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6138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docx

《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docx

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

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影响研究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系统在创新和演化过程中所需信息的重要来源。

新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系统的外在环境,对社会管理创新需求、社会管理主体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动力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在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本文在深刻把握新媒体特征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从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服务领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方式。

关键词:

新媒体;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一、新媒体背景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现状

(一)新媒体内涵界定

新媒体的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的,其内涵主要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利用新的技术手段。

以博客、微信、微博以及软件开发为手段,以互联网和移动端为媒介的即时通讯等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信息的传播质量,人们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近距离沟通。

其次是新的人文内涵。

新媒体可以让它的受众逐渐将被动接受信息的观念,转变成为积极参与到新闻和信息的制作中来,通过平台传播自己的观点,或与其他受众共同分享信息,真正让公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

综上所述,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

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以数字媒体为核心,通过多媒体终端,实时交互地为受众承载和传递信息并提供服务的媒体形式。

(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现状

1.政府缺乏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认识

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对公众参与到社会管理的的认识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被公认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并且一直掌握着雄厚的社会资源,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一直是强化政府的重要性而过度忽视社会概念,因此,政府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控制其他社会成员,对公众参与管理存在怀疑,要求公众必须服从政府的管理。

众所周知,政府一般不会将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内容模糊并且途径少,发布时间不及时。

很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公民有时会感到被拒绝参与,因为政府没有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制定有效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以保证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起到参考价值。

游戏,政府往往缺乏与公众平等合作的意识,忽略了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和主题之一的地位。

2.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意识不强

在很多学者、组织大力推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同时,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表现出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能力不足的现象尤为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下,公众逐渐养成了对所谓的官方决定言听计从的习惯,缺乏角色意识、权力是以和责任意识,下意识的将自己定位为社会管理的附属者,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淡薄。

近年来,民众不理智上访事件较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这表明,少数民众希望通过参与社会管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因为认识水平局限,缺乏一定得自我管理能力,与愿望背道而驰,最终以缺乏参与的合法性、有效性导致失败,没有达到参与社会管理的目标。

3.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渠道不畅通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合理诉求被相关管理部门的到足够的重视,为此,国家制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听证会制度等可以命中充分表达自己诉求的渠道,但是这些制度在具体的身世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比如,原本保证公民合法监督权的听证会制度,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变成了摆设,成了面子工程,不仅浪费了公正的时间,更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

很多类似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由于政府机关办事效率不高,导致公众即使有强烈的诉求也不想去花费过多的精力、财力,最终不得不放弃表达诉求。

久而久之,当越来越多的命中的愿望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时,就会降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产生畏惧情绪。

我国现行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二、新媒体在促进社会管理方面的机制和定位

(一)新媒体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想象机制

1.新媒体让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透明

新媒体使得生活方式“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透明。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开放性、高效的便捷性和相对的廉价性,极大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垄断和特权、低效和同质、单一和贫乏,使综合信息和个人信息的即时发布和自由传播由想象成为现实。

信息公开透明,社会透明度提高,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了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新媒体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们知识生产、信息生成、传播和共享上的平等,改变了某些阶层和群体垄断知识生产和文化资源的现实,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情况,管理者企图通过信息不对称来实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不可能,从而带来了传统社会管理的危机。

2.新媒体让社会民众广泛参与,最大限度的增加了社会和谐

要实现社会管理效果最大化,就要最大程度、最广泛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而这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新媒体为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集团、各种身份的普通民众提供了利益诉求和表达的平台和渠道,使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和个人见解,打破了少数社会精英的话语垄断,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参与管理的平台,大大增加了政治参与的广度,改变了间接民主一统天下的局面,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给了全民参政议政的机会,人民在更大程度或者说全民参与决策、政府管理及社会管理各项事务,使得直接民主和半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社会沟通方式从过去的由上到下、一对多转变为平等的互动式的交流,可以使上层领导和政府部门听到基层和普通民众的声音,有利于政府和民间的沟通和对话,化解分歧和合作。

新媒体所裹挟的民主、民生、民权理念也极大地增强了公民的身份意识、主体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公平和正义的意识、民主和监督的意识,参与和改变的意识等,使得权利意识大爆发。

网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献计献策、扩大渠道、集思广益,汇总最全面的社会生活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新媒体丰富了舆论监督,最大限度的促进了社会公平

传统社会,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公众对社会管理者不敢、不会、不能监督。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由于自身特性所形成的虚拟空间衍生为一种集中的、广阔的、影响力巨大的、针对公共问题聚焦的社会公共领域。

在这里,我国的数亿网民,涵盖社会每一阶层,上至中央下至基层,都是网络的参与者和运用者。

任何公共事件、公共人物、公共问题都会成为网络“网聚力量、监督传播”的目标,社会对公权力的监督无处不在,政府和社会管理者受到社会公众来自四面八方的监督,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全民监督,舆论监督更有力。

新媒体使得监督体制更加完善,有利于政务公开和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法治、克服社会不公正,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格局也因此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更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对现有社会管理模式中公权、民权、舆权的地位和份量,而这份监督又是纵横交错的网格,难以单一地应对。

4.新媒体整合社会各界力量

新媒体成本低、及时、便捷的特点使得人们之间沟通交流更加便捷,缩小了地域差距、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好地发挥沟通交流、服务社会的功能。

在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虽然并不认识,也没有传统社会基于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关系,但是网络把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民众由集体无意识变为有意识联合,把全国各地不认识、不相识、不熟悉的人在网上瞬间集合起来,形成合力。

传统社会,社会基本处在碎片化的无序状态,每个声音无足轻重乃至被淹没。

互联网通过其特有的聚集功能,可以把成千上万的网民的声音聚集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

新媒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助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自觉或自发地推动了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的创新,协调了社会关系、保持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形成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新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定位

1.充分发挥多元特点,帮助政府丰富社会管理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生活细节离不开新媒体的参与,新媒体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公众真真切切的感觉到新媒体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在移动物联网盛行的背景之下,政府可以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促进政务公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顺应公众不断高涨额信息需求。

特别是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的裹层中,通过网络平台季即将事件的最新进展客观、准确的发布出去,逐渐扭转政府在群众心中惯于隐瞒政务信息的刻板印象。

及时的发布信息,利用多种渠道发布信息,成为了改变政府形象的重要工作。

社会舆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如何引导社会舆论向有利社会管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是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众传媒作为主流媒体,承担着向公众传达重要事件的责任,而公众关心的很多都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因此,公众需要一个灵活多变、时效性高的媒介来表达和接受自己所关心的信息。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媒体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总之,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公众视线,为大众设置可以研究的议题。

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通过隐匿性意见领袖、及时的信息传播,用设置议题的方式帮助政府形成可操控的社会舆论,将偏离社会主流的舆论引人正常轨道上来,在多元话语表达中,尽量使公众的公共思维理性化,为政策执行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如何及时的了解公众的心声是政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可以瞬间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它改变了以往媒体上下级式的传播方式,模糊甚至打破了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鼓励人人参与、人人评论、人人分享,公众在接受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是,本身就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关心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

通过新媒体的沟通方式,政府及社会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公众心声,促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理解,最大限度地消除隔阂、减少偏见。

2.行使舆论监督,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提供反馈渠道。

让公众更多的接触社会管理的信息,潜移默化的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

新传媒是公众对参政意识,促进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

以博客、论坛、BBS等新媒体不仅能让公众无障碍的获取各类信息,还可以使他们能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在网络世界里畅所欲言。

话语权的扩散使他们可以反过来借助新媒体形成强烈的社会公共舆论反映给政府。

在媒体监督和社会舆论的双重监督下,公众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参政意识,在依法行政中实现公众、政府双赢的局面。

新媒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让更多的人有行使舆论监督权力的意识。

新传媒不仅促使舆论监督逐渐形成,而且拓宽了公众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一旦缺失公众的监督和约束,就会出现很多漏洞和弊端。

从新舆论监督的时间来看,公众可以随时通过大众媒体对政府进行监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从舆论监督的内容上看,大众媒体影响下的舆论监督涉及到政府和社会管理主体的各个环节,包括政府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文件处理和档案存储等信息。

另外,通过新媒体的良好培养可以使公众逐步提高舆论水平,更加严肃、认真和严谨地行使自己舆论监督的权利。

新媒体为信息传达和反馈提供了闭环。

如今,公众需要有渠道表达利益与愿望,反映意志与情绪,提出意见和建议。

除了传统方式的电话及网络留言等反馈渠道外,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为公众提供现场采访、现场直播的方式,使得公众与政府面对面提出建议的机会增多。

三、新媒体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分析

(一)政府主动转变思维

1.政府以新媒体参与为契机,转变执政方式、理念。

新媒体正以不断加速的方式挑战着政府的执政方式、理念和意识形态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以新媒体参与为契机,政府要响应中央号召,建立服务型政府,改变传统守旧的管理模式,从过去的强制性管理走向服务型管理,实事求是,在做每一个关系千万民众的决定之前充分调研,排除主观武断或是毫无根据的臆想,与公众建立平等对话的合作思维,共同站在彼此的立场上理性讨论,借助于新媒体搭建的合作平台,妥善应对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公众日益高涨的表达诉求和参与政治的渴望。

2.让公众参与从服从向商议组转变。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炸,触手可及的观点和评论,网上论坛的搭建,都为公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阵地。

公众应该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管理中的权利和地位,在心理上形成价值观念、

期望和态度的根本转变,在新媒体冲击的背景之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把媒体当做承载民情和表达民意的重要阵地,形成与媒体共同参与到与政府平等协商问题的参政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理性的话语为政府提供正确的参考依据,引导政府做出正确判断,杜绝不理智抨击行为,预防群体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新媒体自身建设

1.创新、完善新媒体平台互动方式

新媒体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为了让新媒体在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效果,还需要将各种新媒体品台完善成为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的互动平台。

从服务方式、沟通渠道和内容上看,目前我国多方互动平台还存在着时效性不强,互动性不够等弱势。

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服务。

简化办事流程,公众无需奔走在大街小巷,利用互联网络申办业务。

政府可开通微信公众号,各大论坛公众号,并可以有效的与本地化便民服务平台结合,在建立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方便信息及时公开,公众办事顺畅,参与方便。

其次,及时准确地公开和更新政府工作信息,保证信息的质量和深度,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渴望。

最后,在网上服务平台上开设信息反馈专栏,鼓励公众将建议和意见反馈给政府部门,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完善奖励机制,对于公众提出的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提议,要通过媒体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反馈的积极性。

2.提高新媒体公信力和舆论监督能力

公信力是新媒体有效发挥效力的保证,只有得到了民众的信赖,民众才可以响应新媒体的号召,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公众是否愿意与媒体合作,取决于媒体公信力的高低。

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首先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媒体报道新闻应该最大限度贴近事实,扎根于生活,切实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

这就要去媒体自身要严格把控信息的真实性,建立完善的流程机制。

其次,媒体有责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向公众发出警告,保障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在舆论热点方面,要找准时机,抓住重点,善于把政府要谈的和公众想说的联系起来,通过媒体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场,既将政府的意志传达下去,又将公众的心声递交上来。

最后,媒体要提高自身监督能力,接受公众的监督。

媒体舆论监督本身就是公众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它不仅利于提升政府合法性,而且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

1.提倡公众针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并加以引导

新媒体的一大特点是公共性,对所有的受众开放。

提倡公民参与传播,主张公民就自身利益、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发表看法和意见,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维护公共利益。

这种传播模式目的是让公众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现有的制度形成强烈的碰撞,在争辩中寻求真理。

在公共新闻的传播模式上,公众可以利用网络的公开性去博弈自己的社会地位,提升自己的参政意识。

借助新媒体实现提升公民参与传播的公共新闻传播模式,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适当的银代公众交流与讨论的方向,以良性的方式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中来,制定和维护公民参与的机制。

2.建立与公众平等交流的平台,增加信任

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在传统的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实现不了平等,公众自身的诉求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不愿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实现平等交流,一是确保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可以被公众接受,二是保证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方式可以被公众接受。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让公众不需要自己的身份,不需要走进政府部门经历繁琐的程序就可以了解想要获取的信息,通过这个全程服务的平台,办理相关的业务。

公众在参政的过程中,既能与其他公众共同商议,也能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

摆脱公众难以公开表达意愿的被动局面,体现公众的意见表达权。

新媒体要以维护双方关系和谐为出发点,及时发布准确权威消息,将谣言或虚假新闻消灭于萌芽状态。

当公众向政府提供信息或表达心愿时,政府不能采取删除、屏蔽、过滤等方式堵塞表达通道的处理态度,要虚心倾听公众反映,尊重公众提议,争取相互信任,达到合作协商共同治理的目的。

3.建立反馈机制,形成闭环

公众与政府的沟通中,最容易丧失沟通效果的就是没有以人为核心的信息反馈。

以新媒体为连接点,建立政府与公众可以迅速反馈的体系,当政府向公众发布信息,以媒体为中介,政府是传播者,公众是受传者。

信息的传播到公众之后,公众要及时地利用媒体为中介将意见和需求反馈给政府,公众是传播者,政府是受传者。

面对公众建议,政府再次以媒体为中介,将决策后的反馈信息告知公众,不断循环下去。

这种循环模式是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的互动反馈模式,目的是调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政府应急处理的能力,以及促进积极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黄河,王芳菲.新媒体如何影响社会管理——兼论新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与功能[J].国际新闻界,2013,01:

100-109.

[2]陈菁瑶.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J].新闻世界,2013,06:

162-163.

[3]刘利敏,秦国伟.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7-32.

[4]刘梦.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管理思路[J].新闻世界,2013,08:

344-345.

[5]刘霞.新媒体视角下社会管理创新探讨[J].行政与法,2014,05:

64-68.

[6]赵春丽.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管理思维的新转变[J].社会主义研究,2012,01:

56-60.

[7]王承云.关于新媒体视阈下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36-38.

[8]任玥.新媒体的社会责任[D].山西大学,2011.

[9]龚焕焕.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10]贾文凤.新媒体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