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667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docx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docx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

论文(报告、案例分析)

 

院系商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112142002

学生姓名崔韵婍

学号1121420036

任课教师朱群芳

2012年12月15日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崔韵婍学号1121420036

 

关键词: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第一章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1.1.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可持续发展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历史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共同追寻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要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整个社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以此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其内涵就是要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还强调机会、利益均等,正确处理好当前与未来、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即现代的发展不能对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

这些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所在。

同样,它们也适用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领域。

2.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科学发展观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科学发展观。

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和谐社会是指“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首先表现为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富裕型社会;从收入差距较大到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从存在大量失业人员到充分就业;从仍有部分地区、部分群众生活贫困到消灭贫困、共同富裕。

其次,和谐社会表现为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劳动、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本都是创造物资财富的生产要素,无论是用哪种生产要素参加社会生产,都是对社会的贡献,都要受到尊重,都可获得收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竞争,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此外,和谐社会还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对于旅游业这一具有明显跨行业性和公众参与性的行业来说,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4]。

1.1.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

“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

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业、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

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

总体来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5]:

1、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以维护和保护整体的生物支撑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有效利用资源,从而形成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它要求重视旅游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建设,重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建立良好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环境保护标准,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并利用新技术来恢复和重建已经被污染的生态系统,通过保护和重建自然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提供基础条件。

2、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有效增长,更应重视质量的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配置,增加效益。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经济的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明显不同的,前者主要强调高速度、高效率甚至高消费的工业化、-城市化走向,而后者主要强调发展持续均衡的生态经济,坚决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稳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综合体现,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自的,所以必须努力实现旅游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构建人类与自然生态同栖的社会共同体。

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强化人们旅游生态意识和共同美化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美化旅游资源环境,切实保护目前和未来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自然美的深化和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高层次地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确保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和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确保当代人和世代人都能享有优美的旅游环境.高效的旅游经济效益和充分满足的旅游需求;确保各国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使用.鼓励各国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资源类型和旅游产品互补机率.共同保护.美化旅游环境,共同为各国各地区的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共同享受全世界的自然美景和人类文明.并通过旅游活动,实现旅游资源互和旅游消费更加多样化和高级化。

3.正确理解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树立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忧患意识.合理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旅游发展规模.切实保持旅游容量动态平衡,高效地利用旅游资源,不断地推出高品位的旅游产品.高水平地进行经营管理.从而在不冲击环境生态效益和不损害下一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旅游经济的高效益和旅游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协调.保证旅游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和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发展。

1.3我国旅游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具备的能力

1.人与环境的协调能力,即实现生态旅游的能力。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条件,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生态旅游不仅是主导旅游活动的新形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思想,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尤为突出:

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持续恶化,旅游者环保意识差,旅游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等。

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少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在资源开发上,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三统一的原则。

适度、科学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划分功能区。

二是在管理上,要探索一套最大可能保护旅游资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

三是在观念上,要在全社会营造生态旅游观念,在可持续发展社会观念的强化下,培育一代新型的游客,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旅游、生态旅游。

2.科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能力。

实践证明,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是契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的。

但是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着政府主导战略的实施。

反映在行业管理上,表现为发展战略无法有效实施,特别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能力不强,难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全社会的参与程度不够。

改革当前的旅游管理体制,一方面要提高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驾驭的能力,加强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代表着社会的整体利益,它追求的是社会公共科益的最大化。

而在事实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上是存在着不同的权利博弈的。

旅游主管部门在政府部门中拥有的权利相对较为有限,因此提高旅游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与驾驭能力,是提高战略制定和执行能力的重要手段。

“浙江模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着力加强了旅游主管部门的协调权力。

另一方面,要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制改革中。

这里面有管理资源的整合,产权资源的整合,品牌的整合,经营权的整合,以及线路产品、特色服务的整合等。

3.文化传承能力。

文化是旅游资源中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

有观点认为,旅游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区域文化的开发。

旅游业的文化传承能力体现在对文化资源的保护、继承、传播、创新、发展能力上。

文化作为整体具有不可分解性。

所有文化资源的传承都需要注重其完整性,创新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继承和传播上。

文化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决定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底蕴。

我们当前在文化资源的传承上面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急功近利地肢解和利用,个别文化资源的传承后继乏人,宣传挖掘的深度不够等紧迫问题。

例如我国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和文化遗址已经遭到破坏,大批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因各种原因失去传承,民间传统文化部分化为乌有;自然的名山被改造成了经济的名山;古建筑陷入了“开发性破坏”的怪圈;名人故居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变成一堆瓦砾;昆剧、京剧、粤剧等民俗艺术面对观众流失、传统剧目失传、演员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除夕、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已然被拿来文化的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冲得七零八落,等等。

一个国家的旅游业如果失去了文化资源的支撑和依托,就没有了品位和竞争力。

旅游业在文化的传承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推动旅游发展的同时要推动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其实质应是人之精神、人之品质的优良文化传承,而非经济利益得失追求,来不得半点马虎。

该继承、保护的就要保护好,不能变味;该创新发展的要注重在原先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的元素,不能一味的只创新不保护,也不能一味的只保护不创新,要符合人脉和文脉。

4.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到今天,虽然从一个小产业发展到了大产业,但总体来讲,在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方面仍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比如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开发的投入不足,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等。

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相对容易控制的一个环节。

我们必须转变认识,加快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创新,建设成熟的旅游人才市场体系,探索全新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模式,大力推进旅游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旅游培训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网络化,完善旅游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要特别重视旅游教育和培训的作用。

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规范和引导旅游教育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和整合区域旅游教育资源,规范发展秩序,促进国内外旅游教育合作,优化教育结构,做好旅游培训的技术支持工作,逐步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体系。

还要改革现行旅游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规划区域旅游培训发展目标,推进旅游培训主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合作,推动旅游培训形成全、方位、分层次、立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在旅游教育培训中,还要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

1.4我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环境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环境保护工程的开展,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一直密不可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的发展塑造并影响环境,如何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坚持环境保护,并以良好的坏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旅游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旅游业是从事旅游业务经营的旅行社及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配套没施形成的整个行业的简称,它屑于第三产业。

环境和旅游业之问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是旅游资源的基础,旅游业作为资源导向产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旅游业造成的影响比其他产业更为直接和显著。

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环境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如果环境保护下作做得好,不仅可以帮助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还能为旅游景区所在地提供良好的居住、投资环境,为所在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1)破坏生物栖息环境

景区的开发难兔会将自然坏境区域按不同的功能划分,还会修建道路、围栏等,这就使得景区及周围的生物的栖息环境被分割,另一方面,景点密集使得每个区域的生物环境容量变小,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如黄山的金钱豹,具种群自身维护一直靠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支撑,如今由于环绕黄山风景区的公路将景区与周边的生态联系切断,使其种群被分割,生物多样性减少。

(2)破坏当池居民的生活环境

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由州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地区流动人口的增多,再加上一些游客的环境意识不强,不能自觉维护旅游城市的环境卫生,大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危害如著名古镇周庄,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使得当地居民环境卫牛得不到保计水体朽染逐渐严重,破环了其枕水人家的美好形象。

3.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措施

(1)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遵循保护与开发并举,就地保护与异地保护兼顾的原则。

对于目前柄息地生态环境维持较好的生物种群,要开展就地保护保护,这些动植物的栖息地生态态环境。

而那些栖息地已遭到破坏,不再适宜原有物种生存的要实施异地保护政策,把种群迁移到与自们的栖息地相似的地区,以维持种群的生存繁衍。

同时,要优先保护珍稀和濒危的物种,景区内的珍稀物种对于维持风景区景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景区特色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自然财富。

在新工程的建设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对这些珍稀动植物物种以及景观单元的干扰,维持自然牛态系统的正书演替过程。

(2)实行分区、分级保护的措施

实行分区、分级保护的拼施,有利于细化旅游业的环境管理,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可以根据景区不同的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观光游览区、特别保护区等。

同时在对景区级别进行评定的时候对环境质量和需要保护的清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由此制定相应的保护诚理规定。

(3)对旅游景区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

对旅游景区进行长期环境监测和定期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旅游景区的环境有动态的、长远的认识,有助于及时制定保护政策和方案,保持旅游区环境的健康发展。

旅游区环境监测的方法主要有定位监测、固定样地(带)监测、追踪检测等方法.如今3S技术已经大量运用到追踪监测中,配备必要的遥控监控系统,包括追踪设备和控制站房,就可以进行长期的动态跟踪[8]-[9]。

 

第二章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1.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在国内旅游界曾一度流行“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说法,影响着旅游开发决策者和建设者的思想。

人们之所以会把旅游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旅游资源消耗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的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

其实,旅游业是资源和环境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规划人才和管理人员,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专业素养,提高其对资源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旅游活动过程的完整理解,才能引导现代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未来状态的科学设计,要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与旅游行业的跨行业特点和公众参与性,要求旅游发展规划必须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系统性原则出发,它不仅要求对旅游功能系统结构、要素结构进行综合设计,还要对其依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考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又要考虑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更要紧密结合所依托的区域或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力求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3.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旅游区的资源环境管理涉及到《环境保护法》、《国土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污染法》、《大气污染法》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整治旅游环境,就必须以这些法律法规为武器,坚决依法办事。

与此同时,以旅游区、旅游业和旅游者为特殊对象的《旅游法》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

中国风景名胜区很多,环境一旦破坏,生态平衡就很难恢复。

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必须在当今环境保护和研究的最新水平上,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4]。

2.2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现根据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加强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首先,使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从思想上意识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旅游环境与旅游效益的相互促进作用。

采取合理的手段,使得通过对旅游环境的保护获得优越的旅游条件,进而通过优越的旅游条件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再利用旅游消费所获取的利润反哺旅游环境,从而获得旅游环境和旅游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

其次,在政府官员考核中改进旧的“唯GDP至上”政绩考核观,引入“绿色GDP”概念,从政策层面引导政府官员对旅游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视。

2.适当限制游客量,保护旅游资源。

针对旅游旺季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进行设施能力与需求的匹配管理,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引导需求在不同季节、时段的均匀分布;此外,在不破坏旅游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以对游客进行分流,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我国一些风景名胜区已经采取了一些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庐山风景区2005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54万人次,经过专家实地考察测算,以目前庐山的接待能力,游客数量控制在每年180万人次以内为最佳。

为此,庐山管理局出台了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

自2006年起,把接待游客数量控制在每年180万人次以内,每天平均不超过5000人次,以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庐山还在山下征地建设疏导游客的场地和设施,实行淡、旺季不同门票价格以调控旅游人数。

3.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丌:

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

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培养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活动的或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之中。

4.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旅游者中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生态不平衡等负面影响。

我们在制订旅游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坚持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在社会上大力普及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理念,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公平的生态文明来调节经济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未来我国旅游业一定能够走上经济效益良好、生态文明显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朱坚强,韩狄明.可持续发展概论[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李翔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6):

37—40.

[3]王良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

(1):

67—70.

[4]林卫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f.q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

37-43.

[5]李立华.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J].山地学报,2000(7):

76—83.

[6]潘贤君刘旺.旅游持续发展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3)

评分标准

分数

格式+字数(20)

政策实施情况(20)

结构、层析、论述(40)

论点正确、见解独到(20)

总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