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9551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全章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三、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四、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五、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实验室》单元质量检测卷

(一)

(附详细参考答案)

六、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实验室》单元质量检测卷

(二)

(附详细参考答案)

九年级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2013年全国“两会”再次提议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下列有关我国中部的产业群发展项目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稀土金属的冶炼与加工

B.低毒、高效农药的研制与生产

C.信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D.高品质纸张的研制与开发

2.2011世界化学年的主题是“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下列叙述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湛江电力紧张问题

C.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D.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

3.小明将少量的白糖放在铁锅中加热,先看到白糖熔化,接着看到熔化后的物质变为棕色,最后变成黑色残渣,请你判断这个实验属于(  )

A.研究白糖的结构B.研究白糖的变化

C.研究白糖的制法D.研究白糖的用途

4.人类认识化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下列物质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  )

A.②③④⑤①B.①②④③⑤

C.②①③④⑤D.②①④③⑤

5.下列对于化学这门新学科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在研制新材料的过程中,化学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B.生产、生活中所用物质都来自于自然

C.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归属化学研究的范畴

D.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6.“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

“绿色化学”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在整顿音像市场的专项活动中,对查获的盗版光盘,进行“绿色销毁”。

以下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

A.泼上汽油焚烧B.倾倒入江河中

C.深埋于土中D.碾压粉碎后回收再利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7.(10分)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

①合成高效化肥

②新型高效药品的开发

③研制可快速降解的塑料

④寻找高效催化剂在低耗能下分解水得到氢气作为燃料

⑤合成人造皮肤和血管

⑥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

⑦开发新型制冷剂取代氟利昂

⑧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物质

请把上述问题归类,并把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

______________。

(2)能源问题:

______________。

(3)粮食问题:

______________。

(4)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

8.(12分)初三某班的同学对于化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如下探讨:

Ⅰ.一方面化学给人类带来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于是他们收集到以下7种物品并进行探索。

请回答:

(1)图中用化学方法制取的物质进行生产的物品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图中属于燃料的是________。

(3)从亲身经历中举两例说明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例一:

 __ __ __ __ __ __ __ _ __;

例二:

 __ __  __ __ __ _ __ __ __ __ __ __。

Ⅱ.另一方面化学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

例一: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例二:

 __ ___ _ _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结论:

化学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在发展化学科技的同时,还应顾及对环境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化学的任务之一是生产出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以满足人们对不同性质的物质的需求。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是信息科学研究的范畴。

2.【解析】选A。

本题考查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化学合成药物让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长寿,A正确;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B错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容易造成水体污染,C错误;食品添加剂虽然能够增加食品的色泽和口味,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食品添加剂多了对人体健康不利,D错误。

3.【解析】选B。

加热少量白糖,白糖先熔化后变棕色,最后有黑色残渣,整个过程研究的是物质的变化。

4.【解析】选A。

瓷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初期;青铜器早于黑火药的发明;塑料是在20世纪初合成的;纳米铜则是新材料。

5.【解析】选A。

在研制材料的过程中,化学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生产、生活中有的物质是采用化学方法生产的;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并非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归属化学研究的范畴。

若化学工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长远发展,势必会导致对环境的破坏。

6.【解析】选D。

焚烧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倾倒入江河中会污染水体;深埋于土中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碾压粉碎后回收再利用,既能使可利用资源得到回收再利用,又防止了对环境的污染。

7.【解析】本题应从化学界所研究的成果(产品、能源、新材料)给人们带来的具体利益考虑。

研究治病的新药、合成人体组织和器官,属于健康问题;寻找降低制取氢气成本的途径,用于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属于能源问题;高效化肥的合成、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可提高粮食产量,属于粮食问题;减少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减少氟利昂的排放以减小对臭氧层的破坏,汽车尾气的处理,都属于环境问题。

答案:

(1)②⑤ 

(2)④ (3)①⑥ (4)③⑦⑧

8.【解析】自然界中没有的,而需通过人工生产的新物质一般是用化学方法制取的;煤炭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常用来作燃料;化学科技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考虑对环境的危害。

答案:

Ⅰ.

(1)①⑤⑥⑦ 

(2)④

(3)例一: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住上了各式楼房,乘坐上各种交通工具(答案合理即可)

例二:

新燃料的开发、新材料的研制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答案合理即可)

Ⅱ.例一:

农药、化肥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不合理的应用会造成水体的污染(答案合理即可)

例二:

塑料的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不合理的应用会导致“白色污染”(答案合理即可)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成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B.火树银花C.风吹草动D.量体裁衣

2.材料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古人不必经历化学变化就能获取的材料是(  )

A.石料   B.铜   C.铁   D.塑料

3.下列描述中,能说明纸张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发光、放热B.产生黄色火焰

C.生成水和二氧化碳D.纸张的面积变小

4.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①电热器取暖B.②天然气燃烧

C.③水力发电D.④太阳能供热

5.下列各组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别的是(  )

A.水和澄清的石灰水B.铁和铁锈

C.铁和铝D.酒精和食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5分)

6.(6分)设计实验鉴别下列物质(操作、现象、结论):

(1)水和酒精

利用物理性质鉴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气和二氧化碳

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分)从下列Ⅰ组对酒精的部分性质和变化的描述(序号或文字)中,选取适合Ⅱ组要求的答案填入相应的空格里。

Ⅰ组:

①通常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溶解碘和油脂等多种物质;④易燃烧;⑤能与极活泼金属钠、钾等反应生成氢气;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燃烧。

Ⅱ组:

(1)用序号回答:

上述叙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

(2)用文字回答: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8.(6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下列情况只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

只表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两种性质均体现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①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可分馏液态空气得到氧气

②木炭可以燃烧,人们利用木炭燃烧放出的热量煮饭、取暖

③水生动物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④铁、铝、铜等金属材料可制成炊具

9.(7分)(探究创新)取一根银白色的镁条做如下实验,并做好记录:

①用剪子剪一片

②另取一片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

③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

④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

(1)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_____ (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由此可知镁的物理性质至少有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刻舟求剑、风吹草动和量体裁衣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火树银花是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解析】选A。

石料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直接开采出来就行,没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铜、铁和塑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制得。

故选A。

3.【解析】选C。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C。

4.【解析】选B。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电热器取暖、水力发电、太阳能供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B。

5.【解析】选A。

铁和铁锈的颜色不同,铁和铝的硬度和密度不同;酒精和食醋的气味不同,而颜色、硬度、密度和气味属于物理性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与水作用时无明显现象,据此现象可对水和澄清石灰水进行区别,而该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6.【解析】根据物质不同的性质进行鉴别。

(1)酒精和水的气味不同,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没有;

(2)氧气有助燃性,而二氧化碳没有。

答案:

(1)分别取样品闻气味,有酒香气味的是酒精,没有气味的是水 分别将样品点燃,能燃烧的是酒精,不能燃烧的是水

(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样品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7.【解析】

(1)根据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导电性等)和化学性质(如易燃烧、会发生腐败、能生锈等)的特点可以判断:

①②③分别涉及酒精的颜色、挥发性、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而④⑤分别涉及酒精的燃烧、与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物理变化包括形状变化和状态变化如酒精汽化;化学变化如酒精燃烧。

答案:

(1)①②③ ④⑤

(2)酒精汽化 酒精燃烧

8.【解析】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要看是否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①④项中分别利用物质的沸点和金属的导热性,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所以是物理性质;②项利用木炭燃烧这一化学变化中放出的热量,体现化学性质;③项水生动物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是利用了氧气可供呼吸这一化学性质,而氧气能溶于水则体现了氧气的物理性质。

答案:

①④ ② ③

9.【解析】用剪子剪一片,由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体现出比较软的性质;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说明镁条具有导电性,由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另取一片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镁能与醋酸反应;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说明镁具有可燃性。

答案:

(1)①④ 没有新物质生成 ②③;

(2)比较软、具有导电性 能与醋酸反应、具有可燃性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

他认为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的缘故,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一下。

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B.假设或猜想C.观察D.得出结论

2.以下是观察水的三态变化的探究活动步骤,其中没有体现化学学习特点的是(  )

A.常温下,观察水的颜色和状态

B.用托盘天平称量一杯水的质量

C.将水放入冰箱中冷冻,观察水的状态

D.将壶中的水煮沸后在上方放一块干冷玻璃片,观察现象

3.可乐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要证明这种气体的存在,可采取的措施为(  )

A.将可乐饮料中的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用燃着的火柴检验

B.将可乐饮料中的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然后闻气味

C.将可乐饮料中的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然后观察颜色

D.在瓶口上方放一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

4.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能观察不到实验现象的是(  )

5.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

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

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

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

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5分)

6.(10分)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呢?

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________。

(2)人呼气时,活塞A、B具体的操作是_____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7.(15分)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问题】小明将一支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地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了一缕白烟。

【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

小亮猜测:

白烟是蜡烛燃烧产生的CO2。

小光猜测:

白烟是燃烧产生的水蒸气。

小明猜测:

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搜集证据】

(1)回忆已有知识:

二氧化碳是________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水蒸气是________色气体;石蜡是________色固体,具有________性。

(2)查阅有关资料:

烟是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小液滴形成的。

石蜡的熔点、沸点都很低,很易液化和汽化。

(3)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

小亮得出结论,白烟是CO2。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

小光得出结论,白烟不是____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白烟,发现白烟燃烧,火焰顺着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__________的假设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________的假设。

【结论与解释】

(4)由以上探究可知:

__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

(5)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但他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该说法是小明同学针对此现象作出的假设或猜想。

2.【解析】选B。

化学学习的特点有: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如A中观察水的颜色和状态;②关注物质的变化;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如C中水的状态的改变和D中玻璃片上有水雾生成;而称量水的质量不能体现化学学习的特点。

3.【解析】选D。

要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需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质。

使燃着的火柴熄灭的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故A错;二氧化碳没有气味、没有颜色,且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的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故B、C错。

故选D。

4.【解析】选B。

虽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但由于含量较低,故不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解析】选D。

吸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体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就会使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变大,同时人体还通过呼吸排出一些水蒸气,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

6.【解析】由于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当呼气时,会随呼出的气体排出来,因此无论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否有二氧化碳,多次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气时,都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因此为了排除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需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除去,这时若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答案:

(1)打开 关闭

(2)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除去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7.【解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石蜡的性质可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得出;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就排除了白烟是二氧化碳的可能性,可推断白烟为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小亮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吹灭蜡烛后立即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此时二氧化碳还未散去,因此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

(1)无 变浑浊 无 白 可燃

(3)①变浑浊 ②水蒸气 ③小明 小亮

(4)小明

(5)由于立即用烧杯罩住白烟,这时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散去,也被罩在杯内,因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实验中没有规定取用药品的量时,则可以按任意量取用

C.实验时,取用液体药品的最少量为1~2mL

D.实验时,取用固体药品的最少量为盖满试管底部

3.图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4.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某同学操作如下:

量筒放平稳,初次读数,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0mL,加入一部分液体,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mL。

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  )

A.等于5mLB.大于5mLC.小于5mLD.无法判断

5.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B.玻璃导管口用水润湿后慢慢转动着塞进橡胶塞

C.把试管放在桌子上,然后用力塞上塞子

D.玻璃导管口沾水后稍稍用力插入胶皮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5分)

6.(5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通常采用图A的加热方法,即将试管倾斜成大约

45°角,其原因是 __  __,避免采用图B的加热方法,原因是  __ __  __。

(2)图C或图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时,用长柄药匙或纸槽伸到试管底部,原因是_ __ _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3)给试管里的液体药品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原因是_ __ __。

7.(6分)

(1)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酒精灯的灯焰中,1~2秒后取出来。

可以看到处于火焰外层的部分最先碳化,说明灯焰中________部分温度最高。

(2)把块状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先把容器________,用________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3)实验室加热约150mL液体,可以使用下图所示仪器中的(填写仪器名称)________。

8.(6分)请指出图示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 __ __ __ __  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 __ __ __ __ __。

(3) __ __ _ __ ___ __ __ __ __  ___ ____ ___。

9.(8分)(探究创新)一次实验结束后,小兵忘记将酒精灯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兵想探个究竟,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检查灯内是否还有足量酒精,发现酒精量充足

②将灯内的酒精倒出少量点燃,能很好地燃烧

③将灯头处灯芯挤出的液体,用燃着的火柴去点,发现挤出的液体不能燃烧

④将灯帽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后或直接在灯头上滴几滴酒精再去点时,酒精灯能正常燃烧

⑤去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酒精(学名乙醇),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实验室用酒精一般是95%的酒精……酒精沸点为78.5℃,水的沸点为100℃

请回答:

(1)通过实验①能得出结论:

 ___ __ __ __ __ __ __ ___。

(2)小兵设计进行实验②的目的:

 _ __ __ __ ____ __ ___。

(3)实验③挤出的液体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__ __ _ __ __ __。

(4)实验④中将灯帽盖好放置几个小时,再点为什么能正常燃烧?

__ __ __ _。

(5)通过此探究,小兵最终可以得出结论:

  __ ___ __ __ __。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新课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