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 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809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 精品.docx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 精品.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 精品.docx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专题指导复习001精品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记:

“一化三改”。

实质:

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2.“一五”计划

(1)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2)意义:

“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三大改造

(1)过程:

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

核心词:

主要矛盾、“左”倾错误、“八字”方针

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1)内容:

一是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3.“左”倾泛滥

(1)表现:

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

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

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5.“文化大革命”浩劫

(1)实质:

“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

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考点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

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

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

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意义: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①内容: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③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

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 √ )

2.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 √ )

3.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 √ )

4.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 √ )

5.“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 √ )

6.人民公社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

具体表现是: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 √ )

7.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

这只能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 √ )

8.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而非“左”倾错误。

( × )

点拨 “左”倾错误的影响才是三年经济困难的根源。

9.“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实行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

( √ )

10.“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方针的实质是仍然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 √ )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上来。

( √ )

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 )

点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的性质。

13.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关。

( × )

点拨 错在“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关”说法上。

14.推动改革开放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事件是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1992年的南方谈话,前者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者明确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 √ )

15.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 √ )

16.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从本质上反映出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 )

17.从1986年起,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终于在2001年12月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这在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 × )

点拨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之一,于1986年提出复关而非申请加入。

考向一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史上的“左”倾错误

典例1

 (2018·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知识定位 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大跃进”

解读材料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

“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是指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人民公社就体现了这种愿望,其后果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

强调 “过渡时期”、“左”倾、右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计划经济、所有制、经济体制等均是本讲命题常关注的概念,也是历届考生易错点,应理解透彻。

答案 D

典例2

 (2018·重庆高考)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18

317

387

537

1958

1183

580

518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18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知识定位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调动知识 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我国1957~1960年工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变化情况。

这一时期,我国的重工业发展迅速,而农林牧渔业和轻工业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的错误。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是在1962年,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可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

答案 A

整合理解建国后中共在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考向二 深刻理解建国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

典例3

 (2018·全国卷Ⅰ高考)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知识定位 经济体制转型——计划到市场

调动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

联系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故B项正确。

20世纪80年代时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C项错误;我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D项错误。

答案 B

“审——联——比——查”四步完美解决比较类单选题

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典例4

 (2018·天津高考)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知识定位 经济体制转型时的中国经济与企业

材料解读 达仁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一度“茫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不知如何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了自主权,使其更具活力,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 D

深刻理解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1.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

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系加强。

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

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

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

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考向三 多元史观对比理解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5

 (2018·江苏高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知识定位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南方谈话的影响

辨析选项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不是经济理论,排除D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A、B两项。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做了深刻阐发。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1990~1995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经济理论。

答案 C

获取数据型材料选择题信息的技巧

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是: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典例6

 (2018·海南高考)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

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知识定位 经济体制改革——影响

材料解读 关键信息有两个:

一个是“1983年”,此时中国改革重心开始转向城市,远未建立市场经济格局,可排除D项;第二个是“个体户从事运输售销行业”,可促进城乡市场活跃,但体现不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城乡人员交流”等信息,可排除A、B两项,答案为C。

答案 C

从多元史观认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步性

1.计划经济体制

(1)革命史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2)现代史观:

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为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3)社会史观:

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4)全球史观: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革命史观:

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战胜资本主义。

(2)现代史观: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工业化的进程。

(3)社会史观:

带来了社会生活、思想观念、衣食住行等的一系列变化。

(4)全球史观:

是新中国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押题1 (立意:

主干知识——三大改造)

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变化情况,最终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联系所学,应是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押题2 (立意:

主干知识——十年曲折探索时期的经济政策)

以下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了中国现代史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

…………,…………

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A

解析 从“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即可知史料描述的应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均发生于60、70年代,“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均与“1958年”时间信息不符,可排除B、C、D三项,故选A。

押题3 (立意:

主干知识——两次经济体制转型)

2018年7月14日数字中国网:

“第一次从半统制经济转为计划经济,第二次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改变了计划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B.改变了各种所有制成份及其比例结构

C.“一五”计划完成与中国入世成功可分别视为转型标志

D.转型前后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两次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根本目的均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D项说法有误。

押题4 (立意:

主干知识——重大会议与经济体制改革)

2018年1~7月份,我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3832亿元,其中民间投资额比重占63.9%。

这体现了私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被明确肯定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邓小平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答案 D

解析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故答案为D。

押题5 (立意:

关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2018年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后,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与他们有关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及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案 D

解析 考查学生的史学常识和判断分析能力。

图片反映该书的后记“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体现了该书的主题——改革,再结合第一、五、七章目录,分别为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由此可判断出选D。

押题6 (立意:

关注热点——改革开放35周年)

至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大业已进行35周年。

我国经济总量也由1978年的3600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35年间增加了近120倍。

促进上述数字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确立

B.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的解决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答案 D

解析 D项中的“八字”方针提出于1960年,而题干中数字却始于1978年,故选D。

押题7 (立意:

从社会史观看经济体制改革)

下面是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人物访谈”素材。

访谈时间:

2018年6月13日。

访谈地点:

山东某县某乡某村。

访谈对象:

李根生,男,82岁。

一生在家务农,勤恳本分,对土地感情至深。

访谈主题:

农家春联折射出的历史变化。

春联序号

李根生年龄

春联内容

1

25岁

互相合作力量大,左邻右舍情谊长。

2

30岁

无奈一年辛劳苦,得尝两日饭菜香。

3

47岁

地主农民无所谓,改革开放新社会。

4

50岁

当年曾分田当家做主,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

5

79岁

国强民富城市乡村已小康,时代进步衣食住行变了样。

(1)材料中前四副春联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找出春联中所反映的李根生当年不同的劳动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劳动态度的时代背景(原因)。

(3)根据第5副春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答案 

(1)三大改造(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态度及原因

态度:

春联1、4反映的劳动态度是积极高涨的。

原因:

①春联1——农业合作化改变了小农经济分散落后的状态,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②春联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