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6087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docx

《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docx

普通物探实习实习指导书

《普通物探》实习指导书

 

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二章野外工作方法概述2

一、现场踏勘2

二、试验工作2

三、完成生产任务3

第三章地震仪的认识与操作及野外班报格式4

一、准备工作4

二、采集软件认识并采集地震数据4

三、操作时注意事项6

四、野外班报格式6

第四章激发条件与震源的选择7

一、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7

二、震源7

三、震源排列长度与震源点间距的选择7

第五章 接收条件的选择7

一、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7

二、检波器性能的选择7

三、检波器的安置条件8

四、道一致性试验8

第六章折射波及面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8

一、观测系统及选择观测系统的意义8

二、浅层折射波法的激发与接收操作程序9

第七章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10

一、浅层反射波法的简单连续观测系统10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10

第八章地震资料的整理和解释11

一、原始记录的检查11

二、绘制时距曲线或提取频散曲线12

三、速度测定12

四、地震折射波法资料的解释13

五、地震反射波法资料解释14

六、面波资料解释16

第九章实习报告的编写17

第一章 概论

普通物探实习是是一次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教学试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加深队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面波发、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要做到:

1.认真严谨,积极思维,吃苦耐劳;

2.听从指挥,服从分配,遵守纪律;

3.爱护学校仪器,注意人身安全。

希望同学们在进行实习之前,认真阅读试验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试验实习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野外工作方法概述

野外施工是浅层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抓好基础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原始资料要齐全准确,并尽可能地提高勘探效率,野外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现场踏勘、试验工作和完成生产任务。

一、现场踏勘

工作之前,必须收集工作地区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初步了解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地形情况,估计和确定进行地震勘探的可能性和可能取得的地质效果。

二、试验工作

目的在于根据任务和工区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的工作方法和技术。

如激发条件、接收条件、观测系统、道间距、炮间距、测线长度等需要通过具体试验来确定,总的一个目的是如何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从而得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各条件直接是相关联的,往往在改变其中一项就会影响记录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必须注意相互配合,在生产过程中若遇到新问题,可再次安排试验工作,解决疑难问题。

1、试验工作的基本原则

试验前要了解前人工作的资料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拟定试验方案。

试验中要取全取准各项资料,以利于分析对比;

试验点的布置要在某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上做重点试验,取得一定经验后再向全区扩大;

试验工作必须从简单到复杂,保持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在研究某一因素时,其他的试验因素保持不变,这样才能正确判断记录面貌改变的特点。

当取得各种单一因素的资料后,再综合选择各种最佳因素,逐步进行更复杂的试验。

最后尽可能选用较简单的因素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

2、试验工作内容

试验点的选择:

试验点应选在工区内,地形平坦、施工方便的地区。

最好选离钻井最近的地方,这样以便与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对比;

道一致性试验:

将一个排列所用检波器埋置在一起,激发后检查各道记录,从而清除不适用的检波器,检查仪器性能。

干扰波调查:

在新的测区,试验工作首先要进行干扰波调查,以确定有效波与干扰波特点,进而在施工中采取措施压制干扰波。

干扰波调查一般用n个单道检波器接收,道间距1~10m。

不使用模拟滤波器,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移动n个道间距,直到最大炮间距达到使用的勘探方法所有的最大炮间距为止。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如:

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准层),速度剖面的特点等等。

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使用炸药震源时,激发条件包括炸药包围的介质性质(深度不同、介质性质可能不同)、炸药量炸药包的分布形式(是否组合)。

使用锤击震源时,要试验锤击次数和激发点处的地质情况。

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最合适的观测系统,最佳偏移距、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

3、检波器的埋置条件

激发条件选好,道间距取得合适,但检波器埋置不好,也不会得到好的记录。

在野外施工中,埋置检波器的地方,应去掉杂草、铲平夯实。

如遇到岩石出露的地方,最好垫上潮湿的土,并把检波器用土拥紧。

要尽量使用同一组或同一排列检波器埋置条件一致,以免组合后,同相轴发生畸变。

如果表层条件(特别是岩性条件)变化剧烈时,应把检波器埋置在相对单一的地方。

一般应在测量时指定的检波器点上埋置检波器。

如遇到特殊情况,可沿垂直测线方向做一定的偏移,偏移后应报告操作员填写在班报上。

对于组合检波器的安置,原则上是每组的中心位置应对准该道所在的位置。

三、完成生产任务

根据地质任务和实地情况、试验结果,确定测区范围。

在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正确地布置测线或测网和辅助测线,用恰当的方法取得资料和进行解释,以得到最后成果。

在野外工作时应该注意整个工作程序,按主次先后进行工作。

并且要注意内业与外业工作的紧密结合,以及和地质、钻探及其他物探方法的配合,以提高地震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第三章地震仪的认识与操作及野外班报格式

浅层地震仪区别于石油勘探所用的探测深部构造的大型地震仪,探测目标一般是近地表的几米到数百米之间,所探测的构造规模和范围都不大。

因为这个范围的干扰因素多,识别有效波困难等特点,要求仪器信噪比高;探测目标小以及要求较详细的分层,这样要求仪器有较高的分辨率;每个工区的工作周期断,流动性大,还要求地震仪轻便,处理资料迅速;采用锤击或电火花等激发工作,这要求仪器具有增强有效波和压制干扰波的特点。

地震仪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检波器,放大器以及记录系统,试验时能看到的设备为地震仪主机,检波器,大线,炮线,铁锤或炸药雷管等。

此次试验中用到的仪器是美国GEOMETRICS厂商生产的24道StrataView勘探地震仪。

该仪器重量轻易于携带,操作简便,动态范围超过110-dB,采集软件存入了地震仪器中,支持键盘操作,现场可以打印地震记录,数据存进硬盘也可用软盘导出。

可用于浅层反射,折射波,井间地震等野外工作。

现在就地震仪的认识与操作进行介绍。

一、准备工作

确定12V电瓶已经充好电,如要野外打印地震记录,需要在仪器中装入打印纸,准备好检波器,大线,铁锤,确定炮线接好触发器。

启动地震仪看是否能进入地震资料采集软件系统,确保硬盘有空间能存储野外地震记录。

设计好观测系统。

布置好测线,如果是24道采集地震记录,仪器摆在测线中间;接上炮线;检波器按一定道间距接到大线上,注意检波器与地面耦合好;将大线接到仪器上;接上电源,注意红线接正极,黑线接负极。

启动仪器,面板上有仪器灯显示电源剩余电量,如果量不够,需更换电源,如果液晶显示屏显示软件操作界面不够清楚,可以通过调节面板上按钮。

位置位于显示电源电量的提示灯上面。

二、采集软件认识并采集地震数据

GEOMETRYACQUISITIONFILEDISPLAYDO-SURVEYANSWERSOTHER

启动地震仪器后,将会出现采集软件主界面图1:

1.GEOMETRY

GEOMETRY菜单提供选择工作方式,如采用折射波法,反射波法或是井间地震等;输入测线号;根据实际测线布置输入道间距;设定炮点位置;输入炮间距。

2.ACQUISITION

此菜单包括采集地震数据的一些参数设置。

包括采样间隔(31.25到2000μs间可供选择);记录长度(256到4096可供选择);延迟时间;一个低截频滤波器,一个陷波器,选择好后频率后将对原始地震记录进行滤波后在将地震数据存入硬盘;叠加模式决定在同一位置多次激发后数据怎么处理,或者几次激发数据相加,或用新的一次激发形成数据替换调原来数据,其中PREVIEW项用户可以根据实测数据质量确定是否叠加原来数据。

STACKPOLARITY选项提供选择叠加极性,一般用于横波勘探。

ACTIVECHANNELS提供用户选择利用哪些道采集地震数据。

3.FILE

用户可以用此菜单用来决定地震数据存储的位置,设置采集的数据存储名称,还可以确定是否由软件自动存储采集的数据。

可以通过此菜单读出原来采集的地震数据,或将数据存到软盘。

4.DISPLAY

此菜单设置参数好确定地震记录在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形态。

显示模式可以用波形、变面积及阴影显示地震记录;AGC子菜单可以自动增益显示地震记录;TIMESCALE子菜单可以确定显示的时间范围;还可以显示哪些道、是否滤波显示等功能。

4.DO-SURVEY

如果其他菜单的参数设置好之后,其他菜单其中的一些参数也定了,如炮点位置,保存文件的名称等,此外这个菜单可以删除内存的信息,显示环境噪声,显示地震道拾取初至,冻结某些道,设定剖面滚动方向等功能。

5.ANSWERS

此菜单可以对地震数据做简单的分析,注意用于野外质量控制,做勘探计划用。

6.OTHER

此菜单提供设置一些系统参数,如采集数据日期,时间,单位制为米还是英尺,触发器的灵敏度等。

野外试验时,根据实际设计的观测系统,对应设置好仪器采集软件参数,采用锤击震源激发地震波,触发仪器就可以采集到地震数据以供分析。

三、操作时注意事项

遵守如下事项:

(1)具有组织纪律性,服从老师安排。

(2)操作所有插头、开关要小心;

(3)当搬运部件时,要小心保护仪器不受碰撞和强震;

四、野外班报格式

第四章激发条件与震源的选择

一、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1.使有效波有相当强的能量,干扰波相对微弱;

2.使有效波的频谱与干扰波的频谱有相当大的差异;

3.在同一震源点激发时,地震记录有良好的重复性。

二、震源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通常以锤击震源为主。

小型炸药震源为辅。

铁锤的重量一般为14~18磅。

为了减少锤击时地表形变引起的能量损耗,在锤击点上铺一块与铁锤重量相当的锤垫。

锤击时注意将锤击开关引线与自己的腰带系好,否则,有可能击断引线造成事故。

第五章 接收条件的选择

一、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

地震记录是研究地质现象的原始资料,因此在选择最佳激发条件以确保有效激发地震波的同时,应选择良好的接收条件。

从而保证地震记录具有如下特点:

1.有效波突出,并有明显的特征;

2.与各地震界面相应的有效波层次分明,波间关系清晰;

3.干扰波少,强度弱并容易分辨。

二、检波器性能的选择

检波器分垂直检波器和水平检波器;速度及加速度检波器。

我们此次实习所用检波器是西安石油地球物理仪器厂生产的50Hz垂直速度检波器。

三、检波器的安置条件

在野外施工中,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对地震记录的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检波器应该插紧与地面结合好,检波器附近不应有树丛、杂草等易于受风影响的干扰物,同时也要注意检波器的引线用土、石压住,以减少或避免风吹草动形成的微振干扰。

四、道一致性试验

检波器是接收地震波的重要装置,他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地震记录的质量。

将一个排列所用的检波器埋置在一起,激发后检查各道记录,从而清除不适用的检波器。

第七章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一、浅层反射波法的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及其时距曲线特征。

沿测线布设01、02、03等激发点。

01点激发时,在01,02地段接收,可观测A1R1地段的反射;02点激发,接收段仍是01,02地段,可观测到A2R1地段的反射波。

然后移动排列到O2O3地段观测,分别在02、03点激发,可勘探A2R2和A3R2段界面。

依此沿测线连续地激发和接收,直至测线观测结束,这种观测方式称连续观测系统。

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所以该观测系统又称双边激发观测系统。

此种观测系统仅对地下反射界面段一次采样,故称它是单次覆盖观测系统。

图中O1、O2点互为接收点和震源点,所以它们是具有时间等值性的互换点。

我们可以用虚震源法求得界面。

浅层反射波法的激发与接收的程序同折射波法。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分为双边放炮(包括中间放炮)和单边放炮两种形式。

一般来说,采用下倾方向单边放炮的观测系统进行工作为好。

对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主要要求是:

必须使所研究界面长度范围内的全部反射点(或反射段),都能得到相同次数的覆盖。

但每放一炮所能研究的界面长度有限,因此设计观测系统时首先需要沿测线等间隔地布置炮点位置,依次激发,并在相应的接收段上进行记录。

炮点间隔

或每次放炮后移动道数

关系式确定,其中N表示地震仪器记录道数,n表示叠加次数,

表示道间距,s是一个系数,单边放炮为1,双边放炮为2。

现以单边放炮24道接收的六次覆盖观测系统为例。

由上式可得v=2,即每次放炮后炮点和接收点朝一方向移动两道,在相邻两炮放炮时共中心点道集的道号相差为4道。

三、野外方法技术

(1)方法技术

1、测线布设 

在实习基地地震测区布设一条400米长的剖面。

2、技术方案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采用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

如下图所示,炮点位于排列的端点,有一定的偏移距。

图   单边放炮6次覆盖观测系统平面图

3、仪器设备 

R-24浅层地震仪一台,大缆二根,带引线的50Hz检波器各68个,12V可充电电池4块,触发开头一个,50米以上长导线一根,16磅大锤一把,铁板一块,皮尺或测绳一根,地质锤两把,野外记录本一本,仪器检修工具一套。

 

(2)、野外施工 

1、人员安排:

分工为:

仪器操作员1人、捶击员2个、其它为及电缆铺设和检波器埋置人员。

 

2、电缆铺设和检波器布设:

在实习场地,按测线方向,第一步布好皮尺或测绳;第二步铺设电缆,两根电缆铺设有前后之分,铺设时要求注意;第三步检波器埋设,每隔2m埋设一个检波器(注意:

检波器非常灵敏,必须轻拿轻放,以避免强震动;另外在埋置检波器时,应用地质锤将检波器埋设处的杂草或腐殖土铲除,挖出一个小坑,将检波器埋直、埋紧,切忌用地质锤敲或用脚踩)。

联接电缆和检波器(注意:

电缆和检波器的接口有宽窄区别)。

3、开机:

将电缆、导线与仪器联接,在实习指导老师检查确认无误后,开机进行数据采集前的参数设置。

 

4、噪声检测:

将光标移置do-surver进入测量子菜单,按3键,进行噪声检测及检波器埋设情况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处理结果。

 

5、数据采集:

从仪器处引出一条触发线距第一个检波器有一定距离(偏移距通过实验确定)处进行激发测量。

 

联接触发线,在确认连线联接好后,将光标移置do-surver进入测量子菜单:

a)首先按0键清除内存内容。

b)按4键进入采集:

这时要求锤击员进行地震波的激发,激发地震波时,要求布设电缆及检波器的人员不要走动,以免引起干扰信号,地震波的激发,要求锤击员用16磅大锤猛击在铁板上,激发后,仪器操作员查看屏幕上的数据是否满意,若不满意,则按CLR键重新激发,若满意则可进行叠加数据,直至达到满意的叠加次数。

c)按F1再按6键将文件存盘。

同时在记录本上记录文件号、测点位置等情况。

 

完成数据采集后,可进行下一段的测量工作,即将头两道检波器移到最后位置,其它连线循序移动位置即可。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测完整条测线。

第八章地震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浅层地震资料的整理和解释主要包括:

(1)原始记录的检查整理与校正;

(2)绘制时距曲线,或计算频散曲线;(3)速度测定与速度资料的综合分析;(4)地震资料解释,绘制地震剖面图与地震地质剖面图。

由地震剖面图和速度综合资料,可以推断介质的物理性质、速度的分布和地震层位的情况。

进而做出解释和绘制出地震地质剖面图。

一、原始记录的检查

为保证资料解释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要对原始记录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定,并进行必要的校正。

对于浅层折射波法的原始记录,要注意辨别由记录绘制的设计距曲线,是否皆由波的初至组成,以免造成解释误差。

对于原始记录波的缺失段,应该用续至相位段与之相平行的特点,予以补足。

另外,要注意应用浅层界面折射波深界面折射初至段的交叉点位置。

由于浅层地震方法排列较短,接收与激发在同一平面上,地形校正可以省略。

在绘制时距曲线时,遇到的一些与规律性不符的印迹,是干扰或界面局部起伏的影响,应予以区别或消除。

对比有效波,追踪地震层,在一组地震记录上辨认出各层有效波,选出标准层,对比追踪时以同一相位为标准。

二、绘制时距曲线或提取频散曲线

根据检查合格的原始记录,可以绘出时距曲线图。

面波处理时用软件进行频率滤波,切除直达波折射波等干扰等处理工作。

时距曲线的获得,通过软件读取地震记录,在屏幕上读取初至时间或追踪反射波曲线,形成文件,并可以打印。

三、速度测定

(一)用折射波时距曲线求水平界面的速度

地下为水平折射界面时,可直接由折射波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求得各相应折射界面的速度。

地下为倾斜折射界面时,折射波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不能直接给出真实的界面速度,必须利用相遇时距曲线的两支时距曲线的斜率求得。

具体计算速度跟深度过程如下:

1利用直达波求

2利用折射波求

3利用

(交叉时)求

4若

两点所求

不等,表明速度场存在横向变化或界面非水平,此时可将速度求平均置于中点M。

这种方法测量深度较小,分层较粗,且必须存在折射界面,遇多层界面时,可参考教科书有关章节。

(二)利用反射波测量估计速度

1.x2t2法求速度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为:

平面变换到

平面,则该方程为一直线方程,其斜率为

,截距时为

,埋深

2.

根据正常时差近似公式:

因此,只要根据时距曲线上的t和

时间,便可求V。

四、地震折射波法资料的解释

(一)to、差数时距曲线法绘制折射界面

当界面起伏或弯曲时,需利用差数时距曲线法求界面速度,用to法求各测点下方折射界面的法线深度。

应用此方法要求折射面的曲率半径比其埋深要大得多,波沿折射面滑行时没有穿透现象,并已知界面以上介质中的波速。

(1)求t0(x)曲线

由于t0=t1-(T-t2)=t1-t

可用软件在时距曲线S2上量出t线段的长度,然后再从S1曲线上向下量取t值,即可确定出对应S点的t0值。

对其它点同样可求出t0值,连接这些点,得t0(x)曲线。

(2)求差数时距曲线(x)

在t0、v1已知情况下,作差数时距曲线(x),由于

(x)=t1+(T-t2)=t1+t

对于S点,只要在S1曲线上向上量取t值,则得该点的值,同理求取其它测点的值,连接这些点,得(x)曲线。

(x)曲线是一条斜直线。

当折射界面倾角不大时,(<150),这时界面速度为:

由此式可见,折射层波速是由差数时距曲线的斜率决定的。

因此,可以利用差数时距曲线斜率的变化,划分出沿测线各排列下方的折射层岩性的变化。

(3)折射界面的绘制

在v1为已知的条件下,t0差数时距曲线法绘制折射面时,先根据t0(x)曲线确定任意接收点S的t0值,再根据(x)曲线计算出v2值,再将t0和v1代入

,其中

式求出界面深度h。

然后以h为半径、S为圆心作孤,圆弧轨迹的切面就是折射面的可能位置。

同样地,由其他若干接收点作相应的圆弧,则各弧的包络就是所求的折射面R。

五、地震反射波法资料解释

1.反射界面的绘制

(1)t0法

适用于绘制连续的反射界面。

如图5所示,分别在01和02激发时得到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在激发点01与02处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分别为t01与t02。

在覆盖层波速v均匀的情况下,可以用01、02为圆心,分别以h1=1/2*vt01,和h2=1/2*vt02为半径画圆弧。

两圆弧的公共切线即为反射面R的位置。

反射面的长度应以切点A、B为限。

用交点法和t0法绘制反射面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并在反射面平缓、介质波速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能满足精度要求。

(2)交点法

可适用于绘制连续或不连续的反射面。

根据反射面正好是虚震源0*和真震源0的对称面这一特点,只需作出虚震源O*就能确定出反射面的位置。

因为地震波从震源0到检波点S的射线总长度等于虚震源0*到S点的长度,因此如图6所示,在测线上取三个检波点S1、0和S2。

反射波到达各点时间为t1、t0和t2。

设波的传播速度为v,则分别以S1、0、S2为圆心,以r1=vt1、r0=vt0、r2=vt2为半径作圆弧,其交点即为虚震源0*的位置。

实际上,有时因为速度v值取的不准或时间值有误差,三个圆弧不能相交于一点,而形成了一个误差三角形,这时可取三角形的中点作为虚震源。

求出0*后,作00*的中垂线,它就是反射面的位置。

每条时距曲线所绘的反射面长度,应以虚震源至时距曲线两端点的

O*S1,、O*S2线与00*的中垂线的交点为限,即图中的AB线段。

六、面波资料解释

利用频散曲线解释,“之”字型异常对应地下弹性介质的分界面。

如果将

曲线转化为

曲线,解释结果更加直观。

如果速度曲线上读取的n-1层平均速度随深度递增时,则n-1层至n层之间的面波层速度计算公式为:

如果速度曲线上读取的n-1层平均速度随深度递减时,则n-1层至n层之间的面波层速度计算公式为:

岩土工程勘查中,常用面波速度进行地质分层,对建筑场地进行地基评价。

第九章实习报告的编写

一、绪言

简要说明本次教学实习的目的,任务,工作范围,工区概况,实习过程,完成情况,主要收获。

二、工区地质及地球物理概况

三、所实习的方法、技术及其选择依据

四、资料的整理和解释成果

附图:

1.工区位置图;

2.观测系统图;

3.折射波时距曲线图及深度剖面(包括必要的数据表);

4.反射波时距曲线图及深度剖面(包括必要的数据表);

五、结束语

实习体会、存在问题、建议、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