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13802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docx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docx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0519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20170519

《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二十二课复述

顶礼上师三宝!

各位师兄好!

末学复述的是《入行论》第一册的第二十二课,该课主要讲了皈依支和忏悔支。

在皈依支中,我们通过了知皈依的本体、分类以及各自之自性,知道了如何来抉择皈依,并且也知道了如何随皈依而行持。

在论义中,我们了知了大小乘皈依的区别是什么及我们要皈依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在忏罪这一支里,通过总义和论义,我们知道了所净罪业的六门都有哪些,能净罪业的四种对治力是什么,以及净法时的加行、正行和后行分别是什么。

最后一个颂词通过总说忏悔罪恶之方式,让我们如何应用四对治力中的厌患对治力来净除罪业,这一课内容很多,但是颂词只有三个。

其中在皈依支中我们要掌握以下六个重点,它们分别是:

一、我们之所以皈依是因为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们都特别害怕某种事物,又为了避免这种恐怖,而要皈依一个比较可靠的对境,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皈依处。

二、找到了的皈依处,我们就要知道,这皈依处有哪几种吧,以及本具特点和区别又有哪些?

这是我们要清楚的地方。

皈依处分为两种:

有世间皈依和出世间皈依,世间的皈依,它是多种多样的,如佛在《胜幢经》中说:

世间人在处于恐怖的时候,有些皈依森林,有些皈依山;有的皈依寺院或活佛塔。

但因发心不同,他们所皈依的并不是最究竟最殊胜的皈依处,这样的皈依处也解除不了轮回的大痛苦,因为这种世间的皈依,只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所以很难获得解脱,比如有的人为了躲避追杀、讨债而皈依了寺庙等,只是暂时的躲避。

而出世间的皈依又分为大小乘的皈依,大小乘的皈依区别在时间上和目的上也都是不同的:

小乘皈依的目的是自己害怕轮回的痛苦而要获得解脱;大乘皈依的目的是为了救度无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而发愿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小乘皈依的时间是有生之年皈依三宝;大乘皈依的时间是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一定要皈依三宝。

世间皈依的时间也是没有限定的,他们没有时间概念,实际上这种世间皈依不属于真正的皈依。

三、我们要明白皈依的真正涵义,无论显宗和密宗都是大乘,不要有分别。

四、我们了知了皈依的本体、分类及各自之自性后,我们又将如何随皈依而行持呢?

在法本中,我们了知了阿底峡尊者的五条皈依戒和《瑜伽师地论》中的八条皈依戒,总之做为一个佛养子,受过了皈依戒后,就一定更要清楚皈依的最基本的戒律。

1.皈依佛陀后,就不能在皈依其他外道。

2.皈依了法后,就不能故意损害众生。

3.皈依僧后就不能与外道徒交往,如果违反了这些皈依学处,就不算皈依,另外一点,我们也不要因不慎失毁了戒体而害怕,皈依戒是可以多次受戒的,以来净除相续中的罪业,但是这里最关键的是,在受皈依戒前的发心一定要清净,一定要缘着为了救度无量无边的可怜众生而发愿受皈依戒。

五、通过论义的学习,我们就更加清晰了大小乘皈依区别在于发怎样的菩提心,并且要明白我们要皈依什么?

皈依是一切断证究竟功德圆满的佛陀,皈依的是教法和证法,皈依的是大乘僧众以及大乘中的大僧众和小僧众。

皈依的方式是以佛陀为导师。

以正法为正道,以僧众为伴侣,结伴前行,直至菩提果之间。

六、皈依和不皈依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行持善法时所得的功德是不同的,皈依的功德我们可以从法本中404页两个教证可知,只要皈依了佛陀,百万魔众都不能害,定能获得解脱,并且如果发了利益,众生而皈依的菩提心的功德,是诸佛及得地菩萨都无法言说的。

还有就是不要做形象上的佛教徒,只注重皈依证,而是要做发大乘菩提心的佛教徒,要做注重皈依戒的佛教徒。

以上是末学归摄总结的皈依支的六个重点,下面是末学归摄总结忏悔支的四个重点,它们分别是:

1.时间上有无始劫来至现在所造的罪业和近期所造的罪业,有时间长的有时间短的。

2.依三毒五毒烦恼为因所造的罪业。

3.依三门、身、语、心所造的罪业。

4.依行为由自己或让他人所造的罪业。

5.依严厉对境或一般对境而造的罪业。

6.依自性罪或佛制等不同形相而造的罪业。

依这6门所选的罪业是我们要净除的。

二、所净罪业的来源我们知道了,根源找到了,那么又将如何净除呢,我们要依靠四种对治力,它们分别是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

1.这里的厌患对治力是指一种强烈的后悔之心。

2.所依对治力是指我们要摆脱这种罪业得有个所依,那这个所依是谁的呢?

是金刚萨埵,是金刚上师,是菩提心,是佛像等。

3.现行对治力就是让我们在实际行动去做,而不是光依止了就啥也不干了。

4.返回对治力就是就此发愿纵遇命难,永不再造此罪业。

只要我们对佛陀和佛得教言里具足信心,依靠这四种对治力,无论任何罪业必得清净,对此在净除罪业时,不要有教派之分,无论哪一教派,只要能有净除罪业,最殊胜的方式方法,我们就接受立行就好。

三、我们一定要清晰如何忏悔罪业。

1.一定要把殊胜的对镜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上方。

2.真诚恭敬合掌顶礼发自内心深处真正的后悔,用真诚的渐悔之心来做忏悔。

3.忏悔的内容,有自己已知的,不知的,自己造的,指使他人造的和随喜他人所造的,一并在诸佛菩萨面前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忏悔,因为我们的死期是不定的,人生无常,所以,一定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且通晓了佛理,就要抓紧忏悔罪业,否则真的是来不及了。

四、最后上师给到了我们几个诀窍:

1.真正的修行,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只要将每天的所学内容再三思维,就是所谓的修行了。

2.忏悔罪业就是要我们依止四种对治力在实际行动中尽心尽力改正过错。

3.生起菩提心的首要是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忏悔罪业。

《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二十三课串讲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框架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能净除我们无始以来所犯的罪业的有效方法就是殊胜的四种对治力,分别是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关于这一点,在忏悔支的总义中已经明确说明,而在论义中,对这四种对治力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释,厌患对治力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依殊胜对境忏罪特殊罪业之方式,关于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上师在上节课中已经讲完了,本节课继续宣讲第二点,依殊胜对境忏罪特殊罪业之方式。

颂词如下:

这里的“惑”指的凡夫之人无始以来如影相随的烦恼、无明,贪嗔痴等,当这种烦恼增上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自控能力,于是,对三宝,父母,师长等对我们恩重如山的殊胜对境以及其他众生依靠自己的身口意三门犯下了弥天大罪,比如,以嗔恨心对僧众用身体殴打、用语言毁谤、在心里起恶心或生邪见。

这些深重的罪业足以让我们在来世堕入三恶趣。

而作为凡夫之人,犯这样的罪轻而易举。

在这里,上师要求我们反观自己,作为修行人,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没有对三宝时时刻刻恭敬?

我们对父母有没有做到所谓的孝顺?

我们对根本上师或有法恩的上师是否心存感激?

观察之后,如果发现自己对他们的行为还十分恶劣的话,说明我们的罪业是相当严重的,我们的所作所为,违背了佛陀与上师的教言

继续看颂词。

颂词的意思是,由于往昔我们在业力的驱动下身不由己的犯下了滔天大罪,现在成了罪业深重之人,这一切难以饶恕的罪过,我在诸佛菩萨面前以极大的追悔心,惭愧心发露忏悔。

接下来,上师讲了忏悔的必要性,慈悲的告诉我们,没有这样的忏悔,就永远不能摆脱轮回或恶趣的痛苦,只有精进地忏悔,我们才有解脱的机会。

在这里,上师引用了《金光明经》中的教证和百丈禅师的公案来分别说明凡夫之人忏悔的必要性和忏悔时态度的重要性。

《金光明经》中说:

我昔日所造的严重罪业,在具势力的诸佛菩萨面前全部诚心忏悔,而忏悔切忌做表面文章,一定要真心诚意。

以前百丈禅师在丛林中做香灯师,有一天起晚了,迟到五分钟,他特别后悔,拿着戒尺跪在佛前发自内心地忏悔,心里想:

我一个人耽误了五分钟,但几百个僧众的时间加起来,那是多长的时间啊!

他深切地发露,后来也造了很多忏悔文。

既然佛陀,高僧大德对忏悔是如此的重视,那么,我们作为福报浅薄的凡夫之人,对自己的父母、上师,以及有恩德、无恩德的其他众生,曾经造过难以弥补的罪业,那更加应该忏悔。

对于一个对佛教具足信心的人来说,为了表明自己忏悔的决心,即使毁坏自己的身体甚至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有这样的公案:

有一个在家人,他的上师是出家人,上师经常要求他看破世间,舍弃现在的一切琐事,到寂静的地方一心一意修持,但他却对上师生起了邪见,认为:

可能是上师嫉妒他享受的福报才这样说的。

后来,他突然醒悟过来,反观内心,认为世间的琐事无有任何实意,于是放下世间的一切,精进修持,但始终没有得到一点感应。

后来天尊托梦告诉他:

“之所以没有感应是因为曾经违背了上师的教言。

”并且还告诉他忏悔的方法是必须要砍断自己的四肢,于是他依教奉行,自断四肢精进忏悔。

因他曾经违背过上师教言,即生中没有成就,中阴时才获得了成就。

对于这样的公案也许有些人会产生邪见,认为这种忏悔特别残忍进而对佛法产生怀疑,其实,末学觉得,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了解佛教的教言,当我们读了佛陀的传记,了解到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得到佛法中的一句偈颂曾无数次不惜布施妻子儿女,头目脑髓,还有藏传佛教中的许多高僧大德在开悟之前,经历了种种苦行,再比如,为了表示对佛陀的诚心,有些大德曾燃指供佛。

所以,为了迁除我们对佛法的怀疑,我们应该不断的闻思修行,当我们对佛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的时候,自然会明白上面公案中的人之所以砍断四肢,是为了表明自己忏悔的决心。

接下来,上师以严肃的口吻将古人的忏悔和今日的忏悔进行了比较,古人的忏悔是如此的彻底,给自己不留余地,那么现代人的忏悔似乎更多的是一种表面上的应付,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根本不可能清净自己的罪业。

上师告诉我们,现代人对殊胜对镜遭罪很难避免,原因是根本不知道佛教的因果正理,生活完全离开了因果取舍的轨道,造下了无数罪业。

在这里,上师还举了各行各业的杀生的例子,比如,有一位居士是妇产科的医生,她说这辈子可能杀过一万个胎儿!

再比如,以前有个人,他开了几十年的餐厅,杀过不计其数的众生。

像他这样老板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他们看起来财力雄厚、生意兴隆,但背后造下的恶业罄竹难书,无数众生因他们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里,我反思自己,无始以来就不说了,就今生来来说,由于以前不懂因果,杀害了很多苍蝇,蚊子,蚂蚁,蝌蚪之类的小动物,现在回想起来,十分后悔,所以,自己一定要好好忏悔。

厌患对治力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开始讲解所依对治力。

子二(所依对治力)分三:

一、皈依原因;二、所皈依之对境;三、如何皈依。

丑一(皈依原因)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

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颂词首先讲了忏悔罪业的原因,我今生或前世所造的罪业相当深重,在没有得以清净之前,很有可能会提前死去,到那时有什么办法能摆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呢?

正如《四百论》中所说,凡夫人造业相当严重,大多数都是往下堕。

如果来不及忏悔就提前死亡,那我一定是堕入恶趣,不能解脱。

所以我心中特别着急,迫切希望能在诸佛菩萨面前,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忏悔清净,祈请十方诸佛菩萨尽快加持护佑我,让我千万不要堕入恶趣,否则,一旦堕入恶趣,就很难摆脱这种痛苦了。

上师告诉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最好能在死之前得以清净,并且反复强调,一定要精进念完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如果没有念完就死去,这些罪业会一直伴随着你,来世有没有把握获得解脱,这也是很难说的。

此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突然意识到,修学佛法,忏悔罪业一定不能一拖再拖,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诚如《金刚经》所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上师说,他有一个向往,很想在晚年时候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两三年中专门忏悔、观自己的心。

因为他出家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给别人讲经说法,自己也长期闻思修行,但真正依靠四种对治力来忏悔、观察自心的时间并不多。

但这个梦想能不能成真也不知道,毕竟寿命太无常,死主阎罗什么时候降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