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词典.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666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育词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的教育词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的教育词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我的教育词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我的教育词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教育词典.docx

《我的教育词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育词典.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教育词典.docx

我的教育词典

我的教育词典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有位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时,发现墙角有一把椅子,心想一定是有人不守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来椅子,蹲在原处等候。

没多久,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住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落地时,他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用平静的语气说:

夜深了,快去加件衣服,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将此事转告其他师兄弟,此后,再也没人翻墙出去闲逛了。

听了这则故事,谁能不被这位禅师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深深折服呢?

这位聪明的禅师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但是让人的心灵却受到了很深的触动。

用智慧教育了小和尚和他的师兄弟,谁又能说他不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呢?

泰戈尔曾经说过: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教育的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语)。

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

淡泊名利

不是不要名利,而是正确对待名与利。

对名利不要看得过重。

有了,不窃喜。

没有,不懊悔。

有了名利,才有淡泊一说。

没名没利,何谈淡泊?

教师的快乐其实最关键在于内心!

拥有健康的体魄,一颗爱学习的心,愉快地享受工作与生活,如此,不快乐也挺难的!

选择淡泊吧。

偶尔抬头看看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不要忙于埋头苦干,不把名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虚名看得过重,你将从平淡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安逸中得到灵魂的超越!

德行合一

明朝哲学家王守仁(又称王阳明)倡导道德修养需要遵循“立志”“自得”“知行合一”三个原则。

其中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主要是就伦理道德而言,“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认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包括情感。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作为“致良知”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其含义,一是指“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

二是指“知”和“行”并进,缺一不可。

如不重“知”,仅重“行”,就会“冥行妄作”,缺乏遵守道德的自觉性;如只重“知”不重“行”,就会“悬空去思索”,没有实效。

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即“德行合一”。

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传就是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特点,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否则,语不对题,讲不到点子上,任你口若悬河,空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只是隔靴搔痒、事倍功半。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表率作用是无声的命令,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

“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要求学生做到的地方,教师必须先做好。

倾听等待

俗话说: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天堂、一个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

”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

倾听,就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内心这种需要。

因为理念陈旧的教师是不喜欢倾听的,只习惯传授灌输,他们的傲慢遮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固步自封的教师是不喜欢倾听的,只喜欢自以为是,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急功近利的教师是不喜欢倾听的,只会浮在表面,他们的浮躁使他们浅尝辄止,缺乏深厚的内涵。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智慧型教师,就一定要学会倾听!

学会等待

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

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失望和冷漠,而多一份理解、信心和亲切。

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相机”是察看机会,“适时”是恰当的时候,“诱导”是劝诱引导,“点拨”是指点。

“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就是指寻找恰当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引导,指点。

如果把这句话放到教学上,就是指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及时指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出思维的方向或轨道,使学生豁然开朗、思路畅通,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点拨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把只重“学会”变为注重“会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文火慢炖细嚼慢咽

电影《让子弹飞》走红后,有记者采访姜文:

“为什么17年只拍4部片子?

”姜文答道:

“长得慢的木头更结实”。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答案。

在这个一切求“快”的“高速”时代,潜沉心思,减缓节奏,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成精品不罢休”,是极其可贵的。

正如“长得慢的木头更结实”,我认为,“文火慢炖”是教学的制胜法宝,这样的“慢”,才会蕴含能量、推动成长,在快慢之间尽显教学智慧。

陶铸说: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 

平等交流

新课标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

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每一门学科的关键所在。

心平气和

何谓心平气和?

《成语字典》中解释为: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不急躁,不生气。

在《黄帝内经》里,就把心平气和作为养生要旨,可以怡情养性,延年益寿。

心平气和并非天性使然,它可以经过后天的练就。

它是一种心境平和、淡泊自然的处世态度,是一种温文尔雅、韬光养晦的内敛气质,是一种世事洞明、人事练达的洒脱风流。

做教师就需要“心平气和”。

让我们慢慢来吧。

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

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读书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

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

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突出表现。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

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

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

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终身学习

在教师的品格内涵中,除了那些最基本的、恒久的,如敬业奉献、严谨求实之外,更有许多是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充实新内容的,因为教书育人包含着太多的时代要求。

教师要与时俱进,其品格中不仅要有为人师表、自省其身的传统为师之道,还要有能跟上时代发展的内涵。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因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直接决定了他对人类、自然、民族、社会的态度,也决定了他的价值观、责任感、是非标准、行为准则等等,而这些正是人的品格中的核心内容。

但人文素质的提高是要靠长期不断的人文积累和内化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只有抱定终身学习的态度,将自己视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和持续的学习者,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对自己的观念、态度、方法、行为等进行反思和调整,保持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能够超越书本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就必须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投身于科学研究,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这桶水成为常新的活水。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组织,不但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融会贯通,能够得心应手地将真理呈现给学生,而且要善于在讲课中留有余地、巧妙设疑,给学生留下疑问和思考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真理,使学生得到的这一碗水也成为活水。

要达到这一境界,单靠丰富的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想象力,富有爱心和教养,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并具有努力付诸实施的责任心。

因此教师除了要终身学习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广泛阅读,涉猎各种知识领域,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拥有的不仅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源源长流的小河。

而这条小河的源头活水,只能来自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花苞心态

花不是不想开,而是时机未到啊,时机一到,它自然就会开放的。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就是这样吗?

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领悟速度快,就像那支早开的荷花一样;而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弱,领悟速度慢,就像开得晚的花一样。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像第一名那样聪明,只要老师一点拨,他们就都能心领神会,还会举一反三。

如果有的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很难接受,甚至因此而忿忿不平,大动肝火,千方百计地想让那些孩子快速向第一名靠拢。

于是,我们整天生活在抱怨中,生活在抑郁中,生活在硝烟弥漫中。

培养自己的“花苞心态”吧,相信那些接受知识慢的孩子就是那枝还没开放的“花苞”,它不是不开,而是在积蓄能量,是在等待时机。

它一旦开放就会让你大吃一惊。

为人师表

【解释】:

师表:

榜样,表率。

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出自】:

《北齐书·王昕书》:

“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为学生之范”,就是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典范。

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首先应当是这种人。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

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标准。

同时,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化作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

因此,教师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带头做得最好,成为“学生之范”。

“为家人邻居之范”,就是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教育和影响家人影响邻居,使大家能够从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学习做人,学习行事,以自己的典范作用感染和影响大家,从而成为“家人邻居之范”。

“为家长之范”,就是要成为家长学习的榜样,如在教育学生的态度上、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在对教育的认识上,教师都应当以其博大的胸怀和科学的态度与知识,成为家长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成为“家长之范”。

“为社会之范”,就是教师的言行要成为社会的典范。

社会赋予了教师“为人师表”的特殊要求,是因为教师的言行对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教师常常被视为社会文明的汇集者和体现者,这就使得其思想道德、风度举止,不仅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深深影响着学生家长和各行各业的人员,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都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应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精神面貌,以带动社会各行业人员,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带头人,成为“社会之范”。

综上所述,“为人师表”,必须做到:

既能“学为人师”,又能“行为示范”,这才能称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

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谓有恒心,持续不间断,老是那么一股劲地进行。

例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我想,这绝不仅仅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就能达到的,还需要老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持之以恒,特别是在与学生有关的日常琐碎的工作上要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老师对班级和每一位同学的用心。

学生才会在乎老师所在乎的,按老师的标准来考量自己,要求自己。

当班上大部分同学认同了这一套评判标准后,就会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不断学习教研知识,将日常的教学行为理论化,规范化。

并持之以恒的投入实践中。

在促使学生成才的过程中也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升。

共同成长

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

《少年中国说》说得好:

少年强则国强。

教师之于学校正如少年之于国家,教师强则学校强。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因教师的发展而发展,教师因学校的发展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与学校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成长进步。

学校民主管理的加强也为教师参与学校发展创造了条件,及时广泛的信息发布保障了教师的知情权,定期召开的座谈会扩大了教师的发言权,不断完善的教代会制度让教师拥有更多的参与权。

这份参与和责任不仅能让教师产生更大的成就感,更会让所有阻碍学校发展的困难黯然失色。

它包括与学校的共同成长、与其他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与家长的共同成长等。

因材施教

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做到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每名学生的才能品行都有所发展。

基于此,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分析教材,根据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细致入微

在学习知识积极性、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品质的形成教师都要做到细致入微。

如在教学工作中,能兢兢业业,时刻想着自己的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细心品味学生,把难以理解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告诉学生,让在学生在学习时不感到吃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能像学生的爸爸妈妈一样,细致入微的体贴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在这个老师的身上找到安全感,有一种在家的感觉,学生有什么困难,老师慷慨解囊;学生有什么疾苦,老师首先伸出援助之手,为学生解决燃眉之急,真正做到想为学生之所想,急为学生在之所急。

以身作则

师德最外在的体现是以身作则。

孔子说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意思是说,为人师者,自己的言行必须端正,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别人做出榜样。

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别人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先正己,然后才能正人。

一视同仁

作为教师,一般容易喜欢学习好的、聪明伶俐的学生,对差生易产生厌烦、歧视等情绪,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做法。

教师是决定学生学习心态的主要外部因素,许多现象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差生并不永远是差生,所以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那样班级的气氛也会更加融洽,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

也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增添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更有热情地投入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建立和培养师生的感情。

锲而不舍

坚持不懈地专注做你该做的事,定会品尝到成功的甘泉,正因为你能够专注于工作,你便会忽视工作给你带来的压力,你将不会觉得这是一项多么乏味的工作,你会品尝到其中的乐趣。

不要期望天上会掉馅饼,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执着的努力做基点的,量变才能质变。

正如胚芽通过力量的积蓄最终钻出地面一样,参天大树要历经多少艰辛和锤炼才能变成有用之才呀。

不要怕教育之路艰辛而繁琐,艰辛和繁琐的历程更加考验你的意志,执着的去追求,不要轻言放弃,迎接你的一定是一个艳阳天。

那么一个个普通的日子,定将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努力做一个锲而不舍的追梦人吧!

与时俱进

教师也需与时俱进,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留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使我们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和策略的挑战,面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需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信息,不断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以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武装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立德树人(仁心)

立德立:

树立。

德:

德业。

树立德业。

立德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

“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

出处:

《管子·权修》: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

培植,培养。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立德树人(自身)

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排名、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有多少。

我们认真负责就是教学生认真负责,我们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我们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我们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我们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我们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镜子。

所以,为师者,我们要谨言慎行。

教师要为人师表。

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世哲理、人生观点、品德修养、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对学生都有熏陶诱导、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一定要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

如:

你弯腰捡一片废纸,学生也会保护环境。

你说话彬彬有礼,亲切自然,他也会懂事有礼貌。

你升国旗庄严肃穆,他也会精神饱满,站有站相,走有走样。

身教胜于言教

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天道》,身体力行起到的示范作用比长篇大论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

老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老师首先要做到;不准学生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做。

如能以身做则,事事垂范,就会出现,生爱师,师爱生,和谐向上的美好局面。

为了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作风,教师本人首先要以身作则,说到必须做到,给学生做出榜样,这同样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身教常常比言教还能起作用。

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例如,在课上,我曾不止一次地讲,学生们要爱护学习用具,上课前和课上用完后,要把学习用具整理好,然后摆放整齐。

但仍有些学生用完后,随手把学习用具扔得满桌都是,有好几次上课时,我发现个别学生把学具胡乱地扔在桌子上,看到这种情景,我没有发火,也没有训斥学生,而是讲完课后,我把讲桌上的教具摆放整齐,剩余粉笔放回粉笔盒,把桌子收拾干净。

我的行为深深感动了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们纷纷效仿,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乱扔学习用具的现象。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做学问”与“做人”统一起来,在各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做出表率,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

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榜样作用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贯穿在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反映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

无论教师是否被学生喜欢,他留给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都显得很突出。

可以这样说,与学生最亲近的教师是最重要道德教育者,是学生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人。

诲人不倦(耐心)

同义词:

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述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

诲:

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有这样一则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意义却很深远——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

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

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

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今早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

”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口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钱。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

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

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

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

“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故事中老板为了让他的伙计理解为什么同时进店又同龄的两个人工作不久后工资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不是采取“不知疲倦”的旁征博引式的论证分析,苦口婆心式的解释开导,而是让事实来说话,让年轻人自己去领悟、思考,老板不倦,伙计不烦,且效果很好。

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更要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拥有“诲人不倦”的精神。

有教无类(公心)

释义:

类:

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

“子曰:

‘有教无类。

’”以前的教育是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平民百姓没有这种机会。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是说教育不分贵族与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所有来上学的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同样的教育,他们都是平等的来接受教育的,老师肩负着培养每一位孩子的担子,对他们进行用心的教育是我们的责任。

老师要做到不去考虑孩子的家庭背景、来自何方,不会因为孩子的家庭因素而特待。

对待他们,老师都不会因为这个孩子笨,而没有耐心去教他,反而会更加付出精力;对待聪明的孩子,也不会因为他聪明而高看他,对他少用心,而会根据其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这就是所说的“因材施教”。

对待勤奋的学生会鼓励赞赏他,对待懒惰的孩子会激励他。

亲其师,信其道。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一古训源自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原文中载: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是说:

“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同学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

”原文中“夫然”之前,讲解的是学生正式作业与课外作业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亲其师信其道”,为原文截取,抑或断章取义。

这里大可不必吹毛求疵地考究此语的历史意义,而应顺应现实的情况,进行解释、提炼以及发展运用。

“亲其师信其道”,大意是说:

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才能信任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欲使学生信其道,教师必以人格感染、情感交流使之亲其师。

那么,老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呢?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要全面了解,时时关心学生,这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了解每位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和优缺点,乃至他们的主要经历和家庭、周围环境等。

这样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同时,教师还应该在各个方面关心学生,一个学生若常常得到教师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