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075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对比阅读

期中

21课《与朱元思书》

(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

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

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

①罗纨(wán):

丝织品。

②午未申:

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

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设:

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23、甲、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

【一参考答案】(12分)

20、①奔:

飞奔的马。

②作:

发出。

③勒:

约束,阻止。

④设:

着,涂。

21、C

22、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二)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月谢病⑴,还觅薜萝⑵。

梅溪⑶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⑷,孤峰限日⑸,幽岫⑹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⑺,水向猿啼,英英⑻相杂,绵绵⑼成韵。

既素重⑽幽居,遂葺宇⑾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⑿。

山谷所资,于斯⒀已办⒁,仁智所乐⒂,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

【注】⑴谢病:

因病而自请退职。

⑵还觅薜萝:

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薜,萝,都是植物名。

屈原《楚辞》:

“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⑶梅溪:

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⑷森壁争霞:

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⑸限日:

遮挡住阳光。

⑹幽岫:

幽深的山穴。

⑺唳:

鸣叫。

⑻英英:

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⑼绵绵:

形容声调悠长。

⑽重:

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⑾葺宇:

建屋舍。

葺,修建。

⑿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充裕。

偏,特别。

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⒀于斯:

在这儿,指石门山。

⒁办,具备。

⒂仁智之乐:

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

《论语•雍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猛浪若奔()

(2)猿则百叫无绝()

(3)窥谷忘反()(4)岂徒语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文中都有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

甲文是

(甲文该句同时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乙文是

(4分)

4.甲文中有一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相近,请写出来,并说说这些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4分)

5.乙文中体现了“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旨趣的句子是。

(2分)

6.两文中都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表达作用?

(4分)

7.这两篇山水小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

(4分)

【二参考答案】

1.(4分)

(1)飞奔的马

(2)停(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⑷空(各占1分)

2.(4分)

(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2)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

3.甲文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甲文该句同时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突出了山的峻峭。

乙文句子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4.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这些句子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同时也写出了鱼的可爱,让人流连忘返。

5.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6.一方面衬托山谷的幽静,一方面奏响一支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无限神往。

7.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的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

《与顾章书》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在梅溪山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那阴森陡峭的崖壁,争着沐浴朝夕的霞光,拔地而起的孤峰,遮挡住了天上的日光,山洞幽暗,衔着朵朵白云,溪水深深,呈现出翠绿的颜色。

蝉儿吟唱,白鹤啼叫,水声淙淙,猿猴哀鸣,这些声音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动听,奏成了连续不断的天籁音韵。

我既然一向向往隐居,于是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屋。

有幸有各式各样的的菊花,遍地长满的竹实,都是山里隐居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在这里都已齐备。

《论语》上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难道是一句空话!

三、对比阅读《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点的词。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有时见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横柯上蔽负势竞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什么?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对比阅读《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回答6-11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解释加点的词语。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泠泠作响()

7.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层次井然。

写水是按(顺序)写的。

乙文则是按顺序来写的。

8.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9.甲文总写三峡的特点是什么?

乙文总写富阳到桐庐的山水特点是什么?

分别用原文语句回答。

10.乙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把他译成现代汉语。

11.假如你是一位投资者,根据两文介绍的特点,你将如何开发这两个地方?

简要回答。

五、[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1)沿溯阻绝。

沿;

(2)良多趣味。

良:

(3)直视无碍。

碍:

(4)窥谷忘反。

反: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答;

12、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2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13、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六、[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襄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急湍甚箭()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至于夏水襄陵()(4)属引凄异()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

3.【甲】文和【乙】文都写了山水风光,但是两文的结构安排有别,【甲】文先用几个字总写,然后再写,最后写奇山;【乙】文则是先写,后写。

4.【甲】文和【乙】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其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作者____的情感,从【甲】文中的“望峰息心”和“”可看出还反映出作者_____的生活情趣和心态。

七、答案

1.

(1)超过,胜过

(2)至(3)上,漫上(4)连续2.

(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奇山异水异水山水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窥谷忘反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避世退隐,厌弃尘俗的高洁

24课《送东阳马生序》

一、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6分)

【甲】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俟其欣悦()

(3)于是遂就书()(4)吾徒相教()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3分)

一、[答案]5、

(1)借

(2)等待(3)于是,就(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6、

(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

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2分。

)8、

(1)具有伯乐之慧眼,

(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

(3分。

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

(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

(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

(3分。

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8-21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已】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

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

曾位至丞相。

②逮:

到,及。

③大姓:

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

帮助。

⑤大学:

很大的学问。

18.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2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

(3)同舍生皆被绮绣()(4)腰白玉之环()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0.【甲】【乙】两文主人公的成才之路有哪些相同之处?

(2分)

21.你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

(2分)

二、参考答案:

18.

(1)得到

(2)跑(3)通“披”(4)腰佩’

19.

(1)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2)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0.家贫且能勤奋刻苦读书。

21.读书要不畏条件艰苦、学习应该勤奋努力刻苦、读书要虚心善学等,言之成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节选自朱熹《熟读精思》)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

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援疑质理(4)余尝谓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         心既到矣

B.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才美不外见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谈笑有鸿儒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竹柏影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13.根据上下文,在【乙】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

(2分)

14.【甲】文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用到了什么写法?

有何作用?

(3分)

三、参考答案:

10.

(1)借

(2)通披穿(3)引、提出(4)曾经11.D.

12.

(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所谓说书读得熟了,就是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13.眼口14.与同舍生对比,突出地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习为快乐(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从而勉励马生勤奋刻苦地学习。

四、文言文阅读(1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义阳朱詹世好学,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①,吞纸以实腹。

天寒无毡,抱犬而卧以取暖。

犬亦苦饥,恒出觅食,呼之不至,则哀声动邻,然仍不辍其业。

——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

①举火:

点火,特指生火做饭。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腰白玉之环_______

(2)恒出觅食_______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媵人持汤沃灌。

C.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D.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吞纸以实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采用______写作手法,表现作者读书“勤且艰”;(乙)文采用______写作手法,表现主人公好学“不辍”。

(2分)

11.读了上面两段文字,结合阅读感受,请拟写一句凝练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参考答案:

7.腰佩用做动词2经常常常每小题1分共2分

8.B共2分

9.

(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2)家境贫寒没有什么物资财产常常连日不生火做饭靠吞咽纸张填充肚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