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235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材料题汇编

1、(2011·太原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

“……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你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其影响如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原因有哪些?

 

2、在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

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

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 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厘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

正如诗人所说:

“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

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小邑。

”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

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优越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

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财物力为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金陵、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四是如何看待商业以及农业与商业的关系的?

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2012·绍兴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特点。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4.(2011·南通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5.(2011·上海松江区高三学情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1)推动哥伦布去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的动力是什么?

 

(2)你怎样理解“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

 

(3)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人说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也有人认为它是殖民掠夺之路。

你对新航路的开辟有何认识?

说明理由。

 

6.(2012·厦门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繁荣的经济以各种方式促进了英国的海外事业……使英国殖民者和商人胜过他们的竞争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8世纪,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密切协调的贸易团体:

加拿大的小麦和木材,澳大利亚的羊毛,印度的棉花、黄麻和茶叶,以及西印度群岛的蔗糖,都主要是为英国市场生产的。

从英国的角度看,印度正成为英国工业品的主要市场。

——[英]P·J·马歇尔主编《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材料二 议会在1701年通过的“嗣位法”,在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法案规定,威廉三世死后,王位应传给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女儿安妮。

……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的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的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此外,法案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珍妮纺纱机     瓦特蒸汽机

(1)17、18世纪,英国“海外事业”的“竞争者”主要是哪些国家?

“竞争”结果如何?

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何联系?

指出三者对英国的共同影响。

 

7、(2011·南通三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已停止由公社使用的土地,以及在半年内由公社使用的田地,自8月1日起由公社使用的草地、公社牧场与放牧地都交错在一起,使其各所有人均感不便,但若由各土地所有人和一切其他利害有关人等按其对土地不同的权利、份额和利益划分应得地段,将这些土地分割并以栅栏圈围,则对他们均将大为有利。

此种分割、划分地段并加圈围虽使一切有关方面均得其利,但必须在国会协助下执行。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二 根据1832年的统计,农业家庭91.1万户(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其中14.4万户是农场主,68.6万户是农业工人,这两项占总农户的86.4%,这些家庭不再属于农民的范畴。

剩下的仅占有或使用50英亩土地的农民10万余户,占总农业户数的10%,占全国户数的3%.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材料三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

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的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英国当时正发生着什么事件?

指出这一事件推进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直接历史背景。

 

(2)材料二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这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关系?

 

(3)材料三侧重提到了英国哪一方面的优势?

有人说:

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已潜藏了多年,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

结合以上材料说明这一观点。

 

8.(2011·珠海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

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

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

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

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

材料二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在上海经商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即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消息,立即意识到这消息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商机。

他马上将自己所经营的“荣记湖丝”(当时中国最有名的湖州丝绸)包好12包,紧急起运英国伦敦。

“荣记湖丝”素以质优而闻名,而徐荣村选送参加博览会的更是上品中的上品。

凭借其上乘的质量,加之徐荣村的精心包装,“荣记湖丝”终于在世博会上脱颖而出,夺得当时的最高奖“金银奖”。

——《珠海特区报》

材料三 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

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巴拿马世博会给予了高度重视,一面派人员筹备政府馆的建造事宜,一面着手展品的收集工作。

中华民国政府馆的建造集中了许多中式建筑的结构,较突出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型建筑的特色,在整个巴拿马世博会各场馆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观赏性。

世博会会场各陈列馆中,有中国展品参展的分别为工艺馆、教育馆、食品馆、美术馆、文艺馆、交通馆和矿业馆。

在这次世博会上,中国展品所获奖项计1211枚,包括大奖章57枚,名誉奖74枚,金牌奖258枚,银牌奖337枚,铜牌奖258枚,状词奖227枚。

——世博网

材料四 2010年5月1日,新一届世博会在上海正式开幕,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是: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这次世博会的目标:

吸引200个以上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世博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几方面说明英国举办材料二中这次世博会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世博会上海人为什么会夺得先机。

这次世博会后上海在追赶世界工业化潮流上,有哪些重大举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次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主要会是什么产品。

中国在这次世博会上获奖的主要可能是哪些产品?

在中国,上海又是率先接受这次新的工业化浪潮的洗礼,请举出几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世博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说明理由。

 

9、(2012·姜堰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定、太仓、上海境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一些种棉织布的农民“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

1817~1833年,各国商船购买的“南京棉布”共计1900余万匹。

以当地生产的“紫花布”(用紫色棉花纺织而成),做成长裤,流行于法国市民中间,也成为英国绅士的时髦服装。

道光二十年(1840年),国内市场上的棉布流通量为3.1亿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52%以上。

进入长距离运销的有4500万匹左右,约占全部商品量的15%,其中90%产于苏州、松江。

——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1)通过以上材料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关于清朝棉纺织业和商业的哪些认识?

 

材料二 1842年10月达成了“中国皇帝同意建立一个公平和正规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饷费”的协议;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出口的61种货物和进口的48种货物税率的降幅超过50%,其中“紫花布”出口税率降幅超过75%;1844年进一步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和“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等。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协定关税》

(2)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变化的原因,分析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上海织布局简介

中国最早机器棉纺织工厂,1878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建,斥资22.2万两白银订购英美两国轧花、纺纱、织布等全套机器设备。

《上海机器织布局招商集股章程》对企业资金、设备、生产、销售、赢利分配等做出详细规划,并提出“酌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中,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自纺织……准华商附股搭办”、“分销内地,免抽厘金”,清廷准奏十年内享有经营专利及免税特权。

后改名华盛纺织总厂,该厂人均日产棉纱产量是手工纺纱的近50倍,人均机织布产量是手工织布的6倍多。

民间俗称的“洋布”逐渐演变成“机织布”的通称。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上海织布局的经营特点。

 

10.(2011·苏北四市期末)阅读中日纱厂纺制20支纱的每包成本比较表(1933年),回答问题。

成 本

中国

(元)

日本

(元)

中国超过

日本(元)

超过的

%

工 资

动 力

机械修配

营 缮

消 耗 品

包 装

薪 金

职工保护费

运 输

营 业

捐税及利息

保 险

制造及销售杂费

10.50

5.50

1.80

0.40

1.70

1.50

1.20

0.20

0.20

2.50

15.00

0.20

3.00

5.80

4.80

0.60

0.40

0.50

1.20

0.60

0.50

0.20

2.00

2.70

0.10

1.00

4.70

0.70

1.20

1.20

0.30

0.60

-0.30

0.50

12.30

0.10

2.00

81

15

200

240

25

100

-60

25

446

100

200

总成本

43.70

20.40

23.30

114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1)归纳中国纱厂成本显著高于日本的主要因素。

(不得照抄原文)

(2)1933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

 

(3)据表中信息,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力。

 

11、(2011·湖州二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

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

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 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

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

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

按之和约亦所准行。

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12.(2012·温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

(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

(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

《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

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

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

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

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13、(2011·烟台三模)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山东省委、省政府经过认真研究,结合中央对山东的战略定位和本省的省情、水情,出台了“一号文件”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设计灌溉面积达324万亩,几乎相当于建国前夕山东全省的总灌溉面积”……1956年4月2日,打渔张灌溉工程开工,惠民、胶州、昌雄、泰安4个专区21个县的民工25万余人及省水利厅建筑安装队等专业队伍参加施工。

……灌区工程于1958年8月竣工。

——袁长极《建国后山东水利的恢复与发展》

材料二 王玉柱在阐述“大跃进”时期山东水利建设的不足时说:

“50年代建成的大批水库和引黄涵闸,虽然具备了灌溉增产,还需要大量的排灌渠系配套和完善管理。

否则,只能大水漫灌。

在易涝易碱的黄泛平原,大水漫灌不仅不能增产,还造成了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并加重洪涝灾害。

已经建成的大批水库,没有灌溉工程配套,同样不能增产……”50年代“有了水就有粮”的愿望是积极的,但以愿望代替计划作为指导生产的依据,就必然出现偏差,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重大损失。

——王瑞芳《“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问题研究评述》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在山东实施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这类大型水利工程的背景。

依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50年代的打渔张灌溉工程的特点及其竣工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掀起的水利建设高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14.(2012·潍坊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

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

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对于材料三中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

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15、(2011·太原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份

主要内容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材料二 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

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

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