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566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docx

《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docx

知识讲解诗歌语言鉴赏

诗歌语言鉴赏

编稿:

李静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

鉴赏和评价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命题趋势

从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来看,考查材料的选取上有诗有词,以唐诗宋词为主;考查的命题形式上有客观有主观,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包括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知识讲解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考查方向:

1、品评诗句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

2、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

3、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及艺术风格的概括评析。

理解关键词语

抓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的使用,可以点亮整个句子,在鉴赏诗歌时,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

例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释】①若为情:

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大意对即可)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

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

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大意对即可)

【解析】

(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

抓形容词

形容词的使用,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穿搭出作者的感情;表现颜色的词尤其能够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

例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

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

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解析】

(1)本题考查了对“物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错误地表述为“梅子的酸”、“芭蕉的绿”、“孩子捉柳花”等。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

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常见答题步骤是:

①指出该字;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在诗中再现画面;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处。

抓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例,

例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释】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

(2)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

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

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

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

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

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生之固穷。

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

“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

这一联广为传颂,上句写客里光阴,吟诗度日,是乐,是苦?

下一句写雨中杏花,诗人对此,是怜,是惜?

似乎难以察觉,因为这里看不到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

上下两联,是两个名词句,看似简单的意象罗列,却显得和谐自然。

抓副词

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定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

例,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元)魏初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释】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答案】

(1)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作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鹧鸪天》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语言。

首句从“去岁今辰”着笔,点明对妻子的念念不忘,“去岁”与“今辰”构成时间上的今昔对比,给人时间如梭的感觉,包含着归家无望的伤感。

一“却”字点出“去岁”的幸运与“今年”的不幸,流露出曾今拥有的欣喜与今天失去与妻儿团聚机会的怅惘。

次句“今年”与上文“去年”时间对比强烈,一实一虚,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突出了官身在外、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

一“又”表明与妻儿聚少离多的残酷现实,抒发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与无奈。

(2)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下片过头处写景。

诗人用山水相连、水天相接、残照染林、归鸦点点等意象营造出空旷清冷的氛围,烘托反衬思情之苦。

同时,“山接水,水明霞”又暗喻思情的缠绵悠长。

三句中,一“接”字描写了山水相依的景象,一“明”字突出了霞光映水、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

一“接”一“明”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使意境浑然一体。

一“见”字触景生情,将所见景物着上个人感情色彩,“归鸦”正反衬思情的迫切与凄苦。

抓数量词

数量词在很多时候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

例,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间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为“十里”更切实际。

你赞成哪种说法?

为什么?

请结合诗的主旨简要分析。

【答案】

(1)赞成“千里”一说。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理的耳目。

生理的耳目实听实见,心理耳目虚听虚见,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

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十万八千里。

(2)赞成“十里”。

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

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鉴赏中遇到此类题型,赞同作者的用法较为稳妥。

抓特殊词

1、叠词

又叫“叠字”,诗歌为了增强诗歌的韵律、强调某种情感,多使用重叠的词。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萧萧”、“滚滚”,就表现了诗人面对秋天的到来内心深处的悲凉之情。

例,

例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

(1)分析两个叠词体现的景物特征,然后分析这些叠词的表达效果和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等。

(2)诗歌的一二句描写了自然环境,表现了溪边树木的茂盛、江边绿草的葱郁;三四句通过诗人拉开帘子的动作表现诗人看到的景色,一个“入”字体现了春光明媚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极度喜悦之情。

2、词类活用的词

诗人为了炼字、连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例,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自语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2)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答案】

(1)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

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

【解析】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1)考查鉴赏诗歌语言,

(2)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分析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用到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

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语言鉴赏也应特别关注这种情况。

例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释】向子諲yīn(1085-1

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

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

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

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

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案】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是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隐含”提示要看景的深层含义,应当结合注释理解。

例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态,表现出他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啼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解析】从题目可知这首诗作于诗人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书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恋恋不舍的深厚感情。

要想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

所谓的“准确”,就是要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鉴赏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是针对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乃至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诗歌,往往呈现出的不同语言风格而言的。

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

风格指的是艺术创造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位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位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和运用。

命题方式通常是: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③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考查内容一般是对常见的典型风格的理解。

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等等。

这类试题就题干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直接告诉考生出题材料的风格,要求考生阐释分析;

二是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考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这里“相近”是提示语,要耐心揣摩;

三是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这里的“特色”指的是语言风格。

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

水神。

③准拟:

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

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案】

(1)D

(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3)第一问:

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

【解析】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

“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

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像“平铺”在那儿。

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

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

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恶劣天气。

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

“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

“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

“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

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

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

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

例11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释】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席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___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

(1)燕子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

(1)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2)①刘诗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②吴词笔姿盘旋空灵,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

全篇引用三个典故:

杜牧《泊秦淮》、刘禹锡《乌衣巷》、白居易《琵琶行》。

③赵曲在寓意上依然是感慨盛衰兴亡。

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

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

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

和刘诗相比,有散曲的风味。

题型解读

【高清课堂:

诗歌鉴赏——用语言开出心中的花368652典型诗歌鉴赏】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

(1)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2)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结合诗作,把握作者情感。

例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参考答案】

(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

(1)《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是“濛濛细雨”。

(2)“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巧妙。

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树木高低是怎样的高低。

这一句话,勾勒出作者所在的小城的景致:

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山上那高高低低的树构成的树丛,层层叠叠,都在微雨后尽显丰姿!

(3)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苏诗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雨过潮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案】1、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