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法农谚是.docx
《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法农谚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法农谚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法农谚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法农谚是
篇一:
农谚歌二十四节气
农谚歌二十四节气
元旦宜黑四边天,大雪纷飞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树瘟疫万人忧。
清明风若从南至,定使农家大丰收。
立夏东风少病疴,晴逢初八果生多;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稻秧鲜;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瓜果受磨煎。
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中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厄;定是三冬风雪多。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只半收;处暑若逢天大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唱歌好晚禾;只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贵奈如何。
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米价增。
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伤疫病损百姓。
冬至天阴无日色,来年定唱太平歌;初一东风六畜灾,若逢大雪旱年来。
但然此日天晴好,吩咐农家放下怀;欲知秧麦花麻稻,不待临时可预查。
冬至应在明年岁,清明便识现在麻;谷雨定觉秋收稻,夏去却应栽棉花。
若逢金日减其半,土木金水尽到家;水火相逢无收获,君须牢记定无差。
正月
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保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年。
二月
惊蛰闻雪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三月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四月
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五月
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下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七月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八月
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
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高。
十月
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
十一月
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年来,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篇二:
二十四节气农谚之冬季部分
二十四节气农谚之冬季部分
云南陈华
冬季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很多耕地处于休耕时期。
果树落叶,昆虫冬眠,候鸟迁往南方栖息。
在严寒的侵袭下,人们不得不穿上厚厚的冬装,以保持身体的暖和。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属于冬季节气,先民们曾留下了关于冬季的诸多谚语,下面就以这些节气先后为序,对各时节的谚语作简要介绍。
立冬(11月7—8日)
立冬为“冬天开始”之意,由于此时节地表下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立冬时节一般不会太冷。
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
在我国古代,立冬有“补冬”的习俗,人们往往会烹制一些美味可口的菜肴,以犒劳一家人一年来的辛勤,所以谚语云“立冬补冬,补嘴空。
”
在立冬节气,也是播种晚茬小麦的最佳时期。
故谚语说,“种麦过立冬,来年少收成。
”因此,抓紧节气适时播种,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立冬也是深耕土地,增强土地肥力的重要时期。
所以,谚语这样说到,“立了冬,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冬耕深,出黄金”,说的就是立冬深耕的益处。
小雪(11月22—23日)
小雪是指“气温下降,开始飘落少量雪花”之意。
在小雪时
节,天气灰暗,大地阴沉,说明气温在逐渐降低了。
农谚有“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之说,意思是:
在小雪节气,土地全冻得像冰块一样硬,而到了大雪节气,气温更低,连河水也全部冻结了。
由于气温低下,所以农谚这样说道,“小雪不种地,大雪不行船。
”就是说,在小雪时节,低温可以把害虫的卵冻死。
这样,来年的虫灾就减少了。
而在大雪节气,因为河水封冻,所以渔民们休渔在家,不再捕鱼。
从气象方面来说,小雪节气下雪则意味着来年是丰收年,故谚语云:
“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由此看来,小雪降雪,预示来年的庄稼收成不错。
大雪(12月6—8日)
大雪为“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之意。
到了大雪节气,降雪已成为很正常的自然现象。
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指的就是大雪节气的自然景观。
由于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五倍,所以雪水还有肥田的作用。
故谚语形象地描述道,“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可见雪水的肥效非同一般。
冬至(12月21—23日)
冬至是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的一天,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从冬至开始,天气就正式寒冷了,进入了人们常说的“数九天”。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民间编出了朗朗上口的数九歌谣,具体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寒冷天气,是从冬至开始的。
在我国民间,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
因此,很多地方都盛行“冬至进补”的风俗,羊肉、鸡肉、狗肉、猪肉、牛肉等,成了许多家庭桌上的美味佳肴。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寒冷的天气里多食肉,有利于增加身体热量,抵御风寒。
冬至过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
故谚语云,“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说的就是这个理。
在民间,还有冬至忌无雪的说法,谚语云:
“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雪一冬晴。
”意思强调,冬至降温或降雪,对来年的作物生长和庄稼收成,都是极为有利的。
小寒(1月5—7日)
小寒即“寒冷”之意,但较之大寒而言,小寒的寒冷程度稍微逊之。
但不管怎么说,小寒还是很冷的,谚语云,“小寒大寒,冷成一团”。
毋庸置疑,小寒的“寒”也是不可小觑的。
因为寒冷的缘故,民谚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强调了严寒天气多吃肉食和滋补品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饮食荤素搭配应当恰当,不宜片面追求高脂肪和高蛋白,因为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大寒(1月20—21日)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最冷的一个节气。
如果大寒不冷的话,那么来年的庄稼收成肯定不好。
故谚语云,“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意思很明显,若大寒冷的话,来年必定会
丰收;若大寒不冷的话,则来年将会欠收。
由于大寒在农历腊月中旬到来,故谚语有“小寒大寒,杀猪过年”的说法。
因为大寒节气已到了农历的年末,过了十五天左右的时间,新的一年又将开始了,而我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也在此时到来。
所以,“杀猪过年”,正是人们辞旧迎新、欢庆佳节的积极体现。
篇三:
从二十四节气看气候变化
从二十四节气看气候变化
余昌
新闻背景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长期以来,根据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总结的农谚也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然而在全球变暖和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也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钱诚等人于20XX年根据1960年至20XX年我国549个气象站的近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近50年来这种变化的具体情况。
20XX年,钱诚等人进一步量化了城镇化对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细致地反映了我国四季交替的气候特征,含有时令顺序、物候变化、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标志性意义,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根据各地节气的气候特征总结出的农业谚语,为我国农业发展立了大功,至今仍对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起源于古代的黄河流域,当时该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4个节气,以后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西汉初期,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的《天文训》中被完整地记载下来。
公元前104年的西汉,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开始把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法农谚是)订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通常说的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天文学的概念,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天文位置为区分。
然而,每个节气对于人类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内涵主要在于其相应的气候特征。
那么,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变化的?
()大寒特征天气很少出现
大暑特征天气显著增多
钱诚等人的研究显示,从全国日平均气温资料揭示的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特征来看,最冷的节气是大寒(-3.51℃),最热的节气是大暑(23.59℃),两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这两个季节性极端阶段,在当前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
随着近代气候变暖,二十四节气也在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
全国平均气温季节循环中最冷的时段((0℃以下)呈现整体逐步抬升的趋势。
如果以1961至1990年气候标准时段的阈值作为参照(常年情况),则1987年以后小寒、大寒特征的天气几乎很少出现了。
与此同时,气温季节循环中最热的时段(日平均气温22℃以上)在1997年以后呈现明显的整体抬升趋势,连续11年都出现达到大暑特征的天气。
对全国平均而言,1998年至20XX年平均的大寒天数(14.0天/年)比20世纪60年代(32.4天/年)减少56.8%,20XX年甚至没有1天低于常年大寒阈值温度;大暑天数趋于增多,1998年至20XX年的大暑天数(36.1天/年)比20世纪60年代(20.0天/年)增加81.4%。
()雨水气候提前大约15天
立秋气候推迟约5至6天
研究表明,气温上升阶段的气候节气除了存在明显的年际变率外,都有趋于显著提前的系统性趋势,而且在1961至20XX年的47年间总的提前趋势都在6天以上。
其中,雨水、惊蛰和夏至是提前趋势相对较大的,分别提前14.6天(相当于近年到达雨水节气平均气温的日期比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了近半个月)、11.0和9.7天,雨水节气提前天数最多。
如果以日平均气温5℃(此温度是国内外很多文献普遍采用的中高纬度地区生长期开始的阈值温度)表示气候入春的阈值,那么在1961至20XX年的47年间,入春提前9.5天。
与此同时,气温下降阶段的气候节气如立秋、冬至等,除了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率外,都有趋于显著推迟的系统性趋势,基本上推迟5至6天左右,而小寒、大寒气候在趋于消失。
()雨水节气增温最大
秋季增温相对较小
气候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趋势给我们的一个直观感觉是,全国平均气温的季节循环呈现一个整体抬升的趋势,仔细计算每个节气的气温变化趋势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1961至20XX年中,二十四节气的增温在0.53℃至2.43℃之间,其中大暑节气的增温最小,雨水的增温最大,这与前面提到的雨水节气提前的天数最多是一致的。
立春、雨水、惊蛰这3个节气的增温都在2℃以上,在1961至20XX年间分别增暖了2.37℃、2.43℃和2.21℃,比大寒的增温(1.39℃)要大很多。
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气温上升阶段的增温要普遍比下降阶段的增温大,这与上升阶段的节气提前日数普遍比下降阶段的推迟日数多也是一致的。
()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更显著
四川盆地春季增温不明显
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这四个反映物候的气候节气在全国各地普遍趋于提前,尤其在北方半干旱区均显著提前,分别达12至16天、4至8天、4至8天和8至12天。
其中,气候惊蛰的提前趋势最明显。
惊蛰节气在农事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就被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具体地说,各地的气候惊蛰都趋于提前,最大趋势(1961至20XX年间提前16至20天)出现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及邻近站点,以及云南的西部。
在北纬33度以北的站点几乎都是显著提前。
值得注意的是,惊蛰节气提前在东部(东经105度以东)比西部显著。
钱诚等人认为,东、西部虽然都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但是东部更直接地受东亚冬季风减弱的影响,因而近50年东亚冬季风的减弱趋势引起东部早春提前趋势比西部显著。
北纬33度以南的中南部地区,尤其是西南的四川盆地附近和云南东部的站点,气候惊蛰的提前趋势几乎都不显著、提前趋势的天数也几乎是全国最少的。
近50年中这个地区的春季平均温度增暖不显著,甚至个别站点是降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