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732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docx

《美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概论.docx

美学概论

1.电影之美--好莱坞

好莱坞简介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这是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

最先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所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一些是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大师们为美国赢得了世界名誉,华尔街的大财团插手电影业,好莱坞电影城迅速兴起,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电影进一步纳入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资本的雄厚,影片产量的增多,保证了美国电影市场在世界上的倾销,洛杉矶郊外的小村庄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影城,好莱坞也在无形中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好莱坞主要产业

  好莱坞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拥有着世界顶级的娱乐产业和奢侈品牌,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的最高水平,梦工厂、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公司、索尼公司、环球公司、WB(华纳兄弟)等等这些电影巨头,还有像RCAJIVEInterscopeRecords这样的顶级唱片公司都汇集在好莱坞的范畴之内,这里的时尚与科技互相牵制发展,自然不造作,拥有着深厚的时尚底蕴和雄壮的科技做支持,一直被全球各地争相模仿。

由于当地发达的娱乐工业,不过电影制片厂分布的范围早已不局限在好莱坞一隅,好莱坞与其周边的伯班克等市共同构成了美国影视工业的中心地区。

好莱坞市内有不少数十年历史的老电影院,通常被用作电影首映式或举行奥斯卡奖颁奖礼的场所,如今也成为旅游热门地点。

2.服饰之美--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

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

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

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

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

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

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

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

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

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回族服饰作用

保护身体

  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

一是保护身体。

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

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

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

装饰打扮

二是装饰的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

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

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过民族节日,需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等,因此回族服饰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的作用外,还有信仰的因素,这构成了回族服饰的民俗特点。

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女性服饰分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等。

下面就男女服饰两大类中的主要服饰品目,作一概述。

3建筑之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古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国家的象征。

据拜占庭菲罗所分类的七大奇观中,只有埃及金字塔巍然独存,目前埃及约有八十多座金字塔,始建於公元前2686年至公元前2181年。

重点位於『基沙』、『萨卡拉』及『孟斐斯』。

它能被列为七大奇观之首,是因为在没有先进的科技协助下,单靠一些原始工具及人力,竟可建成如此宏伟的建筑。

金字塔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古上埃及和下埃及,今苏丹和埃及境内。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寝,都大小不一,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37.2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2.5吨的石块,占地52000平方公尺。

  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隶社会的方锥形帝王陵墓。

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带最为集中。

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sphinx)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迹。

像高21米,长57米,耳朵就有2米长。

除了前伸达15米的狮爪是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的巨石上雕成。

面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即国王)海夫拉的脸型。

相传公元前2611年,海夫拉到此巡视自己的陵墓——海夫拉金字塔工程时,吩咐为自己雕凿石像。

工匠别出心裁地雕凿了一头狮身,而以这位法老的面像作为狮子的头。

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

雕像坐西向东,蹲伏在哈夫拉的陵墓旁。

由于它状如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西方人因此以“斯芬克斯”称呼它。

4.民艺之美—皮影

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

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5.民艺之美—中国结

中国结"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

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中国结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的绳结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同时还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十分神圣的。

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使用绳纹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除了用于器物的装饰,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公元7~13世纪)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结被大量地运用于服饰和器物装饰中,呈明显的兴起之势。

至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中国结”工艺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在诸多日常生活用品上都能见到美丽的花结装饰。

其样式繁多,配色考究,名称巧妙,令人目不暇接,由衷赞叹。

  “中国结”的编制过程十分复杂费时。

每个基本结均以一根绳从头至尾编制而成,并按照结的形状为其命名。

最后再将不同的基本结加以组合,间配以饰物,便成为富含文化底蕴,表示美好祝福,形式精美华丽的工艺品。

  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文化沉淀使“中国结”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

它不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结构的展示,更是一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表露。

因此,对传统“中国结”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是极有意义的。

6.书法之美—中国古代行书艺术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

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

‘行书者。

后汉刘德升所造也。

既正书之小伪。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

帮谓之行书。

“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

从行书的产生。

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

这是与篆。

隶。

草。

楷的最大区别。

行书无法却有体。

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

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

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

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

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

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

所以孙过庭《书谱》说:

“趋势变适时。

行书为要”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

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

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

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

此后宋代的苏东坡。

黄庭坚。

米芾。

蔡襄均受其影响。

元至明中叶。

无论是赵孟頫还是祝允明。

文徵明。

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其特点:

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

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

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

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

7.舞蹈之美--中国民间舞中的太平鼓、秧歌、腰鼓舞

太平鼓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人称之为“唱绳”,象征“太平安乐”。

表演者成双成对,腾挪跳跃。

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金属声清脆悦耳。

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姑娘家则舞姿柔韧轻巧。

门头沟大峪村太平鼓,据说来源于清代,每年春节前后,青年妇女和小孩子们三五成群“斗公鸡”、“扑蝴蝶”、“走月牙”。

他们打起《大扇鼓》、《小扇鼓》,唱花、唱草、唱古代圣贤,也唱衣食住行和岁时风俗。

这种舞蹈一般在旧历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时才表演。

秧歌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起源于农业劳动,人们在田间插秧、耕耘,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后来成为一种唱腔和舞姿。

不同地区,风格各异。

在表演形式上,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帕、绸等道具而舞。

舞蹈开始和结束为大场变换队形的大集体舞),中间为小场(由一人或数人表演具有简单情节的歌舞或小戏)。

从扭的身段看,舞者在一种舒缓灵活的舞姿下,高扬两只臂膀,犹如翩翩起舞的飞鸟,或用脚尖点地,或用脚跟擦地,进三步,退半步,洒脱活泼。

从扭的花子(图案队形)看,在中国民间舞蹈里,独具一格,随着鼓点节奏,花子变化无穷,舞姿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1942年"延安秧歌运动"以后,秧歌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人民革命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腰鼓舞是中国广泛流行的民间舞蹈。

舞者在腰间挂一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之,边敲边舞。

新中国成立后,腰鼓舞成为群众节日里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群众称“打腰鼓”。

腰鼓舞属集体舞蹈,用于欢庆、热烈的场面,表达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

舞者男女都有,均穿彩服,腰间挂一只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持一根鼓槌,鼓槌上扎有红绸,边打边舞,鼓点变化丰富,节奏强烈,舞步多变化,能走出各种复杂美妙的图案。

腰鼓队少则四至八人,多至十人甚至上百人。

表演时情绪热烈,动作健壮,队列整齐,气势浩大。

8.书法之美--简述魏晋书法艺术

魏晋书法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

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从曹魏开始,对文学艺术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使“才能”有可能越过道德而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其中就包含文学艺术,如原来被视作小道的文学,被曹丕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书法在东晋时期成为世家大族争能斗胜的方式之一,上层贵族大量进入这个领域。

魏晋书法在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首先,是楷、行、草等字体在广泛的应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次,出现了多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书家,在风格的开创和典范的树立上有无可取代的意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书法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观念被揭示出来,不仅形成理论,而且被贯彻到实践中,从而使书法的艺术性质得到了强化。

这时期的书法发展,大约可以这样来描述:

三国为过渡时期;两晋(尤其是东晋)为鼎盛时期

9.戏剧之美--什么是话剧?

并选一著名话剧介绍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

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名优之死》中国3幕话剧。

作者田汉。

1927年首演。

作品以揭示艺术的社会命运为主旨,写京剧演员刘振声不幸的演艺生涯。

刘振声注重戏德、戏品,对待艺术严肃认真,并精心培育了小凤仙这样的后起之秀。

但是小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却心猿意马,“不在玩艺儿上用功夫,专在交际上用功夫”,成了流氓绅士杨大爷的玩物,背叛了先生为之呕心沥血的戏剧事业。

刘振声贫病交加,忍受着恶势力的迫害,又眼见艺术被蹂躏、艺术人才被摧残,终于心力交瘁。

作者通过艺术家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容不了好东西”的病态社会,同时写出了蕴藏在人们心中的积极进取、奋起抗争的力量。

作品结构单纯明晰,冲突的发展自然、流畅,语言简洁而富于性格特征,它标志着田汉在编剧艺术上已走向成熟

10.音乐之美—羌笛和巴乌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

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

终身全长13~19厘米,管口直径2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厘米长的竹制吹嘴。

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

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巴乌,属竹管铜簧乐器,簧为舌形。

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吹奏乐器。

当地彝语叫“及菲里莫”,哈尼语叫“梅巴”。

巴乌是流行在中国西南地区彝、苗、哈尼等族的单簧吹管乐器,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指孔(前七后一),在吹口处置一尖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声。

巴乌音量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区的人们称它为会说话的乐器。

巴乌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在民间以单管者为主,亦有双管合并而成者,称为双眼巴乌。

传统演奏方式均为直吹。

常用音域多不超过八度。

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窃窃私语,低诉衷肠,所以每到晚间,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传递爱慕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