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a6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820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5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a6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小学a6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小学a6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小学a6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小学a6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a6第六单元.docx

《小学a6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a6第六单元.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a6第六单元.docx

小学a6第六单元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

全单元分四个部分:

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进度安排:

共4课时:

认识线段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1课时

认识米1课时

量一量1课时

 

课题一、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题,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教学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

这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

这个线有几头?

(两头)

说明:

这两头也叫两端。

(板书)。

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

(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呈性。

提问:

这叫不叫线段?

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呈或性。

提问:

这叫不叫线段?

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呈性。

提问:

这是不是线段?

为什么?

6、小结:

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

是不是直的?

两个端点在哪里?

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

线段有哪些特点?

(说明: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

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

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

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

(师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自己练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老师示范折一折,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再展开。

说明:

中间的一条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请学生指出它的端点。

(2)学生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

(3)学生折一条比它短的线段。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随笔:

 

课题二、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哪些是线段?

哪些不是?

 

2、小结:

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

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

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

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

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

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

“0”在哪里?

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

1到2是几厘米?

3到4呢?

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

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

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

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

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

红线长几厘米?

是整厘米数吗?

那么它接近几厘米?

为什么?

蓝线呢?

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

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

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

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教学随笔:

 

课题三、认识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题,试一试,第5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

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

1米是多少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说明:

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

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填写。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

为什么?

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

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

它有多长?

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教学随笔:

 

课题四、量一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的:

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

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

一步呢?

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

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

在量时先找到什么?

(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

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

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怎样折?

折痕最长?

大约多少厘米?

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为什么?

说明:

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

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

具体的方案。

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

教学随笔:

第七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教学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位置”部分。

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并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与图形打好基础。

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第二段认识东、南、西、北,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教材主要有以下编排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一方面,教材注意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确定物体的我位置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一些方法,体会这些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注意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体现为由实际生活场景巧妙地向平面图过渡。

2、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并发展空间观念。

由于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除了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指一指、说一说、找一找以外,还联系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看图说话、自主设计等活动方式,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像“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叙述指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现实的情境或平面图中辨认东、南、西、北,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课时安排:

确定位置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2课时

课题一、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问题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电脑出示课题:

确定位置。

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确定位置,看看哪些同学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同学们,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有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

(电脑出示小动物做操图)

你们看,他们做操做得多认真啊!

二、学习例题。

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听小猴和小熊说的话,并找到他们所在的位置。

小猴:

“我在第1排第1个。

”小熊说:

“我在第2排第3个。

引导:

根据小猴和小熊的话,你能在图上找一找哪里是第一排,哪里是第二排吗?

再指出哪里是第三排、第四排。

那么数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往哪边数?

指着图数数看。

小结:

在小动物做操这样的画面上,排数一般都是从前往后数,个数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

要说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

谈话:

白菜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

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请将答案告诉你的同桌。

小组讨论豆荚老师提出的问题:

你能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再由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三、完成“试一试”。

电脑出示“试一试”。

谈话:

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你的座位是第几组第几个。

指名说说自己的座位。

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其他同学的座位。

指名到前边来说一说几个同学的座位,并追问:

你还能怎样说?

四、做“想想做做”的习题。

1、出示第1题。

提问:

根据这两小题中给出的信息,你能说一说层数是怎样排的,号数或本数是怎样排的吗?

按题目的要求,先鼓励思考,再在小组里说给同学听。

2、出示第2题。

提问:

你去过电影院吗?

电影院的座位的排数和号数是怎样排列的?

你能从图上看明白吗?

分小组讨论:

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出示第3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一位学生说,其余学生摆或画。

教师巡回指导。

五、全课小结。

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能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排列情况吗?

教学随笔:

课题二、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课件演示:

例题图。

提问:

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

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

同学们说得很好。

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

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

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

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谈话:

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屏幕:

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

你知道(课件出示:

小明面向太阳站立图)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

(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揭示课题:

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

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

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

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豆荚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二、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看一看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

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假如你在林中迷了路,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回家的路?

学生交流辨别方向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题中相应的图,并讲述运用北极星、树的年轮和指南针辨认方向的方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随笔:

 

课题三、认识平面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

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谈话: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

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平面图。

谈话:

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学生活动:

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反馈:

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讨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

请在小组内讨论。

(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

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讲解:

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

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

北)来表示方向。

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谈话:

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

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

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活动:

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全班交流:

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2、教学“试一试”。

出示图。

问:

图上的指向标是什么意思?

你能根据图上的指向标,确定其他的三个方向吗?

谈话:

根据图上这些小动物家的位置,你知道了什么?

在小组内先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

请学生打开教科书,完成“做一做”。

小结:

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

小明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

如果小明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

去新华书店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

问:

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

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

(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

(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电梯?

提问:

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讨论:

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

先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随笔:

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

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结合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乘、除法竖式;第二部分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咏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应的练习。

学情分析:

7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创设了活动情景,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空间。

教学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以学生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求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7、8的乘法口诀,会用7、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适当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4、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题一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62—6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得意义,在理解乘法口诀得基础上,自编7得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2、正确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回列竖式计算一位数乘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

挂图、卡片、每人7×3个小三角形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口诀

出示由五块三角形拼成的小鱼拼图,共4条小鱼。

△△△△△ △△△△△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提问:

“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可以表示什么?

2、师:

老师拼的小鱼好看吗?

你能用7个三角形也摆一个图案吗?

学生摆一摆,再集体展示。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准备题。

A、师:

刚才小朋友都用7个小三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