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6194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docx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docx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五年(09-13)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

2.(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

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

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提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

排除D。

【答案】B

3.(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答案】D

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

5.(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

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我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故选B。

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

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C。

宗法制是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D。

【答案】B

6.(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故选D。

【答案】D

7.(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B.秦

C.汉D.唐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

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

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

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

答案选B。

【答案】B

8.(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

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

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考点】秦朝统一六国

【解析】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

国。

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

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

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

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此外,可将“韩赵魏楚燕齐”谐音为“喊赵薇去演戏”,就可牢记这一顺序。

【答案】A

9.(2013·北京文综·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

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图7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作

【考点】古代都城的变迁

【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选项提到的四个朝代。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①长安(西汉都城)、②开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从平成迁至洛阳,B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10.(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

D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作者否定原因,并没有对其批判;B选项把学子的坚持等于愚昧无知错误,因此选C。

【答案】C

11.(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的总体理解,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正确。

【答案】A

12.(2013·天津文综·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

从其内容判断,

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岛夷志略》,原作《岛夷志》,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

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同时依据图片中的“万里石塘”这个说法出现在唐宋年间,据此应选C。

【答案】C

13.(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

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

由此可知BC表述错误。

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A.。

【答案】A

14.(2013·上海单科·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

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

……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

【考点】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题目的时间“宋代”。

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从“钱、权、兵”等方面削弱地方与中央官制,所以甲、乙的说法符合题目要求。

丙说的“中书省”“行省”是元代的;丁说的“军机房”是清朝的。

故选A。

【答案】A

15.(2013·北京文综·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

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图7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

【考点】古代都城的变迁

【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选项提到的四个朝代。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①长安(西汉都城)、②开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从平成迁至洛阳,B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16.(2013·山东文综·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嘉庆二十一年在雍正之后,军机处已经设立,军机处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选C。

从材料分析是内阁奉上谕,上谕不是内阁起草,排除B,清朝有中书科,但不具备中书省地位,仅具有监察职能,排除D。

【答案】C图5

17.(2013·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

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排除A;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

【答案】B

18.(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正确。

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表述错误。

【答案】B

19.(2013·山东基能·55)在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

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B.唐朝

C.明朝D.清朝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彻底改变“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完全君主专制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废中书,权分六部。

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C

20.(2013·海南单科·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阅读材料,理解材

料,礼乐是治平的核心手段,刑政是辅佐礼乐的,排除A,而选B。

材料没有涉及休养生息和儒法的治国思想,排除C、D。

【答案】B

 

2012年题组

1.(2012·浙江文综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C

2.(2012·上海单科卷·2)《左传》曰: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

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

【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的迁移,“鼎”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鼎”被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符合题意。

【答案】D

3.(2012·重庆文综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

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

4.(2012·海南单科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始王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

5.(2012·广东文综卷·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

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

因此,C项正确;AB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C

6.(2012·山东文综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

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答案】B

7.(2012·北京文综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C项。

【答案】C

8.(2012·安徽文综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言词刀笔”的含义,此处的“言”指言辞辨正,也就是语言流利,能言善辩,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这是唐代选官的标准之一;“刀笔”借指文章。

“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就是说仅凭语言表达和文章选拔官吏,不注重德行。

这样必然会有很大弊端,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9.(2012·海南单科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

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

察官员

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D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

【答案】C

10.(2012·上海单科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

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

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

A项为元朝中书省。

【答案】C

11.(2012·上海单科卷·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

是(  )

A.西周B.秦朝

C.西汉D.唐朝

【解析】此王朝的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

【答案】C

12.(2012·四川文综卷·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

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B.分封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解析】世袭制是的标准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BD项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科举制是用考试来选拨人才的一种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公平,C项正确。

【答案】C

13.(2012·四川文综卷·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题干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体现了④项,“汝生不及贞观中”体现了③项,而①②无从体现,排除ABC项,D项正确。

【答案】D

14.(2012·全国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ACD项题干都无从反映。

【答案】B

15.(2012·天津文综·2)清雍

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答案】C

16.(2012·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

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17.(2012·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关键信息:

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