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814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高考生物一轮特训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6·河南实验中学期中]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如下表。

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中(  )

基因型

rr

Rr

RR

对灭鼠灵的抗性

敏感

抗性

抗性

对维生素K依赖性

中度

高度

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增加,rr的个体数量减少

C.抗性个体RR∶Rr=1∶1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和题表分析可知:

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对灭鼠灵有抗性,所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因此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是不正确的,A错误;RR和rr个体数量都在减少,B错误;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C错误,D正确。

2.[2015·黑龙江哈六中期中]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答案 B

解析 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

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新物种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3.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个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2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 C

解析 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

4.[2016·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

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在鼠尾草进化的过程中导致雄蕊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

B.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

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鼠尾草花的大小、形态等,常与传粉昆虫的大小、形态、口器的类型和结构等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答案 B

解析 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AC正确;鼠尾草可通过蜜蜂和其他昆虫传粉,没有蜜蜂的地方也可以繁衍后代,B错误;共同进化指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正确。

5.研究发现线粒体的进化速率非常快,它的一个基因的进化速率(突变速率)大约是一个核基因进化速率的6~17倍。

下列哪项解释不能成立(  )

A.线粒体DNA复制时间短,快速复制为突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B.线粒体DNA无蛋白质保护,容易诱发突变

C.线粒体基因突变对生物生命没有影响,没有任何选择压力,突变比较容易保留下来

D.线粒体DNA复制时,可能存在纠错能力低,并缺乏相应的修复机制

答案 C

解析 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越多,进化的速率可能越快,线粒体进化速率快可能与线粒体DNA复制时间短、无蛋白保护以及复制时纠错能力较低,且缺乏相应的修复机制有关。

线粒体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从而影响生物的生存。

6.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

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

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

原因是(  )

A.青霉素在葡萄球菌内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D.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

答案 B

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青霉素在葡萄球菌内的增加不能直接提高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能够筛选出具有抗性的菌株,A错误;自然选择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青霉素的选择作用能提高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B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是基因突变而来的,是本来就有的,不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D错误。

7.[2016·山西四校联考]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

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种种原因而大量死亡。

第二年春季,又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

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为抗药性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

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

D.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项错误;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在变化,说明生物在进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B项错误;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基因的频率增加,是由于杀虫剂杀死了种群中大多数不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而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则保留下来并不断增殖,并不是由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C项错误。

8.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

假设随机交配,则子代中(  )

A.种群发生了进化

B.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

C.Ff基因型频率为52%

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答案 C

解析 兔群进行随机交配而没有进行选择淘汰,故基因频率不变,种群未进化,A、D错误;雌兔群中F和f的基因频率分别为60%、40%,雄兔群中F和f的基因频率分别为40%、60%,雌雄随机交配形成的子代中FF=60%×40%=24%,Ff=40%×40%+60%×60%=52%,ff=40%×60%=24%,B错误,C正确。

9.[2015·西安中学八模]沟酸浆属植物中有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一种开粉红花,被红色的蜂鸟传粉,另一种开黄花,被大黄蜂传粉。

将两物种控制花色的一对基因互换,两物种的传粉者也会随之互换。

由此无法推断出的是(  )

A.花色是其传粉者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两物种的性状差异一定不是少数基因决定的

C.传粉者不同是两种植物间隔离的形式之一

D.传粉者在传粉时被捕食的概率较低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不同颜色的花被不同的动物传粉,该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两个物种的差异与基因数目的关系;由于传粉者的不同,导致二者的基因无法进化交流,从而形成生殖隔离;传粉者的体色与其被传粉的花颜色相近,不易被捕食者发现,因此传粉时被捕食的概率降低。

10.[2015·江西南昌调研]获得实验结果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条件

温度(℃)

34

34

29

29

24

24

相对湿度(%)

70

30

70

30

70

30

存活率(%)

昆虫甲

0

90

14

87

71

100

昆虫乙

100

10

86

13

29

0

A.比较①③⑤组的实验结果可知昆虫乙更适应高湿度环境

B.在温度比较低的环境中,昆虫甲的竞争能力大于昆虫乙

C.昆虫乙与昆虫甲相比,昆虫乙防止水分散失的能力更强

D.在高温环境中,昆虫甲通过突变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答案 B

解析 ①③⑤组的实验自变量为不同温度,因而可以说明昆虫甲更适应低温环境,昆虫乙更适应高温环境;对相同温度下的昆虫甲乙比较发现,昆虫乙更适应高湿度环境,昆虫甲更适应低湿度环境,因而昆虫甲防止水分散失的能力更强;突变不定向,导致基因频率不定向改变。

11.[2015·华南师大附中三模]野生番茄含有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具有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俗称小白娥)三种害虫的抗性。

下列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

A.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B.长期种植野生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C.四种生物形成的种间关系共有寄生和捕食两种

D.三种害虫与野生番茄相互作用、协同进化

答案 D

解析 生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随机的,与环境无关,A错误;由于生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所以,土壤中根结线虫可能会出现适应Mi-1抗虫基因的个体,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多,B错误;还有竞争关系,C错误;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的寄生关系使它们各有进化,促进了它们的共同进化,D正确。

12.[2015·重庆二模]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不能说明种群在进化;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a基因的频率大小取决于自然选择;基因频率是某个基因占该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而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属于种群。

13.[2016·广东百所高中联考]草甘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将抗草甘膦基因转入油菜中,使油菜能抗草甘膦。

在转基因油菜种植多年后,调查发现在公路边的野生油菜有80%含有抗草甘膦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生油菜体内的抗草甘膦基因主要源自转基因油菜的花粉

B.80%的野生油菜体内出现抗草甘膦基因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含抗草甘膦基因的野生油菜是经自然选择进化出的新物种

D.大量使用单一除草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转基因油菜的抗草甘膦基因最可能是通过花粉传播转入野生油菜的,A正确;80%的野生油菜体内出现抗草甘膦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含抗草甘膦基因的野生油菜是经自然选择进化而来,但与其他野生油菜杂交仍可产生可育后代,不是新物种,C错误;大量使用单一除草剂会使植物的抗该除草剂基因频率升高,不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D错误。

14.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基因频率会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答案 D

解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基因频率改变;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变大,而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意味着产生生殖隔离。

15.[2015·辽宁沈阳二中期中]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的环节

D.一些生物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突变和基因重组只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的环节,C正确;一些生物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正确。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5分)

16.(19分)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

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

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等。

(3)突变、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

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

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

A.0≤N≤100%B.0

C.0≤N<50%D.N>50%

(5)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据图分析。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_______。

答案 

(1)基因库 多样性 

(2)生物进化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 (3)选择 隔离 (4)B (5)①变异的不定向性 ②d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突变、选择、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7.[2016·上海闸北高三期中](19分)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的进化。

(1)从保持生物多样性分析,我国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多样性。

(2)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

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

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

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

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

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3)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

(4)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5)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________。

(6)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

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物种 遗传

(2)B

(3)基因突变

(4)97%

(5)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

(6)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解析 

(1)藏羚羊属于濒危物种,保护藏羚羊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而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2)种群的基因突变是低频的,自然状态下,种群的基因突变不会加快,A错误;由于除草剂对抗性基因进行了选择作用,使杂草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解毒能力增强,B正确;一个种群是同一物种,不会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出现,就形成了两个物种,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3)新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4)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可推出RR的基因频率为95%,则R的基因频率为95%+4%×1/2=97%。

(5)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下降,SS型上升,说明无杀虫剂环境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6)不再使用杀虫剂,SS型适应环境,RR型不适应环境,从而使S基因频率增加,R下降,这样持续的选择作用导致SS基因型频率最高。

18.[2016·山东德州模拟](17分)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

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 (4)1%、18%、81% 逐渐下降

解析 

(1)物种形成的内因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外因是自然选择即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当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时,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迁到乙岛的B物种由于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形成新物种。

(4)A=0.1,a=0.9,所以AA=0.01,aa=0.81,Aa=1-0.01-0.81=0.18,若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