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6151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docx

《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docx

王金亮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

王金亮:

诊余夜话(妇科诸疾,学其治病思路)

作者:

王金亮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编辑/钱秀华⊙校对/许奇○不可轻教汗下流

王氏妇科脉诀有云:

“产后诸症是本虚,恶露流通是所宜,更有多般发热病,不可轻教汗下流。

”家父一生诊治妇人病,十分强调重视阴血。

尤其对产后病,认为妇人妊娠到产后,就是阴血消耗的过程。

倡导产后应养营血,同时护脾胃,以资气血化生,促进产妇恢复。

对妇人产后多汗出,其指出:

汗出适可而止,不可大汗淋漓。

因为汗是人体津液的组成部分,“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特别信奉叶天士的“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理论。

认为中医学提出的“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学术思想,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3年3月,有一产妇邀诊,余随家父前往。

患者产后18日,精神不振,心悸乏力,少气懒言,每夜汗出不止,甚则大汗淋漓,浸湿衣被。

察舌体干瘦,无津少苔,脉细无力。

家父认为,产妇多汗亡津,阴血大伤,皆因产后体虚。

正如《内经》所云: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治当益气固表止汗。

方药:

黄芪60克,党参25克,焦白术15克,山芋15克,牡蛎12克,龙骨10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炙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出汗渐缓,后以参麦散加减数剂而愈。

“血汗同源”的理论,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妇人产后,尤要重视汗出,实因汗乃心之液、血之余,津血同源也。

○肺气一通诸气皆畅1981年3月,朋友之妻陈某求诊,主诉:

胸闷纳气、气紧气憋半月余,近来因事情绪不畅,心胸满闷,急躁易怒善叹息。

舌红少苔,脉弦细。

余诊后认为,此乃肝气不疏之故。

胸部为气海,气机不畅,故胸闷纳气也。

立方柴胡舒肝散加减:

柴胡6克,枳壳6克,香附6克,木香6克,佛手9克,青皮6克,乌药6克,炒白芍12克,瓜蒌10克,云苓10克,甘草3克。

生姜三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药后复诊,诉症状未减,余疑之,自认辨证无误也。

于前方加神曲9克,川朴9克,继服3剂。

半月后,与患者相遇,详问其情,其云二次药后症状未减,又请你父亲诊治,现病情已好转。

余细看药方,只在余药方中加桔梗9克,紫苑9克。

然服2剂则效。

余不解其意,询问于父,父云:

胸闷痞满之症,给服疏肝理气之药而不效者,可根据“肺主一身之气”之论,病机十九条早有明示: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故你前方中疏肝理气未能速效,今加桔梗、紫苑,开室宣气,肺气一通,诸气皆畅,故而收效也。

余愧之,学中医皆在悟性也。

○三法治腹泻2001年秋,有一中年妇女,患腹泻终年累月不愈,经余诊断,立法以消导、渗利、疏肝、健脾、暖肾,升提温补,均未见效,余茫然不知所措,求教于家父。

父亲深思片刻云:

患腹泻者,大多在初病之时,必有食物积滞于肠,久之致中焦脾胃渐亏,运化无权,以致所进食物难以消化,从而形成食积。

故腹泻早期常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肠胃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积滞丛生。

陈积未去,新积又生。

积滞与肠胃不健互为影响,循环往复,由此而脾虚及肾,而成肠滑不禁,腹泻难愈。

故可认为积滞乃起病之因。

治疗应“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

家父主张治泻三部曲:

一通腑,二健中,三涩肠。

一通腑,可先用大黄荡涤肠胃积滞。

有寒配干姜、附子;有热用黄连。

二健中,此法多用在通腑之后,腹痛腹胀症状减轻之时,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为代表方。

三涩肠,此法用于健中法后,大便滑脱不禁者为适应症。

以真人养脏汤为主方。

此外,三法之间,可相互配合使用。

如通腑与健中同用,健中与涩肠同用。

做到有机配合,分症状主次制定方药。

要注意,通腑不宜用急下峻下剂,多用缓下剂。

选方用药,不可伤及正气。

邪去正复,泻当自止。

余细品家父之言,实乃至理明言。

后经临床施用,更解治泻三法之意,故录之以备忘也。

○暖肝温胃治神经官能症

李某,女,48岁。

2003年3月初诊。

患者自诉:

患病8年,事由婚姻失败,精神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常感心烦易怒、恶心、吐涎沫、疼痛难忍。

近日来病情时有加重,失眠多梦易惊,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情绪暴躁,多疑伤感,甚则厌世,胃纳减少,形体见日消瘦,气短,肢冷,出冷汗。

曾经当地医院检查,诊为神经官能症。

刻诊:

舌质淡,苔黄厚腻,脉沉滑。

余认为此乃心脾两虚,一则病久体虚,心血暗耗。

思虑不遂,必伤脾气,脾虚无以化源,此案气血虚弱无疑。

加之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肝胆郁热,湿热壅滞,聚液成痰,痰热上扰。

故立方以归脾汤合温胆汤加减:

党参15克,云苓块12克,焦术15克,炒枣仁12克,陈皮5克,半夏6克,竹茹5克,枳壳6克,远志5克,桂圆肉10克。

生姜3片。

水煎服日1剂,5剂。

药后二诊,饮食稍有改善,余症未减。

余对此患者辨证尚无头绪,遂向家父求教。

家父诊后云:

此症乃肝寒脾虚之故。

余求解,父言:

肝寒则血行不畅,肝失所养,而不能藏魂,魂不守则神志不安,而见上述症状。

建议以《金匮要略》吴茱萸汤治之,遂立方:

吴茱萸12克,党参18克,生姜3片,红枣3枚,炒枣仁15克,陈皮9克,木香5克,甘草3克。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药后诸症好转,连服本方20剂后,症状消失,纳眠良好,病已向愈。

此案后,余细读《金匮要略》知,吴茱萸汤,归纳其主要适应症为:

1.干呕。

2.吐涎沫。

3.手足厥冷。

4.烦躁欲死。

5.头痛。

实与此案对症也。

吴茱萸汤,大辛大温,暖肝温胃。

肝暖则血行通畅,魂藏神安。

故临床见神经官能症见虚寒者,均可以本方治之。

经方之效,可见一斑。

为医者当读经典,感悟临床。

○立方用药重在感悟

家父常每于临证时教诲于余,对于前人之论要认真分析。

要从临床实践出发,临证释疑。

如妇科病,妇女青春期,肾虚证甚少,或虽有之,也只十居二、三而已。

中年肝脾病,兼心伤者为多。

老年肝脾病,又兼肾虚者众。

妇科病临证之际,必明经、带以定证型,宜全身症状参合。

诊月经病,不可偏执先期为热、后期为寒,应详询月经期、量。

色、质之变化。

诊带下病,亦不可全遵五色带下之论,而应详审虚实寒热及相互关系。

治疗上,认为为医者,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辨证,要准确把握病机,有是证用是药,不可妄治。

家父曾治一36岁女性不孕患者,其月经正常,只是色淡质稀,饮食欠佳,面色白,脉数细。

婚后5年未孕。

此患者症属气血不足,家父立方以养血益气疏肝之法。

方用:

当归15克,川芎5克,炒白芍10克,党参12克,焦白术15克,云苓块9克,神曲9克,生黄芪15克,远志3克,炒枣仁9克,木香3克,陈皮5克,炙草3克。

红枣二枚,生姜二片。

患者连服20剂,一年后,孕产一儿。

本方看似平淡,实则补气益血,健中调肝,针对气血不足所设,而面面俱到。

方拟八珍汤而重四物,又像补中益气汤,而又寓归脾汤,故使肝脾调和,心神得养,气血健而血海行。

方内本无助孕求嗣之品,却收启宫获育之效。

可见详审病,重辨证用药之重要。

○顺时而治

2002年正月,元宵节刚过,时值雨水,有一70岁老妇求治于家父。

症患呛咳,连声不止,咯痰色黄黏稠,时有气逆上冲,发为喘息。

观其清瘦,舌红苔薄黄,脉弦而滑。

家父诊后云:

今日雨水节气已交,春为发陈阳气外泄,此老妇乃气喘宿疾,理应得温而瘥,然其反而咳喘不休。

因今岁春寒料峭,肺气不宣,难以肃降。

治疗之法,当以肃化润肺为治。

随即立方:

炒杏仁10克,炒苏子6克,枇杷叶10克,冬花10克,紫苑9克,陈皮9克,瓜蒌10克,桔梗5克,炙麻黄3克,旋覆花9克,甘草3克。

水煎空心无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咳停喘息,嘱加生活饮食调理病渐愈。

父云:

常读《内经》书云: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知人之形气矣。

”确实,地有南北高下之异,四时有寒热温凉之别。

春时气暖多风,故肺经见症居多,治疗每取辛凉疏风之品,宣畅肺气。

夏季酷暑多有熏蒸之气,以湿为主,湿邪重浊,暑湿互蕴,三焦气机不畅。

治疗多用辛苦芳香之味,以上下分消。

秋气肃杀,燥气当令,用药宜味辛体润之品,甘凉肃上。

严冬寒气凛冽,寒侵肌肤,卫阳被遏,故多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宣肺达郁,调和营卫。

为医者又常为时令所困,当随症应变,巧思多悟,敏而行之。

○腹胀辨虚寒

1997年,乡邻李姓妇人,患腰部胀满而数次到余处诊治。

观其腹胀如鼓,下午尤甚,大便溏薄,口干口苦纳差,脉弦细,苔薄白。

余认为患腹胀者多腑气不通,当理气除胀以通之。

故首以平胃散加枳壳、青皮、木香、乌药、佛手之品。

药后胀满未除,又加大腹皮、甘松、炒莱菔子。

药后胀更甚,余无策,请家父诊疗。

父诊后说:

腹胀当辨虚实,细观患者,口干口苦,午后胀甚,大便也溏,可视为脾虚不运之象。

即处方健脾益气为治。

处方:

党参15克,焦术15克,苏梗6克,云苓10克,香附6克,炮扁豆9克,炒山药18克,炒薏仁12克,砂仁6克,枳壳9克,木香5克,炒干姜5克,甘草3克。

患者连服上方5剂,腹胀渐消,大便转实,病向愈。

事后父云:

临床治疗腹胀,贵在辨别虚实,凡有邪有滞而胀者,实也;无物无滞而胀者,虚胀也。

若病在胀胃,多食后胀甚,治可通腑。

如二便通调,胀在脏,多脾虚不运。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也。

也实《内经》所谓,“浊气在下,则生(月真)胀”之意也。

治当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之类方也。

腹胀属实者,常见口苦口臭,便干便艰,食后胀甚,苔多黄腻,脉滑者,治之宜疏导,理气化湿逐邪,可选用四磨汤、越鞠丸,甚则承气之辈。

○治痛经用药要点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临床以未婚或已婚未育女性多见。

近几年来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腺肌症者,也越来越多,痛经多为主要症状。

前几年我与家父常讨论有关痛经的治疗,父亲集其一生临床经验,总结出痛经经前经后治疗之法,余录达如下。

经前治疗法:

经前勿滥用补法。

月经来潮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冲脉盛、血海充盈的情况下,经血按期而至,气血相互协调,则经脉通畅,经行顺利,而不致有痛经之患。

若气血不调,则气滞血瘀,经行不利导致痛经。

因此,治疗此病,在经前及月经来潮期间,宜采用理气、活血调经之法,因势利导,以助经行通畅。

不宜滥用补药,因补益药品,性多腻滞,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经行不畅,而产生经行腹痛腹胀。

此外经前用药须注意两点,一是观察有无受孕。

有生育条件的女性,在经前或月经过期数天而未至者,首先要考虑是否受孕。

在未确诊之前,不要乱用活血通经之品,可暂作观察,如实需用药,可采用经、孕两无碍之品。

二则患者有月经过多病史,用药不宜过于活血通经,当观察月经来潮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经后治法:

经后勿滥攻,宜益肾和脾。

调养气血。

女子月经以血为主,月经过后,多血亏,气也相对不足,患月经过多者尤甚。

故经后用药,一般以滋养肝肾,调和脾胃,补养气血为主。

切不可再行攻伐,用破气损血之品,免伤正气反而致病。

○月经失调从脾论治

刘姓患妇,33岁,1987年7月初来诊。

自诉一年多来,月经不调,经水先期而至,量少,延日不止。

观其精神倦怠,纳食不佳,胃脘不适,反胃,嘈杂,双下肢轻度浮肿,四肢乏力。

舌淡苔白,脉细虚。

实乃气虚无力固摄所致。

即立方补中益气汤加海螵蛸、炒芡实、川断、地榆,以益气收敛,固涩止血。

连服3剂,经水仍漏下不止,诸症未减。

带着问题向家父请教,父详问病情,见患者精神不悦,细问知其生性内向,多愁善感,沉思积闷,少与人交流。

中医认为,思忧伤脾,日久便成脾郁之症。

脾结者,气机不畅,升降失调,百病由生。

脾是产生月经的渊源要脏,脾气结,则见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等症。

治疗脾气郁结,方法有三:

一乃精神调摄,使患者释怀解忧愁,做到自松、自克、自解、自悟。

此乃治脾结之本也。

二则调理气机,以恢复脾之升清,统摄运能。

古人云:

“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

三是理脾,要与治疗其他脏腑相配合。

如疏肝解郁,补益心脾,培土生金等法。

此案患者患脾气郁结,郁而动火,加之脾不统血,致成崩漏。

可用归脾汤加减主之。

古人云:

“归脾汤治脾而开郁”,有引血归经之妙。

适加砂仁、白蔻,以温中化湿运脾。

余遵之处以归脾汤3剂,患者月经渐趋正常,后继续调理脾气,精神调节,病未发。

○水道利则血管利

武某,女,49岁。

患“功血”已半年余,血下淋漓不止,曾用激素及诸般止血剂,未见显效。

今至门诊,诉其月经淋漓不断,色淡量少,夹有血块,下肢浮肿,贫血貌,身倦乏力,腰酸腿软,头晕,舌尖有瘀点,脉细弦。

家父详问病史,观前后处方,多为四物、归脾之类。

也有少腹逐瘀汤、失笑散等活血化瘀之剂,何而未果。

家父思之良久,即以立法方:

当归18克,泽泻12克,云茯苓12克,茜草9克,丹参10克,黄芪15克,甘草3克。

患者服药5剂后出血渐停。

原方加炒薏仁12克,再进5剂。

药后患者血止肿消,诸症皆失。

余难解方意,父解曰:

此方以当归、泽泻为伍,实乃是活血利水之配伍。

用于治疗月经病血瘀水肿者,有明显的效果。

血与水,乃机体生命之重要物质,二者关系密切。

经云: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又云“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唐容川也指出:

“血得气之熏蒸,变化而为水。

”在病理上,血与水亦互为影响。

如张仲景所说“血不利则为水”,此水即称为邪水,多是血行不畅致水液代谢失常之故。

血水不利,治当活血利水并举。

当归辛香走窜,祛恶血而生新血,为妇人调经之要药;泽泻渗利水湿,两药合用,可共奏活血理水调经之功。

水道利则血管利,而瘀血可去。

此案乃血水不利而致崩漏浮肿,故以当归、泽泻为主方,加减而取效也。

名医简介:

王金亮,山西省平遥县道虎壁乇氏妇科第二十八代传人,山西省平遥县巾医院妇科主任,平遥县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山西省优秀中医临人才。

业医四十载,幼承庭堋,侍诊于祖父,父亲,启蒙于《药性赋》、《王氏脉诀》、《王氏家传汤头》,稍长即涉猎《傅青主女科》、《济阴纲日》等妇科专著。

青年时,进入山西省中医学校,系统学习中理论,精研经典。

曾供职于山西省平遥县达蒲卫生院,洪善地区医院、古陶镇医院。

2004年调入平遥县中医院,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四十年。

前后在《中医杂志》《中医文化》《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山西中医》《山东中医》《河南中医》《河北中医》《实用中医杂志》《中医药临床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