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docx
《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
“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
“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
“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
“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
”或劝脱脱曰:
“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
“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
“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B.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C.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D.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
设置有专门的负责人员,且“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B. 科敛,是古代统治者向老百姓收取钱财的方式之一,非正式税收,而是按有关条文摊派、聚敛。
C. 赍,本义是拿东西送给别人。
在文中的意思是携带。
D. 天兵,汉族神话中指天神的兵将。
言说者喜用它借代己方的军队,如文中指梁王的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博学方面胜过宋濂。
B. 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
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 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
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 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②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答案】
(1)C
(2)D
(3)A
(4)①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②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分析】
(1)本题“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奏章上言给当时的宰相。
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
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
”。
本题“上”的对象宾语是“时宰”,指上言给当时的宰相,在“时宰”后断句,“危素”应归属后句,作“并荐”的主语,排除B、D两项;“不报”指没有被接受,要单独成句,“不”前要断句,排除A。
故选C。
(2)D项,“如文中指梁王的军队”有误,这里“天兵”指朝廷的军队,指明朝的军队。
故选D。
(3)A项,“还认为他在博学方面胜过宋濂”分析有误,据原文“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可知,不是博学方面胜过宋濂,而是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故选A。
(4)本题①中的“会”,适逢;“遗”,派遣;“必”,一定;“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句,应是“以危言胁王”,译为“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
②中的“既”,已经;“讫”,终结;“实”,确实;“馀烬”,将要烧完;“争明”,争夺光明。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A;
⑷①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②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
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以文章著称于世。
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
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
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
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
太祖很高兴,说:
“江南有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了,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
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
”太祖创立了礼贤馆,被召置礼贤馆。
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
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
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
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
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
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
”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
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
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
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
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
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
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
几天后,又诏谕说:
“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
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后悔都来不及。
”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
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
“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
”有人劝脱脱说:
“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
”脱脱手一摆说道:
“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
”王祎回头说道:
“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
”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
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
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
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
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
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
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
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
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
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徙邓州。
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
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
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
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
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
帝颔之。
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
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
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
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
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
车驾再出郊帝日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移书金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
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
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
既次白沟,驭者曰:
“过界河矣。
”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
明日,卒,年六十三。
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B.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C.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D.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指的是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或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皇帝赏赐的封号。
B. 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C. 古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 中国的农历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为十三个月;没有闰月的年份则称为平年,为十二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
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与金人大战时,斩杀了金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 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
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当辽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尊严。
C. 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
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
张叔夜亲率三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 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
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做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②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答案】
(1)D
(2)A
(3)C
(4)①他的堂弟张克功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他公务上存在的小过错,把他贬去监管西安草场。
②输液再次上书请求代理骑兵,与各位将军合力截断敌人的归路,没有得到答复。
【解析】【分析】⑴参考句意:
皇帝再次驾车出城,叔夜因此叩马而谏,皇帝说:
“我为了百姓的缘故,不得不亲自前往。
”叔夜痛哭着再次跪拜,人们都哭了起来。
皇帝回头喊着他的字说“:
嵇仲努力吧!
”标点应是:
车驾再出郊,帝曰:
“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
”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
“嵇仲努力!
”故选D。
⑵A.“荫”是指由于户主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封号,是“封妻”。
故选A。
⑶C.“亲率三万中军”理解有误,原文是“合三万人”。
故选C。
⑷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①“从弟”堂弟;“摭”搜罗;“微过”小过错。
②“再”两次;“并力”合力;“报”答复。
故答案为:
⑴D;⑵A;⑶C;
⑷①他的堂弟张克功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他公务上存在的小过错,把他贬去监管西安草场。
②输液再次上书请求代理骑兵,与各位将军合力截断敌人的归路,没有得到答复。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张叔夜字嵇仲,是侍中张耆的孙子。
年轻时喜欢谈论兵法,因父荫被任命为兰州录事参军。
向朝廷献上自己的文章,被授任知舒、海、泰三州。
大观年间,他担任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
再次献文章,朝廷召他考试制诰,赐他为进士出身,升任右司员外郎。
出使辽国,在宴射中,首先射中目标。
辽人惊叹诧异,要求看他用的弓,因为没有前例,他拒绝了。
回国后,他画出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共五篇,上奏给朝廷。
他的堂弟张克公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拾取、找出)他的小过错,把他贬任为监西安草场。
很久以后,被召任为秘书少监,提升为给事中。
升任礼部侍郎,又被蔡京忌恨,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出任海州知州。
宋江在河朔起事,转战十郡,官军不敢触其锋芒。
宋江军队将到海州,叔夜派侦探侦知他们的去向,宋江军队直接到海边,抢走大船十多艘,运载战利品。
张叔夜于是招募死士得到一千人,在城边设伏,而让轻兵在海边抵抗,引诱宋江军队作战。
先把壮卒埋伏在海旁,等两军作战时,用火烧掉宋江军队的船只。
宋江军队听说船被烧,都没有斗志,伏兵乘机攻击,活捉宋江军队的副首领,宋江才投降。
靖康改元,金兵南下,叔夜再次上章请求拨给(借给)骑兵,与诸将合力截断敌人归路,没有得到答复。
改任知邓州。
四道设置元帅,叔夜兼任南道都总管。
金兵再次攻到,钦宗下手令催他入京保卫。
立即自己统率中军,他的儿子伯奋率领前军,仲熊率领后军,共三万人。
第二天出发。
十一月底,到达京都,皇帝到南薰门接见他们,军容非常整齐。
入宫谈话,张叔夜认为敌人兵锋锐利,希望像唐明皇避安禄山之乱那样,暂时到襄阳然后再准备到雍。
皇帝点头同意。
闰月,皇帝登上城楼,叔夜在玉津园排列军队,铠甲放光,在城下拜舞。
皇帝越发高兴,升任他为资政殿学士,令他带兵入城,不久任签书枢密院。
接连四天,与金兵大战,斩杀金兵金环贵将二人。
皇帝派使者送去蜡书,把褒扬宠任张叔夜的事情传告各地,但仍没有军队开来。
城陷后,叔夜受伤,父子仍竭力作战。
皇帝再次驾车出城,叔夜因此叩马而谏,皇帝说:
“我为了百姓的缘故,不得不亲自前往。
”叔夜痛哭着再次跪拜,人们都哭了起来。
皇帝回头喊着他的字说“:
嵇仲努力吧!
”
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帝,叔夜对孙傅说:
“现在的事态,只有一死而已。
”写信给金兵两位元帅,请求立太子为帝以符民望。
两位元帅大怒,追到军中,到了后来叔夜仍然抗请如初,于是跟着皇帝到北方金国去。
途中不吃饭,只不过不时喝些汤而已。
到达白沟时,车夫说:
“过了界河了。
”叔夜就突然惊起,仰天大呼,于是不再说话。
第二天,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死讯传来,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文。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
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
温尝谓之曰:
“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
王掾当作黑头公①。
皆难得之才也。
”珣转主簿。
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
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
太傅谢安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
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
除散骑常侍,不拜。
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
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
帝雅好典籍,殉与王恭、郁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与殉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
珦梦人以大笔如掾与之,既觉,语人云:
“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殉所草。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
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表彰令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挚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
”恭乃止。
四年,以疾解职。
岁余,卒,时年五十二。
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
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
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
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薧,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
“吾欲哭谢公。
”献之惊曰:
“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选自《晋书·王珣传》,有删改)
【注】①黑头公:
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
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 杖节,指执持施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施节以为凭信。
C. 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
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
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 王瑜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
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认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 王绚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
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 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
王珀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②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答案】
(1)B
(2)D
(3)C
(4)①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
②皇帝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解析】【分析】
(1)这句话的含义是:
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乱,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如果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
不是好的计谋。
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秋自发兵至京城,调动军队惊动百姓,谁会说这种举动不足叛逆呢?
“而发”应该属于前句,“今便先事而发”是一个整体,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窃发”属于后句,“窃发于京辇”是一个整体,意为“私自发兵至京城”。
综合以上分析,故答案选B。
(2)选项D,“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说法有误。
晏驾:
旧为帝王驾崩的隐讳说法。
故答案选D。
(3)选项C,“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理解错误,原文“献之惊曰:
‘所望于法护。
’”意为“王献之惊讶地说:
‘我期望法护这样做。
’”所以王献之是理解和支持的。
故答案选C。
(4)本题赋分点:
①“其”代词,那;“经略”筹划治理;“竟”始终;“委”委托“焉”句末助词。
②“雅”一向,向来“好”喜好“与”和;“以”介词,凭借;“见——于”被动句式的标志。
故答案为:
⑴B;⑵D;⑶C;⑷①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
②皇帝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点评】⑴做断句题,可以借助名词、代词、动词断句;借助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引文断句读;借助虚词断句,虚词是语气转换的标志有些词用在句首,有些词用在句尾;借助句式断句,一些有固定特征的文言句式可以帮助判断;借助修辞断句。
⑵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做题时注意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官职的变迁、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将选项和原文意义对照,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在读文言文语段是就应该把重要的地方勾画出来,方便做题。
⑷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通读句子直译字句,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
此题中需要注意被动句,要熟记被动句的标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章文献王嶷,字宣俨,太祖第二子。
宽仁弘雅,有大成之量,太祖特钟爱焉。
起家为太学博士、长城令。
时沈攸之责赕,伐荆州界内诸蛮,遂及五溪,禁断鱼盐。
群蛮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攸之使,攸之责赕千万,头拟输五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