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5075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docx

《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docx

高考语文《论语选6360

2009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_ppt

新高考新国学

2009-04-291348

教材内容梳列

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

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

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八课孔子的交往观

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

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

第十三课师生关系

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课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注最多。

(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B.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                                                 

 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

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B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E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答案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3·9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 

 12·7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题要点

   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民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答题要点“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出题示例二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

参考不是。

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教什么?

教之以礼、信、孝悌。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

请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文章要点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

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

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

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

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

第二课 克己复礼

“仁”和“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节信等)

问题探究

【原文】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

觚哉!

” 

【原文】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原文】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原文】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

(2分)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2分)

(1)(2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

(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2)(2分)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某事在人,成事在天。

为正义而战,在所不惜;重视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牺牲。

问 题 探 究

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孔子可能会怎么做呢?

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

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

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出题示例一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出题示例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2.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

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参考答案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

已而!

”——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孔子会说什么?

我们撇开《论语》里这节看接下来一节。

在长沮、桀溺的两位隐士和孔子的交锋跟这节的内容类似。

两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论语·薇子第十八》)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

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

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不仕无义。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也。

”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

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

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

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话。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

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

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

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

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

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

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

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

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要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牺牲。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

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

怎么办?

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

是doit,tryit,还是望而却步?

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

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

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

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

还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的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摘自《王蒙自述》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

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

末之难矣。

” 

(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

“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1)“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2)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仁  者  爱  人

问 题 探 究

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

问 题 探 究

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

解题参考

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

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

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

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

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注意两点1 对待管仲上

         2 比较墨子的兼爱

异同

都主张关爱别人,但孔子的仁爱,是以爱自已为前提(孝悌为根本),然后将这种爱一层一层扩展出去,爱自已的亲人,爱周围的人,然后爱所有的人以到万物。

因而是最符合现世社会的人的感情与实际的。

   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的爱.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无我相,无人相的爱,虽然墨家还不是宗教,但墨子的思想却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宗教情怀。

 

   

 

示例一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

”(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3.22)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