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954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8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厦门双十中学2018-2019学年(上)期中考

高一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一一基础部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填涂在题卡上)

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发现火星上曾经有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表面有陨石坑。

火星上大气以稀薄且寒冷的二氧化碳为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火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转轨道位于金星和地球公转轨道之间

B.为类地行星

C.质量、体积、密度大于地球

D.是距太阳最近的行星

2.火星上曾经有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A.火星体积密度较小

B.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C.火星表面温度高

D.火星上没有大气

3.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遺遭陨石袭击,其直接原因是

A.火星公转速度快

B.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C.火星大气稀薄

D.火星的质量小

4.下列关于火星探测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在发射的瞬间就成了天体

B.它成功发射之后在太空运行时才能成为自然天体

C.它进入预定轨道正常运行之后就能成为人造天体

D.它不是组成天体系统的成员

【答案】1.B2.B3.C4.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特征;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重点考查地球“液态水存在”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分析。

【1题详解】

根据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可知D错;与火星公转轨道相邻的是地球和木星,故A错;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大气密度小于地球,故C错;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类地行星,故B对。

【2题详解】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万物将无法生存,故答案选B。

火星体积密度与地球相似,是类地行星,A错。

火星距太阳比地球远,表面温度较低,C错。

火星上大气稀薄不是主要原因,D错。

【3题详解】

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火星大气稀薄,不能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烧烬,C对。

火星是类地行星,火星的公转速度、质量与地球接近,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但受陨石袭击的机率差异不大,不是易受陨石袭击的主要原因,A、B、D错。

【4题详解】

判断自然界的物体是否属于天体的方法关键是看该物体是否存在于宇宙空间;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天体,但是地球上的物体则不属于天体;人造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外运行时属于天体,但返回大气层内或降落地面后就成为地球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天体。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错;它成功发射之后在太空运行时才能成为人造天体,故B错,C对;它是组成天体系统的成员,故D错。

【点睛】地球上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火星上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火星距太阳比地球远,表面温度较低。

火星是类地行星,火星的公转速度、质量与地球接近。

火星大气稀薄,不能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烧烬。

下图为某次所拍摄到日全食食甚照片(整个太阳完全被遮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此照片中,发光的部分主体是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电离层

6.图中发亮的部分的最主要太阳活动有

A.黑子B.耀斑

C.太阳风D.黑子、耀斑

7.若照片中主要被遮挡的大气的某种太阳活動,它一般

A.温度高于周围区域B.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

C.出现在太阳色球中D.平均周期为11年

【答案】5.C6.C7.D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分成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而平时肉眼只能看到光球层,而当日全食时,明亮的光球层被遮挡,则肉眼能看到色球层和日冕层。

但根据题中条件“(整个太阳完全被遮住)。

”,可知肉眼可见的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

日冕层。

【6题详解】

日冕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故答案选C。

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故ABD排除。

【7题详解】

若照片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应是太阳黑子活动,它一般温度低于周围区域,A错。

不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B错。

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中,C错。

黑子活动平均周期为11年,D对。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短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

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8.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B.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

C.海拔高,气候寒冷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9.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A.藏南谷地的地热B.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

C.风能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答案】8.C9.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能源为热点,考查太阳辐射分布差异的原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8题详解】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故ABD说法正确;气候高寒与该地太阳能丰富无关,故C说法错误。

故选C。

【9题详解】

藏南谷地的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与太阳能无关,故A符合题意;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是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辐射能,故B不符题意;大气的运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与太阳能有关,故C不符题意;水体的运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也与太阳能有关,故D不符题意。

故选A。

【点睛】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0.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

11.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10.B11.C

【解析】

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0题详解】

由日出日落时间可求三地的昼长分别为:

①14小时,②11小时22分,③13小时零8分。

再依据昼长求出当天的夜长,①10小时,②12小时38分,③10小时52分。

纬度越高,则昼夜长短的差越大。

因此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①、③、②,D正确。

【11题详解】

依据表格,③地昼长夜短,白昼变长。

若③地为北京,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逐渐北移,结果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各地昼夜长短相差变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C正确,A、B、D错误。

【点睛】本题有一定难度。

(1)题注意注意纬度越高,同一天昼夜长短差值越大。

(2)题注意分析两天的白昼长度。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2.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

13.有关熔岩所在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14.某地地下2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湖上渔船上的渔民,部会感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D.左右摇晃

15.如果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有石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2.B13.D14.B15.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地震波的特点,考查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2题详解】

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火山喷发物岩浆的发源地,说明地热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置,其主要分布在上地幔中,故B项正确,其余可排除。

【13题详解】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是莫霍面,故A项错误;该界面处地震波的纵波、横波均能够穿过,故B项错误;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陆地上较大,故C项错误;由于该界面之下的物质发生了变化,故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故D项正确。

【14题详解】

纵波能穿过固液气三态,而横波只能穿过固态。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左右摇晃。

由于在湖面上,故只有纵波能穿过,故本题选B。

【15题详解】

石油是液态物质,纵波能穿过,但横波不能穿过。

在石油处,横波波速降为0,故依据上图可知只有A符合条件。

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如左下图所示。

右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6.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A.削弱大气逆辐射B.削弱太阳辐射C.增强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辐射

17.右上图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

18.阴雨天气温日较比较小的原因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①

【答案】16.C17.B18.C

【解析】

考点:

大气的热力作用

【16题详解】

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故选C。

其余选项可排除。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为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使近地面大气升温,故选B。

【18题详解】

阴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答案选C。

其余选项可排除。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9.若上图表示热力环流形势,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的大小关系是()

A.Pa>Pb;Ta<TbB.Pa<Pb;Ta<Tb

C.Pa<Pb;Ta>TbD.Pa>Pb;Ta>Tb

20.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d两地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

A.南风B.东北风C.东风D.西南风

【答案】19.A20.C

【解析】

试题分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a为盛行下沉气流,地面形成高压,气温较低,b为上升气流,地面形成低压,气温高。

故选A。

【20题详解】

读图由于b处气流上升,c处形成高压,d处气流下沉,形成低压,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转,高空风最终偏转与等压线平行,形成东风,故选C。

考点:

热力环流中气压高低及风向的判断

【名师点睛】不同情况下风向特点;

理想状态

高空风

近地面风

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间有夹角,由高压吹向低压

如下图是某一时刻山峰和山谷之间冷热不均形成的一种热力环流,叫山谷风。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山谷风的产生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

B.此时表示的是夜晚

C.此时的风从山谷吹向山顶

D.此时的风从山顶吹向山谷

22.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答案】21.C22.C

【解析】

试题分析:

【21题详解】

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由图可知:

此时谷底等压面上凸,为高压,表示的是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为“谷风”。

【22题详解】

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为谷地,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上升运动。

类似于谷地或者盆地地形的区域,白天是谷地为下沉气流,山坡受热快,气流上升;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而谷底比较温暖,气流相对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形成夜雨。

考点:

本题考查山谷风的成因。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山谷风的成因,知道谷地多夜雨的原因。

白天山坡增温快,气压低,风由山谷吹向山上,为谷风;夜晚相反。

如下图所示:

下图为“热力环流中某区域高空气压中心及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3.该区域的位置及高空气压中心分别是

A.北半球;高气压B.北半球:

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D.南半球:

低气压

24.此时该区域近地面天气状况可能是

A.气压高、睛朗B.气压高、阴雨

C.气压低、阴雨D.气压低、睛朗

【答案】23.B24.A

【解析】

试题分析:

【23题详解】

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结合图可知E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四周向中心流动,所以中心气压为低压中心;根据图中地转偏向力N向右偏转可知该地处于北半球,所以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低压中心.故选B.

【24题详解】

从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受高空低压中心控制,说明近地面为高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大气中的水汽不易凝结,易形成晴朗天气。

故答案选A。

【考点定位】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天气系统。

【名师点睛】本题以“热力环流中某区域高空气压中心及风向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高空风形成的受力情况: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和天气系统与天气状况。

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而形成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在高空,风基本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四周指向中心,说明中心为低压区。

地转偏向力偏向风向的右侧,说明为北半球。

图示地区为高空,形成低压区,说明此处盛行下沉气流,则近地面为高压区,天气晴朗。

下图为某半球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bPa)”,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5.图示季节

A.可能为南半球1月B.丙处气压中心勢力最强

C.乙处正值高温多府D.丁处主导风向为偏南风

26.图示太平洋高压弱年份,易导致我国东部地区

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

【答案】25.D26.C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海陆分布状况来看,应为北半球,此时北半球印度半岛受低压控制,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故A错;丙处北半球冬季势力最强,B错;乙处是地中海气候,此时干旱少雨,C错;丁处是东亚地区,此时主导风向是偏南风,选D。

【26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了夏季风的强弱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西北太平洋的部分,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副高.西太平洋副高是指位于北半球北纬20-35度太平洋上空的暖高压系统,其强度和位置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在西太平洋副高内存在下沉运动,天气晴好,当副高长期控制某一地区时,会造成该地区的高温酷暑和伏旱,如果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则会出现雷阵雨天气,此时若副高稳定少动,该地区容易产生持续性降水,从而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因此副高是控制和影响中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它的移动是造成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如果夏季风强的话,北上的速度快,我国出现南旱北涝的情况.如果夏季风弱的话,北上的速度慢,我国出现南涝北旱的情况.本题的条件是图示太平洋高压弱年份,故易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南涝北旱,故答案选C。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

hPa),回答下列各题。

27.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B.90°N、赤道低气压带

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D.60°S、赤道低气压带

28.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长春高温多丽D.印度半島盛行东北风

【答案】27.A28.D

【解析】

试题分析: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气压最高值出现在50°N,气压最低值出现在60°S附近,应该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28题详解】

由图可知,此时亚欧大陆为高压,应该为北半球冬季,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气压带风带南移;大陆等温线向南凸,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盛。

考点:

该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9.甲图中各纬度带的气流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0°~10°盛行西北风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D.30°~40°盛行西南风

30.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A.

B.

C.

D.

【答案】29.D30.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属于基础题目,难度一般。

【29题详解】

根据图中纬度分布可判断甲图为北半球,M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但图示位置明显北移,因此0°~10°为赤道低气压带;10°~20°盛行东北风;20°~3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30°~40°盛行西南风。

故D正确,A、B、C错误。

【30题详解】

P点位于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图中A图终年高温多雨,表示热带雨林气候;B图终年高温,降水量较多且分干、湿两季,判断为热带草原气候;C图雨热不同期,判断为地中海气候;D图最低月温在0°C以上,降水集中于夏季,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一一提高部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愿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目求,请填涂在卡上

下图是某小区(36°N)用于发电的屋项太阳能板的设计图,当阳光直射太阳能板时发电效果最好。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1.当太阳能板发电效果最好时,太阳直射点所处的纬度为

A.24°SB.24°NC.6°SD.6°N

32.下列日期该太阳能板发电效果最好的是

A.2月26日B.4月12日

C.6月22日D.10月17日

【答案】31.D32.B

【解析】

【31题详解】

.图中显示太阳能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故阳光直射太阳能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当地纬度为36°N,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直射地与所求地的纬度差|,可以计算出此时太阳应该直射6°N。

【3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太阳能板发电效果最好时太阳应该直射6°N,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春分日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左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左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直射南回归线,可以推断直射日期大致比春分日(3月21日左右)晚22天,或比秋分日(9月23日左右)早22天,即可能为4月12日或9月1日。

故答案选B。

下图为北半球夏至日甲、乙、丙、丁四地昼夜长短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4.甲、乙、丙、丁四地中

A.甲、乙两地纬度相同B.丙地自转角速度最大

C.丁地自转线速度最大D.丁地一定位于极点

【答案】33.D34.A

【解析】

【33题详解】

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大于12小时,丁地昼长24小时,丁位于北半球,D正确;甲地夜长18小时,昼长6小时,乙昼长6小时,两地都位于南半球;丙地夜长12小时,昼长12小时,昼夜平分,丙地位于赤道。

【34题详解】

同一纬线上昼夜长短相同,甲、乙昼长都是6小时,甲、乙两地纬度相同,A正确;除南北极点外,各地自转角速度相同;丙昼夜平分,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度最大,丁地出现极昼,纬度最高,自转线速度最小;丁地位于北极圈及其以北,不一定位于极点。

【点睛】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

夏(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回归线,北(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读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AB为昏线,图中阴影部分与其他部分日期不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20°S,45°EB.20°N,45°E

C.20°N,135°WD.20°S,135°E

36.该日,甲地的昼长是(  )

A.6小时B.12小时C.15小时D.18小时

37.一年中甲、乙两地(  )

A.地方时相同B.日出时间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D.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相同

【答案】35.A36.D37.A

【解析】

【35题详解】

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阴影部分与其它部分日期不同,说明甲点与B点所在的经线一个是180°经线(日界线),一个是时刻为0:

00的经线。

且AB为晨昏线,A的纬度为0°,B的纬度70°。

说明图示区是南半球,A点位于赤道,时刻是6点或18点。

图中标出甲与B经度间隔是45°,所以AB间隔经度90°,相差6个小时,A与甲间隔45°,相差3个小时。

若A是6点,则甲为9点,B为12点,没有0点的经线,不成立。

所以A只能是18点,AB线为昏线。

此时甲为21点,B为24点,即0点。

与题中所给条件相符。

由此分析,甲为180°经线,时间是21点,可以求出此时45°E时刻是12点,即太阳直射45°E。

AB为昏线,所以B点出现极昼现象,即70°S出现极昼,太阳直射20°S纬线。

所以A对。

B、C、D错。

【36题详解】

由上一题可知甲地昼长夜短,A在赤道上,也在昏线上,所以A为18时日落,甲与A时差3小时且在A的东面,所以甲为21日落,所以昼长18小时,D对。

A、B、C错。

【37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甲乙位于同一经线上。

因经度不同形成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是相同的,故A正确.日出时间的早晚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都有关系,只有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时,同一条经线上的日出时间才是相同的,故B错误;正午太阳高度沿着同一条经线,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与所在纬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