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3060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docx

《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docx

声光热学部分中考分析及复习建议

力学总复习

力学试题在中考试题中占有很大比例,基本上为中考分值的45%左右,2002年力学知识为46.4%,力学知识占有这么大的比值,如何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高分,如何大面积提高中考成绩,如何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复习,就此问题在这里我分三部分内容谈谈。

一、熟知力学部分新旧大纲的变化及大纲要求对命题的影响。

修定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与原大纲相比,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这里只涉及力学部分的变化:

理解降为知道:

压力 大气压强  浮力   阿基米德定律  滑轮

掌握降为理解:

密度  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二力平衡

这就意味着降低了考试要求,对这些知识不再有综合性较难的题目。

常识性的了解变为知道:

连通器原理  功的原理

知道上调为理解:

机械效率

为什么复习中一定要熟知新旧大纲的变化,我们看一下河北省2001年和2002年中考试题中涉及力学部分题目。

我们先以降低要求的浮力知识为例

2001年中考题

选择题7题(2分)

计算题20题(8分)

2002年中考题:

填空题5题(2分)

我们再以由知道上调为理解要求的机械效率为例:

2001年中考题:

没有涉及机械效率题目(选择题11题涉及功和功率的概念而回避了机械效率概念)

2002年中考题

计算题17题(6分)

看过这两年的中考题,大纲要求的升降,中考分值的增减,不能不提醒我们复习之前必须熟知大纲的要求和大纲的变化,作为一个送毕业班的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中考,自己连大纲变化都不晓得,中考成绩恐怕不会太好。

当然题目也可能有些偶然性、巧合性,怎样才能使我们复习重点和考点合拍、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知识点与考点的结合点,那就是我们的教师和命题教师在大纲的共同指导下工作,我们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把准命题人的脉,才能使复习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

二、熟知新题型、新的命题思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新理念的形成,伴随着大纲要求的变化。

物理考题的立意和特点,近几年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以考查知识为主逐步转化为考查能力,在复习中,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熟知新题型、新的命题思路。

教育的改革必然伴随着考试的改革,因此试题的改革也就成了必然。

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试题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教师还按原来的方法去应试肯定不行。

让学生与新题型多多见面,尽快使学生解题思路适应新的命题思路,对大面积提高中考成绩肯定是有帮助的。

估测题的几种类型:

估测类选择题这类题目文字不多,已知条件极少,只有通过仔细推敲及对物理知识的透彻理解,才能正确选出答案。

这类题估测之值不必十分精确,只要接近选项即可,因为题目所给选项中数值相差很大,有的存在着数量级差别。

这类题目,综合性强,确能考查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1、对长度的估测

例1一幢十层楼房的高度最接近的是()

A.18米

B.35米

C.3.5X104厘米

D.0.35千米

解析每层楼房高度总比人体高度大一些,人体估测长为1.7米,一层楼估测为3米,十层楼房高约30米,连同基脚和屋顶,十层楼房应接近于35米,故正确选项为B。

2、对时间的估测

例2下面哪个过程经历的时间差不多是1秒()

A.眼睛眨一下

B.手表按轮响动一下

C.人的心脏跳动一下

D.人呼吸一次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跳动是每分钟60~80次左右,约1秒钟一次,该题要求对时间1秒的感受理解,正确选项为C。

而其他选项与秒时间相差甚远。

3、对速度的估计

例3一般人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A.5千米/时

B.100米/时

C.10米/时

D.40千米/时

解析:

学习了"平均速度"后,可以通过实验测出步行的速度,得出通常情况下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4米/秒,合5千米/时,该题正确选项为A。

4、对体积和容积的估测

例4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他整个身体的体积大约是()

A.5米3

B.0.5米3

C.0.05米3

D.0.005米3

解析根据密度公式变形后,得V=m/ρ,关键是人体的密度未知,这里应该知道人体的密度接近与水的密度,这可以用游泳浮沉来解释。

所以V=m/ρ水=0.05米3,故正确选项为C。

5、对质量和重力的估测

例5放在地上重力为1牛的物体可能是()

A.一枚一分的硬币

B.一头牛

C.一辆自行车

D.一本物理书

解析同上题类似,首先要对1牛的理解,教材上说手托两个鸡蛋用的力约为1牛,学习了"重力"以后,应初步具备对物体重力的估测能力,该题正确选项为D。

6、对压力和压强的估测

例6对大气压强的作用,我们现在使用的物理课本(16开本)的封面所受的大气压力最接近于下列数值中的()

A.50牛

B.500牛

C.5000牛

D.50000牛

解析求压力要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F=pS,关键是熟记一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以及对物理课本面积的正确估测,其长和宽可以分别估测为25厘米,20厘米,面积为500厘米2,合5X10-2米2,大气压强p0=1X105帕,则压力F=1X105帕X10-2米2=5X103牛,正确选项为C。

7、对功和功率的估测

例7在平直的公路上,以一般速度行驶的自行车,所受阻力约为人与车重的0.02倍,则骑车人的功率最接近于()

A.8瓦

B.80瓦

C.500瓦.

D.800瓦

解析首先要正确估算人与车重的多少,一般人的体重为600牛,自行车重为400牛,总重为1000牛,骑车人克服的阻力为F=0.02X1000牛,自行车车速约为人步行速度的3倍,即v=4.2米/秒,这样可以推算出骑车人的功率P=W/t=Fv=20牛X4.2米/秒=84瓦,最接近于80瓦,所以正确选项为B。

8、综合类的估测

例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A.一只鸡的质量大约是1.5千克

B.我们所用物理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5分米2

C.用手把两个鸡蛋匀速举高1米,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1焦

D.汽车正常行驶的速度大约是5千米/时

解析这种综合估测题,均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这要求对物理量有透彻的了解和掌握,我们应该知道汽车的速度一般在40千米/时左右,不可能5千米/时,该题正确选项为D。

我省多采用综合类的估测题

2.(河北省2000年)一个鸡蛋的质量、一张试卷纸的厚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大约是()

A.60g、0.89mm、340m/s

B.60kg、0.81um、340km/s

C.60g、801um、340km/s

D.6g、0.8mm、340km/s

二.单项选择题(2分×5=10)(河北省2002年)

6.下列说法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课桌的高度约为120厘米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米/秒

C.一本初中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1.8千克

D.家用普通照明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1.2安

中考物理阅读分析题

近两年来,特别是在2002年中考物理试题中,继跨学科综合知识命题热点之后,有一命题热点--物理阅读分析题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试题强调阅读分析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考查涉及到的物理知识。

同时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举例如下:

例:

2002年6月6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上,但才使用5年就大修,现以伤痕累累……"(如图1所示)。

有些运输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的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只需答出一种合理的原因即可)(2002年福州)

(1)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汽车成倍超载,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路面的形变加大,容易引起路面断裂。

(2)车成倍超载,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轮胎个数不变,接触面积基本不变,根据压强公式p=F/S可知,车对地面压强成倍增加,对路面破坏加重(3)车轮与路面的粗糙程度不变,车成倍超载,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路面受到的摩擦力也就成倍增加,导致路面磨损加快。

信息给予题

信息给予题是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种题目中提供的一些信息是教材中没有的,但又是解题必须用到的。

因此,只有准确捕捉题目给予的信息,并结合相关的物理知识才能解决问题。

下列举例说明。

例:

(2001年苏州市)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9m。

纳米技术是以0.1nm至100nm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

目前我国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方向已跻身世界前列,尤其是对"超级纤维"--碳纳米管的研制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已知我国已研制成的碳纳米管的强度(可理解为"单位面积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钢的100倍,而碳纳米管的密度仅为钢的1/6。

假设有两根足够长的细绳,一根由上述的碳纳米管制成,一根由钢管制成,将它们分别在地面附近竖直悬挂起来,设它们能承受自身重力而不断裂时的最大长度分别为L纳米与L钢,则L纳米/L钢=?

分析:

因为题中给予的信息,强调可理解为单位面积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这会使我们联想到压强。

那么处理这个问题,就要设法确定绳子能承受的拉力和绳子的横截面积。

又因这里细绳承受的拉力都是由它们自身重力产生的,所以,应先确定两根细绳能承受的最大重力。

解设碳纳米管和钢制成的细绳的横截面积分别为S纳米和S钢,则

碳纳米管和钢制成的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分别为F纳米=G纳米=m纳米g=ρ纳米gS纳米L纳米,F钢=G钢=m钢g=ρ钢gS钢L钢=6ρ纳米gS钢L钢

碳纳米管和钢的强度分别为p纳米=F纳米/S纳米=ρ纳米gL纳米p纳米=F钢/S钢=6ρ纳米gL钢

而p纳米=100p钢,即ρ纳米gL纳米=100X6ρ纳米gL钢,所以L纳米/L钢=600

物理创新试题的类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教育创新的世纪,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内容,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评价一个学生的物理创新素质。

各省、市物理中考命题中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试题

设计实验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大部分省市都有这种考核。

以往以考查学生做过的实验(如测密度、测机械效率、测电阻、测电功率)为主,现在向学生未做过的实验(如测固体压强、电阻率、电热器的效率等)和用非常规的方法来测体积、质量、密度、电阻、电功率及设计电路等方向发展

我省2002年中考试题13题是一道很好的设计创新题

三、进行科学、高效的复习。

复习的目的是系统归纳、巩固深化知识、熟练技能、发展能力.为达到目的,我们首先要端正思想,要“依纲靠本,把握原则,打好基础,全面提高”应重视对课本的普遍扫描,又要重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考试热点的突出和突破。

把知识点连成线形成网,不要有知识缺漏,减少学困生增加尖子生。

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复习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是必须要认真完成的。

一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全面复习,二是难重点的专题复习,三是中考麽拟训练。

1、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全面复习

虽然中考所涉及的知识复杂多样,且具有综合性,考试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里所说的“宗”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变”也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基本概念、规律,才可能有创新的能力。

在学生能熟练运用知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解决未曾见过的实际问题。

所以进行总复习,一定要重视基本知识的总复习,换句话说,我们要从基本知识复习。

力学部分的基本知识,内容多、考点多,且知识比较散乱,很难成线成网。

例如:

长度测量、参照物、速度、密度、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

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也很难把这些知识归类和网络化,而且对这部分知识学生都认为掌握的差不多,不能安下心来认真复习。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了织不成网就编成题《力学知识100空》,效果很好。

但是要说明的是这些题概括了大纲规定的所有“必学”知识,再结合本省中考题特点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题中精选而成。

还有一种方法效果也很好,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老师只建议:

把你学到的力学知识总结一下,不拿书、不拿本站到前面跟大家说说“你学到了一些什么”,学生的学习情绪意想不到的高涨,说的异常的好,例如:

从“讲桌上放的板擦”开始,〈1〉体积(刻度尺测量),质量(天平),就能求出密度,〈2〉静止不动,受力(重力、支持力,二力平衡),〈3〉压桌子(压力、压强),〈4〉水平推动(摩擦、做功),〈5〉搬走(斜面、滑轮、机械效率),〈6〉放入水中(浮力、悬浮、飘浮、下沉)。

一个板擦使学生联想到了这么多的物理知识,学生们自己命名为“联想式学习法”。

总之,这部分的复习使学生构成一个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体系,为学生形成各种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进行必要的专题复习

力学知识中一些难重点知识需要进行专题复习,如:

压强、浮力、机械效率、还有一些在复习中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多的知识点还要进行专讲专练。

压强的两个公式:

P=F/S、P=ρgh的灵活运用需要在讲清楚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系的基础上,再根据题目的不同选用合适的公式。

P=F/S在固体、液体、大气压强中都适用。

P=ρgh在固体、液体中适用。

由于液体压强的特殊性,使用P=ρgh很方便,有一些同学就误认为P=ρgh只是适用于液体,还有的教师让学生记住:

看见固体问题,先算压力后算压强;看见液体问题,先算压强后算压力。

当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

例1图

铜铁

相同高度的铜圆柱体和较粗的铁圆柱体比较哪一个对水平支持面压强比较大?

分析:

形状规则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强P=ρgh,h相同、ρ大、则P大,因为高度相同,铜的密度大所以铜块对水平面的压强大,此题很简单。

如果利用P=F/S,F不同,S也不同,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用P=ρgh考虑固体压强时一定满足条件:

①物体是规则形状的,即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②固体必须是对水平支持面产生的压强,③密度均匀的物体

例2图

水平桌面上放置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装有质量相同的液体,比较液体对两容器底部压强的大小?

分析:

形状规则的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压强P=F/S,质量相同、重力相同、压力相同、S相同,所以压强相同,此题很简单。

如果利用P=ρgh,ρ不同,h也不同,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用P=F/S解决液体压强问题时一定满足F=G、容器是规则的。

例1是固体问题,但是优先使用了P=ρgh;例2是液体问题,但是优先使用了P=F/S。

像这种反常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增加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浮力问题仍然是中考问题中的重点、难点,也是考试热点,我们必须得充分的重视。

虽然我在前面说过,对于浮力知识大纲要求有所降低,但它只意味着对那些知识不再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消减那些偏题、怪题烦难得计算,而知识本身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而且要增加知识的宽度、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

⑴求浮力的四种方法:

①弹簧秤法F浮=G空-G液,②压力差法F浮=F上-F下,③阿基米德定律F浮=G排液=ρ液gV排,④二力平衡F浮=G物(飘浮、悬浮),对于F浮=G物的使用:

飘浮时ρ物<ρ液,V物>V液;悬浮时ρ物=ρ液,V物=V液。

⑵阿基米德原理要重视F浮=G排液的理解,

例如:

解释水面上漂浮的冰块融化后水面的高度为什么不变?

分析:

∵冰块漂浮∴F浮=G物

F浮=G排水,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大小,冰块化成水,m不变,G不变,所以G冰=G水,

∴G排水=G水,V排水=V水,

∴液面保持不变

⑶浮力的四个应用:

潜水艇、密度计、气球、飞艇。

密度计的使用原理和课本上的作业题“船由河里开到海里是浮上去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的思路是一样的,都是浮力不变,ρ液大,V排小;ρ液小,V排大,船由河里开到海里ρ液变大、V排变小,所以浮上去一些。

机械效率问题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实际应用广泛。

机械效率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难点不在公式上

这一般学生都很容易记住。

难在有用功是什么,总功等于什么,额外功的来源是什么,要掌握它们最好结合具体使用的简单机械理解。

比如:

(1)斜面

注意:

额外功fL不是fh,当忽略摩擦力时Gh=FL,功的原理。

W有用=G物h,W总=FL,W额外=fL,W总=W有用+W额外

η=

(2)滑轮

(2)滑轮:

W有用=G物h,W总=FS

W额=W动+W绳+W摩擦忽略绳重和摩擦,则:

W额=W动W额外=G动h

额外功G动h而不是G动S

忽略动滑轮的重力,则Gh=Fss=nhF=

G物

澄清:

考虑额外功就是机械效率问题,忽略额外功,就用功的原理解决问题。

(3)滑轮水平使用时W有用=fs'与重力无关。

例如:

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17.如图12所示,用滑轮阻拉着重600牛的物体A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在40秒内物体移动了8米.拉力F做的功为1200焦.

求:

(1)拉力F的大小及拉力的功率。

(2)若动滑轮的重为12牛(不计绳重及摩擦),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

(1)拉力F移动的距离s=2h=2×8m=16m,拉力

F=

==80N

拉力的功率P=

=

=32W

(2)克服滑轮重所作的功W额外=G动h=12N×8m=96J

W有用=W总—W额外=1280J—96J=1184J

滑轮的机械效率η===92.5%

(4)机械效率的高低问题:

W有用一定,W额外越少,η越高。

W总一定,W有用越多,η越高。

W有用/W总的比值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不能简单地说,W有用多,则η越高。

W额外越少,η越高。

如图滑轮的绕法不同,调起相同重物,拉力不同,机械效率相同

如果滑轮组的装置不变,那么提起不同的重物,机械效率不同,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3、中考模拟训练

中考模拟训练是中考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关于模拟训练的几点建议:

⑴模拟训练时间安排:

大多数教师放在复习后期,我建议在复习开始时就进行一次,然后复习过程中分布三次,临考前再进行两次。

复习开始进行,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在复习种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踏踏实实的开始复习,为今后全面复习打好基础。

对那些学困生模拟训练成绩不好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认为有提高成绩的时间,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在复习过程中进行模拟测试可以使学生及时矫正复习思路,尽可能使学生的复习思路和命题人的命题思路相吻合,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哪些概念规律没有深入理解,哪些知识没有全面掌握,可以查漏补缺,最后的模拟只是使学生进入临战状态。

⑵要重视试卷的讲评,学生作题的过程重要,教师讲评试卷的过程同样重要,教师要找到共性问题,进行专题训练,个别问题单独辅导,授予学生解题答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技巧,通过讲评试卷让学生尽快的学会学习、学会复习,从中体验、体会考题,最终战胜中考。

⑶选题上可用我省进三年中考题和外省的中考题,但是其中一定要有教师自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出现问题多的知识点的自命题,这些题目要精心设计,不偏不怪,注重知识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