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诗词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200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诗词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一诗词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一诗词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一诗词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一诗词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诗词解析.docx

《初一诗词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诗词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诗词解析.docx

初一诗词解析

观沧海

【创作背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诗歌鉴赏】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鉴赏题目】

1、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

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生动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请从请从描写手法上进行分析。

答:

本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诗人在写景中,注意结合景物的状态进行描写。

如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另外,诗人在写景中,把写实和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如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属于眼前实景,日月、星汉属于想象中的虚景,有实有虚,创造了虚实相生的开阔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知识补充】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鉴赏题目】

1、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能知人义达人情的友好使者。

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王昌龄奔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2、说一说作者为何选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

答:

杨花即柳絮,有飘忽不定之意;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两个意象不仅交代了暮春时节的环境,而且更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次北固山下

1、《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就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请说出本诗的颈联,并赏析。

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诗人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感,表达出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2、请描绘一下颔联所描绘的画面。

答: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和风顺江吹来,船帆高高挂起。

天净沙.秋思

1、本诗被誉为“秋思之祖”,说一说那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本诗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走怎样的感受?

答:

秋日的黄昏中,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在准备晚餐,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缓缓行走。

身处这种情境,我会感到凄凉和孤独,会产生一种思乡之情。

峨眉山月歌

1、峨眉山月歌中五个地名连用有什么好处?

答:

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在一起流动,陪伴者诗人远行。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

1、“落花时节又逢君”,说说你对“落花”的理解。

答:

“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2、这首诗四句话不露一丝诗人的感情,却又句句感慨万千。

请结合历史背景赏析诗歌的感情。

答: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当年出入期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

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间,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

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注]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作此诗时,长安未收。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了哪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从哪些词能够看出?

九九重阳节从“九日”、“登高”“菊”都可以看出。

2、分析诗歌的核心意象“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

“遥怜故园菊”这句话意思是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

“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1: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③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2: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秋词刘禹锡

【知识补充】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ŏ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鉴赏题目】

 1、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有什么深意?

答:

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2、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说明:

语言要生动、优美。

夜雨寄北李商隐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点词语的赏析能力。

对重点词语主要从字面意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涨”是动词,一方面是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给人一种动态感。

另一方面是,雨天往往会引起人们思家思亲的情感波动,诗中又是连绵的秋雨,难免会勾起诗人的愁思。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

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潼关

【创作背景】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作品鉴赏】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鉴赏题目】

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主题阅读丛书1-2经典诵读

临安春雨初霁(jì)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鉴赏题目】

1.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

答:

“一夜”意为“整夜”。

(1分)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2分)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了。

(2分)

2.“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7分)

答:

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2分)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3分)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2分)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水晶帘动微风起”诗句。

(4分)

答:

诗句巧用比喻的修辞(1分),把烈日照耀下的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1分),生动形象地描画出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如同水晶帘动的清新静谧景象,美妙逼真(2分)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答:

表达了诗人对夏日清新美景的赞美及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

古歌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鉴赏题目】古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诗人远离家乡,四处漂泊,眼前萧瑟的秋景触发了他的乡思。

思念家乡的愁绪如此强烈地搅扰着诗人的心灵,就像车轮滚来滚去。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

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鉴赏题目】

1、作者在诗的末两句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有何用意?

答:

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

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①运用了比喻、拟人(如簇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应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②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③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④注意描画景物的色彩。

赠外孙王安石宋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鉴赏题目】

1、诗歌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从哪句能看出?

答:

对外孙的喜爱之情,从前俩句: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2、梨栗、汗青、青简、韦编都是什么的别称?

书籍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鉴赏题目】

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

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

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2、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秋山又几重”中的“秋山”,可否改为“青山”,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虚写(或以虚写实、想象)(2分)。

不能改(1分),“秋山”这个意象,带有荒凉、凄清的意味,与诗人抒发的依依离情相吻合(1分)。

“青山”生机勃勃,与诗人抒发的情感背离(1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邯郸,今属河北。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鉴赏题目】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分)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简析2分,心情1分)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3分)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反向落笔,即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quán)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 ①岁暮:

年终。

②及辰:

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

③寒衣:

御寒之衣。

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

其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④低回:

徘徊(huái)。

《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写的一首诗。

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

  【鉴赏题目】

  1.三四两句的诗眼各是哪个字?

请写出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三句的诗眼是“密”,细密之意,母亲把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

第四句的诗眼是“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

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简要赏析。

  答案:

这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描绘了一幅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感人情景。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情和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