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6157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1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庄子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庄子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庄子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庄子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庄子心得.docx

《庄子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心得.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庄子心得.docx

庄子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讲稿

1《庄子何其人》

2《境界有大小》

3《感悟与超越》

4《认识你自己》

5《本性与悟性》

6《总有路可走》

7《坚持与顺应》

8《谈笑论生死》

9《心态与状态》

10《大道与自然》

《庄子何其人》1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人,谁是庄子。

庄子这个名字,大家传诵了很久,但是庄子是一个什么人,说法一直很模糊也很矛盾,都知道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

[画外音]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

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他的文章嬉笑怒骂尖酸刻薄,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大家也都知道,金圣叹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庄子,这样的一个人,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我们也知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

但他说自己是谁呢?

庄生梦蝶,是耶非耶,谁也不知道庄子这个真人,他的生平究竟有多少故事。

[画外音]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同时期,他曾经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这个人可以说,在一个乱世之中,他从天地大道,直到人间名利生死,看破的,穿越的,这一切一切了然于心,留到今天《庄子》这本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那么,在庄子的这部书里面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呢?

其实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

应该说首先大家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利益的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

那么,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庄子的生活,从他的寓言里面可见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

庄子曾经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要去借米,等米下锅。

他就去找当时叫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点,他说你呀,稍微借给我一点粮食吧。

那个监河侯就说得非常漂亮,对他非常热情,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你等着我一旦把租子全收上来,我一下子就借给你300金。

这个话说得很漂亮,300两黄金,这多大的一个资产啊。

庄子一听,说我给你讲个故事。

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我听到有人叫我名字,四下看了一下没有看见谁,又找了一圈,最后低头看见,就是车沟轧出来的那个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在那跳呢。

[配音]小鲫鱼:

你给我点水喝好吗?

庄子:

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迎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

小鲫鱼:

你明天早到到鱼市场上,买我回去算了。

他说,那个小鲫鱼听了以后,就淡淡跟我说了一句话:

他说你有一升水,现在就能救了我的命。

要等到你把你把那么远的水都调来,你去看看,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着我。

庄子说完这个话就走了。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可以说他的生活促襟见肘,他要处处求人,他要等米下锅,这种生活的窘境,可能在一般常人之下。

那大家可能更奇怪了,这样一个人,有什么资格逍遥游呢?

一个人当他衣食不能保温饱的时候,他怎么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呢?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秘密,真正能够挡住人心的,永远是他最看重的标准(于丹心语)。

庄子那天去见梁惠王,他穿着那种大麻布,补丁摞补丁的衣裳,鞋子也没有鞋带,随便拿根草绳一绑,就这样去了。

[配音]梁惠王:

先生,你怎么这般困苦?

庄子:

这是贫穷而不是困苦啊,有大智慧而不能化行天下,这才是困苦啊!

看猿猴在楠子树上,盘旋跳跃、唯我独尊,后羿对他也没有什么办法,但是在荆棘丛中,猿猴就得小心翼翼,不敢乱跑乱跳了,而我现在就是生不逢时,处在荆棘丛中啊。

他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庄子自己对这个利字看重吗?

他周围有的是有钱人啊,所以他自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说就在他们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这个人有一天很荣幸,带着国家使命去出使秦国。

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走的时候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到了那儿不辱使命,把事情办完了,特别得到秦王的欢心。

回来的时候浩浩荡荡,带着上百乘的车马回来了。

这个人回来以后就趾高气扬,很骄矜地对大家夸海口,他说我这样一个人啊,要是论能力论本事呢,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让我黄连瘪境地每天织草鞋,做手工,这样来生活的话,我恐怕没有那种能力。

我的能力是什么呢?

就是一看到国君,在高位上的人,我几句话就可以能讨得他的欢心,然后我可以换来这样的财富。

他说我的能力大概也就是这样了。

他这么夸耀完以后,庄子是什么态度呢?

他淡淡地跟这个人说,他说我也听说了,这个秦王有时候,他自己有疾患的时候,遍求天下名医,长疮,长疖子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为他破一个脓疮,就可以赏他一辆车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为他舔痔疮,就赏他五乘车马。

他说曹商,你是不是给秦王治痔疮去了吧?

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车马呢?

说你还是去吧,你这些东西我心里根本就不会稀罕。

其实你看这样一个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的语言,说明什么呢?

说明“利”这个字,困不住庄子的心。

[画外音]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于丹教授认为,庄子的文章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尖酸刻薄的讽刺与挖苦。

但是,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其实说到我们今天,一个有10块钱的人,未必他的快乐不如一个有身家上万资产的人。

也就说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里的分量。

其实目前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有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

因为他们的生活底线不至于生活得过分窘迫,但是他们也不至于被财富所束缚,在财富里异化,为财富担忧。

其实说白了,我们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但是幸福不幸福,那在你的心里了。

其实我就见过这样的朋友。

我有一个朋友呢,做媒体出身,后来开始做房地产,资产越来越大,离开媒体的时候,他非常痛苦,他说媒体是我这一生最喜欢的事情,但是我为什么要去做房地产呢,因为我要有孩子,我必须要为我们的孩子负责,要给他幸福的生活,他说我所以违背我的心,我必须要有更大的金钱利益,然后他结了婚,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这个时候我们觉得他钱挣得差不多了,生活也应该挺好的,后来他说我必须要移民了,其实他移民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国家,而且先要让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先要在那个地方,他自己还要留在国内挣钱。

我们都在说你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妻离子散啊?

你那么喜欢你的那个小儿子,为什么让他离开呢?

他的回答可能大家想不到,他是认真地说,他说以我们家现在的家产,这个孩子如果在国内上学的话,我每天都会担心我的孩子被绑架,所以我要把他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其实这就是身远的故事,大家可能身边也有这样的事情,也就说这个利真的是越大越好吗?

现在网上流行这样一个段子,说人生无非是为了几张纸,一辈子为几张纸,钱呢,是为那么几张人民币;名呢,为了那么几张奖状,文凭,档案。

人到了死后,是为了墓志铭,是为了烧纸钱。

你看看一辈子,就是几张纸而已。

庄子那个时候呢,把这些东西看得就是太淡了,所以,利这个东西束缚不了他。

他觉得我自己辛辛苦苦,为利丧失我自己很多自由,很多的心智,让我自己用心去为形役不值得。

这个道理也有一些高士是能理解的。

但是,说到第二层,破名比破利要难。

很多人说,我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我们看看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生前一世,为的是死后追封一个谥号,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这是在谥号里经常见到的。

那么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他会觉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这个永恒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

这就是辛弃疾所谓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画外音]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难了,有多少人可能不为利所惑,却为名所累。

即使一个高洁之士,也希望名垂千史,那么庄子是不是在乎名分,在高官美誉面前,庄子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庄子在乎名吗?

我们知道庄子这个人,他自己是富有雄才大略,但是他自己不爱说。

因为他说以为天地沉浊,不可与庄语。

他觉得人间人,跟他没什么可以对话的前提,而且他说天地的大美,自是不言的。

所以,他自己不爱说什么。

这样,他就游荡在各地,这个时候,他就恰恰遇到他的一个好朋友惠施。

惠子这个人在梁国做宰相。

庄子晃荡晃荡正好到了梁国,就有很多人就跑去跟惠子说,庄周这个人口才、雄辩远在你之上,别看他不说话,他要说起来就不是你的对手。

其实惠施在当时以他著名的《坚白论》而著称,是天下有名的雄辩家。

那惠施一听,也还是急了着,害了怕了。

所以说梁国也不大,就发动他手底下的人,满城去找庄子,一定要找到这个人,千万不能让他直接见了梁惠王。

要万一把相位给他怎么办呢。

后来,庄子听说这个事,他就自己去找惠子。

[配音]惠子;你来找我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目的?

庄子:

南方有一种鸟叫鵷(yuan)雏(一种像凤凰的鸟),从南海飞到北海的时候,在这遥远的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喝。

有一天它飞过一只鴞(xiao)鸟(猫头鹰之类的猛禽)的头上,这只鴞鸟正在吃腐烂的老鼠,鴞鸟怕鵷雏抢它的老鼠,便仰头大叫一声。

你现在是不是也想嘎地叫我一声吗?

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

其实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名。

当然大家可能说,这是一个顺道的事,他本来也不贪图那个相位,而且梁国是那么一个小国,他可能也不在乎。

但其实还有更大的相位送上门去。

大家知道楚国大吧,我们刚才说齐国大,楚国大,秦国大,这是战国里面最大的三国了。

那么,楚王派自己的大臣去到庄子那里亲自找他,希望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

庄子当时在干什么呢?

当时,他逍逍遥遥在蒲水上钓鱼呢。

这个时候来了两个大臣,毕恭毕敬地跟他讲,说想要我们国家的事,劳烦劳烦您。

说得很客气,想要请他出山为相。

庄子又开始讲故事,绕得很远啊。

[配音]庄子:

我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用做占卜。

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

大臣:

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

庄子:

那么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

庄子当时就一笑告诉他们,说你还让我拖着尾巴在泥里活着,你们就请回吧。

其实这就是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如此态度而已。

大家说他看得破吗?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

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

其实,人这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

所以,人生的劳顿有很多时候,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

很多事是一个循环,也许你眼下的起点,对自己的交待,是一种很高尚的回答,比如说,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成就,为了对社会的贡献。

说的是一个很好的名声,但是,潜在背后的动机呢?

我们每个人都问问内心,这是不是我们给名和利,找的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

有时候,就是因为被名利在前面一步一步地牵引着,人会沦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于丹心语)。

大家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吗?

说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人人有时候有无名火,你不能跟别人说,我是因一个什么样的官没当上,或者我挣钱没挣到,人总有他堂而皇之的理由,变成了无名火,这个无名火循环往复地出现。

有这么一个说法:

说一个公司,一个机构,可能最有资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那个老板。

这个人位置最高,所以他可以随意呵斥任何一个下属,指责他,这个工作你怎么就做不好,你做不好我就没有政绩,做不好这个单位就没有好名誉,所有过错全在你一个人操作的能力上。

你想想你的执行力是怎么回事,回去好好反省。

作为他的下属,只能是唯唯诺诺,点头称是。

回家以后,这无名火就发在老婆身上,对着老婆大喊大叫,我辛辛苦苦在外挣钱,撑着这个家的名分,你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但你没把家没管好,没把孩子管好,你就让我过这样的生活吗?

把老婆臭骂了一顿,老婆也只好点头哈腰,因为每个月要从丈夫手里拿线。

但是,回过头来心里又不平衡,就去训孩子,说你看看我为你这么辛苦,我这一生都付出了,如此操劳,你学习还不努力,你现在的这个成绩,你对得起我吗?

这个孩子呢,也只好点头哈腰,但回过头就更愤怒,这孩子就开始骂他们家的小狗,说看看你这么不懂事,上头这么多大人欺负我,我回到家你还不跟我好好的,把这狗给打一顿。

狗呢,必须得听主人的,它知道它得住在这儿,它也有无名火,它在家不敢说什么,等一出去,无名火就发在野猫身上,就出去不停地追着野猫咬这个猫。

猫知道也打不过狗,它也只好忍气吞声,然后这个猫就拼命地去找耗子。

因为只有在耗子身上,猫的愤怒才能得到宣泄。

其实我们如果如此这般的说下去,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个耗子的委曲之间到底还差多少环节呢?

这就是我们人世间的一种潜规则。

其实,我们人人心里都有无名火,我们真的想让自己平息,就回过头来看看庄子,看一看是不是有内心的原因:

是别人给我们的这么多委曲,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与利这两条船?

大家看看古代造字很有意思,什么叫人心中烦闷呢?

这个“闷”字无非就是一个“门”字里面一个“心”字。

也就是说,你把自己的心关在一扇门里了,你还指责烦闷吗?

能不能打开这扇门,全在自己。

所谓“看破”二字,无非是开了一扇门而已。

那么人活着的时候,名与利这两个字最重,到了最后终极大限,你说名利我还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就可难了。

红尘在世,庄子都说,宁可生而曳尾于涂中,活在泥塘里也比死了的好,说庄子不也这么讲吗,他真的能破生死吗?

那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庄子的结发妻子先他而走了,惠子还真是他的好朋友,去吊唁。

到了他家一看,庄子在那敲着盆唱歌呢,叫“鼓盆而歌”。

[画外音]亲人死了,人们往往会痛苦思念,而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

庄子淡泊富贵,看破名利,难道对于死,庄子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吗?

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配音]惠子:

你的妻子为照顾家庭子女,如今年老去世,你不但不悲伤痛哭,还敲盆唱歌,你真是太过分了。

庄子:

唉,你听我说嘛……

庄子就淡淡地告诉他,他说:

唉,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会不难受呢?

但是我现在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叫做察其始而本无生,我真正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

他说最早人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

这就是老百姓的话说,叫人活一口气,他说你其实看看天地之间,无非是聚集这么一股气那么一股气,然后这个气息,逐渐要找到一个形体,由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

而现在我妻子循着这条路回去了,她比我先走,在此时此刻,她可能在一个巨大的密室里面,踏踏实实地睡觉了,她就解脱了,那我还不高兴吗?

他说我想起这些来,我就忍不住要敲着盆唱歌了。

看,这是亲人的死亡,面对亲人之死,能够有这样一种坦然的欣慰。

其实这种心态,我们说中国的民间,有的时候,有大智慧者也能做到。

民间讲究办喜事有两种,叫做红白喜事。

不仅红喜事嫁娶,生命繁衍的开始是一桩喜,那么白喜事,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也是一桩喜事。

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生是生命来临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灭之后的相送。

而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

[配音]庄子:

大自然它赋给我形体,用生活来使我劳顿,用岁月来使我年老,用死亡来使我永远休息。

自然是变化的,人必须顺应自然,这样才能不喜不惧。

如果我们真有庄子这样的心态,也许我们会少了很多的牵绊和苦楚。

那么大家可能说,是啊,生老病死,周围的人总免不了有这么一番相送,但是真正到自己自处尤难,自己能面对得了生死吗?

自古到今,有多少炼丹的人,从魏晋的时候开始,炼那些五食散,吃完的之后要宽袍广袖出去发散,人所有的追逐为什么总是想着可以长生不死,那么庄子也得面对他的一死吧?

他有很多学生大家都在商量,老师真是有一天,到了百年之后,我们怎么给老师打点他身后之事?

庄子就开始跟他的学生讲:

我死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别准备,我就用整个天地做棺椁,做我的大棺材,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是我的葬品。

好家伙,这么说起来,比我们所看到的楚王墓、汉王墓,比什么王陵都要奢侈,他用天地日月当连璧,玉和珠玑都作为他的陪葬品,跟他在一块了,我就要这么一个大葬礼,就把直接把我扔出去就完了。

学生不敢,想想说:

老师,如果我们不给老师弄个小棺材,扔在外面,被野兽吃了怎么办?

然后,庄子想一想,告诉他的学生们:

我要是扔在荒山之上,我可能就被那些苍鹰,乌鸦,所以天上的飞鸟飞禽,就把我的尸体给啄食了;如果你要是好好的,弄一个棺材把我装起来,埋在地底下,有朝一日木头朽了,人也烂了,我喂的就是地下的那些蚂蚁,蝼蛄,所有地底下的小虫子,我无非也就是个饲料而已,你干嘛要抢天上那些东西口里的食物,喂地下的东西呢?

那头不都是这样一种物质不灭,不都是被吃掉吗?

这就是庄子对自己形体和自己生死的一种看法。

其实这个说法,让我们想起现在在西藏地区某些地方还流行的天葬,也就是说人死之后,希望他的这个肢体被这些个仍然飞翔的天上的飞禽带走,能够重新在天界以一种有形的形态回到他生命的本初。

可能在很多文化中,有一些理念都是相通的,那就是豁达是人解脱的前提。

我们社会上有许多抗癌俱乐部,有很多的抗癌明星。

其实过去一听说得了癌症,那几乎就是判了死刑了。

可是现在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活很多年?

因为他有一种内心的调理,他乐观。

他自己不惧怕死亡时候,奈何以死惧之。

这个死亡是你心里的一种暗示,其实庄子从来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他不惧怕的方式,就是“乐生”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

这个观点呢,跟儒家的思想也会不谋而合,这就是孔夫子回答他学生的那六个字,叫做“未知生焉知死”。

人,活还没有活明白,干嘛去想死亡的事呢。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儒道相通,给我们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和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永远是这四个字。

人是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甚至不俱生死,那我们的心灵空间能有多大啊!

这是一份大境界(于丹心语)。

大家会说庄子看破了这么多,这个人是不是很消极啊?

对他来讲,已经无所挂碍了,那他还在乎什么呢?

其实,庄子在他那个时代,是一个内心有所判断,但不一定要转化为行动的人。

民间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两个人在田头,一个人在烈日炎炎下努力地种麦子,干活干得汗流浃背。

另个一个人就躺在树荫底下喝着茶,哼着小曲。

然后干活的人当然会觉得自己是勤勉的,在道德上一定是有资格去训戒那个懒汉的,所以他就说:

你看你你这么懒惰,你以后吃什么喝什么啊,你怎么能每天就这样浪费大好时光呢?

然后乘凉的那个人就悠悠闲闲的说:

我问问你,你现在这么卖命吃苦受累,你又为了什么呀?

他说我为了丰收啊;他说你丰收又为了什么呀?

他说丰收以后我就可以用粮食去卖钱;乘凉的人又问他,你卖了钱以后你想干什么?

种麦人说,等我卖了钱,我衣食无忧了,再遇上这样的炎炎夏日,我就可以不下地干活,找一个树荫躺着喝茶哼曲,我就可以悠悠闲闲地享受生活了。

然后现在在乘凉的那个人告诉他说,我现在就已经在过这种生活了。

所以,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未来的梦想。

其实大家想一想,这仅仅是一个笑话吗?

有很多时候,我们随手可得的事情,但是被我们观念上一个误区给遮蔽了。

可以说庄子在他的一本书里,留下了很多隐约的他生活的影子,在这里有很多判断跟儒家彼此呼应。

只不过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看中的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这样一种成全;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旷的苍天上人的精神的自由,他看中的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

可以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

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于丹心语)。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看过庄子很多的故事,你会打通他的一套生命哲学,这不简简单单以积极或消极而论,而是在我们生命不同的体系上给我们建立起来的参照系统。

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

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的内心真正无所拘囿,让我们风发扬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翻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去追寻

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2

【画外音】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去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

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的生活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

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

有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呢,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逍遥游》其实无限的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所以大与小呢,它决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边很多实用的规则,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那么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所以呢惠子和庄子之间存在很多对话。

《庄子》中写到说,惠子啊,有一天去问他,说你看魏王给了我一棵葫芦籽儿,我在家呢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

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有五石之大。

这么大一葫芦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最后我就发愁了,因为他太大了什么用都没有。

他说我把这大葫芦要是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

所以叫做其坚不能自举。

要是盛上水,往起一举它就碎了。

用它去盛米面粮食,盛什么东西都不行,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

所以想来想去说,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的,不就是为了最后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

什么都装不了了,所以惠子说:

[配音]“这葫芦虽然大,却大得无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

庄子呢想了想就开始给他讲故事。

庄子先不说这个葫芦干什么,说我告诉你啊,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

他们家还真是有稀世的瑰宝,就是家里有个秘方。

这个秘方呢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了水以后不皴。

他们家有不皴手的药啊,所以就世世代代一漂洗为生。

有一天,有一个过路的人偶尔听说他们家有这个秘方就来了。

跟他商量,我以百金来购这个秘方。

全家人一听,晚上就开了个会。

说咱们家这个秘方,虽然由来已久。

但是全家人这样漂洗为生。

咱们也没见过百金呢。

人家花这么多钱,不就买个方子嘛,干嘛不给他呀,咱卖了吧。

所以呢拿了百金以后太知足了,觉得这省去多少辛劳啊。

这个过路的人呢,拿了这个秘方就走,他是去干什么呢?

当时战国时候,各个地方都在诸侯混战之中,为了争地而战。

那么在东南部就是吴越之争。

吴越之地,我们知道是靠近水乡。

这个人从宋国拿了秘方直奔吴国去跟吴王讲。

如果你要是选在寒冬腊月真正向越人发起水战,那么你有此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冻。

手不生疮可以拿着兵刃。

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你可以去试一试这个效果。

吴王就听了他的建议,拿着小小一个秘方开始向越人发起了水战。

这一战吴国大胜。

所以这个提供秘方的人呢。

裂地封侯,马上身价非同一般。

你想想,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果。

如果你有大眼界呢?

你会看到同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