

有。

28、“谓”:

指的是。

29、“或”:

说的是。

30、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

31、使用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32、如字:

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训诂术语,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33、解释词义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4、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35、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36、“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3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外在形式的利用

38、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39、《说文解字》是以形索义的典式。

40、有一种训诂的方法是以形索义,例如“弈”的“大”古代写作(P89页),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样子,本义是大;“弈”的“  89  ”古代写作#  。

本义是围棋。

41、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

42、“厥义”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43、浮云避白日,游子不顾反。

反:

同“返”,是归返、回来的意思。

44、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与约定性,二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

他在《正名篇》里说道: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

.

45、王引之《经义述闻》所说:

“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46、声训主要是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47、探索语源的主要方法是声音。

“人涉P100否”#:

我也。

48、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探寻语源,疏明语言发展变化的专著。

49、人们之所以能根据声音推出同源词来,这是由音义关系的特性决定的。

50、最早运用声训的专书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51、无论是东汉的声训,还是宋代的“右文说”,还是清代的因声求义,向来是训诂的重要方法,要运用的好,就必须了解音韵学知识。

52、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

可爱。

5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怨天寒。

可怜:

值得怜悯。

5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

可惜。

55、有人把连绵词说成是“连语”并引王念孙“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说法。

56、解释词义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

互训,义界,推因。

57、《说文·老部》:

“老,考也。

”“考,老也。

”这是用互训方式释义。

58、《尔雅·释鸟》:

“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是使用义界的训诂方法。

59、毛亨的传说:

“盗,逃也。

”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60、对音义关系的探求,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61、古训学上还有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反训”说法。

62、嘉耦曰妃,怨偶曰仇。

仇:

表示坏的方面。

63、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仇:

表示好的方面。

本义是两人相对、相匹配。

64、我们这里说的引申,是和段玉裁说的引申一致的,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65、“燕雀以为凤凰,不能与争于宇宙之间”,宇:

屋檐也。

宙:

栋梁也。

66、“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说宙”宇宙:

今天一般当作天地万物的总称。

67、“习,数飞也”。

数飞:

就是鸟屡次拍着翅膀。

68、鹰乃学习习:

反复地飞。

69、惟辟玉食  玉:

珍美。

70、若不早图,后君噬齐  。

齐:

腹脐。

71、以受齐盟。

齐:

同盟。

72、民不齐出于南亩。

齐出:

皆出。

73、《鲁仲连邹阳列传》:

“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于齐。

”赴:

告也。

74、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辟:

国君。

75、“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王,县大白之旗。

”轻剑:

轻吕剑。

76、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方俗是民众生活的地方性的风俗习惯。

77、清代学者戴震曾说:

“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而仍留疑义,则时 为之也。

时:

时代变异。

78、“哈尔滨”来自满语,是“晒网场”。

“吉林”来自满语,为“吉林乌喇”的简称,是沿江的意思。

“乌兰浩特”来自蒙古语,是红色城市的意思。

“浩特”是城市的意思。

79、“锡林浩特”、“呼和浩特”也来自蒙语,是“草原之城”、“春色之城”。

80、“拉萨”来自藏语,是“圣地”的意思。

81、“日喀则”来自藏语,是“本源顶点”的意思。

82、《本草纲目》171#部“阿芙蓉”一名“阿片”俗作“鸦片”是罂粟花之津液也。

这“鸦片”来自英语。

铁辙(铁轨)、银馆(银行)、量天尺(寒暑表)千斤称(起重机)来自于英国。

83、“172SU堵波”误译作“浮屠”而称佛塔为“浮屠”。

84、《礼记·月令篇》:

“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仲夏行春令,则蝗虫为败。

”引之说:

“‘蝗虫’借为‘虫蝗’”。

此言‘虫蝗’犹上言‘虫螟’,后人不知而改为‘蝗虫’,谬矣。

85、“刹那”、“瞬间”、“弹指”、“须臾”这些词都表示短暂的时限,原义一动念工夫。

86、乾隆三十四年福建举人林元桂文内用了佛教名词衣钵,便革去举人。

87、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黄侃归纳为三点:

“尔雅”是诸夏的公言;《尔雅》是经典的常语;《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88、宋代邢昺《尔雅疏》与郭璞《尔雅注》合为《尔雅注疏》。

(邢疏郭注)

89、清代研究《尔雅》的人很多,成就最大的是邵晋涵和郝懿行两人。

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着重校正文字,采录古注,以古书证《尔雅》,对郭注邢疏有所补正。

90、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着重以声音贯串训诂,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除文字障碍,探求词源,成就大大超越前人。

王念孙还作《尔雅郝注刊物》,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增补《尔雅》或仿照《尔雅》体例编写的书也不少,其中最早的一部是旧题孔鲋撰的《小尔雅》。

91、继承《尔雅》而最为著名的有《方言》、《释名》、《广雅》三种,而以《广雅》最晚出。

92、《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

确认《方言》是杨雄所做

93、94、《释名》这部“掺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辩典礼言字旁加异组字”的书,撰于《汉末》,作者刘熙。

95、《广雅》十卷,魏·(张揖)撰。

96、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这样说:

“昔者周公制礼作乐,爰著《尔雅》……

97、王念孙给《广雅》注释,日以三字为率,积十年乃成书,名为《广雅疏证》。

98、《说文解字》共十四篇,加上“叙”为十五篇。

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

许慎所作的解说,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全书分为五百四十部。

99、唐代李阳冰根据己意排斥许慎说解,乱改一通,刊定《说文解字》为二十卷。

后来南唐许锴撰《说文系传》,仍主许说而反对李阳冰,书中《怯妄》一篇为专驳李说而作。

100、二徐本通行后,李阳冰本遂废。

大家都把徐铉整理的本子叫“大徐本”,把许锴所撰的《说文系传》叫做“小徐本”。

101、人们向来有《说文》四大家之称,而段玉裁是其中的巨擘。

其余三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则侧重于声,独段玉裁《说文解字》形音义三者并重。

非王、桂、朱三家所能及。

102、近人丁福保鉴于研究《说文解字》的每一单字下面罗列诸家说法,为读者集中了多种有关材料。

103、《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三十卷。

104、训诂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

105、汉代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106、《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总集,成书不久,出现了萧该的《文选音义》。

107、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108、汉人遍注群经毛亨、郑玄、许慎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

109、齐佩绒瑢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训诂学处于“训诂学的中衰”时期。

110、221页宋人仿照唐人,也编撰了四种义疏,即邢昺的《论语正义》《孝经正义》、《尔雅义疏》和孙221《孟子注疏》、朱熹的《四书集注》。

111、我国训诂学经历了萌芽——兴盛——保守——衰落——复兴这样的历史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两汉和清代,即兴盛于两汉,复兴于清代。

112、清代训诂学分为三派:

一是篡集派,这一派述而不作,其代表是阮元和他的《经集篡诂》一书;

113、二是注释派,这一派是阐发或纠正前人的训诂,其代表是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

114、三是发明派,这一派摆脱字形束缚,从声韵的通转去考证字义的通转,其代表是章炳麟及其《文始》以古证古、《新方言》以古证今。

115、王力这一总结性表述,有利于我们对传统训诂学的回顾。

朱星《试谈新训诂学》一文指出“总清算当从汉代说起”。

116、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

117、黄侃分28部,

118、王力分29部

119、“五四”以前的作品统称古籍。

120、现在沿用古代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给我国七八万种的古籍进行分类。

121、《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122、最早图书分为“七略”,后来是“四部”

123、丛书史部大型有《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四不备要》、《四库全书》

124、类书开始于魏文帝的皇览、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125、形音义合解的专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126、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127、《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

二、单选

1、“训诂”这一称述,从前有种种解释。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

2、“训诂”这一称述,从前有种种解释。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3、“诂”字《说文》解释为“训诂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4、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5、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

“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6、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

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7、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9、“浑言”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或“散文”,“析言”也叫“对言”或“对文”。

10、“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是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

11、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12、辞或作“词”这术语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

13、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训诂术语是辞或作“词”。

14、破读又称四声别义

15、章炳鳞的《文始》是用运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疏明语言发展变化的专著。

16、出现读破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是词义的引申发展。

17、“读破”在东汉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以后便日益多见。

18、如字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与“读破”、“破读”相对而言。

19、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小篆和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

20、俞樾平生,专意著述,兴趣广泛,精训诂,能诗次词,好小说、戏曲,有《群经平议》《诸自评议》《古书疑义举例》。

21、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成败是偏义合成词。

(合成词:

又称复合词)

22、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军。

缓急是偏义复合词。

(合成词:

又称复合词)

23、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专注·序》: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

24、“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25、《释名》:

“负,背也,置项背也。

”根据这一声训,便可推定“负”、“背”是同源字。

这使用的是推因的方式。

  26、《说文·虫部》“蛊,腹中虫也。

”是用义界或准义界方式释义。

27、宋代王子韶舜美、圣美提出“右文说”。

“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取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

28、沈兼士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对“右文”说的历史和内容都作了分析说明,把“右文”说更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了。

29、训诂学上还有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反训”说法。

3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参与。

31、“燕雀以为凤凰不能与争于宇宙之间”宇:

屋檐也。

宙:

栋梁也。

32、“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

空。

宙:

时。

33、引申是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34、《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司马以吾故,亡其良子”良子:

长子。

35、“清规戒律”原来指佛教寺院所订的规则和戒律。

《寺门正统》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

清明的规则和戒律。

36、引诱情性,导达聪明。

引诱:

引导诱掖。

37、装成圈套,引诱良家子弟,诈他一个小富贵。

引诱:

勾引,诱骗。

38、良曰:

“沛公诚欲倍项羽耶?

”沛公曰:

“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

”鲰生:

指儒生,再此含有贬义。

39、“何物老妪,生宁謦儿”宁謦:

这么,那么。

40、杏花两株能白红。

能:

这么,那么。

41、桃花能白李能红。

能:

这么,那么。

42、张千,将问事来。

问事:

刑具。

43、老身便好张主。

张主:

主张。

44、若不是你这等的撒因答剌孙,米罕管待我呵,我怎肯替你擒拿杨六儿!

“撒因”、“答剌孙”“米罕”都是蒙语。

撒因:

是好的意思。

答剌孙:

是指黄酒。

米罕:

即“肉”。

45、不杀他时,推出辕门,著他牙不了吧!

牙不:

又写作“哑步”,蒙语是“走”的意思。

46、微臣雅鲁祝若统,圣寿铁摆俱可忒。

雅鲁:

是契丹语,是拜贺行礼的意思。

若统:

是福佑。

铁摆:

是高大长久。

可忒:

是无极,无限。

47、下列词语不是来自西域的是佛教葡萄、苜蓿、狮子、佛教。

48、和尚——本来是印度对有学问的人的通称,寺庙里的佛教徒另有名称:

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49、捏盘——指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又称“入灭”、“圆寂”。

50、主持寺庙的大和尚叫“住持”“长老”。

51、“方丈”原指长老的居处,后来也用来指主持寺庙的大和尚。

52、下列这些词语是不是佛教用语?

是的有:

现在、因果、庄严、法宝、圆满、魔。

53、“仁频并闾”仁频:

即“宾  ” 也

译自爪哇语。

54、“铁辙”(铁轨)、“辙路”(铁路)“量天尺”(寒暑表)“千斤秤”(起重机)均来自于英国。

55、“支那国若何?

”对曰:

“彼国衣冠济济,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

”支那为褒义。

56、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又常称中国为支那。

支那此时为贬义。

57、唐王朝由于政治上大统一的需要,命孔颖达对前代繁杂的经说来一番统一整理,融合南北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义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58、乾隆三十四年福建举人林元桂文内用了一个佛教名词“衣钵”后来经过磨勘,便被革去举人,并将原有的训导、岁贡一并CI革。

59、不属于史记三家注的是:

是的有:

刘宋的裴203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60、不属于史记三家注的是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61、《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

62、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小篆和隶书写成的,当时称为“今文”。

63、《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三、简答题

1、训诂学的任务?

答:

⑴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⑵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⑶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2、之言与之为言有什么不同?

答:

3、简述今文、古文学派的产生和分歧?

答:

产生;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和小篆写的,当时称为今文。

到了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因建王府而拆孔子住宅,在夹壁中发现了一些用战国时代字体(有人又称为科斗文)写的经书,和原来存世的今文经书有些不同,于是就有许多人研究它,这就称为古文经学。

随后就形成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对峙。

分歧:

今文经派重在微言大义,古文经派重在章句训诂;今文经学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今古文经学的差别开始时主要是经书书写字体的不同。

今文用的是汉代的隶书,古文写的是战国文字;今文经书在行文中多用本字,古文经书则多用假借字。

4简述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

答:

①条件:

一些特征相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比如:

“少、杪、秒、渺、小”等音同音近的字,都有微小的意义。

这是因声求义的理论基础。

也是它的基本条件。

②轨道:

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5、简单说明如何析词审义?

答:

①分清词与词组②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③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④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⑤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⑥其他还有不少现象也需要辨析,如缩略、用典、转化、连类而及。

6、简述通假字与同源字的区别?

答:

通假字与同源字的区别就在于通假字意义没有联系,同源字意义有联系。

可以明确地肯定,凡是意义有联系的,都要排斥在通假字之外。

7简述方言及其作者与成书过程?

答:

①周秦时代每年八月派遣輶轩之使到各地采集方言,回来加以编纂,藏于密室,②秦亡以后,这些采集来的资料逐渐遗失了。

汉兴扬雄很喜爱方言,曾利用孝廉和士兵们集中在首都的方便,广泛进行调查访问,积累了可观的材料,历时二十七年,写成了九千字的《方言》(现存《方言》共一万一千九百余字,可能有后人增补)③《方言》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绝代”是远代的意思,“绝代语释”是书的内容之一,“别国方言”则是书的主要内容。

④书中包括“绝代语释”和“别国方言”两部分,这是因为古语与方言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8简述黄侃对梁启超胡适开列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重点是如何纠偏的?

答:

当时梁启超、胡适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黄侃认为不切实际,没有揭示出重点,所以提出二十五种书来纠偏。

该书目分为经史子集共五类二十五种容当另陈,黄侃认为一切文辞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二十五种书可以囊括一切,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

9简述黄侃论所举十种根柢书的四类之本?

答:

黄侃又说:

“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雅》为本,②无《说文》则不能通文字之本,而《尔雅》失其依皈,③无《尔雅》则不能尽文字之变,而《说文》不能致用④如车之运双轮,鸟之鼓双翼,缺一则败矣。

10、简述黄侃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

答:

黄侃归纳为三点:

“尔雅”是诸夏的公言(即所谓“近正”之意,《尔雅》据以命名);《尔雅》是经典的常语;《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11简述《尔雅》的训释内容?

答:

《尔雅》的训释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是;释普通词义。

包括①释诂②释方③释训。

二是;释百科名词。

包括①释亲、释官②释器、秋乐③释天④释地、释丘⑤释山、释水⑥释草、释木⑦释虫、释鱼⑧释鸟、释兽⑨释畜。

12简述《方言》的价值和影响?

答:

《方言》的价值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探讨古音的变化,都担供了宝贵的材料。

它还可以使我们侧面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知道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

扬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研究古今语言现象的进步方法,对我们也有启示。

后人注意对方言俗语的收集与整理,并不断取得成就,这与《方言》的先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13比较《释名》与《尔雅》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

《释名》的训诂方式亦多与《尔雅》不同:

《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例不多);《尔雅》为义训之书,间有音训(例亦甚少)《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之例;《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之例。

最大差别,乃在于《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释名》则必求训诂的字来解释以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即所谓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

14列举历史上对《说文》研究与整理的情况?

答:

①唐代李阳冰私心排斥妄改说文,刊《说文》为二十卷。

②南唐徐锴撰《说文系传》世称小徐本,内有《祛妄》一篇为专驳李妄而作。

③宋徐铉校定的本子叫“大徐本”加反切、新附字及按语④二徐将《说文》各分十五篇,为三十卷⑤清代研究《说文》大盛,有《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王筠、桂馥、朱骏声,其中段玉裁是其中之巨擘。

⑥近人丁福保编《说文解字诂林》收集几百种著作,总其大成。

15谈清人对《说文》研究的成果及《说文》四大家?

答:

①清人研究《说文解字》著作多达一百余种②其中成就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这五部书③人们向来故有《说文》四大家之称而段玉裁是其中之巨擘。

④其余三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则侧重于声,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形音义三者并重,非王、桂、朱三家所能及。

16简述说明什么是传、笺、疏、正义、音义?

答:

①“传”是传述之意,用以解经。

左丘明以《春秋》经作为提纲写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就是这个、“传述”的意思。

用于解经“先师所方为经,后师所言为传”。

②“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心得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

后来成为注释的一种。

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对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为“笺”。

③“疏”又叫做“义疏”,是疏通义理的意思。

如治河川,水流不畅通的,便加以疏通,自六朝以来,又产生了“疏”。

它既是解释经义,疏通经义,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称“注疏”。

又叫做“正义”。

④“音义”既解释经典的字义,又给文献注音。

17简述训诂学的几个时期?

答:

①萌芽期(先秦)②兴盛期(两汉)③保守期(魏——唐)④中落期(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