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765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docx

《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docx

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解析版

2018年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四)

一、单选题

1.这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一个案例:

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的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处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

这说明

A.罗马法无法有效地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B.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C.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贵族可以利用罗马法去争夺其他贵族的财产,这表明罗马法的不足使其成为贵族斗争工具,故B项正确;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A项表述错误,排除;罗马法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不准确,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法·局限

2.“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

”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雪莱

B.毕加索

C.雨果

D.巴尔扎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题干作品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属于现代主义美术范畴。

雪莱是浪漫主义诗人,排除A;贝多芬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音乐大师,排除C;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排除D;毕加索即属于立体派(从属于现代主义范畴)画家,B符合题意,正确。

3.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

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瓷器注重图案的丰富性,并体现出国外风情,且数量巨大,说明此时瓷器生产注重国际市场的需要,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瓷器的外销

4.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样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这反映出

A.人当时中闻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答案】C

【解析】1959年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由原来每秒1500次达到了每秒1万次,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指标,这说明中国在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科技人才的数量,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左”倾冒进,故B项错误。

5.1955年,毛泽东指出:

“农民的出路主要还在农村,他们可组织起来,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

”毛泽东此番话意在鼓励农民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C.成立农村人民公社

D.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对农业的改造主要是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材料中毛泽东的话就是鼓励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是1958年成立的,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政策,故D项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点“1955年”“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

6.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

这些观念

A.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

B.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

C.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

D.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这些理念的出现则植根于农业生产需要掌握自然规律,故是农耕经济的产物,B项正确。

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排除A。

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提出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

题干强调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而不是借天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7.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有关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赵匡胤劝守信等部将“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

B.宴会次日,赵匡胤等部将“皆称疾,请解军权。

上许之”

C.几个朝中大将唯命交权主要迫于赵匡胤已牢控中央禁军

D.赵匡胤使用和平手段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

【答案】C

【解析】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如C项中的“赵匡胤已牢控中央禁军”带来的结果是“朝中大将唯命交权”,故答案为C项。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记载,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如本题的A、B两项;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事件“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判断,如本题的D项。

8.“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这一决议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

……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

”材料反映了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自由主义思想被世界多数国家接受

C.英国殖民霸主地位动摇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和“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说明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自由主义思想被世界多数国家接受。

故答案为B项。

A项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排除;此时英国霸主地位稳固,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9.下表是中国部分时期县的数目变化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期

数目(个)

时期

数目(个)

时期

数目(个)

秦朝

约1000

唐朝

约1500

1911年

1381

 

A.县制有利于社会变革

B.县制是小农经济的基础

C.县制有职责明确的优点

D.县是基本的行政区域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各个时期县的数量的变化,由此可知县是各个时期基本的行政区划,D正确;材料辛亥革命体现了社会变革,但唐朝没有明显的社会变革,A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商周时期分封制下小农经济就已经存在;材料没有体现县的职责是什么,C不正确。

10.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

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

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

A.经济政策需要调整

B.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

C.宗教观念受到冲击

D.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

【答案】B

11.陈独秀指出: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的核心应当是

A.结束专制,实行民主

B.人格自由,个性独立

C.信仰自由宗教宽容

D.男女平等,发展产业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陈独秀倡导政治解放、宗教解放、经济解放以及男权解放。

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上述各种“解放”的核心。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上述“解放”的根本在于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故B项正确。

A项说的是政治解放,C项说的是宗教解放,D项说的是男权解放和经济解放。

故ACD排除。

12.1872年湖北织布局开工生产。

1894-1898年,续设纺纱、缫丝、制麻三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亦称“纱麻丝布四局”,1902年租给粤商应昌公司经营。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

B.洋务企业开始近代化转型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D.政治改良运动较为顺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纱麻丝布四局”属于官营企业,而官营企业转租给民营企业,说明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控制有所减弱,故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A项正确。

洋务企业引用西方生产技术,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步,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的信息,而是强调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排除C。

戊戌变化是政治改良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

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

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际秩序”之中。

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

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

“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

”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

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

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

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

“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

”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将中国纳入“世界国际秩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答案】

(1)特征:

以欧洲强国之间相对平等、尊重主权的国家关系为基础;在对欧洲以外地区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作为秩序的维系手段;世界国际秩序伴随着强国力量对比与殖民扩张加剧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

背景:

工业革命对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优势形成后自由贸易思潮的推动;英国与中国和平协商市场开放的失败,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英国以印度为中心的亚洲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传统朝贡体系(华夷秩序)与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内在冲突;清王朝走向衰落。

(2)变化:

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

评价:

清政府对近代条约由漠视、遵守到合理利用,一方面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反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的见证。

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被动融入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可以从材料一“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得出以欧洲强国之间相对平等、尊重主权的国家关系为基础;在对欧洲以外地区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为秩序维系手段和基本象征;世界国际秩序伴随着强国力量对比与殖民扩张加剧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

第二小问背景可以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英国16、17世纪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贸易以及与亚洲殖民等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变化可以从材料二“不细加市查,一览即了……刊印《万国公法》……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得出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

第二小问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进行评价,客观上推动近代化,屈辱的外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

点睛: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很关键,最后组织答案,语言要规范。

问题中“根据材料”,即需要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结合所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民国三十年度国立中大、武大、浙大、西南联大招生“中外地理”试题(非理工组试题)

(1)四川为中国民族复兴根据地,其故安在?

试就地理、地形、物产、人口诸端,分别说明之。

(2)试由广州乘火车赴胪滨(今满洲里市,内蒙古),列举沿途所经重要城邑十处。

(3)日本在贸易经济方面,依赖于美国者甚多,试略述之。

(4)目前在德国控制下欧洲国家有几个?

试列举其名。

——徐咏平编著《到大学之路》

提取材料中任意两条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信息1:

重庆是战时陪都。

认识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有助于加深民众对四川的认识,提升民众抗战信心。

信息2:

1941年,广州及往满洲里铁路沿线多已沦陷。

这时候了解这条铁路线及沿途城市,一则提醒民众关注广州关注抗日;再则利于激发抗日热情。

信息3:

1941年美国对日制裁和对华援助日趋加强,美日矛盾逐渐加剧。

认识日本对美国的依赖,可以使民众认识到日本的劣势,鼓舞抗战士气。

信息4:

1941年德国已侵占欧洲各国。

德国和日本是法西斯轴心国成员、了解德国可以加深对日本法西斯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认识。

【解析】本题材料比较新颖,但难度并不大。

根据材料“民国三十年度国立中大、武大、浙大、西南联大招生”可知此时是1941年,抗战的相持阶段。

根据“

(1)四川为中国民族复兴根据地,其故安在?

试就地理、地形、物产、人口诸端,分别说明之。

”可以提取信息1:

重庆是战时陪都。

根据“

(2)试由广州乘火车赴胪滨(今满洲里市,内蒙古),列举沿途所经重要城邑十处。

”可以提取信息2:

1941年,广州及往满洲里铁路沿线多已沦陷。

根据材料“(3)日本在贸易经济方面,依赖于美国者甚多,试略述之。

”可以提取信息3:

1941年美国对日制裁和对华援助日趋加强,美日矛盾逐渐加剧。

根据材料“(4)目前在德国控制下欧洲国家有几?

试列举其名。

”可以提取信息4:

1941年德国已侵占欧洲各国。

结合抗战相持阶段的史实推测命题意图,从提升民众抗战信心、激发抗日热情等方面来说明。

15.【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赫鲁晓夫执政后,制定了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新战略,即“三和路线”。

1955年5月苏联放弃长期坚持的只有先解决德国问题才能签订对奥和约的立场,签订了《奥地利国家条约》,结束四大国对奥的分占和管制。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同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战后两国首脑首次最高级会晤——戴维营会谈,此后又于1961年同肯尼迪总统举行了维也纳会谈……赫鲁晓夫在苏联火箭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火箭核战略”,认为苏美军事差距已经缩小,要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对不愿接受其控制的东欧国家,苏联施加强大的政治、经济压力甚至进行军事干预……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是苏东国家经济、军事合作的场所,同时也是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工具……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向22个亚非国家提供了38亿多美元的经济援助,力图以此影响受援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加深它们同苏联的关系,并谋求对美国政治上的优势。

——摘编自金学明主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概括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实施情况。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三和路线”实施的影响。

【答案】

(1)实施:

改变西方尖锐对抗的政策,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加紧发展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与美国展开核竞赛,要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干涉;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扩张,谋求对美国政治上的优势。

(2)影响:

缓和了东西方冷战气氛,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苏联的长期战略包围,有利于国际和平和苏联经济的发展;但也暴露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成为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

...............

(2)关于赫鲁晓夫“三和路线”实施的影响,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缓和东西方关系、有利于国际和平和苏联经济发展)和局限(大国沙文主义、造成社会主义分化)方面思考作答。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6年11月7日,星期二。

民主党候选人威尔逊在大选中再次当选总统。

尽管他的竞选口号是:

“他使我们远离战争”,但“一战”的全球性影响其实早已通过各种方式将美国卷入其中。

到1916年秋天,美国的工业已经在向协约国这边供应大量战争物质,其中许多物质都由美国银行提供资金。

许多美国人早已投身于人道主义救援中,他们大多也作为积极的参与者,为协约国作战。

北美大陆并非如许多观察家所认为的那样置身于“欧战”之外,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美国的北邻(他们有一条不设防边界)从战争开始就是交战国。

战争也来到了美国人的家园。

在德国秘密特工对协约国的军火补给进行破坏的同时,英德两国特工也为了获得对各自目标的援助,发起了宣传战。

美国的中立空间同样也为反英活动家们提供了机遇(和同情者);对他们而言,英国的参战为他们进一步的行动提供了可能。

爱尔兰共和派已经在美国活跃了很长时间,特别是在1916年都柏林的爱尔兰复活节起义之后,他们重新振作,打算攻击英国人在美国的势力以及亲英势力。

而印度的颠覆分子,企图颠覆英国人在印度统治的加德尔(“叛乱”)党也蠢蠢欲动,企图对美国西海岸构成威胁。

——摘编自基斯杰弗里《1916:

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6年美国在“欧战”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威尔逊“他让我们远离战争”竞选口号未能实现的原因。

【答案】

(1)为“欧战”提供物质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中间地带;为受压迫国家的反抗提供了活动空间。

(2)美国与英国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协约国战败美国利益将受损;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契机;遏制俄国二月革命。

【解析】

(1)作用:

根据“美国的工业已经在向协约国这边供应大量战争物质,其中许多物质都由美国银行提供资金。

许多美国人早已投身于人道主义救援中”得出:

为“欧战”提供物质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根据“英德两国特工也为了获得对各自目标的援助,发起了宣传战”得出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中间地带;根据“美国的中立空间同样也为反英活动家们提供了机遇”得出:

为受压迫国家的反抗提供了活动空间。

(2)原因:

可从美国与英国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协约国战败美国利益将受损,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契机,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等角度分析回答。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关帝庙承载了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甚至最广大普通民众的价值理念、心理诉求、利益冲突。

皇帝和士大夫通过一系列的封号和庙记,叙述着他们维护伦理纲常、追求社会稳定需求;普通百姓则在关帝庙缭绕的香雾中,倾诉着他们对于所生存的周围环境最起码的渴望与满足,然后再形成一个个灵异故事,不断地传播和强化着既有的信念。

历史上关羽庙有着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关庙、关帝庙、关圣庙、关王庙、关圣帝君庙、缪侯庙、显烈庙、义烈庙、忠武庙、义勇武安王庙等。

——张强《关帝庙建筑的布局及其空间形态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封建社会对关羽膜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羽被尊奉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设立专门庙宇进行祭祀;受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流派的尊重;随着时间发展不断被神化。

(2)原因:

关羽身上的品德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利于统治者维护统治;下层民众尊奉关羽主要是寻求心理慰藉。

【解析】

(1)特点:

根据“关庙、关帝庙、关圣庙、关王庙”得出设立专门庙宇进行祭祀;根据“承载了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甚至最广大普通民众的价值理念、心理诉求、利益冲突”得出受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流派的尊重;根据“然后再形成一个个灵异故事”得出随着时间发展不断被神化。

(2)原因:

可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统治者维护统治和寻求心理慰藉等角度总结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