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1250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丹霞山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丹霞山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丹霞山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丹霞山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丹霞山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丹霞山实习报告.docx

《丹霞山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霞山实习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丹霞山实习报告.docx

丹霞山实习报告

丹霞山实习报告

篇一:

丹霞山地貌实习报告

丹霞山地貌实习报告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掌握丹霞地貌的形态特征,了解地质构造、岩性及外力作用对丹霞地貌形成的影响。

学习野外地貌观察的方法,提高野外视野。

实习时间:

XX年5月4日

实习地点:

韶关市丹霞山

实习内容

构造台地:

丹霞山在距今亿至7000万年间,那里曾是一个巨大的

内陆盆地,沉积着厚厚的红色地层。

后来盆地发生了多次的

间歇上升,在流水的侵蚀下,丹霞盆地的红层被割成一片片红色的山群,而有些地层被抬升起来后形成了构造台地。

(构造台地)如上图为典型的构造台地,可见分为明显的两层,上层为砂岩,下层为砾岩,砂岩层岩性较软,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呈现出红色,且微微向内凹陷,而砾岩层岩性叫硬,受侵蚀作用较强,呈现出黑色,且微微向外凸出。

峰林地貌

丹霞山在距今亿至7000万年间,那里曾是一个巨大的

内陆盆地,沉积着厚厚的红色地层。

后来盆地发生了多次的

间歇上升,在流水的侵蚀下,丹霞盆地的红层被割成一片片红色的山群,而其中有些台地破碎后形成峰林地貌。

石柱(图片来自互联)

石峰(图片来自互联)

如上图为典型的峰林地貌,是因为在地层抬升过程中,由减压节理所形成的外侧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地貌的初期样子,后来在流水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现在的地貌。

谷地地貌

(一线天)

如上图为典型的巷谷,一线天两侧的崖壁坡度几乎为度,在崖壁的两侧可看到流水痕迹,由此可以推断出在一线天的发育初期,岩壁表面应有一道垂直的裂隙,后来受到风力的侵蚀作用,裂隙不断向里面凹进,再加上湿润的气候,存足的降水,流水加剧了裂隙的侵蚀,到后来就形成了现在的一线天地貌,其中风力侵蚀应为主要原因,但流水侵蚀作用也不容忽视。

如上图为典型的峡谷地貌也是谷地地貌的一种,应为巷谷地貌长期受到流水与风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峡谷地貌。

篇二:

丹霞山实习报告

韶关学院

学生实习报告

90

旅游

实习类别:

丹霞山地质与地貌实习院(系):

与地理学院地理系专业班级:

XX级地理科学班学生姓名:

学号:

实习单位:

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实习时间:

XX年5月10日

校内指导教师姓名:

左盘石、罗莹华、李航飞实习报告评分: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掌握丹霞地貌的形态特征,了解地质构造、岩性及外力作用对丹霞地貌形成的影响。

学习野外地貌观察的方法,提高野外视野。

二、实习内容: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

290平方千米。

在距今约亿年到7000万年前,丹霞山区是一个内陆大型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地质。

到距今约7000万年以后,地壳上升面逐渐接受侵蚀。

在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发生多次间歇上升,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盆地的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类似于丹霞山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红色碎屑岩地貌被称为“丹霞地貌”,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

这里的丹霞地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是这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以及自然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科普旅游和教学实习基地。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将更好地保护作为世界上一类地貌命名的典型地质地貌遗产,使之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成为世界上丹

霞地貌永久的科研与科教基地,并对于发展旅游、推动山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长期效应。

1、丹霞崖壁丹霞崖壁的物质组成:

下部以砾岩为主,上部以砂岩为主,上部砾岩以上的砂岩大约8米厚,以下为巴寨段,以上为锦石岩段,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为粗-细-粗的间隔分布,

物质组成年龄大于7000万年,白垩纪,岩层发育为水平层理。

整个岩壁呈红色或浅红色,其中氧化铁的含量大约5%o。

由此可以说明整个崖壁形成环境是比较干热的。

整个崖壁高大约100米,倾角大约为1000,成反崖,形似额头,所以我们称其为额状崖,发育以崩塌为主。

崖壁存在裂隙为垂直节理发育(主要分布于砾岩层),越向下越宽,原因下层被掏空并且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容易被侵蚀。

例证:

鳄鱼爬山,位于丹霞山锦石岩北侧,为垂直裂隙,与崖壁平行。

由减压节理所形成的外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明显下降,是重力地貌中的错落现象,下错的岩块形似向上爬行的鳄鱼,故称鳄鱼上山。

锦江是遗传河,是地壳抬升,河流镶嵌而形成的。

路边大石为层理发育,形成原因,因为其层理不是水平的且岩石构成与崖壁相似,从而可以推断是崖壁崩塌翻落而下,从而其层理为垂直层理。

篇三:

丹霞山实习报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实习报告专业12地理信息系统姓名黄远辉成绩学号日期

一、目的

1.考察丹霞山地层的年代、丹霞盆地地层的岩性。

2.考察丹霞山地质构造,包括:

丹霞山的大地构造背景、丹霞

山盆地的褶皱与断裂构造。

3.考察丹霞山的地质发展史。

4.丹霞山的地貌分类,包括:

岩石特征和碎屑组成分类、岩层

产状分类、气候区划分、发育阶段等。

二、丹霞山简介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位于韶关市境内,面积290

平方

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

1988年以来,丹霞山分别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地貌

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

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

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丹霞山风景区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

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

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

丹霞山现有佛教别传禅寺以及80多处石窟寺遗址,历代文

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诗词和摩崖石刻,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丹霞地貌的定义

丹霞地貌是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盘

极厚沉积物上的地貌景观。

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敢惹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

这些沉积层经历了区域地壳抬升、剧烈的断裂、流水、深度切割侵蚀、块体运动、风化和溶蚀作用,塑造了群峰、崖壁以及峡谷等有着极大景观美的景观。

四、丹霞山组成

丹霞山地区在构造上属于南岭的一个山间盆地—丹霞盆地.

其间沉积了一套白垩纪的红色沉积底层—丹霞组(上部)与长坝

组(下部).世界闻名的丹霞地貌发育在丹霞组地层的基础上.丹霞组地层主要被北北东方向的断裂切割,在丹霞盆地内部出露的有但大片区域:

一、东部地区,锦江东岸—浈江西岸—两江汇合

后的浈江两岸区域,大致包括丹霞山、金龟岩、白寨顶、五马归槽、风火山一带,面积约126平方公里,是丹霞盆地中丹霞组成部分最广的区域;二、锦江西岸与岭头-暖坑-茅坪一线之间,北东向分布,包括上天龙、田螺寨、矮寨等,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三、韶汝公路以东,岭头-暖坑-茅坪一线以西,包括巴寨、燕岩、穿岩等,面积约26平方公里

五、实习地点详解:

(1)锦石岩

锦石岩高为200m左右,为丹霞组锦石岩段的命名地,天然剖面上红色砂岩和砾岩相间。

中间最后的红色沙岩层厚达具有古代河流三角洲的前积层形成的大型板块交错层理,标志明显。

崖壁颜色为”色如墨丹,灿若明霞”左边部分崖壁颜色较黑,右边较浅切为霞红色,原因是左边部分表层较老,受到环境植物等侵蚀成为黑色,右边部分在地质年代近期内出现崩塌,表层较新,受侵蚀情况小.

岩石组成方面,该崖壁主要由砂岩和砾岩相间组成,砂岩为红色,砾岩颜色较深一些.上层以砂岩为主,下层以砾岩为主.,最上层有散乱砂岩,但以砾岩为主。

丹霞组与长坝组为不整合接触,接触点在山门附近,丹霞组分三段,最下层的一断为拔寨段,中间一段为锦岩段,最上层为白寨顶段.巴寨端岩性以砾岩为主,锦石岩段以砂岩为主,最上层白

寨顶段岩性以砾岩为主.呈现由上到下粗-细-粗的结构特点,物质组成年龄大于7000万年,白垩纪,以水平岩层为主。

近水平层理,水平节理或垂直节理,裂缝形状为上细下粗。

原因:

是由于流水作用形成的。

(2)一线天

一线天的峭壁的坡度几乎接近90度,上面宽度大于下面的宽度,整体来讲是上宽下窄,峭壁的表面凹凸不平。

一线天的成因是流水沿着红层垂直节理侵蚀而成的狭窄巷道。

在一线天发育的前期,岩块中间有一道垂直的裂隙,湿润的气候提供了充足的雨水,雨水沿着裂隙向下侵蚀,天长日久,侵蚀的裂缝逐渐扩大,深度加深。

一线天上宽下窄的特征是上面的岩石侵蚀大于下面的岩石

篇四:

丹霞山地貌实习报告

丹霞山地貌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掌握丹霞地貌的形态特征,了解地质构造、岩

性及外力作用对丹霞地貌形成的影响。

同时学习野外观察的方法,提高野外视野。

实习时间:

XX年5月9日

实习地点: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实习内容:

观察并记录丹霞地貌的特征,分析了丹霞地貌的形成因

实习单位:

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地理教育

(2)班

【概况】:

XX年5月9日,我们08地理教育班在广东省韶关市仁

化县丹霞山对丹霞地貌进行了观察、记录丹霞地貌的特征,并分析了丹霞地貌的形成因素。

并依次对锦石岩峭壁、别传寺山门下、观日亭、晒布岩、天生桥进行了较深入的观察了解。

【内容】

1.丹霞地貌的形成丹霞地貌是指在中生代红色盆地中,由红色砂岩、砂砾岩形成的水平岩层,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峭壁、砂岩峰林、峡谷地形。

其形成分为四个阶段:

①本区是在加里东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拗陷,从泥盆纪至

早三叠世,本区基本为海槽与浅海环境,早三叠世后发生强烈的印支运动,使本区断褶上升为陆地,并使泥盆系至下三叠统地层形成过渡型褶皱,白垩纪前的早期燕山运动,断裂活动强烈,使本区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

2白垩纪时期的晚期燕山运动(在距今一亿年前):

区以丹霞盆地为中心下沉,形成一南深北浅的湖泊,沉积了

600—2700米厚的以湖泊相为主的长坝组地层(K1-2);以后(在距今~亿年前)盆地下沉加速,其中心沉积了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岩层——厚约600—1300米的丹霞组地层.到距今7000万年前后,地壳趋于稳定,结束了沉积。

当时环境复杂,以山麓洪积、湖泊、河流环境为主.炎热、干旱期长的干湿交替气候下的山间盆地环境,盆地中有过境河流,时有强度大的暴雨,将周围山地之粗物质带到盆地内形成洪积相沉积.盆地中水面变化大的湖泊或季节性湖泊,在较长的干旱期中湖面变小或变干涸;在下次暴雨期,其上可进行具递层理的洪积物堆积,这从丹霞组一些砂岩层顶部常见一个个砾岩冲刷填充坑槽构造可证明.

3到距今7000万—1000万年,地壳从上升到平静,本区经历了一次由河流切割到夷平的过程。

亿年前沉降结束亿年开始,地壳上升

以后地壳平静,地形切割,各种丹霞地貌形成,由青年期到老年期

4本区在新生代(距今600万年前后)以来的构造运动中以整体抬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