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928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docx

《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docx

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

小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孩子的研究意识,初步养成遇到不懂的事情能进行研究的习惯,并通过研究性活动,学会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喜欢“研究”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总是喜欢探究外部世界,对什么都好奇。

许多孩子都有过将心爱的玩具拆开想看个究竟的经历,这可以说是最初的研究。

如果成人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和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就能保持下来,研究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3. 小学生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践证明,孩子有研究能力。

黄金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

“孩子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

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

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我国上海市普陀区培佳实验学校首创了小学毕业生需撰写论文的先例,“要求每个进入五年级的学生,与大学毕业生一样,大致用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写作毕业论文。

研究的课题由学生独立拟定,独立查询工具书和资料,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还要就自己的论文进行公开答辩”。

这所学校的校长主张通过撰写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成立于1999年2月8日的中国少年科学院,首批小院士有13人,他们的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也不过15岁,但他们人人都有极强的研究能力,都有不俗的创造成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看到孩子们的能力。

    

(二)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1. 自主性原则

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基础。

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个性化原则

面向全班学生,但不作统一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主客观条件出发,确定研究的内容,老师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注重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取长补短。

    3. 生活化原则

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开展研究活动,让小学生在与自己热悉的学习和生活领域学习、探究,学会自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独立性和实践能力。

4. 活动性原则

突出活动,“做学教结合”,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让学生通过实际解决问题的活动,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情绪。

5. 立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不是某个老师的事情,也不是某门学科的事情,而是全体老师、家长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的事情。

研究意识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和家长长期的努力工作,研究探索活动应渗透到全部学习活动中。

6. 激励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活动,没有失败者,贵在参与。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研究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而不是创造性的成果。

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激励孩子勇于克服困难,参与研究过程。

(三)小学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通过开设“研究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人人都能研究的信心,学会研究的方法

2.通过开办讲座、参观和调查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

3. 通过开展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能力

小学生的研究专题主要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具体可以来自课文的延伸、周围的自然环境、学习中的问题,也可来自学生的幻想。

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学会研究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学会研究。

如可开设如下专题:

如何预防近视的调查访问,当地生态环境的考察等。

    

4. 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实验是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过程需要学生提出科学的假设、具体而有目的性的课题、选择研究的对象、准备实验用具、选择实验途径、记录实验过程和各种数据、分析和综合实验所得的结果等。

5.通过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多运用发现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研究一些具体、典型的实例,寻找线索,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创造素质的重要方法。

这样做,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似乎减少了,但领悟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

“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

其实,“学思结合”是中国古人一直推祟的学习方法,现在反而丢弃,因而多悟、多创造是非常重要的。

6.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师生从许多烦琐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

《新民晚报》报道:

上海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利用电脑,只用十几分钟,就写出了一篇有关濒临灭绝动物的研究报告。

该校建立了全市第一所小学网校,并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校内形成了小学生“研究学问”的氛围。

网络的作用很大,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7.通过讨论与展示研究成果,促进相互学习,提高兴趣

小学生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成功。

经常组织讨论,既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可以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促使其学会吸收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并能满足他们的成功欲,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围绕问题共同研究、解决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过程。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社会;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做好指导和调控,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作为活动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即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

只有真正做到对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有效控制,才能促进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才能使研究性学习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定

  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始,一个好课题的选定,对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应引导他们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

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一种新的开放的情境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课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研究保持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究热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比如,我班在确立“利用小学阶段名家名篇进行标点符号的探究”这一课题时,首先组织学生对平时习作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标点符号使用存在的问题,并向他们讲述一些因标点位置不同而发生歧义的故事,使他们体会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在学生对标点符号产生极大兴趣的情况下,我们确定了这一研究课题。

主课题定下来后,子课题的确定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

至于哪位名家、哪篇作品,研究的子课题是什么,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

这样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在确定自己研究课题的同时,学生搜集了很多名家、名篇的资料,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经过比较、筛选,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选定了鲁迅的《少年闰土》、巴金的《鸟的天堂》、冰心的《小橘灯》和老舍的《养花》作为研究对象,各组成员又分别确定了自己组内的研究子课题。

  二、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制定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于小学生来讲,往往不能很快适应。

我们必须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再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在研究性学习开始时,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计划和安排合理的实施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性学习计划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纲领,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工程。

我们在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性学习方案时,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给学生讲清研究性学习计划制订的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划的指导性与基础性。

二是给学生讲清研究性学习计划制订的要求,包括内容方面的要求和格式方面的要求。

要有“长计划”,还要有“短安排”。

要求学生对总体目标、完成时间、研究方法、成员分工、成果形式等都要尽可能写得详细、具体,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即便再周密的计划,都是书面的、静态的,而实际的活动过程则是灵活的、动态的。

研究性学习计划还要根据活动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调控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和兴奋的精神状态。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好、组织好,要扮演好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

教师要适时地对学习活动进行合理调控。

下面以我班开展的“利用小学阶段名家名篇进行标点符号的探究”研究性学习为例,谈谈如何实施有效控制。

  一是必须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品质、特长等因素,本着“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的原则进行组建,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小组达到最优化组合。

二是定期深入学习小组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要求每个小组定期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都会在每周一向各组了解本周研究重点,周末询问各组进展情况,并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学生得到教师的指导,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研究兴趣会更浓厚,研究态度会更认真。

三是及时做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工作。

我们定期举行活动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学习小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做出适当的鼓励性和指导性评价,同时引入适度的组际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活动热情。

四是经常督促进行小组间互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五是必须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困难。

  四、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展示

  研究性学习虽然强调过程,但学习的成果总结仍然十分必要。

写好规范的结题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教师必须进行指导。

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发现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不会写结题报告。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进行如下指导工作。

一是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结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

二是让学生明确结题应递交的材料有哪些(活动记录、搜集的资料、总结性成果和个人体会等)。

三是对各项内容的撰写格式加以指导,组织成果展示。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我们更不能忽视,它是学生自我的展示,是学生竞争、比赛和交流的机会。

教师要组织好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

我们对这一环节做了以下指导和调控。

一是介绍展示形式。

通过研究性学习,各组得出结论和体会,我们给学生介绍一些成果汇报形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成果选择最佳展示形式。

二是明确展示内容。

小组研究的课题、发现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结果、结果的形式等方面都要总结。

对每个小组成果展示形式不强求划一,有辩论式、组长汇报式、组员分别汇报式、竞赛式等。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延伸

  “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是研究性学习目的之一。

我们在开展“利用小学阶段名家名篇进行标点符号的探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开展“绿色文化”实践活动。

我们让学生发现自身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情况,并及时记录;注意生活中一些宣传文字、广告中标点符号使用的错误情况,并及时记录;注意书籍、报刊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情况,并及时记录。

我们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并评选出先进个人和优秀小组。

最后,我们安排每个学生将这次“绿色文化”实践活动成果写成报告,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成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延伸,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浅谈“小学生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的学习方式,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趋势。

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要对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教育。

   

   那么,怎样启蒙呢?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且始于高中学段。

小学阶段应当采用怎样的操作模式和实施办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迄今还没有现成的可供参照,只能靠我们在实践中摸索。

尽管我校开设这门课程只有两年半的时间,我们毕竟有了一些收获和体会。

下面,仅就小学低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几个问题谈谈体会。

  一、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霍益萍教授是这样定义的:

“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这一定义,可知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难免让一些人产生一种疑惑:

这门全新的课程在高中开设尚有很大难度,何况是小学了,能行吗?

这就提出了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行性问题。

  经过两年来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教育实践,我认为是可行的。

首先,可行性的前提是其必要性。

21世纪的时代特征是数字化、全球化。

时代迫使世界各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而改革的焦点就在于使青少年一代具备采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在改革学科教学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课程形态和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种需求的新型课程,新型学习方式。

其次,其可行性的基础是小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潜能。

儿童进入小学,逐步掌握读、写、算基本知识技能,增加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

这些都为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第三,其可行性的把握是其课程目标的层次化。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

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这些目标虽然还没有细化到各个学段,但是毫无疑问,它必然因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能力、阅历诸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层次性。

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落到小学,只能是初级的,再降至小学低年级,也就只是启蒙性的。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心存疑虑。

  二、确定课题:

  承认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并不排除这门课程实施的难度。

小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最基础的,其中低年级学生则刚跨入知识的殿堂;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了解甚少;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他们好奇心强,想像力强,但意志脆弱;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仍然很大。

这是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一面。

  根据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潜能与困难,我们在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视选题工作。

选题,对于开展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其理由有二:

其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问题选得好不好,往往决定着一个研究项目的成败:

其二,选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起点。

我就是要在选题阶段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两年多的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师生的收获是以往的教学过程所不可比的,它使我看到了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的巨大生命力和它焕发出来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命力。

尽管至今没有人提供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实施起来觉得无所凭借,但我相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的探索是有益的。

我只要走下去,"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三、实践过程人人参与: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它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初步学会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重在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

这里的"实践",是就整个过程而言,即对这种学习方式而言。

既然重在亲历实践过程,就须做好指导工作。

如二三年级小学生知识欠缺、能力薄弱、阅历不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指导上就要坚持"力所能及、方法简易、就近取材"三条原则。

所谓"力所能及"就是课题小而具体,没有太大难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得来。

所谓"方法简易"就是把一些研究方法化简,让学生粗知,做中感受。

例如:

指导调查,主要掌握访谈法;指导实验,主要让学生亲身去做一件事;指导观察:

主要掌握观察对象和用什么感觉器官观察,并要求作好记录;指导查阅资料,主要掌握资料来源和记录资料的要求。

所谓"就近取材",就是一般只在校内、家庭内、有组织的特定环境内开展研究活动。

二三年级小学生不宜独立走向社会,不宜独立身临江河山林。

在实施"哭泣的东小河"课题研究时,出于需要,我才有组织地让学生亲临东小河,并调查社会人士。

重在实践,就要让学生切实投入课题研究全过程。

开展实验以来,我发动学生人人参与;选择课题,人人动脑;课题实施,人人行动;展示成果,人人讲述。

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同学们都认真参与课题研究,或询问父母,或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或亲身实验,或深入观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

二年级学生研究“今天吃什么?

”课题,同学们查阅了《儿童食谱》《营养》《食品与健康》《少儿百问》《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三年级学生研究“观察水”课题,同学们采用了在家咨询家长,在学校咨询老师和同学,上网查询,查阅相关资料等研究方法,进一步的了解了不同形态的水。

四、展示成果形式要多样化:

研究成果的呈现和交流也不可忽视。

通过呈现和交流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的能力,还能感受课题研究的所有步骤,共享研究成果,分享收获的喜悦,并能自觉地融入自然和社会,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正因为如此,每项课题我们都重视成果汇报。

对于这些小学低年级学生,我采用多种形式呈现和汇报成果。

例如:

展示“吃”课题成果时,有编儿歌、演小品、剪贴、画画、做一做等多种形式。

展示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集思广益,从几种方法中选出一种,看哪种方法最受孩子们喜欢。

这样的展示活动使学生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生活。

由于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因而学生呈现研究成果的自由度和兴趣明显提高。

从成果展示中,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不但学会学习,而且在感悟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两年半的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师生的收获是以往的教学过程所不可比的,研究性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它使我看到了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的巨大生命力和它焕发出来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命力。

尽管至今没有人提供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实施起来觉得无所凭借,但我相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探索是有益的,特别是它对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