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营护坡桩新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5030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营护坡桩新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小营护坡桩新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小营护坡桩新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小营护坡桩新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小营护坡桩新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营护坡桩新方案.docx

《小营护坡桩新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营护坡桩新方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营护坡桩新方案.docx

小营护坡桩新方案

商务综合楼

基坑降水支护土方工程

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1国家现行有关规范

建筑与市政工程降水技术规范JGJ/T111-9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

97

1.2其他文件

北京勘察研究设计院提供的勘察报告及业主提供的平面图

2.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2.1工程概况

建筑物场地±0.00=42.45;由北联星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2.2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a.工程地质条件

地层土质概述

根据现场勘察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将本次勘探深度(56.50m)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和第四纪沉积层两大类,并根据各土层岩性及工程性质指标对各土层进一步划分为11个大层及其亚层。

现分述如下:

表层为厚0.70~3.70m(10#孔附近为4.90m)的人工堆积之粘质粉土填土、砂质粉土填土

层,房渣土

1层,细砂填土

2层。

人工堆积层以下为第四纪沉积的粘质粉土、砂质粉土

层,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

1层,砂质粉土、粘质粉土

2层;砂质粉土、粘质粉土

层,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

1层,粉砂、砂质粉土

2层;细砂、中砂

层,圆砾

1层,粉质粘土

2层;粘质粉土、粘质粘土

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1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

2层,粉砂、细砂

3层;细砂、中砂

层,圆砾、卵石

1层,中砂、细砂

2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

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1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

2层,粉砂、细砂

3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

1层;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

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

1层,细砂、粉砂

2层;卵石、圆砾

层,细砂、中砂

1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

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1层,细砂

2层。

b.水文地质条件

(1)历史最高水位记录

根据我院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拟建场讴1959年最高地下水位标高接近自然地面,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标高为40.50m左右(在场区地面低洼处接近自然地面)。

(2)地下水水质腐蚀性评价

现场勘察期间,在8#、14#钻孔中采取第1层地下水水试样各1份,分别在10#、14#钻孔中采取第2、3、4层地下水水试样各1份,在13#钻孔中采取第2层地下水水试样1份,并分别进行了水质分析试验(试验结果详见所附“水质分析报告”)。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并参考我院在拟建场区附近已有资料,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有关标准按最不利条件综合判定:

拟建场区第1、2、3、4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均无腐蚀性,但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有弱腐蚀性。

3.基坑降水设计

3.1基坑降水目的

确保基槽土方顺利开挖;

确保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安全;

确保水位在基坑底以下0.5-1.0m,基础施工时干槽作业;

3.2降水技术方法

针对地下水类型,结合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我公司的降水经验,本着安全高效、经济节约的原则,采用管井抽降方案,形成一定降深,达到疏干基槽目的,将地下水位降至槽底以下0.5~1.0m,以利于其他后期基础工程施工。

基坑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含水层由于渗透系数小,且地下水流动速度比较缓慢,降水难度较大,易在坑壁形成一定的悬挂水,呈现出水点及渗水线。

因此,基坑周边降水井必须采取合理的井间距。

3.3降水设计:

根据勘察报告,基坑涌水量可采用完整井模型计算。

槽底标高:

大部分为-14.30m,最深处为-15.70m,详见基坑结构图。

水位埋深3.50m

计算模型:

完整井

含水层渗透系数k=15m/d

井管直径d=600mm

3.4降水井布置方案

降水井沿基坑周边布置,距开挖上口线1.5m,间距8.00mm,井深22.00m,使之形成一个封闭的井群,形成一定的降深,发挥群井降水效果,控制外来水。

3.5特殊情况处理

3.5.1槽壁渗水

由于受场地地下水贮存条件及施工条件制约,以及管井降水的局限性,粉

质粘土层与粉砂层、砂质粉土层界面,以及其他粘性土层与粉砂层、粉土层的界面,可能会出现少量渗水现象。

可采用导排措施予以解决,即在喷护砼面层内用埋塑料花管将渗水导出坡面。

在槽底坡脚处设置排水沟、集水井,用水泵抽排至槽顶排水管网中。

排水沟边缘距边坡坡脚不应小于0.30m,排水沟底面应比槽底低0.3-0.4m,集水井底面应比沟底面低0.5m以上。

3.5.2电梯井、集水坑渗水

当电梯井、集水坑侧壁明显析水、槽底存在难以疏干的残留水时,采取如下处理方案:

沿电梯井、集水坑底边界线挖导水沟,埋导水花管、沟内充填砂砾石,将水导致坑中心的潜埋井内(潜埋井深1.0m,埋设无砂砼管)采用潜水泵排水。

浇筑底板时,将泵一同封埋,砼达到一定强度时,封堵泵排水管止水。

降水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岩土施工技术,其设计、施工具有一种灵活机动性。

因此,应当采取动态设计、信息施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降水任务的顺利完成。

4.基坑支护设计

4.1基坑支护方案确定

根据地质资料、现场场地大小及周围环境情况,本着经济安全的原则,基坑采用桩锚支护体系,以保证周围道路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4.2基坑支护设计计算

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取1.10,本基坑支护工程分AB、BC、CD、DA四段分别进行支护设计计算。

4.2.1AB段支护设计参数

桩径:

800mm

桩距:

1.6m

桩长:

桩长19.00m

嵌固深度:

5.0m。

混凝土强度:

C25

桩体配筋:

主筋

12Ф22(均匀配筋)

箍筋

φ6.5@200

加强筋

Ф14@1500

护坡桩顶连梁设计参数

截面尺寸:

800×600mm

混凝土强度:

C25

锚杆设计参数

锚杆位置:

-9.2m

锚杆直径:

φ150mm

锚杆间距:

间距均为1.60m。

锚杆长度:

锚杆全长23.0米,其中自由段6.0米,锚固段17.0米。

拉杆材料:

3根7φ5钢绞线,强度级别1860N/mm2。

施加预应力:

400KN

腰梁规格2根25b型工字钢。

注浆材料:

水灰比为0.5-0.6的水泥浆,水泥强度级别P.O.32.5

桩间土锚喷设计参数

喷射混凝土厚度:

50mm±10mm

喷射砼强度:

C20

挂网规格:

2mm厚钢板网

4.2.2CD段支护设计参数

桩径:

800mm

桩距:

1.6m

桩长:

桩长18.70m。

嵌固深度:

4.5m。

混凝土强度:

C25

桩体配筋:

主筋

8Ф22+5Ф22(不均匀配筋)

箍筋

φ6.5@200

加强筋

Ф14@1500

护坡桩连梁设计参数

截面尺寸:

800×600mm

混凝土强度:

C25

锚杆设计参数

共设两排锚杆,第一排锚杆位于-4.50m,第二排锚杆位于-10.10m

锚杆直径:

φ150mm

锚杆间距:

第一排锚杆采用三桩二锚,第二锚杆排采用一桩一锚。

锚杆长度:

第一排全长20.0m自由段6.0m,锚固段15.0m;第二排锚杆全长21.0m自由段5.0m,锚固段16.0m

拉杆材料:

三根7φ5钢绞线,强度级别1860N/mm2。

施加预应力:

第一排锚杆和第二排锚杆,均为400KN

腰梁规格:

2根25b型工字钢。

注浆材料:

水灰比为0.5-0.6的水泥浆,水泥强度级别P.O.32.5

桩间土锚喷设计参数

喷射混凝土厚度:

50mm±10mm

喷射砼强度:

C20

挂网规格:

2mm厚钢板网

4.2.3BC、DA段支护设计参数

桩径:

800mm

桩距:

1.6m

桩长:

桩长16.80m。

嵌固深度:

4.0m。

混凝土强度:

C25

桩体配筋:

主筋

8Ф22+4Ф22(不均匀配筋)

箍筋

φ6.5@200

加强筋

Ф14@1500

护坡桩连梁设计参数

截面尺寸:

800×600mm

混凝土强度:

C25

锚杆设计参数

共设两排锚杆,第一排锚杆位于-4.5m位置,第二排锚杆位于-9.20m位置。

锚杆直径:

φ150mm

锚杆间距:

第一排锚杆采用三桩二锚,第二排锚杆采用一桩一锚。

拉杆材料:

3根7φ5钢绞线,强度级别1860N/mm2。

施加预应力:

第一排锚杆300KN,第二排锚杆350KN。

腰梁规格:

2根25b型工字钢。

注浆材料:

水灰比为0.5的水泥浆,水泥强度级别P.O.32.5

桩间土锚喷设计参数

喷射混凝土厚度:

50mm±10mm

喷射砼强度:

C20

挂网规格:

2mm厚钢板网

5.施工准备

5.1技术准备

5.1.1高程引测与定位器具配置

组织全站仪、水准仪、50米钢尺等测量工具进场。

了解现场地形地貌,对现场进行规划,并绘制完善总平面布置图。

按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要求,接收二级坐标点和水准点等测控点,进行闭合复测工作。

5.1.2根据施工的工程量估算工程建设时期所须的临水、临电用量及施工废水排放接口,并与业主办理交接,为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5.1.3配齐本工程所需的各类质量标准、规范,并组织土建、水电等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学习规范及操作规程,进行岗前业务培训。

5.1.4向甲方、监理报审《基坑降水、支护方案及降水、支护、土方施工组织设计》,并按照报批后的《基坑降水、支护方案及降水、支护、土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及施工组织准备。

5.2劳动力准备

5.2.1建立工地领导机构

挑选技术力量雄厚,具有自己的管理人员,近年来曾屡次与我单位合作,施工能力强的劳动力队伍。

5.2.2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5.2.2.1做好施工管理人员上岗前的岗位培训,保证掌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

5.2.2.2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施工交底、季节性施工交底,使全部管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5.2.3劳务人员培训

5.2.3.1对劳务全体人员进行进场前安全、文明施工及管理教育、宣传和动员。

5.2.3.2对特殊工种集中培训。

5.2.3.3对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前技术、安全交底。

5.3施工现场准备

5.3.1协同甲方落实施工用地,与相邻工地的兄弟单位协调。

5.3.2施工用水:

根据现场情况,临时给水考虑施工用水为主。

5.3.3场区道路:

场区道路与甲方协调,形成循环通道,满足施工生产和消防用路要求。

5.3.4现场用电:

本工程临电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现场达到三级配电两级以上配电保护。

配电系统分为三级,即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

5.3.5临时设施

根据施工平面布置图对现场进行规划,临设报批后组织劳动力施工。

办公区分类布局,并满足消防要求;

5.3.6现场管线:

调查场区内外影响机械施工的地下障碍物及管线,并请示甲方代表对场地内的障碍物、管线进行清理、撤除或改线,暂不能清理的应明确其位置,作明显标示,对基抗边的各种管线、地下构筑物,要明确其空间位置、尺寸大小,施工中制定详细的防护处理措施。

5.4材料、机具准备

5.4.1确定材料分供方,制定钢材、预拌砼等材料供应计划,签定供货合同。

5.4.2编制材料、机具供应计划。

6.施工测量

6.1施工测量控制概述

由于本工程占地面积大,基坑较深,施工测量放线是本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直接影响该工程质量和企业声誉。

本工程地下建筑占地面积较大,并且施工场地极为狭小,基坑上口线控制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

因此本工程在业主提供的原始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的基础上准确确定上口线和槽底高程。

6.2施工测量组织机构

测量工作是本工程的一个关键环节,项目部配置专职测量人员及测量仪器,负责施工测量工作。

项目部测设控制点的测量成果都要经过复核。

6.3施工测量管理规定

(1)施工测量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严格岗位责任制,搞好施工测量工作。

(2)配备足够精度和数量的测绘仪器和设备,各仪器和设备应具备年检合格

证书。

(3)施工测量前,测量技术人员要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和设计资料,对于设计

图纸和设计资料中的有关数据必须进行复核。

(4)各项测量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要坚持签字制度。

6.4施工测量方法

6.4.1测量依据

施工测量主要参照以下规范执行:

(1)《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施工图纸

6.4.2施工测量技术方法

(1)施工控制

根据施工需要,土方及护坡施工时,控制点设在建筑物四周,以满足边线定位、高程传递的需要。

施工控制点埋设在施工场地变形区外,不受施工干扰,易于保护和便于使用的地方。

(2)施工测量

本工程边线定位使用的仪器设备均为全站仪,因此,对施工放线数据全部进行解析计算,经计算复核后编汇成数据表格,其内容包括放样点坐标、边长、方位角以及和相邻点间的边长和夹角等。

7.降水工程

7.1降水井施工工艺

成孔→清孔→下管→投料→洗井→下泵→抽水

7.2施工技术要求

成孔:

采用反循环钻进成孔;反循环钻进过程中,孔内水位必须高于地下水静止水位2米以上,应尽量保持与孔口平齐,保证孔壁不坍塌。

清孔:

成孔后应反复清孔,保证孔底沉渣厚度小于300mm。

下管:

采用下管器下入无砂砼管至设计深度。

投料:

下入井管后,在井管外周均匀填入含泥量小于5%的滤料至地面下1.0m处,用粘性土填至孔口。

洗井:

管井成井后采用空压机和潜水泵联合抽水洗井,至水清砂净。

现场管理:

由专人负责做好水位观测、管井维护及现场排水工作。

基槽开挖前每天观测水位一次,水位稳定后视情况延长观测周期。

7.3保证施工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

7.3.1钻机安装应周正平稳,操作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保证钻孔垂直度误差小于1%,孔深误差小于1%。

7.3.2提下钻具时要轻提慢放,避免产生抽吸作用,造成塌孔。

7.3.3清孔后应保证孔底沉渣厚度小于300mm,浆液含砂率小于4%。

7.3.4下管时管接头处要用竹片夹好绑牢,防止在下入过程中发生位移;下管时应轻提慢放,遇阻时应查明原因后再下,严禁强行墩放,以防损坏井管;下至设计位置后,要保证井管口高出地面300-500mm,并用盖板盖好,防止掉入杂物;井管要安放在钻孔中央位置,以保证滤料填入均匀。

7.3.5填入滤料时,要仔细检查滤料质量,控制其含泥量不超过5%;填入过程中要用铁锹沿井管四周均匀慢慢填入,防止投料不均或中途架桥;在降水过程中,如滤料下沉应及时补充。

7.3.6空压机洗井时,洗井管应下到预定位置,并随时检查水中砂量,直至水清

砂净。

8.护坡工程

8.1桩锚支护施工工艺流程:

土方开挖→桩位放线→钻机就位→成孔→下钢筋笼→浇注砼→凿桩头→第一道锚杆施工→连梁施工→第一道锚杆张拉锁定→土方开挖→桩间土锚喷→第二道锚杆施工→第二道锚杆张拉锁定→桩间土锚喷。

8.2桩锚支护施工工艺方法

8.2.1桩身成孔

护坡桩从地面开始施工,采用钻机钻进护壁工艺成孔。

8.2.2成桩

钻至设计孔深后,保证泥浆高度不小于地下水位高度,且不造成塌孔,然后提钻,下入钢筋笼和导管,采用水下灌注砼方法成桩,混凝土塌落度为16-20cm,

钢筋笼吊放入孔时必须验证纵筋内外侧方向,并调正笼位。

砼应高出桩顶设计标高30-50cm。

8.2.3连梁施工

护坡桩桩头处理:

成桩3天后,清理桩顶泥土,凿除浮浆层至露出新鲜混凝土并清洗干净,保证连梁与桩混凝土连接紧密。

主筋绑扎:

连梁主筋采用绑扎方式连接,搭接长度应满足45d,同一截面上接头不应大于50%。

模板施工:

使用钢模板,作好外支撑,施工放线紧密配合,保证连梁的整齐。

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采用C25商品混凝土,塌落度为14-16cm。

混凝土直接浇注入模,振捣棒及时振捣。

8.2.4预应力锚杆施工方法

锚杆成孔:

锚杆采用长螺旋干钻方法成孔;

拉杆制作:

拉杆制作在现场进行,每2.0m绑一个支架,自由段用软塑料管套包。

拉杆的置入:

采用人工置入;

注浆:

采用BW200泥浆泵孔底压力注浆;

张拉锁定:

锚杆注浆体养护时间达到5-6天后,在腰梁上进行张拉锁定。

8.2.5桩顶-1.5m以上挂网、喷浆、护壁方案

8.2.5.1喷锚护坡设计

(1)放坡角度

根据现场情况,按1:

0.2进行放坡,在放坡的基础上进行挂网、喷浆的施工。

(2)插筋

设一排插筋,一排插筋离地面1.0米,横距1.5米;采用1φ18的钢筋,800mm长的插筋,呈梅花状布置,砸入钢筋角度为100。

(3)面板

面板为现场喷射混凝土而成,砼强度等级C20,厚度不小于80㎜,

中间挂φ6.5@200×200的钢筋网,外配1φ14横向加强筋,并和所在插筋采用“L”型的钢筋焊牢。

(4)工艺流程

机械挖土人工修坡砸入钢筋挂钢筋网

喷护壁砼拌混合料网筋

(5)地面翻边0.8m,编网尺寸同上,并竖向砸钢筋拉住网片喷砼。

8.2.5.2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按设计图的纵向、横向尺寸与水平面夹角进行钻孔施工。

(2)根据设计要求制作杆件。

(3)喷射混凝土材料宜用P·O32.5水泥,干净的粒径不大于15㎜的碎石,水泥:

砂:

石=1:

2:

2。

(4)喷射时,喷头与喷面应垂直,宜保持0.6~1.0m的距离。

喷射手要控制好水灰比,保持混凝土表面平整。

(5)喷射混凝土后2小时,视气候条件要洒水养护。

(6)钢筋网与摩擦钉锚固端要连接牢固,喷射混凝土时钢筋不得晃

8.2.6桩间土锚喷

(1)施工流程:

清桩间土→挂钢板网→喷射混凝土

(2)施工方法:

随着土方开挖,自上而下清理桩间土,清理桩间土时,要清至桩间土在两护坡桩中间平面呈弧形,并且不允许出现过大凹凸;清土完毕后,即挂2mm规格的钢板网,外面用ф6.5钢筋做成的“U”卡与桩间土固定;然后喷射5cm厚的砼面层。

局部滞水丰富处,可采用插入导管引流后再进行面层锚喷。

8.3桩锚施工技术要求

8.3.1钻机调平,保证钻具中心线与桩位在同一铅垂线上,以确保钻孔倾斜度不大于1%;对桩位时必须复核准确,以保证桩位的水平偏移不超过5cm。

8.3.2开钻时要轻压慢进,防止开孔时钻具跑偏。

8.3.3成孔后要尽快下笼灌注砼,防止停待过久而引起塌孔或缩径。

8.3.4砼灌注导管要在地面试连接,并进行压力试验,导管下入孔内要居中,导管底端离孔底30-50cm,防止其进入孔底沉渣内。

8.3.5在浇筑首批混凝土前须先在导管内按放隔水塞,隔水塞采用橡胶球胆塞,自由悬浮于导管内的液面上。

8.3.6砼灌注时要连续不断,导管埋深不得小于1.5m,亦不得大于6.0m,水下灌注砼要灌至桩顶设计标高以上0.3m-0.5m处,并作好详细的灌注记录。

8.3.7钢筋笼的绑扎要结实,加劲箍筋与主筋要焊牢,主筋焊接要符合规范要求,笼子加工误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笼径:

±10mm

笼长:

±50mm

主筋间距:

±10mm

箍筋间距:

±20mm

8.3.8钢筋笼吊时,应保证钢筋笼不弯曲、不扭转;入孔内时,要轻提慢放防止碰撞。

8.3.9主筋搭接长度双面焊接5d,绑扎45d。

8.3.10锚杆验收试验

锚杆正式张拉前,抽取5%作试验。

锚杆张拉使用液压电动张拉机,锚杆张拉至设计值,观察10分钟后于设计值锁定。

验收试验张拉荷载分级及观测时间按下表控制:

荷载分级

0.1N

0.3N

0.5N

0.7N

0.8N

0.9N

1.0N

锁定

观测时间

5min

5min

5min

5min

5min

5min

10min

10min

N=设计张拉值

8.3.11预应力锚杆杆体制作时自由段必须涂黄油用塑料条包裹严实或套塑料管,张拉时,先张拉至设计锚力的1.2倍,然后按预加应力数值锁定。

8.3.12按规范要求进行试块制作及养护。

9.土方工程

9.1土方量

土方量共约为120000m3。

9.2计划挖土时间

土方开挖与基坑支护施工配合进行,计划纯土方开挖时间50天(不包括护坡桩、锚杆施工的等待时间)。

9.3施工机械配备

每台挖掘机每台班挖土量800m3,每天按1.0个台班计,日出土量3000m3共

需4台;按每辆运土车每趟运土10.0m3,每台班每辆车运土100m3,每天按1.0个台班计,每辆车每天运土100m3,需要40辆车;如果开挖速度满足不了进度要求可增挖掘机和运土车。

9.4马道设计

马道坡角设为25°,马道位置根据现场情况设在便于出土的西侧,挖掘机最大挖掘深度为6米,收马道时采取3台挖掘机打接力的方式出土。

9.5土方开挖步骤

土方开挖时挖掘机配合基坑支护,先开挖护坡工作面,开挖拟采用“中心岛”式开挖形式,即先沿基坑边线开挖,给锚喷及锚杆施工创造出条带形作业面,然后开挖坑中间的土方。

9.6开挖注意事项

9.6.1严格按照批准的开挖顺序开挖,任何更改须经工程监理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超挖,并及时做好基坑支护。

9.6.2不得损坏邻近道路和管线,如有损坏,应及时修复。

9.6.3每步开挖都应进行边坡变形观测,发现变形超过临界值必须立即停止开挖,并通知监理、业主及上级主管部门,以商讨对策,经同意后方可继续开挖。

9.7质量保证措施

9.7.1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挖掘机按照所放灰线进行开挖;

9.7.2施工时要随时测量,避免超挖,保证槽底土壤不被扰动;

9.7.3夜间施工要有足够的照明。

10.基坑施工监测方案及基坑的维护

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及基础施工期间,为确保基坑边坡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对基坑实施动态管理,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应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施工监测:

♦对基坑边坡水平位移监测,包括土钉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和护坡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降水监测与管理

10.1基坑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10.1.1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基坑边坡水平位移观测是测量基坑变形观测点在垂直基坑边线方向上的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

10.1.2观测点的布置:

护坡桩施工结束后在护坡桩连梁上每隔20m布置一个平位移观测点,为了便于观测,在每个观测点上固定一个标尺,在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期间按规定的时间对每个观测点进行监测。

10.1.3基准点的设置: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根据基坑的变形特点,基准点应设在基坑角点基坑两个边线延长线之外一定距离的稳定位置。

10.1.4工作基点的设置:

工作基点设在平行于基坑边线并通过观测点或离观测点距离较近的视线上,根据现场条件,工作基点的位置应离开基坑边线一定距离设在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位置,测定总体变形的工作基点,使用前应利用基准点对其进行稳定性检测。

工作基点数量根据基坑每边观测点位移测量所需视线的数量设置,每条视线至少1个工作基点。

10.1.5定向点的设置:

在通过工作基点的视线上、基坑对面的稳定建筑物或围墙上或地面上设置定向点,作为观测视线定向的依据。

定向点的设置数量与工作基点对应。

10.1.6观测时间的确定:

基坑开挖每一步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