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351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

《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docx

湖北自考地质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组成、构造变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在当前阶段,它主要研究地球的固体表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固体部分)。

2、地质学有何研究意义?

答:

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理论上,地质学的研究一方面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许多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新科学技术在地质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一些属于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与生命的起源,最终解决又离不开地质学的研究。

因此,地质学的研究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学研究的实践意义较为突出而明显的是“寻找矿产资源”。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注意地质环境对人类安危、生活质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的影响。

3、历史比较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

现代地质学接受了莱伊尔现实主义的合理部分,即“将今论古”的原理,同时也注意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以及在不同阶段中自然条件的特殊性。

从而形成了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或现实类比法。

历史比较法要求在进行地质问题研究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用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思想作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将今论古,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4、地质学的特点?

答:

地质学的特点可以用“空间巨大、时间漫长、因素复杂”十二字来概括。

空间巨大指研究对象的范围十分广阔。

时间漫长指研究对象的地质演变过程漫长。

因素复杂指引起研究对象演化的因素复杂。

5、学习地质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答:

1、注重地质学的实践性。

2、要建立起认识地质事件的时空观。

3、理解并掌握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地球概况

1、名词解释:

重力异常:

由于地球表面并不平坦,内部各处密度也不均匀,实际测量的重力值常与理论值不符。

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

实际值经过高度和密度校正后,大于理论值的为正异常,表示地下物质密度较大;反之,为负异常,表示地下物质密度较小。

地磁异常:

实测所得地磁数据与该地区地磁场的正常值或背景值不致的现象,称为地磁异常。

实测值大于正常值者称为正异常,一般是地下赋存有高磁性物质所致;若小于正常值则称为负异常,多是地下赋存有石油、盐矿、花岗岩等低磁性或反磁性物质引起的。

磁偏角:

在某地由磁针(磁力线)指示的磁南北,为磁子午线方向,它与该地地理子午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称为磁偏角。

地温梯度:

恒温层之下,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克拉克值:

美国学者克拉克首先发表了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即地壳元素的丰度值,为了纪念克拉克开创性的功绩,科学界将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地壳与岩石圈:

地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壳。

莫霍面以下至60KM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称为岩石圈

矿物与岩石:

矿物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固态矿物的集合体即为岩石。

岩石是由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存在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

地质作用:

地质学中把使地表产生变化的作用力,称为地质营力(地质动力)。

由各种地质营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球有哪些主要的物理性质?

它们在地球中有何变化规律?

答: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

A、质量密度

B、重力:

是指地球质量对物体产生的引力和该物质随地球自转而引起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C、压力:

地球内部的压力是上覆地球物质质量所产生的静压力。

D、温度:

地表以下的温度分布可分为三层:

变温层、恒温层(常温层)、增温层。

E、磁性:

地磁力线在空间上是闭合的曲线,其分布的空间称地磁场。

F、弹性和塑性: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表明地球具有弹性。

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这就表明地球具有一定的塑性。

3、地球内部圈层如何划分,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

地球的内部圈层指从地面往下直到地心的各个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内部物质是有差别的,而且还存在许多界面。

地震波在地下若干深度处,传播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

其中有两个变化最显著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KM处,称为莫霍面,另一个在2900KM处,称为古登堡面。

根据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4、地壳有哪些特征?

洋壳与陆壳主要有何不同?

答:

地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壳。

其厚度变化大,各地不一。

陆壳平均厚约33KM,我国喜马拉雅地区可达70KM以上。

陆壳中部普遍存在一个次一级不连续面,称为康德拉面,将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平均厚度15KM,由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等物质组成,一般称为花岗岩层或硅铝层;下地壳平均厚度18KM,其物质组成类似玄武岩,故而称为玄武岩层或硅镁层。

洋壳很薄,平均厚约8KM,最薄处仅3KM左右。

洋壳只有硅镁层,缺乏硅铝层。

5、什么是地质作用?

它有哪些基本类型?

各类型对地球改造有哪些特征?

答:

地质学中把使地表产生变化的作用力,称为地质营力(地质动力)。

由各种地质营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产生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有两类:

一类来自地球外部,如太阳辐射、日月引力能、陨石撞击、生物能等,称为外地质营力,一类来自地球内部,如地热、旋转能和化学能,称为内地质营力,主要作用于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

地质作用分为外力地质作用与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一般是按照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顺序进行的。

内力地质作用是促使地球,特别是岩石圈演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A、地壳运动。

也称构造运动。

主要是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大陆板块的漂移、海底扩张等。

地壳运动的表现为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方式,其产物为各种地质构造。

B、岩浆作用。

岩浆喷出形成岩浆石和岩浆岩。

C、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球内部积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引起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D、变质作用。

岩石圈内原有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影响下,使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的变化,从而转变成新岩石的过程。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下深处进行,控制着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轮廓。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进行,总的趋势是降低地面起伏即“削高填低”,同时塑造局部地表形态。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往往是同时产生,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第二章矿物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物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类质同像:

矿物结晶时,晶体中的某些质点(原子、离子、分子)被性质类似的质点所替代,而矿物晶体结构类型和化学键性不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现象称类质同像。

同质多像:

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形成不同构造的晶体,称为同质多像。

这些成分相同而构造不同的晶体,称为同质多像变体。

晶体:

凡是天然产生的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律重复排列的固体,均称为晶体。

双晶:

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晶体按一定规律形成的规则连生体。

根据双晶个体连生方式,可分为接触双晶和穿插双晶两种类型。

摩氏硬度计:

摩氏硬度计是德国人摩尔于1822年从所有矿物中选择10种硬度不同的矿物作为标准,将矿物硬度分为10级。

这10级矿物按硬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下:

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解理:

是指矿物在外力敲打或挤压下,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裂开面称解理面。

解理必定发生于晶体。

(解理分为五级,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断口:

矿物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是在任意方向上形成种种不平整的断面则称为断口。

断口既可发生于晶体,也可发生于非晶质矿物。

(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土状断口)

2、举例说明矿物晶体化学式的书写原则。

答:

(1)阳离子写在化学式的前面,阴离子或配离子写在后面。

复化合物的阳离子按碱性由强到弱排列,配离子要用[]括起来。

(2)附加阴离子写在阴离子或配离子后面

(3)互为类质同像替代的离子用圆括号括起来,并按含量由多至少排列,中间用逗号隔开。

(4)矿物中的水写在最末尾,并用圆点与前面分隔。

3、何谓格子构造?

晶体有哪些基本性质?

答:

凡是天然产生的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律重复排列的固体,均称为晶体。

如果将晶体内部两个质点的中心用直线连接,则形成格子状几何图形,每个格子都是平行六面体,如石盐是正六面体,因此晶体的概念也可定义为:

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晶体具有以下特征:

自限性:

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能自发地形成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几何多面体的每一个平面称晶面,晶面相交的直线称晶棱,晶棱汇集的交点称为角顶。

均一性:

指同一晶体的各个不同部位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异向性(各异向性):

晶体格子构造中,如果不同方向上质点排列不一样,则晶体的性质也随方向的不同而有差异。

对称性:

指晶体中相同的部分(如晶面、晶棱、解顶)或性质,在不同的方向或位置上有规律地重复的性质。

是晶体分类的基础。

稳定性:

指化学成分相同、但物态不同的物质以晶体最为稳定,这是晶体具有最小内能的结果。

非晶体总有向晶体转化的趋势。

定熔性:

指晶体熔解时具有一定熔点的性质。

4、晶体的晶面与解理面如何区别?

答:

晶面是指晶体多面体本身的每个平面,而解理面是指晶体在外力敲打或挤压下,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的光滑平面。

5、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条痕、透明度之间有何关系?

答:

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可见光吸收、反射和折射等所呈现的现象,它包括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等。

颜色是指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反射的结果。

根据矿物呈色原因与矿物本身的关系,矿物的颜色可以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一般是指矿物在未上釉的白瓷板上擦划以后留下的粉末颜色。

条痕色去掉了假色,减轻了他色,突出了自色,是鉴定矿物的可靠依据。

透明度是指矿物透过可见光的程度。

一般以0。

03MM厚的矿物薄片透过光的程度为标准,将透明度分为三级:

A、透明:

允许绝大部分光波透过矿物。

B、半透明:

透过矿物碎片边缘,只能模糊地看到背后的物体轮廓,如辰砂、闪锌矿等。

C、不透明:

矿物碎片再薄也看不到背后物体的轮廓,因为矿物基本上无光波通过。

如石墨、磁铁矿等。

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根据矿物反光程度可将光泽分为四级:

A、金属光泽:

反光很强,一般为不透明矿物。

如方铅矿、黄铁矿等。

B、半金属光泽:

似半磨光的铁器表面那样反光。

如磁铁矿、赤铁矿等。

C、金刚光泽:

如同金刚石表面那样明亮反光。

如金刚石、闪锌矿等。

D、玻璃光泽:

如果玻璃表面那样反光。

一般为透明矿物,如冰洲石,长石等。

6、简述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法的特点。

答:

该分类法首先根据化学成分特征分出大类和类;同类矿物再根据晶体结构划分族;族以下分矿物种。

同种矿物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因类质同像可有一定范围的变化)和内部结构。

7、晶体的习性有哪些?

答:

矿物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常常趋向于形成某一习惯形态,称晶体习性。

根据单晶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类:

A、一向延长:

晶体只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晶体呈柱状、针状、纤维状,如红柱石、石棉等。

B、二向延展:

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晶体呈板状、片状、如重晶石、云母等。

C、三向等长:

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程度基本相等,晶体呈粒状,如石榴子石、黄铁矿等。

8、矿物有哪些集合体形态?

答: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是指多个同种矿物单体连生在一起所呈现的形态。

它取决于矿物单体的形态和它们的集合方式。

根据集合体中矿物颗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

用肉眼和放大镜能观察到单体形态的称为显晶集合体;显微镜下才能辨认出单体的称隐晶集合体;在显微镜下也不能辨认出单体的称胶态集合体。

显晶集合体又可分为规则集合体和不规则集合体(包括粒状集合体,板状、自状集合体,柱状、针状、纤维状集合体)。

常见的隐晶和胶态集合体有以下几种:

分泌体、结核体、钟乳状体。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1、岩浆有哪些特点?

答:

岩浆是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黏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岩浆的成分:

主要是各种氧化物。

可依据SiO2的多少,把岩浆分为超基性岩浆(SiO2<45%)、基性岩浆(SiO245%-53%)、中性岩浆(SiO253%-66%)和酸性岩浆(SiO2>66%)四类。

2、火山喷发方式与火山喷出物的关系如何?

答: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A、裂隙式喷发。

这种喷发是指岩浆沿地壳裂隙溢出地表。

黏度较小的基性岩浆多以这种方式喷发,并可在较短时间内覆盖广大的地域。

我国峨眉山玄武岩即由裂隙式喷发而形成。

B、中心式喷发。

是岩浆通过管状通道到达地表的一种喷发方式,它是现代大陆火山活动的主要类型。

这类火山由于喷发物质性质不同,既有宁静式喷发,即基性岩浆以宁静无爆炸方式溢出地表,如夏威夷火山是由典型的宁静式喷发而形成;又有爆烈式喷发,即中、酸性岩浆以猛烈爆炸的方式溢出地表,如西印度群岛的马丁尼克岛上的培雷火山为爆烈式喷发的典型代表。

火山喷发的产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它们可形成各种矿产、岩石及火山地貌。

A、气态喷发物:

主要是水蒸气。

其他还有CO2、SO2、H2S、NH3、N2、O2、H2等。

B、液态喷发物:

主要是熔浆,冷凝后形成熔岩。

熔浆与岩浆的区别在于所含气体和水分较少。

基性熔浆黏度小,流速快,常覆盖几百至几万平方千米;酸性熔浆黏度大,因此覆盖面甚小。

C、固态喷发物:

火山喷出的固态物质称为火山碎屑,按粒径大小可分为火山集块、火山角砾和火山灰。

这些火山碎屑物经过成岩作用后,就形成了火山碎屑岩。

关于火山或火山岩的补充知识:

喷出岩的产状:

一定成因的岩石构成的岩石集合体或地质体称为岩体,岩体产出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称为岩体的产状。

根据喷出岩体的形态可将喷出岩的状态分为:

熔岩被,熔岩流,火山锥,岩钟、岩针。

火山构造:

火山构造一般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喉管和火山颈等部分组成。

火山锥为火山喷发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而成的锥形高地。

近代火山分布:

环太平洋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大洋中脊带。

岩浆侵入体:

岩浆沿断裂上升运移到地壳中一定部位冷凝结晶形成岩石的全过程称侵入作用。

由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

由侵入岩组成的岩体称侵入体。

侵入体周围的岩石称围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称接触带。

岩浆侵入作用按其在地壳中侵入位置和环境不同,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和浅成侵入作用两种。

侵入体的产状:

指的是侵入体产出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可分为整合侵入体(有岩盆、岩盖、岩床等几种类型)和不整合侵入体(有岩基、岩株、岩墙与岩脉等几种类型)

整合侵入体: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同围岩的层理、片理基本平行,岩体与围岩呈整合侵入,故称整合侵入体。

不整合侵入体: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同围岩层理、片理斜交,岩体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故称不整合侵入体。

3、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在结构、构造上有哪些差别?

答:

深成岩和浅成岩即深成侵入岩和浅成侵入岩,深成岩是岩浆侵入到地下较深处凝固而形成的岩浆岩,浅成岩是岩浆侵入到地下较浅处凝固形成岩浆岩。

喷出岩是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直接喷溢出地表后所形成的岩浆岩。

(三者结构构造上的不同见上题)

4、矿物共生与化学成分有何关系?

答:

岩浆岩中矿物的共生组合取决于两方面因素,是一化学成分;二是岩浆结晶时的温度、压力等环境,但以化学成分为主。

其表现为:

随SiO2与其他主要氧化物含量有规律的变化,出现不同种类的共生矿物,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

5、什么是主要矿物、次要矿物?

主要矿物永远是主要矿物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举例说明。

答:

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可将他们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按矿物的化学成分划分:

可分为铁镁质矿物(指FeO和MgO的含量较高,SiO2较低的矿物,包括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和黑云母类。

由于此类矿物颜色较深,又称深色矿物),硅铝质矿物(是指SiO2,Al2O3含量较高,不含FeO和MgO的矿物,包括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似长类石,由于颜色较浅,又称浅色矿物)

按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和在分类中的作用划分:

可分为

主要矿物:

指在岩石中含量较多,一般大于10%,并在确定岩石大类名称起主要作用的矿物。

例如辉长岩中的主要矿物是辉石和基性斜长石。

次要矿物:

是指在岩石的含量较少,一般小于10%的矿物。

它们对划分岩石大类不起作用,但对确定岩石种属起着重要作用。

如闪长岩中的石英是次要矿物。

若闪长岩中石英含量达5%,可称石英闪长岩;若含量小于5%则称闪长岩;但二者均属闪长岩大类。

副矿物:

是指岩石中含量很少,一般不超过1%,对岩石分类和命名都不起作用的矿物。

如磷灰石、榍石、锆石、磁铁矿等。

6、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与玻璃质结构、气孔构造与杏仁构造如何区分?

答: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其组成物质(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据此可将岩浆岩的结构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A、结晶程度:

是指岩石中结晶质与非结晶质的含量比例。

(1)全晶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结晶的矿物的组成。

它是岩浆在温度缓慢下降的条件下形成的,多见于侵入岩中。

(2)半晶质结构:

岩石由结晶矿物和玻璃质两部分组成。

它是岩浆在温度下降较快的条件下冷凝形成的,多见于喷出岩及部分浅成岩中。

(3)玻璃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玻璃质组成。

它是岩浆在温度下降很快的条件下,各种组分来不及结晶而急速冷凝形成的,多见于酸性喷出岩中。

具此种结构的岩石外貌具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

B、矿物颗粒的大小:

包括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两方面。

按绝对大小可分为:

(1)显晶质结构:

即用肉眼或放大镜可分辨矿物颗粒,可细分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

(2)隐晶质结构:

矿物颗粒细微到用放大镜也无法辨认,具此种结构的岩石外貌致密,断口呈瓷状。

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

(1)等粒结构:

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致相等。

多见于深成侵入岩。

(2)不等粒结构:

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其粒度大小依次渐变。

(3)斑状结构及似斑状结构:

岩石由两类大小截然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大的称斑晶,小的称基质。

若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时称斑状结构,多见于喷出岩和浅成岩中;若基质为显晶质(中粒、粗粒)时则称似斑状结构,此种结构常见于深成岩及部分浅成岩中。

C、矿物的自形程度:

指岩石中矿物颗粒外形发育的完善程度。

(1)自形结构。

岩石主要由晶面完整的矿物晶粒组成。

(2)半自形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晶粒,部分晶面发育完整,另一部分发育不完整,因而呈不规则状,称为半自形晶。

是深成岩中最常见的一种

(3)他形结构。

岩石主要由不规则的矿物(见不到完整晶面)晶粒组成。

这说明各种矿物晶粒几乎是同时结晶,互相妨碍生长的结果。

D、矿物间相互关系。

即组成岩石颗粒间的相互关系,可划分为

(1)文象结构。

石英晶体呈尖棱状或象形文字状,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晶体中。

多见于伟晶岩及部分花岗岩中。

(2)条纹结构。

钾长石与钠长石呈有规律地交生所致。

具条纹结构的长石称条纹长石。

岩浆岩的构造:

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填充方式。

其构造有以下几种

A、块状构造。

组成岩石的矿物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

是岩浆岩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

B、条带状构造。

岩石中不同成分、结构和颜色等的矿物呈条带状分布。

常见于基性岩中。

C、流纹构造。

岩石中不同颜色的条纹、拉长的气孔以及长条状矿物呈定向排列所表现出的一种流动构造。

流纹岩中常见。

D、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当岩浆溢出地表后,所含挥发分散逸出来,岩浆迅速冷凝而使孔洞保留在岩石中,形成气孔构造。

此各结构多见于玄武岩中。

当气孔被次生矿物充填后,刚称为杏仁构造。

E、枕状构造。

这是海底溢出的基性熔岩中常见的一种构造。

由大小不等的枕状体堆积而成。

一般发育于熔岩顶部。

F、斑杂构造。

不同部位矿物组合或颜色差异较大,杂乱无章。

7、指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在矿物成分及含量上的差异。

答:

闪长岩常呈浅灰色、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辉石,不含或少含石英(<5%)和钾长石。

花岗岩多呈浅肉红色、灰白色;粗-细粒结构、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矿物石英、碱性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黑云母、角闪石等,副矿常见有榍石、锆石、磁铁矿等

8、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粗面岩在标本上如何区别?

答:

安山岩常呈浅灰色,经次生变化后多呈灰褐、灰绿、红褐色;多数为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安山岩、粗面岩及玄武岩均为喷出岩,且岩性上为过渡关系,它们的区分主要看斑晶的成分。

斑晶主要为橄榄石或伊丁石和长板状基性斜长石,岩石色深,可定为玄武岩;斑晶主要为角次石或黑云母和宽板状中性斜长石,可定为安山石;斑晶主要为碱性长石(透长石或正长石等),岩石色浅可定名粗面岩。

9、结合实例说明花岗岩类的分类命名原则。

答:

花岗岩的种属划分,一般采用石英Q、碱性长石A和斜长石P的含三角投影法来分类命名的,三角形每个端点代表上述三种的相对百分含量,如石英含在Q点为100%,在AP线上为0%;在AP线上,以A+P为100%。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有何异同?

答:

地表及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温度、水及生物的联合作用下,矿物和岩石发生机械碎裂和分解与化合,使坚固的岩石逐渐成为碎块、砂粒和泥土,一些溶于水的成分随水流失,一些能适应新环境的矿物堆积在原地,这种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按性质分为三类,即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各种外营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在破坏地壳物质组成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各种外营力中以河流和海洋水体的地质作用最强。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的相同之处是两者都使地表岩石发生了碎裂和分解,不同之处在于作用的方式不同。

2、物理风化作用与化学风化作用有何区别?

其风化产物有何不同?

答: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变化,使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坏而不改变化学成分、不形成新矿物的过程。

其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剥离作用(温差风化),是由于岩石表面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二是冰劈作用,是指岩石裂隙中充填的水,因结冰体积膨胀而使岩石裂隙扩大的过程,主要发生在高寒地区和高山区。

物理风化的结果是使岩石碎裂、崩解,产生了大量的碎屑物质(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

这些碎屑物质大小混杂,散落在原地及其附近。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和矿物与大气、水和水溶液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其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并可形成新矿物的过程。

其作用方式有四种,一是氧化作用,矿物与大气或水中的游离氧之间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作用。

二是碳酸化作用,大气中CO2的含量较高,河水及地下水也含较多的CO2。

许多岩石,如花岗岩、碳酸盐岩等,在纯水中几乎不溶解,但遇上富含CO2的水时,则会碳酸化作用而分解。

三是水解作用,是指水中已离解的H+和OH-离子,与矿物在水中离解出的离子之间的相互置换反应,水中H+离子置换了矿物中的碱金属离子(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